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13: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大体涉及一种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


背景技术:

2.在角膜矫正术(orthorkeratology)中,通过使用特殊设计的接触镜来改变角膜的形状,具体而言,该接触镜采用逆几何设计使角膜上皮发生迁移,角膜上皮细胞重新分布改变角膜表面的几何形状以矫正视力,并且矫正视力的同时能够延缓眼轴长度增长,减缓近视程度的加深。
3.目前,角膜塑形镜一般为球面设计,也即角膜塑形镜的内镜面由多个不同曲率半径的球面衔接而成。然而,使用球面角膜塑形镜,在角膜较陡,角膜k值较大的情况下,塑形后的角膜可以产生较大的周边离焦量,但是在角膜较平,角膜k值较小的情况下,塑形后的角膜产生的周边离焦量小,难以形成足够的离焦量,无法实现近视发展的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球面设计以助于形成有效近视性离焦量的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
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所述接触镜具有被配置为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的内表面、以及与所述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所述内表面自中心向外连续形成有基弧区、反转区和配适区,所述基弧区被配置成非球面形状,所述基弧区具有中央区域和围绕着所述中央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周边区域的曲率半径,所述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所述周边区域的曲率半径随着远离所述中央区域逐渐增大,所述基弧区的直径为5mm至7mm,在经过所述接触镜的中心的纵截面上,所述配适区呈直线状,经所述接触镜塑形后,所述角膜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不小于零。
6.在本实用新型中,接触镜的内表面的基弧区具有非球面设计,基弧区的中央区域的曲率半径小于基弧区的周边区域的曲率半径,即基弧区的周边区域比中央区域平坦,由此有利于使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向角膜中周部移行,从而有助于使角膜中周部变陡,曲率增大,因此能够有助于使眼球在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性离焦信号,从而抑制眼轴长度的增长。
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经所述接触镜塑形后,所述角膜中周部的屈光力大于所述角膜中央部的屈光力。
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经所述接触镜塑形后,所述角膜中央部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由此,能够矫正裸眼视力。
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经所述接触镜塑形后,所述角膜中周部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由此,能够在裸眼状态下形成近视性周边离焦。
1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基弧区的中央区域的直径为1mm至2mm,所述基弧区的周边区域的宽度为2mm 至3mm。
1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基弧区的曲率半径大于重塑前的角膜中央部的曲率半径,所述反转区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基弧区的曲率半径。由此,接触镜能够起塑形作用。
1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在经过所述接触镜的中心的纵截面上,所述反转区呈弧形。由此,能够使得接触镜整体更加平滑,增强塑形作用。
1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反转区的深度为0.2mm至0.9mm,所述反转区的宽度为0.45mm至2.2mm。由此,能够补偿基弧与角膜中心曲率的差异所带来的矢深改变,有利于形成更显著的角膜中周部陡峭化改变。
1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内表面使所述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由所述角膜中央部向所述角膜中周部移行从而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由此,接触镜能够重塑角膜前表面形状。
1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配适区与所述角膜的接触为面接触。由此,能够增加接触镜与角膜的接触面积,提高中心定位效果和稳定性。
1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外表面的表面形状与所述内表面的表面形状相同,所述接触镜的厚度均匀。由此,减少对角膜的摩擦,减少嵌顿发生率,增加安全性及舒适度。
1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接触镜的厚度为0.16mm至0.30mm。由此,能够有利于提高接触镜的透气性。
1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在配戴所述接触镜时,所述配适区与角膜形成有用于泪液交换的翘角。由此,能够有利于泪液流通。
1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所述内表面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由此,能够有利于接触镜的验配。
2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触镜中,可选地,经所述接触镜塑形后,所述角膜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为0d至5d。由此,接触镜能够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21.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非球面设计以助于形成有效近视性离焦量的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
附图说明
22.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23.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4.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的经过所述角膜塑形镜的中心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26.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的俯视投影图。
27.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贴附在角膜上的状态示意图。
28.图6是示出了图5中s区域的接触镜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相同
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标记,省略对其的重复说明。
30.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1(以下简称“接触镜 1”)可以具有内表面10和外表面20,外表面20可以与内表面10相对。另外,在配戴接触镜1时,接触镜1的内表面10可以朝向角膜前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角膜2形状改变可以是可逆的,角膜2的形状会随着时间恢复至初始状态。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镜1 可以为夜戴型或日戴型。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1有时也可以称为角膜塑形镜或ok镜。
31.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10可以被配置为改变角膜前表面(简称“角膜2”)形状。例如,内表面10可以使角膜中央部变平,角膜中周部变陡。
32.在一些示例中,内表面10可以被配置为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另外,内表面10可以改变角膜前表面的上皮细胞层从而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例如,内表面10可以使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由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内表面10可以使角膜中央部上皮细胞层数减薄,角膜中周部上皮细胞层数增厚等。
33.在一些示例中,内表面10可以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从而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具体而言,内表面10可以使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由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从而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由此,接触镜1能够重塑角膜前表面形状。
34.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1贴附在角膜2上的状态示意图。
35.在一些示例中,内表面10可以呈凹状,外表面20可以呈凸状(参见图2)。
36.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镜1可以应用于眼球表面,具体而言,接触镜1可以施用于角膜前表面,并且可以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使其与接触镜1的内表面10形状大致相同,从而能够矫正视力并控制近视发展。
37.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在配戴接触镜1时,接触镜1 与可以角膜2形成有泪液空间c。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在配戴接触镜1时,接触镜1与角膜2之间可以存在分布不均的泪液层(泪镜),以用于角膜2的塑形。在另一些示例中,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可以从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而重塑角膜前表面形状。
38.在一些示例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镜1可以具有多弧设计。具体而言,接触镜1的内表面10可以由多个弧区衔接而成,多个弧区可以由中心向外衔接。例如,内表面10可以由3个、4个、5个、6 个、7个或8个弧区衔接而成。
39.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为三区设计。在另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的内表面10可以具有基弧区11、反转区12和配适区13。另外,各区域(例如基弧区11、反转区12和配适区13)之间可以采用临近分区控制技术。由此,能够使各区域相对独立,即各区域参数之间不存在联动关系,从而能够有利于各区域参数的调控。
40.图3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1的经过所述接触镜的中心的纵截面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涉及的接触镜1的俯视投影图。
41.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内表面10可以具有基弧区11、反转区12和配适区13。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基弧区11、反转区12和配适区13可以由中心向外依次衔接。换言之,内表面10自中心向外可以连续形成有基弧区11、反转区12和配适区13。
42.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位于内表面10的中心位置。另外,基弧区11可以压平角膜中央部,从而使眼球能够呈正视状态。
43.在一些示例中,在配戴接触镜1时,基弧区11可以对应角膜中央部的前表面(以下简称“角膜中央部”)。由此,能够改变角膜中央部组织形态使其与基弧区11的形状大致相同。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角膜中央部可以是指角膜2的中央光学区。在另一些示例中,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中央部可以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由此,能够矫正裸眼视力。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中央部可以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44.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被配置成减薄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层数的非球面形状。在另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通过基弧区11 对角膜中央部施加正压力以使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减薄、角膜中周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增厚。另外,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减薄可以使角膜中央部变平。
45.换言之,基弧区11可以被配置成使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从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的非球面形状。由此,能够使角膜中央部变平。
46.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被配置成非球面形状。在另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被配置成重塑角膜中央部组织而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中心视网膜)上的非球面形状。也就是说,重塑角膜中央部组织可以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换言之,经接触镜1 塑形后,角膜中央部可以使中心影像落在视网膜上。
47.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被配置成在径向上存在曲率半径渐变的非球面形状。即非球面形状可以在径向上存在曲率半径渐变。
48.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基弧区11可以包括中央区域 11a和周边区域11b。另外,在基弧区11中,周边区域11b可以环绕中央区域11a。在另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具有中央区域11a和围绕着中央区域11a的周边区域11b。
49.在一些示例中,在基弧区11中,中央区域11a的曲率半径可以与周边区域11b的曲率半径不同。
50.在一些示例中,在基弧区11中,周边区域11b可以比中央区域11a 平坦。换言之,周边区域11b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中央区域11a的曲率半径,即中央区域11a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周边区域11b的曲率半径。在这种情况下,角膜重塑时,能够有助于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向角膜中周部移行。
51.在一些示例中,中央区域11a的曲率半径可以大致相同。也即,中央区域11a上各点的曲率半径可以大致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区域11a能够呈球面形状,由此对应的角膜区域能够被塑形为球面形状,有利于视物清晰。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中央区域11a中,曲率半径的误差小于1%。
52.在一些示例中,周边区域11b的曲率半径可以随着远离中央区域 11a逐渐增大。具体而言,周边区域11b的曲率半径可以自周边区域11b 与中央区域11a的交界处至周边区域11b的边缘逐渐增大。换言之,基弧区11的周边区域11b的曲率半径可以随着周边区域11b的径向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周边区域11b能够呈非球面形状,有助于角膜重塑后形成近视化离焦。
53.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曲率半径可以自中心向外逐渐增大。具体而言,基弧区
11的曲率半径可以自中央区域11a的中心至周边区域11b的边缘逐渐增大。换言之,基弧区11的曲率半径可以随着基弧区11的径向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
54.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比重塑前的角膜中央部平坦。换言之,基弧区11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重塑前的角膜中央部的曲率半径。由此,接触镜1能够起塑形作用,基弧区11能够使角膜中央部扁平化,改变近视屈光状态,改善视力。具体而言,基弧区11可以减少角膜中央部上皮细胞层数,翼状细胞扁平化,使角膜中央部变薄。
55.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为多弧段组合而成的非球面形状。例如,基弧区11可以为二弧段组合而成的非球面形状。另外,在一些示例中,中央区域11a的曲率半径可以大致相同,周边区域11b的曲率半径可以大致相同,并且中央区域11a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周边区域 11b的曲率半径。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为三、四或五弧段组合而成的非球面形状。
56.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可以与角膜2不接触。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与角膜2的间隙可以为5μm至10μm。例如,基弧区11与角膜2的间隙可以为5μm、5.5μm、6μm、6.5μm、7μm、8μm、9μm或 10μm。另外,基弧区11与角膜2之间可以存在泪液。
57.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直径d根据角膜2的预定形状进行设置。由此,能够更有利于角膜中央部的平坦化。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直径d可以大于或等于瞳孔的直径,也即,基弧区11能够至少覆盖瞳孔所在的区域。换言之,接触镜1至少可以使得瞳孔区域的角膜发生形状的改变。
58.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直径d可以为5mm至7mm。由此,能够对角膜光学区进行塑形,也即能够改变角膜光学区前表面的上皮细胞的分布。例如,基弧区11的直径d可以为5mm、5.2mm、5.5mm、 5.7mm、6mm、6.2mm、6.5mm、6.7mm或7mm。另外,可以调整基弧区11的直径d,使压力传导到角膜中央部更快更彻底,使塑形更容易,有利于近视防控。
59.在一些示例中,出于提高近视防控效果的目的,优选地,基弧区 11的直径d可以为5mm至6mm。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强压力传导使角膜塑形加快,使角膜2能够形成更大的近视性离焦,提高近视防控效果。
60.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中央区域11a的直径d1可以为1mm 至2mm。由此,能够使瞳孔区域的角膜发生形状的改变,能够有利于中央区域的光学效应。例如,中央区域11a的直径d1可以为1mm、 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 1.9mm或2mm。
61.在一些示例中,基弧区11的周边区域11b的宽度d2可以为2mm 至3mm。由此,能够使瞳孔附近的角膜发生形状的改变,能够有利于使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向角膜中周部移行。例如,周边区域11b的宽度d2可以为2mm、2.1mm、2.2mm、2.3mm、2.4mm、2.5mm、2.6 mm、2.7mm、2.8mm、2.9mm或3mm。
62.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纵截面上,周边区域11b的宽度d2是指周边区域11b与中央区域11a相连的一端到周边区域11b与中央区域11a相连的另一端在周边区域11b与中央区域11a相连的一端所在平面的投影的距离。另外,沿着经过接触镜1 的中心的纵截面可以是指接触镜1的沿着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矢高的截面。
63.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反转区12可以设置在基弧区11外周并环绕基弧区11。另外,反转区12可以聚集泪液,以促进基弧区 11对角膜中央部的压平作用。
64.在一些示例中,在配戴接触镜1时,反转区12可以对应角膜中周部的前表面(以下
简称“角膜中周部”)。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角膜中周部可以是指角膜旁中央区域11a。
65.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与角膜2不接触。在另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与角膜2之间可以存在泪液。另外,反转区12与角膜2之间的泪液厚度可以大于基弧区11与角膜2之间的泪液厚度。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与角膜2之间的泪液可以产生负压吸引作用。由此,能够促使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从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
66.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与角膜2形成有容纳泪液以及从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的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空间,并且反转区12可以在基弧区11和配适区13之间过渡作用。
67.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的深度h可以为0.2mm至0.9mm,反转区12的宽度d3可以为0.45mm至2.2mm。由此,能够补偿基弧与角膜中心曲率的差异所带来的矢深改变,有利于形成更显著的角膜中周部陡峭化改变。
68.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的深度h可以为0.2mm、0.300mm、0.400 mm、0.500mm、0.600mm、0.700mm、0.800mm或0.9mm。
69.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的宽度d3可以为0.45mm、0.5mm、0.6mm、 0.8mm、1mm、1.2mm、1.5mm、1.8mm、2mm或2.2mm。
70.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纵截面上,反转区12的深度h可以是指反转区12与基弧区11相连的一端到反转区12与配适区13相连的另一端所在的平面的距离。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纵截面上,反转区12的宽度d3是指反转区12与配适区13相连的一端到反转区12与基弧区11相连的另一端在反转区12与配适区13相连的一端所在平面的投影的距离。
71.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重塑角膜中周部组织(改变角膜中央部上皮细胞分布)以使角膜2能够形成近视性离焦。具体而言,反转区12可以对角膜2施加负压力来重塑角膜中央部和角膜中周部组织 (重新分布角膜中央部和角膜中周部上皮细胞)以使角膜2能够形成近视性离焦。在另一些示例中,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中周部可以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由此,能够在裸眼状态下形成近视性周边离焦。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中周部可以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72.在一些示例中,在经接触镜1塑形后的裸眼状态下,角膜中央部使平行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角膜中周部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73.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被配置成重塑角膜中周部组织而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周边视网膜)前方的形状。也就是说,重塑角膜中周部组织可以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换言之,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中周部可以使周边影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74.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被配置成加快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从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的形状。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被配置成接纳从角膜中央部向角膜中周部移行的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形状。
75.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通过泪液流体效应在角膜中央部外周产生负压力使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减薄、角膜中周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增厚。另外,角膜中周部的上皮细胞层数增厚可以使角膜中周部变陡。
76.在一些示例中,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中周部上皮细胞层数增加,角膜中周部变
厚变陡。由此,能够使角膜2在角膜中周部的屈光力大于角膜中央部屈光力,进而能够形成近视性离焦。
77.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从而使角膜2的屈光力分布改变。具体而言,接触镜1可以使所述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由所述角膜中央部向所述角膜中周部移行从而使角膜 2的屈光力分布改变。换言之,接触镜1可以重塑角膜前表面的形状从而使角膜2的屈光力分布改变。
78.在一些示例中,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中周部的屈光力可以大于角膜中央部的屈光力。在这种情况下,塑形后的角膜2能够使周边影像形成在周边视网膜前,由此能够形成近视性周边离焦。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中周部的屈光力可以大于所述角膜中央部的屈光力。
79.在一些示例中,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2的屈光力可以从角膜中央部到角膜中周部逐渐增大。由此,能够有助于形成更多的近视性周边离焦。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2的屈光力可以从角膜中央部到角膜中周部逐渐增大。
80.在一些示例中,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不小于零。由此,能够抑制眼轴长度的增长,控制近视发展。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不小于零。
81.在一些示例中,经接触镜1塑形后,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为0d至5d。换言之,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细胞的分布后,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为0d至5d。由此,接触镜1能够有效控制近视发展。例如,重塑后的角膜2产生的近视性离焦量可以为0d、 0.5d、1d、1.5d、2d、2.5d、3d、3.5d、4d、4.5d或5d。
82.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纵截面上,反转区12可以呈弧形。由此,能够使得接触镜1整体更加平滑,增强塑形作用。另外,在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纵截面上,反转区12可以呈s型。
83.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反转区12可以比基弧区11陡峭。换言之,反转区12的曲率半径可以小于基弧区11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有助于加快角膜重塑的速度,增大角膜2(重塑后的角膜2)形成的近视性离焦量。在一些示例中,反转区12可以被配置成重塑角膜中周部组织而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也就是说,重塑角膜中周部组织可以使周边入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换言之,经接触镜1 塑形后,角膜中周部可以使周边影像落在视网膜上。
84.图6是示出了图5中s区域的接触镜的局部放大图。
85.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配适区13可以设置在反转区12外周并环绕反转区12。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配适区13可以与角膜 2接触。在另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用于接触镜1的定位。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配适区13可以具有与角膜2接触并定位的部位13a。
86.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的宽度d4可以为0.75mm至2mm。例如,配适区13的宽度d4可以为0.75mm、0.8mm、0.9mm、1mm、 1.2mm、1.5mm、1.8mm或2mm。
87.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纵截面上,配适区13的宽度可以是指配适区13与反转区12相连的一端到配适区 13与反转区12相连的另一端在配适区13与反转区12相连的一端所在平面的投影的距离。
88.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具有切线式设计。具体而言,如图 3所示,在经过接触镜1的中心的纵截面上,配适区13可以呈直线状。在这种情况下,配适区13不仅能够与角膜2接触定位,还能够与角膜 2形成用于泪液交换的缝隙(即翘角q)。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在配戴接触镜1时,配适区13可以与角膜2相切。
89.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配适区13与角膜2可以为切面接触的关系。换言之,配适区13与角膜2的接触部位(即部位13a) 可以为切面。也即配适区13与角膜2的接触可以为面接触。由此,能够增加接触镜1与角膜2的接触面积,提高中心定位效果和稳定性。另外,在配戴接触镜1时,配适区13与角膜2可以形成有翘角q。由此,能够有利于泪液流通。此外,翘角q可以用于进行泪液交换。
90.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与角膜2可以为切点接触的关系。换言之,配适区13与角膜2的接触部位可以为切点。也即配适区13与角膜2的接触可以为点接触。
91.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经象限分区设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角膜2越接近周边,角膜2的象限不对称性越明显,因此象限特异性设计能够提高接触镜1在各个象限上与角膜2的匹配性,由此能够更好地与角膜2形状匹配,有助于均匀地分散接触镜1对角膜2造成的压力,提高接触镜1的可靠性和舒适度。也即,配适区13可以具有非旋转对称性(或象限特异性)。进一步而言,接触镜1可以具有非旋转对称性。
92.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划分为多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另外,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划分为2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在另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
93.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的第一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远鼻侧匹配,并且配适区13的第二象限可以与角膜2的近鼻侧匹配。换言之,配适区13的第一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远鼻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并且配适区13的第二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近鼻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
94.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划分为4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在另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划分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
95.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的第一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上侧的角膜 2形状来设计,配适区13的第二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鼻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配适区13的第三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下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配适区13的第四象限可以基于对应的颞侧的角膜2形状来设计。其中,上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上直肌的一侧,下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下直肌(远离上直肌)的一侧,鼻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内直肌的一侧,颞侧可以为角膜2中接近外直肌(远离内直肌)的一侧。
96.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划分为3个、5个、6个或8个象限进行象限分区设计。另外,基弧区1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象限分区设计。此外,反转区12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象限分区设计。
97.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为球面设计、非球面设计或多弧段组合设计。在另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可以存在环曲面设计,由此能够应用于更多状况的患者(例如,角膜散光值大的患者)。
98.在一些示例中,配适区13与眼球的接触位置可以位于巩膜。也就是说,配适区13可以与角膜2不接触,且配适区13可以与巩膜接触并定位。
99.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配适区13可以经由椭圆边缘30与外表面20连接。换言之,接触镜1的内表面10和外表面20可以经由椭圆边缘30连接。由此,能够内表面10和外表面20平滑地连接形成完整接触镜1。
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表面20的表面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外表面20可以呈为球面、非球面、环曲面、多焦点或者非旋转对称几何形状。
101.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外表面20的表面形状可以与内表面10的表面形状相同。由此,能够减少对角膜的摩擦,减少嵌顿发生率,增加安全性及舒适度。
102.在另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提供屈光度数。在一些示例中,外表面20可以被配置为与内表面10组合以提供具有光学性质的屈光效应或者屈光度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镜1不仅能够改变角膜2 的形状,还能够提供用于矫正屈光不正的屈光度,由此能够在配戴期间矫正视力。在另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不提供屈光度数。
103.在一些示例中,外表面20可以被配置为提供使中心影像聚焦于视网膜上、周边影像聚焦于视网膜前方或视网膜上的屈光效应。也就是说,外表面20可以与内表面10组合以提供使中心影像聚焦于视网膜上、周边影像聚焦于视网膜前方或视网膜上的屈光效应。
104.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由硬性高透氧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既能够使接触镜1具有良好的透氧性,也能够提高接触镜1的抗磨损能力并且有利于接触镜1的生产。
105.在一些示例中,硬性高透氧材料的透氧系数(dk值)可以为100 至200。由此,能够具有较好的透氧性,使得泪液能够提供给角膜提供氧气,进而有利于保持角膜的健康。例如,硬性高透氧材料的dk值可以为100、125、141。
106.在一些示例中,硬性高透氧材料可以为选自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氟硅甲基丙烯酸酯,全氟醚,氟化硅氧烷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接触镜1可以由氟硅甲基丙烯酸酯制成。
107.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接触镜1中,镜片各部位的厚度可以均匀。由此,能够均匀透氧。换言之,接触镜1的厚度均匀。在另一些示例中,在接触镜1中,镜片各部位的厚度可以不均匀。
108.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的厚度可以为0.16mm至0.30mm。在这种情况下,既能够缓解接触镜1镜片发生变形,也能够避免接触镜1 过重,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接触镜1的透气性。例如,接触镜1的厚度可以为0.16mm、0.18mm、0.20mm、0.22mm、0.24mm、0.26mm、 0.28mm或0.3mm。
109.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镜1的内表面10的基弧区11具有非球面设计,基弧区11的中央区域11a的曲率半径小于基弧区11的周边区域 11b的曲率半径,即基弧区11的周边区域11b比中央区域11a平坦,由此有利于使角膜中央部的上皮细胞向角膜中周部移行,从而有助于使角膜中周部变陡,曲率增大,因此能够使眼球在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性离焦信号加强,从而有效抑制眼轴长度的增长,控制近视发展。
110.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基于矢高设计而成。由此,能够有利于接触镜1的验配。在另一些示例中,内表面10可以基于矢高设计成具有预定形状的连续曲面。例如,内表面10可以基于矢高设计成非球面形状。接触镜1可以通过矢高调整来调整镜片配适。此外,在一些示例中,矢高可以基于眼球的矢深获得,即矢高可以基于角膜2的矢深获得。
111.在一些示例中,各区域(例如基弧区11、反转区12和配适区13) 矢高的改变可以对应镜片整体矢高的改变。在另一些示例中,基弧区 11、反转区12和配适区13的参数之间可
以无联动关系。由此,能够有助于于接触镜1的精准验配。
112.在一些示例中,接触镜1可以使用地形图引导ai模拟验配。由此,能够减少验配时间,缩短学习曲线,实现无试戴片。
113.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非球面设计以助于形成有效近视性离焦量的改变角膜形状的接触镜1。
114.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