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2021-12-01 01: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植被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2.园林,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3.在园林建成后,经常会因为未预期的其他工程(如管道检修、道路变更工程等)的施工影响而对原有的园林绿化带植被系统造成破坏,需要对植被进行修复,植被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生育基础,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其目的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保全(是指由于开发等而丧失机能的植物群落的恢复或是完全消失的植物群落恢复而形成生态系统地保全);周围环境的保全(是指由于开发能造成环境变化对周围的影响应保持在最低限度);景观的保全(是指在景观上对重要地区的保护,通常特别要求自然公园应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
4.目前园林植被的修复就是在工程施工之后,在绿化带等地方重新栽培植被等,会存在植被与该处的水土是否能够融合的问题,成活率低,修复周期长。在申请公布号为cn107736201a中的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园林建设边坡修复方法,通过在工程施工前根据绿化带土层成分分析进行营养土的培育,再进行植被的培育,这类方法能够避免因绿化带与需要修复处水土不相符的问题,但该方法未对原绿化带植被进行具体的区分处理,造成浪费,并且施工坑的土层系统脆弱,修复后的绿化带后期容易发生塌陷现象。
5.因此,如何实现快速、高效、安全、低投入的进行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的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在施工前移植培育绿化带植被,能够避免因绿化带与需要修复处水土不相符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不同土层结构对植被系统进行修复,确保园林绿化带系统稳定性,大大提高修复效率与效果,实用性更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生态毯层、营养层、保水固土层、原土层、施工层,所述植被层包括被移植保护的灌木类植被和重新培育保护的地被类植被,所述生态毯层包括营养土和生态毯,厚度为15

20cm,所述营养层厚度为10

15cm,所述保水固土层为直径25

35mm的碎石,厚度为15

20cm。
9.进一步地,所述营养土为与绿化带土层成分相似度90%以上的营养土。
10.能够避免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同时避免因绿化带与需要修复处水土不相符的问题,提高生态兼容性。
11.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毯为棕榈生态毯。
12.生态毯可以提高修复面路面的稳定性,并且棕榈纤维材料环境友好,保水性强。
13.进一步地,所述营养层由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或园林周边枯叶、腐枝铺设而成。
14.通过营养层的自然腐烂沤肥,可以为植被提供营养,降低了修复成本。
15.进一步地,所述碎石为火山岩。
16.火山岩保水透气性强,同时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泥土塌陷。
17.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8.(1)在园林绿化带施工开始前,施工人员提取需要进行施工绿化带的水土,进行成分检测,培养与绿化带土层成分相似度为90%以上的营养土;
19.(2)在园林绿化带施工进行时,灌木类植被受到的破坏性较小、存活率较高,将原绿化带中的灌木类植被挖出,移植到营养土中保护培养;
20.(3)在园林绿化带施工进行时,地被类植被因施工受到破坏性较大,无法继续利用,将营养土铺设在生态毯上,并进行地被类植被种子或幼苗的重新培育;
21.(4)在园林绿化带施工完成后,将剩余的绿化带原土填充回原来的施工坑,于原土层上覆盖保水固土层,于保水固土层上覆盖营养层,并将已经培育好地被类植被的生态毯铺盖在营养层之上,将被移植保护的灌木类植被重新种植回绿化带原位置营养层之上;
22.(5)最后进行浇水、施肥、养护即可。
2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营养土的铺设厚度为15

20cm。
24.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地被类植被种子或幼苗采用与原绿化带植被种类相同的植物,营养土的铺设厚度为15

20cm,生态毯的面积尺寸选用被破坏土地绿化面积1

1.2倍的面积尺寸。
25.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保水固土层的厚度为15

20cm,营养层的厚度为10

15cm。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越性:
27.1、对于园林绿化带施工中的地被类植被,因受到破坏性较大无法继续利用,其混合在营养层中,进行自然腐烂沤肥,可以为新植被培育提供营养。
28.2、对于园林绿化带施工中的灌木类植被,因其受到破坏性较小、存活率较高,通过移植的手段二次利用,不需要培育新的植被,降低绿化修复成本。
29.3、通过使用生态毯进一步提高了修复速度,修复效果好,并且环境友好,景观美观也得到保全。
30.4、通过使用成分相似度90%以上的营养土对植被进行移植或培育,确保了生态兼容性,与绿化带原土相比可以提高植被成活率。
31.5、通过保水固土层,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透气保水性能,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植被成活率。
32.6、总体而言,本发明方法就地取材进行植被修复,大大降低了植树种草的成本,缩短了植被修复周期,提高了修复效果,保持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后期植被维护的成本,减轻二次污染,修复快捷、方便、简单、安全。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当绿化带为平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当绿化带为坡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中:1、植被层;2、生态毯层;3、营养层;4、保水固土层;5、原土层;6、施工层;7、施工坑。
具体实施方式
36.本发明实施原理,通过前期对植被移植或培育保护的技术手段以及对绿化带土层结构设计,达到园林绿化景观保全的目的,植被得到自然恢复。
37.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8.实施例1
39.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如图1所示,当园林绿化带为平面时,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1、生态毯层2、营养层3、保水固土层4、原土层5、施工层6,植被层1包括被移植保护的海桐和重新培育保护的波斯菊,生态毯层2包括营养土和生态毯,厚度为15cm,营养层3厚度为10cm,保水固土层4为直径25

35mm的碎石,厚度为15cm。
40.进一步地,营养土为与绿化带土层成分相似度92%的营养土。
41.进一步地,生态毯为棕榈生态毯。
42.进一步地,营养层3由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和园林周边枯叶铺设而成。
43.进一步地,碎石为火山岩。
44.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5.(1)在园林绿化带施工开始前,施工人员提取需要进行施工绿化带的水土,进行成分检测,培养与绿化带土层相似度92%的营养土;
46.(2)在园林绿化带施工进行时,将原绿化带中的海桐被挖出,移植到营养土中保护培养;
47.(3)在园林绿化带施工进行时,将营养土铺设在生态毯上,并进行波斯菊种子的重新培育;
48.(4)在园林绿化带施工完成后,将剩余的绿化带原土填充回原来的施工坑,于原土层5上覆盖保水固土层4,于保水固土层4上覆盖营养层3,并将已经培育好波斯菊的生态毯铺盖在营养层3之上,将被移植保护的海桐重新种植回绿化带原位置营养层3之上;
49.(5)最后进行浇水、施肥、养护即可。
50.进一步地,步骤(2)中营养土厚度为15cm。
51.进一步地,步骤(3)中波斯菊种子采用与原绿化带植被种类相同的波斯菊,营养土厚度为15cm,生态毯的面积尺寸选用被破坏土地绿化面积1倍的面积尺寸。
52.进一步地,步骤(4)中保水固土层4的厚度为15cm,营养层3的厚度为10cm。
53.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测定结果,参见表1。
54.绿化带原来的海桐因其受到破坏性较小、存活率较高,通过移植的手段二次利用,不需要培育新的植被,降低绿化修复成本;绿化带原来的波斯菊因受到破坏性较大无法继续利用,其混合在营养层3中,进行自然腐烂沤肥,可以为新植被培育提供营养;通过保水固土层4,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透气保水性能,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植被成活率。
55.实施例2
56.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如图2所示,当园林绿化带为坡面时,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被层1、生态毯层2、营养层3、保水固土层4、原土层5、施工层6,植被层1包括被移植保护的海桐和重新培育保护的虞美人,生态毯层2包括营养土和生态毯,厚度为15cm,营养层3厚度为15cm,保水固土层4为直径25

35mm的碎石,厚度为20cm。
57.进一步地,营养土为与绿化带土层成分相似度90%的营养土。
58.进一步地,生态毯为棕榈生态毯。
59.进一步地,营养层3由施工中被破坏的植被和园林周边枯叶、腐枝铺设而成。
60.进一步地,碎石为火山岩。
61.一种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2.(1)在园林绿化带施工开始前,施工人员提取需要进行施工绿化带的水土,进行成分检测,培养与绿化带土层相似度90%的营养土;
63.(2)在园林绿化带施工进行时,将原绿化带中的海桐挖出,移植到营养土中保护培养;
64.(3)在园林绿化带施工进行时,将营养土铺设在生态毯上,并进行地虞美人幼苗的重新培育;
65.(4)在园林绿化带施工完成后,将剩余的绿化带原土填充回原来的施工坑,于原土层5上覆盖保水固土层4,于保水固土层4上覆盖营养层6,并将已经培育好虞美人的生态毯铺盖在营养层6之上,将被移植保护的海桐重新种植回绿化带原位置营养层6之上;
66.(5)最后进行浇水、施肥、养护即可。
67.进一步地,步骤(2)中营养土厚度为15cm。
68.进一步地,步骤(3)中虞美人幼苗采用与原绿化带植被种类相同的虞美人,营养土厚度为15cm,生态毯的面积尺寸选用被破坏土地绿化面积1倍的面积尺寸。
69.进一步地,步骤(4)中保水固土层4的厚度为20cm,营养层3的厚度为15cm。
70.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测定结果,参见表1。
71.绿化带原来的海桐因其受到破坏性较小、存活率较高,通过移植的手段二次利用,不需要培育新的植被,降低绿化修复成本;绿化带原来的虞美人因受到破坏性较大无法继续利用,其混合在营养层中,进行自然腐烂沤肥,可以为新植被培育提供营养;通过对原绿化带土层结构设计,提高了修复效果,保持了土壤结构稳定性。
72.对比例1
73.与实施例1相对比,系统中选择用绿化带原土而非碎石填充保水固土层4,其余不变。
74.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测定结果,参见表1。
75.表1
[0076][0077]
实施例1与对比例1相比较,灌木类或地被类植被成活率都更高,并且对比例1部分区域出现严重塌陷,而实施例1则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对比例1采用原土回填,稳定性差,而实施例1的保水固土层为碎石填充,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透气保水性能,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植被成活率。
[0078]
总体而言,本园林绿化带植被修复系统及方法就地取材进行植被修复,大大降低了植树种草的成本,缩短了植被修复周期,提高了修复效果,保持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后期植被维护的成本,减轻二次污染,修复快捷、方便、简单、安全。
[007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