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诞敷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30 05: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涂敷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诞敷器。


背景技术:

2.在我国能源消耗的结构中,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加热炉、工业炉窑、生活供热锅炉的能源消耗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76%,碳排放量占全部总排放量的87%。因此,实现节能减排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加热炉、工业炉窑、生活供热锅炉的热效率,利用涂层材料将炉墙内燃烧产生的热量辐射到炉管上,同时将热量停留在炉墙上,阻止热量往炉墙以外辐射,进而阻止热量往外跑,从而提高热效率,通常采用诞敷器向加热炉的吸热筒或吸热管表面诞敷或涂敷节能膜材。
3.现有的诞敷器在使用过程中,只能实现向加热炉的吸热筒或吸热管表面诞敷或涂敷节能膜材;诞敷后,需要对吸热筒或吸热管加热后方能实现对诞敷膜材的固化。然而,此种方式容易存在因固化不及时导致的诞敷层在自重下流淌,或因非故意因素剐蹭掉膜材导致固化时的诞敷层不均匀等问题;另外,现有诞敷器所用的物料是混合后直接放入储料罐内使用,长时间使用后会存在物料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技术问题和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诞敷器,该诞敷器结构设计合理,安装紧凑,在诞敷的过程中能实现对诞敷层的固化处理以及对物料的搅拌。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多功能诞敷器,包括诞敷器本体,所述诞敷器本体包括输送管、主体、诞敷头、储料罐和握把;其中,所述输送管设置在主体与诞敷头之间,所述储料罐设置在输送管上,与输送管连通;所述握把设置在主体的后端底部;所做的改进是:在所述输送管的外部固定套接有环板,所述环板由内环、外环、顶板、底板构成的内部有环形腔的一体式结构,环板的顶部安装有l形板,所述l形板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第四齿轮固连;
7.所述环板的顶板上开设有多个风孔;所述环形腔的内部设有活动板和多个电热丝,所述电热丝设置在环板外环的内壁上,多个所述的电热丝通电后能够进行加热;
8.所述活动板套装在环板的内环上,所述活动板一端的外壁固定设有多个扇叶,另一端的外部套接有从齿轮,所述从齿轮的顶部啮合有主齿轮,所述主齿轮与连接杆固连,所述连接杆穿过环板的底板后延伸到环板的外部,在所述连接杆上靠近主齿轮的位置安装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连接杆远离环板的一端穿过储料罐伸入储料罐的内部,在伸入储料罐的连接杆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齿轮;在所述储料罐的内部设置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中部通过轴承与固定套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套的两侧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储料罐的内壁固连,所述驱动轴上设置有多个搅拌杆,所述驱动轴的底端固定设有第一齿
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储料罐的底端固定连通有供料管,所述供料管的底端与输送管连通,所述储料罐顶端螺纹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顶部固定设有把手。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环板前侧固定设有风斗,所述风斗截面设为漏斗形。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诞敷器通过电机、第四齿轮和第三齿轮的配合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转动时分别带动主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主齿轮转动时,通过与从齿轮的啮合带动活动板转动,而活动板在转动的过程,将经电热丝加热后的风经风孔吹出,通过热风对涂完后的物料进行初步固化,提高了诞敷效果;而第二齿轮在随连接杆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与第一齿轮的啮合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转动的同时也带动搅拌杆转动,搅拌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储料罐内的物料搅拌均匀,提高物料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剖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部分放大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环板侧剖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料罐侧剖图。
18.附图标记为:1、诞敷器本体;2、输送管;3、主体;4、诞敷头;5、储料罐;6、握把;7、环板;8、环形腔;9、活动板;10、从齿轮;11、主齿轮;12、扇叶;13、风孔;14、驱动轴;15、固定套;16、支撑杆;17、搅拌杆;18、第一齿轮;19、第二齿轮;20、连接杆;21、第三齿轮;22、第四齿轮;23、供料管;24、密封板;25、l形板;26、电机;27、风斗;28、电热丝。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2.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诞敷器,包括诞敷器本体1,所述诞敷器本体1包括输送管2、主体3、诞敷头4、储料罐5和握把6;其中,所述输送管2设置在主体3与诞敷头4之间,输送管2位于主体3的前侧,诞敷头4位于输送管2的前侧,主体3用于将输送管2内的物料输送到诞敷头4内,所述储料罐5设置在输送管2上,与输送管2连通;所述握把6
设置在主体3的后端底部;
23.所做的改进是:在所述输送管2的外部固定套接有环板7,所述环板7由内环、外环、顶板、底板构成的内部有环形腔8的一体式结构,环板7的顶部安装有l形板25,所述l形板25上安装有电机26,所述电机26的输出轴与第四齿轮22固连,电机26带动第四齿轮22转动;所述环板7靠近诞敷头4端的顶板上开设有多个风孔13,多个风孔13间隔均布设置;
24.所述环板7的内部为环形腔8,所述环形腔8的内部设有活动板9和多个电热丝28,所述电热丝28设置在环板7外环的内壁上,多所述的电热丝28通电后能够进行加热;
25.所述活动板9套装在环板7的内环上,所述活动板9的内壁通过轴承与环板7的内环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9远离环板7底部的一端的外壁固定设有多个扇叶12,多个扇叶12间隔均布设置,所述活动板9靠近环板7底部的一端外部固定套接有从齿轮10,所述从齿轮10的顶部啮合有主齿轮11,所述主齿轮11与连接杆20固连,所述连接杆20穿过环板7底部的底板后延伸到环板7的外部,连接杆20与环板7接触的部位通过轴承连接,在所述连接杆20上靠近主齿轮11的位置安装有第三齿轮21,所述第三齿轮21与第四齿轮22啮合,第四齿轮22通过与第三齿轮21的啮合带动连接杆20转动,连接杆20转动时带动主齿轮11转动,主齿轮11通过与从齿轮10的啮合带动活动板9转动,而活动板9在转动的过程,将经电热丝28加热后的风经风孔13吹出,通过热风对涂完后的物料进行初步固化。
26.另外,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对储料罐5内的物料进行搅拌的功能,所述连接杆20远离环板7的一端穿过储料罐5伸入储料罐5的内部,连接杆20与储料罐5接触的部位通过轴承连接,在伸入储料罐5的连接杆20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齿轮19;
27.在所述储料罐5的内部设置驱动轴14,所述驱动轴14的中部套设有固定套15,所述固定套15通过轴承与驱动轴14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套15的两侧设有支撑杆16,所述支撑杆16与储料罐5的内壁固连,所述驱动轴14顶端两侧和底端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搅拌杆17,所述驱动轴14的底端固定设有第一齿轮18,所述第一齿轮18的底端前侧与第二齿轮19啮合,第二齿轮19在随连接杆20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与第一齿轮18的啮合带动驱动轴14转动,驱动轴14转动的同时也带动搅拌杆17转动,搅拌杆17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储料罐5内的物料搅拌均匀,提高物料的使用效果。
28.进一步,所述储料罐5的底端设置有供料管23,所述供料管23与输送管2连通;所述储料罐5顶端螺纹连接有密封板24,所述密封板24顶部固定设有把手,通过把手的设置,便于用户对密封板24进行操作,提高了用户使用时的便捷性。
29.另外,为提高风的扩散面积,从而能更好的对物料进行固化,提高使用效果,所述环板7的前侧设置有风斗27,所述风斗27截面为漏斗形,通过风斗27的设置,提高了风的扩散面积,从而能更好的对物料进行固化,提高使用效果。
30.本实用新型诞敷器的使用过程如下:
31.诞敷过程中,驱动电机26,由电机26带动第四齿轮22转动,第四齿轮22通过与第三齿轮21的啮合带动连接杆20转动,连接杆20转动时分别带动主齿轮11和第二齿轮19转动,主齿轮11转动时,通过与从齿轮10的啮合带动活动板9转动,而活动板9在转动的过程,将经电热丝28加热后的风经风孔13吹出,通过热风对涂完后的物料进行初步固化,而第二齿轮19在随连接杆20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与第一齿轮18的啮合带动驱动轴14转动,驱动轴14转动的同时也带动搅拌杆17转动,搅拌杆17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储料罐5内的物料搅拌均
匀,提高物料的使用效果,整体结构提高了物料的固化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物料的混合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