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及磁共振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9: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及磁共振设备。


背景技术:

2.相比与其他检测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信噪比低。在磁共振技术用于小动物成像时,由于被检体体积较小,且要求分辨率高,一般需要更高的snr。因而如何提高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信噪比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磁共振信号是由线圈检测到的非常弱的感应电流,降低背景电流的热噪声或增大感应电流都会增加信噪比。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低温探头被开发出来,使得信噪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低温探头需要使用冷氦来对线圈制冷,冷氦通过真空管道传输,比如30k的冷氦通过真空管道传输至线圈位置,冷氦与线圈进行换热,以实现线圈降温,然后换热后的冷氦再次通过真空管道传输回制冷机构,重新降温。由于真空管道外管道一般处于常温,即约300k,真空管道会受到热辐射影响,导致升温,影响线圈的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及磁共振设备,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对所述冷屏进行降温,使得外界辐射不会直接作用于冷流体进管,大大降低冷流体进管的漏热,进而提高了对负载的降温效果。
5.本技术提供一种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
6.冷屏,所述冷屏形成空腔;
7.冷流体进管,置于所述冷屏的空腔内,用于将冷流体输送至负载处进行热交换;
8.冷流体回管,用于将热交换后的所述冷流体输回。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回管与所述冷流体进管平行设置,所述冷屏套在所述冷流体进管外,所述冷屏与所述冷流体进管之间存在间隙。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靠近所述冷流体回管设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与所述冷流体回管接触。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与所述冷流体回管接触的一侧通过高导热材料连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与所述冷流体回管接触的一侧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与所述冷流体回管连接;所述焊接或粘接的材料为高导热材料。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材料为铜或铝。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进管和所述冷流体回管均采用不锈钢制成。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还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形成真空腔,所述冷屏、冷流体进管和冷流体回管置于所述真空腔;所述外管材料为不锈钢。
17.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技术提供一种低温线圈冷却装置,所述低温线圈冷却装
置包括冷流体腔、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
18.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和冷流体腔形成密闭结构,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冷流体进管和冷流体回管;
19.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和冷流体腔形成的所述密闭结构用于冷流体的循环。
20.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技术提供一种磁共振设备,包括线圈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和/或所述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所述磁共振设备还包括线圈,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用于与所述线圈进行热交换,所述低温线圈冷却装置用于冷却所述线圈。
21.上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冷流体进管、冷流体回管以及冷屏。所述冷流体进管用于将冷流体输送至负载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流体回管用于将热交换后的冷流体输送至冷流腔。所述冷屏形成空腔。所述冷流体进管置于所述空腔。上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在所述冷流体进管外套设冷屏,并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对所述冷屏进行降温,使得外界辐射不会直接作用于冷流体进管,大大降低冷流体进管的漏热,进而提高了对负载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剖视图;
25.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26.主要元件附图标号说明
27.10、外管;20、冷流体进管;30、冷流体回管;40、冷屏;50、绝热层;
28.60、制冷机、70、冷流体腔;80、导冷体;101、真空腔;102、空腔;110、磁体;120、线圈;130、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30.可以理解,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获取模块称为第二获取模块,且类似地,可将第二获取模块称为第一获取模块。第一获取模块和第二获取模块两者都是获取模块,但其不是同一个获取模块。
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
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体层图像,已经成为医学临床诊断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应用于放射治疗时的患者体内肿瘤的定位。mri系统通过射频线圈发射电磁波对人体组织进行激发,人体组中产生共振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然后经接收电路进行信号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呈现。
34.现有技术中利用低温线圈提高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为了维持线圈的低温环境,需要使用冷氦来对线圈制冷。冷氦通过冷氦进管传输至低温线圈处,换热后由冷氦回管传回制冷机构。由于真空管道外管道一般处于常温,即约300k,冷氦进管和冷氦回管会受到热辐射影响,导致升温,而冷氦进管升温会导致低温线圈温度上升,影响线圈的制冷效果。本技术为了克服冷氦进管受热辐射作用而升温的问题,提供一种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
35.请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冷流体进管20、冷流体回管30以及冷屏40。所述冷流体进管20用于将冷流体输送至负载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流体回管30用于将热交换后的冷流体输送至冷流腔。所述冷屏40环绕形成空腔102。所述冷流体进管20置于所述空腔102。
36.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运输冷流体即可。所述冷流体可以是气体或者液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可以为液氮或冷氦等。冷氦可以为冷氦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可保证长期输送冷流体时,管道不腐蚀、不断裂。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补偿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变形,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上均安装有波纹管。
3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冷屏4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40采用薄铜板弯制成圆筒状焊接或铆接而成。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回管3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平行设置,所述冷屏40套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外,所述冷屏4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冷屏40靠近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设置。此时,所述冷屏4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同心设置。可选地,可以利用支架或者其他固定装置将所述冷屏40固定在所述冷流体回管30附近,以便于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
3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回管3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平行设置,所述冷屏40套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外,所述冷屏4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冷屏40直接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设置,以便于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40的外表面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可选地,所述冷屏与所述冷流体回管接触的一侧通过高导热材料连接。可选地,所述冷屏4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采用焊接连接固定或粘接固定,以保证热接触面积,充分换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焊接和粘接的材料为导热性优益的高导热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高导热焊接材料进行焊
接或者导热胶粘接。
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还包括外管10。所述外管10包围形成真空腔101。所述冷屏40、冷流体进管20和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管1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起到消除气体对流的作用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0采用不锈钢材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0上设有真空抽口。外管10与冷屏40之间、冷屏40与冷流体进管20之间、冷屏40与冷流体回管30之间以及冷流体回管30与外管10之间为真空夹层。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补偿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或者由于所述冷流体进管20或所述冷流体回管30破裂,低温冷流体溢入到真空夹层,从而导致外管10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变形,可以在外管10上设置金属编织网。
41.上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外管10、冷流体进管20、冷流体回管30以及冷屏40。外管10包围形成真空腔101。所述冷流体进管20用于将冷流体输送至负载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用于将热交换后的冷流体输送至冷流腔。所述冷屏4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且所述冷屏40环绕形成空腔102。所述冷流体进管20置于所述空腔102。上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将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设置在同一个真空的外管10中,使得输送管道结构紧凑。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外套设冷屏40,并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使得外界辐射不会直接作用于冷流体进管20,大大降低冷流体进管20的漏热,进而提高了对负载的降温效果。
42.请参见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还包括绝热层50。
43.所述绝热层50设置于所述冷流体进管20与所述冷屏40之间。所述冷流体进管20与所述冷屏40之间设置绝热层50,保证了冷流体在冷流体进管20中运输时具有较好的绝热效果,进一步降低了冷流体进管20的漏热,进而提高了对负载的降温效果。
4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层50包括镀铝薄层和纤维隔层,所述镀铝薄层和所述纤维隔层交替布置。绝热层50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绝热层50包裹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的外表面。
45.请参见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低温线圈冷却装置。所述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所述低温线圈冷却装置还可以包括制冷机60、冷流体腔70、以及导冷体80。
46.所述冷流体腔70用于盛放冷流体,与所述制冷机60连接。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与冷流体腔70连接。所述导冷体80与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连接。其中,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外管10、冷流体进管20、冷流体回管30以及冷屏40。所述外管10包围形成真空腔101。所述冷流体进管20用于将冷流体输送至所述导冷体80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用于将热交换后的冷流体输送至冷流体腔70。所述冷屏4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且所述冷屏40环绕形成空腔102。所述冷流体进管20置于所述空腔102。
47.所述冷流体可以为液氮或冷氦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液氮(77k)被放置在冷流体腔70及密闭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循环泵130可以将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的液氮进行循环,液氮在冷流体腔70与线圈120端持续循环。冷流体腔70与制冷机60连接,制冷机60可以产生低温,并将液氮冷却至低温,低温液氮循环至线圈120处后,将线圈120也冷却至低温,液氮本身也升温,升温后的液氮循环回冷流体腔70中,被制冷机60冷却。使用低温线圈冷却装置,液氮永久被封闭在冷流体腔70及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持续对线圈120进行降
温,可以避免液氮损失,减少维护难度。
4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冷氦被放置在冷流体腔70及密闭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循环泵130可以将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的冷氦进行循环,冷氦在冷流体腔70与线圈120端持续循环。冷流体腔70与制冷机60连接,制冷机60可以产生低温,并将冷氦冷却至低温(约30k),低温冷氦循环至线圈120处后,将线圈120也冷却至低温(比如77k以下),冷氦本身也升温(比如77k),升温后的冷氦循环回冷流体腔70中,被制冷机60冷却。使用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冷氦永久被封闭在冷流体腔70及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持续对线圈120进行降温,可以避免冷氦损失,减少维护难度。而且,在冷流体回管30输回冷氦(77k)过程中,由于冷屏40靠近冷流体回管30或者与冷流体回管30接触,冷流体回管30可以持续对冷屏40进行降温,冷屏40也可以维持在低温80k左右。保持在低温的冷屏对输送冷氦(约30k)的冷流体进管20起到很好的绝热作用,避免遭受外界高温(约300k)的热辐射损失。
49.在对线圈120进行降温时,可以将所述导冷体80接触或靠近所述线圈120设置。可以使用任何现有的用于提供液氮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从存储杜瓦中物理转移液氦;用闭路循环制冷机如gifford

mcmahon或斯特林制冷机冷却氦气流;或使用焦耳

汤姆逊制冷机冷却。液氮存储在冷流体腔70中。使用时,循环泵130可以将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的液氮进行循环,到达一个位于所述线圈120附近的导冷体80。导冷体80通常是导热材料块,例如导冷体80可以采用高导热非金属材料(比如al2o3)热。在一个实施例中,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和导冷体80被封闭在冷指状装置中。
5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管1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起到消除气体对流的作用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0采用不锈钢材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0上设有真空抽口。外管10与冷屏40之间、冷屏40与冷流体进管20之间、冷屏40与冷流体回管30之间以及冷流体回管30与外管10之间为真空夹层。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补偿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或者由于所述冷流体进管20或所述冷流体回管30破裂,低温冷流体溢入到真空夹层,从而导致外管10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变形,可以在外管10上设置金属的编织网。
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运输冷流体即可。所述冷流体可以是气体或者液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可以为液氮或冷氦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可保证长期输送冷流体时,管道不腐蚀、不断裂。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补偿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变形,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上均安装有波纹管。
5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冷屏4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40采用薄铜板弯制成圆筒状焊接或铆接而成。
5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回管3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平行设置,所述冷屏40套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外,所述冷屏4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冷屏40靠近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设置。此时,所述冷屏4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同心设置。可选地,可以利用支架或者其他固定装置将所述冷屏40固定在所述冷流体回管30附近,以便于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
5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回管3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平行设置,所述冷屏
40套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外,所述冷屏40与所述冷流体进管20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冷屏40直接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设置,以便于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40的外表面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可选地,所述冷屏4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采用钎焊连接固定或粘接固定,以保证热接触面积,充分换热。
55.上述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包括制冷机60、冷流体腔70、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以及导冷体80。冷氦被放置在冷流体腔70及密闭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循环泵130可以将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的冷氦进行循环,冷氦在冷流体腔70与线圈120端持续循环。冷流体腔70与制冷机60连接,制冷机60可以产生低温,并将冷氦冷却至低温(约30k),低温冷氦循环至线圈120处后,将线圈120也冷却至低温(比如77k),冷氦本身也升温(比如77k),升温后的冷氦循环回冷流体腔70中,被制冷机60冷却。使用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冷氦永久被封闭在冷流体腔70及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持续对线圈120进行降温,可以避免冷氦损失,减少维护难度。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外管10、冷流体进管20、冷流体回管30以及冷屏40。外管10包围形成真空腔101。所述冷流体进管20用于将冷流体输送至负载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用于将热交换后的冷流体输送至冷流腔。所述冷屏40靠近所述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且所述冷屏40环绕形成空腔102。所述冷流体进管20置于所述空腔102。上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将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设置在同一个真空的外管10中,使得输送管道结构紧凑。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外套设冷屏40,并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使得外界辐射不会直接作用于冷流体进管20,大大降低冷流体进管20的漏热,进而提高了对负载的降温效果。
56.本技术提供一种磁共振设备,包括线圈120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所述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用于冷却所述线圈120。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磁共振设备为临床前动物磁共振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磁共振设备为超高场临床前动物磁共振设备,例如,9.4t磁共振设备。
57.上述磁共振设备还可以包括腔体和磁体110,腔体用于放置所述线圈120。所述的低温线圈冷却装置设置在所述磁体110附近。所述磁体110用于产生磁场。所述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包括制冷机60、冷流体腔70、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以及导冷体80。
58.所述冷流体腔70用于盛放冷流体,与所述制冷机60连接。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与冷流体腔70连接。所述导冷体80与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连接。其中,所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外管10、冷流体进管20、冷流体回管30以及冷屏40。所述外管10包围形成真空腔101。所述冷流体进管20用于将液氮输送至所述导冷体80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用于将热交换后的液氮输送至冷流体腔70。所述冷屏4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且所述冷屏40环绕形成空腔102。所述冷流体进管20置于所述空腔102。
59.冷氦被放置在冷流体腔70及密闭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循环泵130可以将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的冷氦进行循环,冷氦在冷流体腔70与线圈120端持续循环。冷流体腔70与制冷机60连接,制冷机60可以产生低温,并将冷氦冷却至低温(约30k),低温冷氦循环至线圈120处后,将线圈120也冷却至低温(比如77k),冷氦本身也升温(比如77k),升温后的冷氦循环回冷流体腔70中,被制冷机60冷却。使用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冷氦永久被封闭在冷流体腔70及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持续对线圈120进行降温,可以避免冷氦损失,减少维护难度。
60.在对线圈120进行降温时,可以将所述导冷体80接触或靠近所述线圈120设置。可以使用任何现有的用于提供液氮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从存储杜瓦中物理转移液氦;用闭路循环制冷机如gifford

mcmahon或斯特林制冷机冷却氦气流;或使用焦耳

汤姆逊制冷机冷却。液氮存储在冷流体腔70中。使用时,循环泵130可以将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的液氮进行循环,到达一个位于所述线圈120附近的导冷体80。导冷体80通常是导热材料块,例如导冷体80可以采用高导热非金属材料(比如al2o3)热。在一个实施例中,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和导冷体80被封闭在冷指状装置中。
6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管1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起到消除气体对流的作用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0采用不锈钢材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0上设有真空抽口。外管10与冷屏40之间、冷屏40与冷流体进管20之间、冷屏40与冷流体回管30之间以及冷流体回管30与外管10之间为真空夹层。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补偿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或者由于所述冷流体进管20或所述冷流体回管30破裂,低温冷流体溢入到真空夹层,从而导致外管10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变形,可以在外管10上设置金属的编织网。
6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运输冷流体即可。所述冷流体可以为液氮或冷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可保证长期输送冷流体时,管道不腐蚀、不断裂。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补偿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变形,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上均安装有波纹管。
6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冷屏40的制作材料及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40采用薄铜板弯制成圆筒状焊接或铆接而成。
64.所述冷屏40靠近或直接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设置,以便于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屏40的外表面与所述冷流体回管30接触。可选地,所述冷屏4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采用钎焊连接固定,以保证热接触面积,充分换热。
65.上述磁共振设备包括制冷机60、冷流体腔70、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以及导冷体80。冷氦被放置在冷流体腔70及密闭的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循环泵130可以将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的冷氦进行循环,冷氦在冷流体腔70与线圈120端持续循环。冷流体腔70与制冷机60连接,制冷机60可以产生低温,并将冷氦冷却至低温(约30k),低温冷氦循环至线圈120处后,将线圈120也冷却至低温(比如77k),冷氦本身也升温(比如77k),升温后的冷氦循环回冷流体腔70中,被制冷机60冷却。使用低温线圈冷却装置,冷氦永久被封闭在冷流体腔70及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中,持续对线圈120进行降温,可以避免冷氦损失,减少维护难度。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包括外管10、冷流体进管20、冷流体回管30以及冷屏40。外管10包围形成真空腔101。所述冷流体进管20用于将冷流体输送至负载处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用于将热交换后的冷流体输送至冷流腔。所述冷屏40靠近所述冷流体回管30置于所述真空腔101,且所述冷屏40环绕形成空腔102。所述冷流体进管20置于所述空腔102。上述冷流体输送管道结构将所述冷流体进管20和所述冷流体回管30设置在同一个真空的外管10中,使得输送管道结构紧凑。在所述冷流体进管20外套设冷屏40,并利用所述冷流体回管30对所述冷屏40进行降温,使得外界辐射不会直接作用于冷流体进管20,大
大降低冷流体进管20的漏热,进而提高了对负载的降温效果。
6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