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扭扭车用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3: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代步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扭扭车用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2.扭扭车、平衡车以及滑板车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潮流运动产品,不仅外观时尚,而且体积小巧,可置于私家车后备箱,携带入地铁或者公交车等,作为兼具便捷性与趣味性的交通工具,在当今能源短缺、普遍拥堵的社会前提下,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3.传统的滑板车通常包含踏板、组接于踏板前后端的前轮和后轮,以及连接于前轮上的立管与把手,其机械结构件繁琐,体积庞大,不利于收纳与携带;而且,该产品设计通常的需要扭动车把带动前轮转向,由于仅前侧车轮负责转向,因而相应的转动半径较大,转动灵活性不佳。
4.平衡车通过动态平衡原理控制车体前进及后退,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是由两个脚踏座枢接而成的扭扭车用转向机构,包括车轮、轮毂电机及锂电池,当需要转向时,通过双脚对脚踏座施加扭力,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从而随心所欲的控制车体的行驶速度及前进方向,同时还能保持车体平衡,该产品设计中的转向机构通过电控部件进行控制,软硬件极为繁琐,相应的车体售价偏高;另外,该类的扭扭车车轮设于车身两侧,且与车身垂直布置,因此,人体需面向骑行方向站立,当车体失去平衡或者遭遇不平整路面时,身体由于惯性极易摔跤,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换向灵敏,兼具经济性与实用性的适于侧向骑乘扭扭车用的转向机构。
6.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7.扭扭车用转向机构,适于车轮与车身平行的扭扭车,包含车身,具有上壳及盖合于上壳下侧的底板,所述上壳长度方向两端开设有定位孔;第一支架,具有横向贯通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内部转动设置与定位孔适配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支架纵向固设有第二转轴;第二支架,具有与所述第二转轴适配的第二轴孔,且第二支架可绕第二转轴旋转;其中,所述第二支架连接至车轮两侧,远离车轮的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车身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以调整车轮旋转角度的第二配合部。
8.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之一构造为竖向开设的凹槽或者通孔;另一构造为凸出车身或者第二支架表面,且延伸入所述凹槽或者通孔的转向杆。该技术方案中的转向配合方式之于刚性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灵活,不易耗损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同时,通过施加车身扭力,可带动车轮朝向车身偏转内侧转向,控制灵活,使用范围较广。
9.作为优选的,左右两侧的所述凹槽或者通孔壁面上沿垂直壁面方向对应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穿设有用于与转向杆自由端之间间距调整的调节螺钉。该技术方案中,
通过改变调节螺钉内端与转向杆自由端之间的间距,可以稳定消除因车身抖动导致的前后车轮转向偏差,保证前后车轮高度的直线性,提高行驶过程中的定向行驶时的摇晃稳定性能。
10.作为优选的,所述转向杆的自由端对应车身转动方向朝外凸设有左半弧块及右半弧块,所述左半弧块与右半弧块底端之间弧形过渡。该技术方案可减少转向配合部位磨损,结构稳定可靠。
11.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孔之间以及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孔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转动顺畅且转向灵敏。
12.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一侧构造为自第二轴孔壁面延伸至车轮两侧形成的夹持部,所述第一配合部远离夹持部设于第二轴孔的另一侧。该技术方案中,应用杠杆原理通过配合部相互配合驱动第二支架带动车轮转向,动作顺畅。
13.作为优选的,所述上壳底侧均布有蜂窝状加强筋。该技术方案中的加强筋可提升上壳承重能力,维持机械结构件持续有效。
14.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脚步控制车身倾角左右小角度变化,进而推动第二支架水平转向角度改变从而实现车体转向,相较于滑板车车把控制转向,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以及易于携带的优势,又由于可对应前后轮分别设置转向机构,可同时调整前后轮转向角度,车轮转动半径更小,转动灵活性提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扭扭车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扭扭车的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出的扭扭车用转向机构3,主要应用于车轮与车身平行的扭扭车,包含车身、第一支架31以及第二支架32。
25.所述车身包含上壳11及底板12,所述上壳11底侧一体设置开口朝下的安装部,所述上壳超出安装部的前后两端设有定位座部,所述定位座部沿车身长度方向开设有定位孔111,所述底板12盖合于安装部下端且朝向前后两侧延伸。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壳底侧均布有蜂窝状加强筋115,用以提升上壳11承重能力,维持机械结构件持续有效。
26.所述第一支架31具有横向贯通的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内壁沿孔径方向凸起形成第一座部,所述第一座部内装设有第一轴承35,所述第一轴承35优选为滚动轴承且设置有多组,具有转动顺畅,转向灵敏的特点。所述第一轴承35内圈穿设有第一转轴33,所述第一转轴33远离第一支架31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定位孔111。所述第一支架31还纵向固设有第二转轴34。
27.所述第二支架32具有与所述第二转轴34适配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内壁沿径向凸起形成第二座部,所述第二座部内装设有第二轴承36,所述第二轴承36优选为滚动轴承且设置有多组,具有转动顺畅,转向灵敏的特点。所述第二支架32可绕第二转轴34旋转。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32一侧构造为自第二轴孔壁面延伸至车轮两侧形成的夹持部321,所述夹持部321设有开口朝下的适配车轮轮轴的缺口,远离车轮的所述第二支架32上设有第一配合部322,所述车身的定位座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配合部322配合以调整车轮旋转角度的第二配合部112。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脚步控制车身倾角左右小角度变化,进而推动第二支架水平转向角度改变从而实现车体转向,相较于滑板车车把控制转向,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以及易于携带的优势,又由于可对应前后轮分别设置转向机构,可同时调整前后轮转向角度,车轮转动半径更小,转动灵活性提升。
28.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322与第二配合部112之一构造为竖向开设的凹槽或者通孔;另一构造为凸出车身或者第二支架表面,且延伸入所述凹槽或者通孔的转向杆。优选的,所述转向杆的自由端对应车身转动方向朝外凸设有左半弧块及右半弧块,所述左半弧块与右半弧块底端之间弧形过渡。该实施方式中的转向配合方式之于刚性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灵活,不易耗损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同时,通过施加车身扭力,可带动车轮朝向车身偏转内侧转向,控制灵活,使用范围较广。
29.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左右两侧的所述凹槽或者通孔壁面上沿垂直壁面方向对应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穿设有调节螺钉,所述调节螺钉旋进或者旋出螺纹孔以改变调节螺钉内端与转向杆自由端之间的间距,使得前后两侧车轮转动角度一致。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调节螺钉内端与转向杆自由端之间的间距,可以稳定消除因车身抖动导致的前后车轮转向偏差,保证前后车轮高度的直线性,提高行驶过程中的定向行驶时的摇晃稳定性能。
30.本技术提出的扭扭车用转向机构,主要优势在于:该转向机构结构简单,换向灵
敏,较之电动滑板车,机械结构件大大简化,可完全替代滑板车代步出行;较之电动平衡车,省略繁杂的电控软硬件,节约成本,性价比提升。
3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