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29 13: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2.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在水利、水电、土木、交通等行业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使用到的一些设备在长时间工作后,其设备表面的温度会升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散热处理,现有技术中,对设备进行散热的方法一般通过风冷来降低温度,即通过风扇来对设备进行降温,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是仅仅通过风扇对设备进行降温的方法效率较低,往往不能很好的对设备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一侧设有设备主体,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对设备主体进行散热的风冷机构;所述隔板的表面设有循环机构,所述循环机构连接有水管,所述水管的其中一截为缠绕部,所述缠绕部通过连接件缠绕在设备主体的表面,所述水管连接有冷却机构;
7.所述风冷机构用于设备主体的散热;
8.所述循环机构用于保证水管内部的流体循环流动;
9.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对水管内部的流体进行冷却。
10.进一步的:所述风冷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贯穿隔板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有第一风叶,所述第一风叶朝设备主体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活塞筒,所述活塞筒的内部设有圆形活塞,所述圆形活塞连接有伸缩组件,所述圆形活塞的两侧、活塞筒的侧壁上均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与水管的两个端面相连接,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上均设有单向阀。
12.进一步的: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与外壳转动连接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连接有动力机构,所述第四齿轮的其中一侧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齿轮的另一侧设有偏心设置的凸起,所述凸起的外部设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上设有连杆,所述连杆贯穿活塞筒并与圆形活塞相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套设第一转动杆外部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的其中一侧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的另一侧与第四
齿轮相啮合。
14.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箱,所述水管贯穿冷却箱的两个侧壁,所述水管位于冷却箱内部的部分呈“s”型回旋设置。
15.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其中一端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风叶,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水管的其中一截为回旋部,所述第二风叶朝回旋部设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本装置一方面通过风冷机构对设备主体表面进行散热,另一方面通过循环机构带动水管内部的流体循环流动,由于水管的其中一截缠绕在设备主体的表面,当流体从设备主体的表面流过时,会带走其表面的热量,对设备主体进一步的起到了一个散热效果,通过风冷机构、循环机构以及水管的配合对设备主体充分的起到了一个散热效果,散热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整体结构正视图。
18.图2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伸缩组件正视图。
19.图3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回旋部俯视图。
20.图中:1

第二风叶、2

第二转动杆、3

第二齿轮、4

电机、5

第一齿轮、6

第一转动杆、7

第三齿轮、8

进水口、9

出水口、10

圆形活塞、11

活塞筒、12

水管、13

冷却箱、14

回旋部、15

外壳、16

隔板、17

第一风叶、18

设备主体、19

连接件、20

第四齿轮、21

凸起、22

限位架、23

连杆、24

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23.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循环散热系统,包括外壳15,所述外壳15的内部设有隔板16,所述隔板16的一侧设有设备主体18,所述外壳15的内部设有对设备主体18进行散热的风冷机构;所述隔板16的表面设有循环机构,所述循环机构连接有水管12,所述水管12的其中一截为缠绕部,所述缠绕部通过连接件19缠绕在设备主体18的表面,所述水管12连接有冷却机构;
24.所述风冷机构用于设备主体18的散热;
25.所述循环机构用于保证水管12内部的流体循环流动;
26.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对水管12内部的流体进行冷却。
27.在本实施例中,本装置在对设备主体18进行散热时,一方面通过风冷机构对设备主体18表面进行散热,另一方面通过循环机构带动水管12内部的流体循环流动,由于水管12的其中一截缠绕在设备主体18的表面,当流体从设备主体18的表面流过时,会带走其表面的热量,对设备主体18进一步的起到了一个散热效果,通过风冷机构、循环机构以及水管12的配合对设备主体18充分的起到了一个散热效果,散热效果较好,其中水管12连接有冷
却机构,通过冷却机构对水管12内部的流体进行冷却,从而保证了水管12内部流体的温度,不需要人工对水管12内部的流体进行更换,节约了人力。
2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风冷机构包括电机4,所述电机4的输出端设有第一转动杆6,所述第一转动杆6贯穿隔板16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6上设有第一风叶17,所述第一风叶17朝设备主体18设置。
29.在本实施例中,本装置在对设备主体18进行散热时,通过电机4带动第一转动杆6转动,第一转动杆6带动第一风叶17转动,通过第一风叶17的转动对设备主体18的表面进行散热,从而对设备主体18起到了一个初步散热的效果。
3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循环机构包括活塞筒11,所述活塞筒11的内部设有圆形活塞10,所述圆形活塞10连接有伸缩组件,所述圆形活塞10的两侧、活塞筒11的侧壁上均设有进水口8与出水口9,所述进水口8与出水口9分别与水管12的两个端面相连接,所述进水口8与出水口9上均设有单向阀24。
31.在本实施例中,在对设备主体18进行散热时,通过伸缩组件带动圆形活塞10往复运动,圆形活塞10往复运动的同时挤压活塞筒11内部的流体,当圆形活塞10向下运动时,流体通过圆形活塞10下方的出水口9进入到水管12的内部,同时圆形活塞10上方形成一个负压,流体通过圆形活塞10上方的进水口8进入到活塞筒11的内部,如此循环往复保证了流体的循环流动,其中单向阀24的设置有效的防止了流体产生的回流现象。
3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伸缩组件包括与外壳15转动连接的第四齿轮20,所述第四齿轮20连接有动力机构,所述第四齿轮20的其中一侧与外壳15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齿轮20的另一侧设有偏心设置的凸起21,所述凸起21的外部设有限位架22,所述限位架22上设有连杆23,所述连杆23贯穿活塞筒11并与圆形活塞10相连接。
33.在本实施例中,在对设备主体18进行散热时,通过动力机构带动第四齿轮20转动,第四齿轮20转动的同时带动其表面的凸起21做圆周运动,凸起21圆周运动的同时带动限位架22做上下往复运动,限位架22上下往复运动的同时通过连杆23带动圆形活塞10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实现了圆形活塞10上下往复运动的功能。
3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套设第一转动杆6外部的第一齿轮5,所述第一齿轮5啮合有第三齿轮7,所述第三齿轮7的其中一侧与外壳15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7的另一侧与第四齿轮20相啮合。
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杆2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齿轮5转动,第一齿轮5通过与第三齿轮7的啮合带动第四齿轮20转动,进而带动伸缩组件运转,由第一转动杆6带动伸缩组件运转,不需要其他能源,节约了能源。
3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冷却箱13,所述水管12贯穿冷却箱13的两个侧壁,所述水管12位于冷却箱13内部的部分呈“s”型回旋设置。
37.在本实施例中,当水管12内部的流体经过冷却箱13时,冷却箱13通过水管12对冷却箱13进行降温,保证了水管12内部流体的温度,不需要人工对水管12内部的流体进行更换,节约了人力,其中水管12位于冷却箱13内部的部分呈“s”型回旋设置,延长了流体在冷却箱13内部流动的时间,进一步的提高了对流体的冷却效果。
3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外壳15的内部设有第二转动杆2,所述第二转动杆2的其中一端与外壳1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风叶1,所
述第二转动杆2上设有第二齿轮3,所述第二齿轮3与第一齿轮5相啮合,所述水管12的其中一截为回旋部14,所述第二风叶1朝回旋部14设置。
3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杆6转动的同时还通过第一齿轮5与第二齿轮3的啮合带动第二转动杆2转动,第二转动杆2带动其端面的第二风叶1转动,通过第二风叶1对水管12的回旋部14进行散热,从而进一步的对水管12内部的流体起到了一个降温效果,其中由电机4带动第二风叶1转动,节约了能源。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