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座椅接口系统、座椅及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10: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接口系统、座椅及机动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5g技术的逐渐成熟,5g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逐渐普及。同时,随着电动车电动化的发展,用户设备与车机交互的应用场景也逐渐变多。
3.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座椅的后排接口大多为单一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且无法提供数据交互功能,只能实现单纯的充电操作。由于后排接口应用场景单一,导致用户设备无法与车辆进行连接,新能源汽车座椅的后排可实现的功能被局限,无法满足用户多种接口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座椅后排无法满足用户多种接口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座椅接口系统、座椅及机动车。
5.一种座椅接口系统,包括:包括通信装置、连接装置和接口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和所述连接装置均设置于座椅,所述通信装置用于连接控制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通信装置,所述接口装置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装置,所述接口装置用于接入与所述接口装置相匹配的用户设备;所述通信装置用于实现所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的信息交互。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为接口卡槽,所述接口卡槽通过金属片与所述通信装置连接,所述接口装置可插拔连接于所述接口卡槽。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装置包括高清多媒体接口、显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和type

c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口装置包括高清多媒体与显示组合接口、高清多媒体与type

c组合接口和通用串行总线与type

c组合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10.一种座椅,包括椅背骨架、椅背壳体以及上述的座椅接口系统,所述椅背壳体覆盖固定设置于所述椅背骨架,所述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椅背骨架,所述连接装置设置于所述椅背壳体与所述通信装置相对应的位置。
11.一种机动车,包括控制装置和上述的座椅。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车机电脑和/或中控多媒体系统。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动车还包括后排屏,所述后排屏设置于所述椅背壳体,所述后排屏连接所述控制装置。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动车为汽车。
15.上述座椅接口系统、座椅及机动车,在座椅上设置有通信装置和连接装置,通信装置连接控制装置和连接装置,在接口装置可拆卸连接于连接装置之后,通过连接装置将接口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当用户设备接入接口装置时,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
的信息交互。通过上述方案,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需求,将不同类型的接口装置接入连接装置,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的多种信息交互操作,例如充电、通信等,从而满足用户多种接口的需求。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一实施例中座椅接口系统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实施例中座椅接口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19.图3为一实施例中座椅接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1.请参阅图1,一种座椅接口系统,包括:包括通信装置10、连接装置20和接口装置30,通信装置10和连接装置20均设置于座椅(图未示),通信装置10用于连接控制装置40,连接装置20连接通信装置10,接口装置30可拆卸连接于连接装置20,接口装置30用于接入与接口装置30相匹配的用户设备;通信装置10用于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的信息交互。
22.具体地,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当采用有线连接时,可在座椅中预埋连接线的方式实现,而无线连接则可通过蓝牙或者wifi的方式实现连接,具体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只要保证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互均可。同时,为了保证不同类型的连接装置20均可有效接入连接装置20,通信装置10还具有对接口信号进行识别的功能,以及对各种通信信号进行编码、解码的功能等。
23.请结合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有使用座椅接口系统的需求时,首先会根据所需接入的用户设备以及所需实现的接口功能等,寻找适配的接口装置30,之后将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用户将用户设备插入接口装置30,此时通信装置10首先进行是否信息交互的检测,也即是否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的控制信号等。若无信息交互,即表示用户设备不需要与控制装置40进行信息交互,此时只需要对接入的用户设备进行充电即可。而当通信装置10检测到用户设备与通信装置10之间有信息交互时,则表示此时用户需要使用其他接口功能,此时通信装置10将接收的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40,使得控制装置40与用户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投屏、游戏娱乐等接口功能。
24.可以理解,接口装置30的数量以及类型并不是唯一的,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对应可将不同类型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当与接口装置30相匹配的用户设备接入时,即可实现对应接口功能,而当用户需要使用其他接口功能时,只需要将原来的接口装置30
拆卸,安装所需接口功能对应的接口装置30至连接装置20即可。
25.应当指出的是,根据座椅的使用场景不同,对应的连接装置20在座椅的设置位置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座椅主要为后排用户提供接口功能时,可将连接装置20设置于座椅的后背,座椅后排用户有使用需求时,只需要将对应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将用户设备与接口装置30相连,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当座椅主要为自身位置的用户提供接口功能时,可将连接装置20设置于座椅的坐垫侧面或者椅背侧面等,该座椅上的用户有使用需求时,只需要将对应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将用户设备与接口装置30相连,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
26.控制装置40的具体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以座椅接口系统应用于机动车为例,相应的控制装置40可以是车机电脑和/或中控多媒体等。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相连接,而控制装置40可实现机动车内部不同系统的控制操作,当用户设备通过接口装置30接入时,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实现信息交互,进而可实现投屏、充电以及游戏娱乐等多种功能。
27.请结合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装置20为接口卡槽,接口卡槽通过金属片与通信装置10连接,接口装置30可插拔连接于接口卡槽。
28.具体地,接口装置30与连接装置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只要便于用户进行不同接口装置30的更换均可。本实施例采用可插拔连接的方式将接口装置30与接口卡槽进行连接,在用户需要使用接口装置30时,只需要将对应接口装置30插入接口卡槽,即可通过接口卡槽以及相应金属片实现接口装置30与通信装置10的连接。该种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在使用时直接对不同接口装置30进行插拔即可,具有较强的操作便利性。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口装置30包括高清多媒体接口、显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和type

c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3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接口装置30为单一的接口,每一接口装置30只有一个接口,仅能实现一个用户设备的接入操作。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是一种全数字化视频和声音发送接口,可以发送未压缩的音频及视频信号。hdmi可用于机顶盒、dvd播放机、个人计算机、电视、游戏主机、综合扩大机、数字音响与电视机等设备。而显示接口(displayport,dp)是一种依赖数据包化数据传输技术的显示通信端口,它既可以用于内部显示连接,也可以用于外部的显示连接。而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usb)和type

c接口则是手机等终端电子设备中较为常用的充电、通信接口,通过usb接口以及type

c可将大多数类型的电子设备接入座椅接口系统进行充电或者信息交互。可以理解,接口装置30的类型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接口类型,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lightning接口,利用这一接口可实现特定型号的手机终端或者平板电脑接入座椅接口系统,进而实现特定信号的手机终端或者平板电脑的充电以及与控制装置40的信息交互功能。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案,接口装置30为单一类型的接口装置30,当用户需要接入不同的用户设备时,只需切换对应的接口装置30即可,具有节约座椅空间资源的优点。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口装置30包括高清多媒体与显示组合接口、高清多媒体与type

c组合接口和通用串行总线与type

c组合接口中的至少一种。
3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接口装置30均为组合类型的接口装置30,同一个接口装置
30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接口,可实现两种用户设备同时接入座椅接口系统。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案,同一接口装置30包括两种不同的接口类型,可有效避免用户在使用时频繁更换接口装置30,有效提高座椅接口系统的使用便利性。
33.应当指出的是,同一接口装置30中不同接口类型的组合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三种组合,还可以是高清多媒体接口、显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和type

c接口中的两两任意组合,或者高清多媒体接口、显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和type

c接口中同一类型接口的数量设置为两个进行组合,具体可结合实际使用场景进行不同设计。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在座椅空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是同一接口装置30设置更多不同的接口类型,进而可实现多种用户设备同时接入座椅接口系统。
34.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装置20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35.具体地,本实施例为了方便多个用户或者多个用户设备有同时使用需求时均可有效接入座椅接口系统,将接口系统的连接装置20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每一连接装置20均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与通信装置10相连,在使用时每一连接装置20均可接入一接口装置30,且该接口装置30可结合用户需求选择相同类型或者不同类型,进一步满足用户多接口的使用需求。
36.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包括显示器、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和游戏手柄中的至少一种。
3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用来接入座椅接口系统的用户设备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具体可以是显示器、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和游戏手柄中等等,对应每种用户设备所需的接口装置30类型也会不相同。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需要接入显示器时,对应采用高清多媒体接口或者显示接口,而当需要接入手机时,则需对应采用usb接口或者type

c接口。
38.上述座椅接口系统,在座椅上设置有通信装置10和连接装置20,通信装置10连接控制装置40和连接装置20,在接口装置30可拆卸连接于连接装置20之后,通过连接装置20将接口装置30与控制装置40相连。当用户设备接入接口装置30时,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上述方案,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需求,将不同类型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多种信息交互操作,例如充电、通信等,从而满足用户多种接口的需求。
39.请结合参阅图3,一种座椅,包括椅背骨架50、椅背壳体60以及上述的座椅接口系统,椅背壳体60覆盖固定设置于椅背骨架50,通信装置10设置于椅背骨架50,连接装置20设置于椅背壳体60与通信装置10相对应的位置。
40.具体地,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当采用有线连接时,可在座椅的椅背骨架50处预埋连接线的方式实现,而无线连接则可通过蓝牙或者wifi的方式实现连接,具体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只要保证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互均可。同时,为了保证不同类型的连接装置20均可有效接入连接装置20,通信装置10还具有对接口信号进行识别的功能,以及对各种通信信号进行编码、解码的功能等。
41.可以理解,接口装置30的数量以及类型并不是唯一的,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对应可将不同类型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当与接口装置30相匹配的用户设备接入时,即可实现对应接口功能,而当用户需要使用其他接口功能时,只需要将原来的接口装置30
拆卸,安装所需接口功能对应的接口装置30至连接装置20即可。
42.应当指出的是,根据座椅的使用场景不同,对应的连接装置20在座椅的设置位置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座椅主要为后排用户提供接口功能时,可将连接装置20设置于座椅的后背,座椅后排用户有使用需求时,只需要将对应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将用户设备与接口装置30相连,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当座椅主要为自身位置的用户提供接口功能时,可将连接装置20设置于座椅的坐垫侧面或者椅背侧面等,该座椅上的用户有使用需求时,只需要将对应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将用户设备与接口装置30相连,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
43.控制装置40的具体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以座椅接口系统应用于机动车为例,相应的控制装置40可以是车机电脑或者中控多媒体等。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相连接,而控制装置40可实现机动车内部不同系统的控制操作,当用户设备通过接口装置30接入时,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实现信息交互,进而可实现投屏、充电以及游戏娱乐等多种功能。
44.上述座椅,设置有通信装置10和连接装置20,通信装置10连接控制装置40和连接装置20,在接口装置30可拆卸连接于连接装置20之后,通过连接装置20将接口装置30与控制装置40相连。当用户设备接入接口装置30时,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上述方案,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需求,将不同类型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多种信息交互操作,例如充电、通信等,从而满足用户多种接口的需求。
45.一种机动车,包括控制装置40和上述的座椅。
46.具体地,座椅以及设置于座椅的座椅接口系统如上述实施例及附图所示,该座椅接口系统包括通信装置10、连接装置20和接口装置30,通信装置10和连接装置20均设置于座椅,通信装置10用于连接控制装置40,连接装置20连接通信装置10,接口装置30可拆卸连接于连接装置20,接口装置30用于接入与接口装置30相匹配的用户设备;通信装置10用于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的信息交互。
47.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通过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当采用有线连接时,可在座椅中预埋连接线的方式实现,而无线连接则可通过蓝牙或者wifi的方式实现连接,具体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只要保证通信装置10与控制装置40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互均可。同时,为了保证不同类型的连接装置20均可有效接入连接装置20,通信装置10还具有对接口信号进行识别的功能,以及对各种通信信号进行编码、解码的功能等。
48.请结合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有使用座椅接口系统的需求时,首先会根据所需接入的用户设备以及所需实现的接口功能等,寻找适配的接口装置30,之后将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用户将用户设备插入接口装置30,此时通信装置10首先进行是否信息交互的检测,也即是否接收到来自用户设备的控制信号等。若无信息交互,即表示用户设备不需要与控制装置40进行信息交互,此时只需要对接入的用户设备进行充电即可。而当通信装置10检测到用户设备与通信装置10之间有信息交互时,则进一步对交互信号的类型进行分析,使得控制装置40与用户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投屏、游戏娱乐等接口功能。
49.接口装置30的数量以及类型并不是唯一的,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对应可将不同类型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当与接口装置30相匹配的用户设备接入时,即可实现对应接口功能,而当用户需要使用其他接口功能时,只需要将原来的接口装置30拆卸,安装所需接口功能对应的接口装置30至连接装置20即可。
50.应当指出的是,根据座椅的使用场景不同,对应的连接装置20在座椅的设置位置也会有所区别。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座椅主要为后排用户提供接口功能时,可将连接装置20设置于座椅的后背,座椅后排用户有使用需求时,只需要将对应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将用户设备与接口装置30相连,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当座椅主要为自身位置的用户提供接口功能时,可将连接装置20设置于座椅的坐垫侧面或者椅背侧面等,该座椅上的用户有使用需求时,只需要将对应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之后将用户设备与接口装置30相连,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40具体可以是车机电脑和/或中控多媒体等,当用户设备通过接口装置30接入时,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实现信息交互,进而可实现投屏、充电以及游戏娱乐等多种功能。
51.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动车还包括后排屏,后排屏设置于椅背壳体60,后排屏连接控制装置40。
52.具体地,实施例的机动车在座椅的椅背处设计有后排屏,当乘坐在后排的客户需要对项目讨论,可通过此座椅接口系统将个人电脑连接控制装置40,进而通过后排屏将个人电脑上的内容进行投屏,使得用户有更加高效的工作环境。
53.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座椅接口系统,还可直接通过后排接口将手机连接中控carplay,从而通过手机语音助手实现用户与机动车的交流,可通过手机语音助手进行机动车控制,或者通过机动车中相应系统对手机接收的信息进行播报等操作;或者可接入游戏手柄实现与车机电脑或多媒体系统的连接,从而通过游戏手柄进行游戏娱乐。而对于某些没有选装后排屏的机动车,用户还可按自己喜好利用座椅接口系统安装相应的显示器,使得该显示器与车机电脑或多媒体系统相连接,实现后排屏的安装,无需拆除座椅或自行埋线进行加装。
54.可以理解,机动车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只要是具有座椅的机动车均可在座椅设置上述各个实施例所示的座椅接口系统,以满足用户的不同接口需求,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动车为汽车。通过上述方案,可以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在保证驾驶安全的情况下,更好的给用户乘车体验,增加品牌的技术含量,此配置也能增加汽车的竞争力。
55.上述机动车,在座椅上设置有通信装置10和连接装置20,通信装置10连接控制装置40和连接装置20,在接口装置30可拆卸连接于连接装置20之后,通过连接装置20将接口装置30与控制装置40相连。当用户设备接入接口装置30时,即可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上述方案,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场景需求,将不同类型的接口装置30接入连接装置20,实现用户设备与控制装置40之间的多种信息交互操作,例如充电、通信等,从而满足用户多种接口的需求。
5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