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30 00: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焦化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有毒难降解有机废水。焦化废水主要来自焦炉煤气初冷和焦化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用水以及蒸汽冷凝废水。特征:焦化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高,难于降解,由于焦化废水中氮的存在,致使生物净化所需的氮源过剩,给处理达标带来较大困难;废水危害大,焦化废水中多环芳烃不但难以降解,而且通常还是强致癌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同时也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
3.目前,现有的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在对焦化废水进行处理时,微生物对焦化废水中毒性物质的处理效率低下,同时装置的过滤网筛分得到的杂质不便于排出,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后续处理工作,降低了焦化废水处理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箱,处理箱左端上部连接有进水口,右端下部连接有排水口,处理箱底端四角对应安装有移动组件,顶端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顶端左右对称安装有固定座,处理箱内壁左右对称铰接有连接板,处理箱内壁通过左右对称的转轴四转动连接有过滤网,且过滤网左右对称设置,处理箱底端设置有杂质排出口,且杂质排出口处设置有排杂机构;
7.连接板设置有上下两组,连接板与处理箱内壁铰接处对应安装有扭簧,连接板上均设置有微生物层;第一电机前端连接有转轴一,且转轴一上从后向前依次安装有凸轮和一类锥齿轮,凸轮底端与放料组件配合,一类锥齿轮与二类锥齿轮啮合,且二类锥齿轮安装在蜗杆上,蜗杆左右两端与固定座转动连接,蜗杆左右对称连接有搅拌组件。
8.优选的,搅拌组件包括蜗轮、转轴二、搅拌杆;蜗轮左右对称设置,蜗轮对应与蜗杆啮合,蜗轮对应设置在转轴二上,转轴二底端均伸入处理箱内,并左右对称连接有搅拌杆。
9.优选的,放料组件包括移动杆,移动杆与凸轮相互配合,移动杆向下伸入处理箱内,并左右连接有圆球,移动杆对应与连接板相互配合,移动杆底端连接有横杆;横杆上端左右对称连接有细绳,横杆左右两端对应与滑槽滑动连接,且滑槽左右对称设置在处理箱内壁,两根细绳上端对应与一组连接板的底端连接。
10.优选的,排杂机构包括固定块,固定块左右对称安装在处理箱底端,固定块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三,转轴三贯穿杂质排出口,转轴三左端伸出固定块,并连接有第二电机,伸入杂质排出口的转轴三左右对称连接有一号绳索;两根一号绳索上端对应连接挡板,挡板左右对称铰接在杂质排出口的内壁,两个挡板上对应安装有扭簧,两个挡板上端对应连接
有二号绳索,二号绳索向上对应与过滤网底端连接。
11.优选的,移动组件包括安装座、万向轮;安装座对应安装在处理箱底端四角,安装座均安装有万向轮,且万向轮上均安装有刹车片。
12.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通过搅拌组件可加快焦化废水与微生物进行反应,通过控制第一电机带动放料组件工作,初步反应的焦化废水再次与底部连接板的微生物二次进行反应,避免初步反应的不彻底,经过过滤网将杂质过滤出,处理的废水经排水口排出,控制第二电机驱动排杂机构工作,将过滤网上的杂质从杂质排出口排出装置,提高了焦化废水的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排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第一电机处部件连接的侧视图;
18.图中:1

处理箱、101

滑槽、2

安装座、201

万向轮、3

进水口、4

第一电机、401

转轴一、5

凸轮、6

一类锥齿轮、7

二类锥齿、8

蜗杆、9

蜗轮、10

转轴二、11

固定座、12

搅拌杆、13

移动杆、14

圆球、15

连接板、16

排水口、17

细绳、18

横杆、19

过滤网、20

转轴四、21

二号绳索、22

挡板、23

第二电机、24

转轴三、25

杂质排出口、26

固定块、27

一号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
21.一种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箱1,处理箱1左端上部连接有进水口3,右端下部连接有排水口16,处理箱1底端四角对应安装有移动组件,顶端中部安装有第一电机4,顶端左右对称安装有固定座11,处理箱1内壁左右对称铰接有连接板15,处理箱1内壁通过左右对称的转轴四20转动连接有过滤网19,且过滤网19左右对称设置,处理箱1底端设有杂质排出口25,且杂质排出口25处设有排杂机构;
22.连接板15设有上下两组,连接板15与处理箱1内壁铰接处对应安装有扭簧,连接板15上均设有微生物层;第一电机4前端连接有转轴一401,且转轴一401上从后向前依次安装有凸轮5和一类锥齿轮6,凸轮5底端与放料组件配合,一类锥齿轮6与二类锥齿轮7啮合,且二类锥齿轮7安装在蜗杆8上,蜗杆8左右两端与固定座11转动连接,蜗杆8左右对称连接有
搅拌组件。
23.搅拌组件包括蜗轮9、转轴二10、搅拌杆12;蜗轮9左右对称设置,蜗轮9对应与蜗杆8啮合,蜗轮9对应设在转轴二10上,转轴二10底端均伸入处理箱1内,并左右对称连接有搅拌杆12,便于加快连接板15表面的微生物与焦化废水进行反应。
24.放料组件包括移动杆13,移动杆13与凸轮5相互配合,移动杆13向下伸入处理箱1内,并左右连接有圆球14,移动杆13对应与连接板15相互配合,移动杆13底端连接有横杆18;横杆18上端左右对称连接有细绳17,横杆18左右两端对应与滑槽101滑动连接,且滑槽101左右对称设置在处理箱1内壁,两根细绳17上端对应与一组连接板15的底端连接,便于排放反应后的焦化废水,再次与连接板15的微生物进行反应,有利于避免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不充分。
25.排杂机构包括固定块26,固定块26左右对称安装在处理箱1底端,固定块26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三24,转轴三24贯穿杂质排出口25,转轴三24左端伸出固定块26,并连接有第二电机23,伸入杂质排出口25的转轴三24左右对称连接有一号绳索27;两根一号绳索27上端对应连接挡板22,挡板22左右对称铰接在杂质排出口25的内壁,两个挡板22上对应安装有扭簧,两个挡板22上端对应连接有二号绳索21,二号绳索21向上对应与过滤网19底端连接,便于对过滤网20上的杂质进行排出装置,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负担。
26.移动组件包括安装座2、万向轮201;安装座2对应安装在处理箱1底端四角,安装座2均安装有万向轮201,且万向轮201上均安装有刹车片,便于工作人员进行自由移动或固定该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省时省力。
27.该焦化废水微生物共生处理装置的工作方式为:
28.装置使用时,两组连接板15处于水平状态,工作人员将焦化废水从进水口3加入处理箱1内,焦化废水与连接板15表面的微生物进行反应,微生物对焦化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控制第一电机4工作,带动转轴一401、凸轮5、一类锥齿轮6、二类锥齿轮7、蜗杆8以及蜗轮9转动,搅拌杆12转动加快微生物与焦化废水进行反应,同时凸轮5与移动杆13配合,移动杆13向下移动,并带动圆球14向下挤压上方的一组连接板15,处理的焦化废水流入下方的一组连接板15上,此时的一组连接板15并未向下移动,因为两根细绳17仍处于松弛状态,微生物再次与焦化废水进行反应,避免反应的不彻底,当移动杆13继续向下移动时,两根细绳17拉动下方的一组连接板15向下移动,处理的废水下落至过滤网19处,经过过滤网19的作用,杂质被过滤在过滤网19上,处理的焦化废水从排水口16排出至对应收集的容器里,由于凸轮5的作用再配合连接板15扭簧的作用,会自动恢复初始状态,处理结束后,工作人员控制第二电机23工作,第二电机23带动转轴三24转动,两根一号绳索27被拉紧,两根一号绳索27拉动两个挡板22向下移动,两根二号绳索21向下移动,左侧的过滤网19的右端向下移动,右侧的过滤网19的左端向下移动,两个过滤网19上的杂质下落,进而从杂质排出口25排出该装置,处理箱1前端对应设置有密封的箱门,便于工作人员打开箱门对连接板15进行更换作业,便于装置进行下一次焦化废水处理作业,一系列部件的共同配合,提高了焦化废水的处理效率。
29.本专利采用的电机、凸轮、万向轮均为市售,其结构及控制方式为现有技术,说明书中不再赘述。
3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
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