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2:1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库湖水质取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2.采集天然水样样本(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并对其各项物理和化学指标进行分析,是针对天然水样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化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一般有机物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水体就处于污染状态。
3.由于目前的采样设备,只能将水泵沉入河底,只能完成一个水深的取样,要想进行不同层次的取样,需要人为的通过绳子拉着水泵寻找要取样的水深位置,并且抽取一次水样就得拿一个取样杯收集一下,这样不仅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还容易掉进水中,同时还会造成水泵的丢失,鉴于此,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是业内急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解决了目前的采样设备只能完成一个水深的取样,要想进行不同层次的取样,需要人为的通过绳子拉着水泵寻找要取样的水深位置,并且抽取一次水样就得拿一个取样杯收集一下,这样不仅对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还容易掉进水中,同时还会造成水泵的丢失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其组成包括:执行机构1、样品收集装置2和浮力板3,其中执行机构1中的竖梁101与浮力板3中的支撑板301通过焊接连接,样品收集装置2中的支撑竖梁205与支撑板301通过焊接连接,当进行水质取样时,将设备放在要取样的区域,设备靠着浮力桶303的浮力将设备浮在水面,通过电机111带动齿条105向下运动,当要在某一深度取样时,可通过水位测量仪106来进行测量,将水泵114贴近水面时记录水位测量仪106的数值,然后将设备开始通过电机111带动齿轮110并使齿条105开始下沉,从而再通过水位测量仪106的数值确定下沉的深度,当设备达到要取样的深度时,可通过水泵114进行抽水,使水样从水管112流入到出水槽103,再流入到水样杯204中,在进行另一个深度取样时,可通过电机ⅰ201将动力通过小齿轮206传递给大齿轮203,使其转动,将另一个空的水样杯204转到出水槽203下,然后水泵114在电机111的带动下继续像想要抽取水位的地方下沉,在进行收取,这样完成水质的不同层次的取样。
7.所述的执行机构1由竖梁101、耳座102、出水槽103、横梁104、齿条105、水位测量仪106、板107、齿条框108、导轨框109、齿轮110、电机111、水管112、轴113和水泵114组成,其中竖梁101与横梁104通过焊接连接,耳座102与横梁104通过螺栓连接,出水槽103与轴113同轴度配合,齿条105与齿条框108通过焊接连接水位测量仪106与板107通过螺栓连接,导轨
框109与横梁104通过螺栓连接,齿轮110与电机111通过键连接,齿条框108与导轨框109间隙配合,并保证齿条框108可以在导轨框109中上下无阻碍移动,轴113与耳座102通过轴承连接,并可以转动,水泵114与导轨框109通过焊接连接,水管112安装在导轨框109的内部,可以在水泵114工作时将水抽取上来。
8.所述的样品收集装置2由电机ⅰ201、托板202、大齿轮203、水样杯204、支撑竖梁205和小齿轮206组成,其中电机ⅰ201与托板202通过螺栓连接,大齿轮203与托板202通过销轴连接,方便大齿轮203在小齿轮206的带动下转动,水样杯204放在大齿轮203上的凹槽中,支撑竖梁205与托板202通过焊接连接,电机ⅰ201与小齿轮206通过键连接,大齿轮203与小齿轮206啮合转动,其中大齿轮203上有多个凹槽和水样杯是为了方便多个不同水位的取样。
9.所述的浮力板3由支撑板301、浮力桶302和固定架303组成,其中浮力桶302通过固定架303将其固定在支撑板301上,固定架303与支撑板301通过螺栓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取样时,抽取水样的深度可以自由调节,且提取的样本中的杂质均匀,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11.图1是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图1中执行机构1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图1中样品收集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图1中浮力板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1.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其组成包括执行机构1、样品收集装置2和浮力板3,其中执行机构1中的竖梁101与浮力板3中的支撑板301通过焊接连接,样品收集装置2中的支撑竖梁205与支撑板301通过焊接连接。
16.2.参阅图2,执行机构1由竖梁101、耳座102、出水槽103、横梁104、齿条105、水位测量仪106、板107、齿条框108、导轨框109、齿轮110、电机111、水管112、轴113和水泵114组成,其中竖梁101与横梁104通过焊接连接,耳座102与横梁104通过螺栓连接,出水槽103与轴113同轴度配合,齿条105与齿条框108通过焊接连接水位测量仪106与板107通过螺栓连接,导轨框109与横梁104通过螺栓连接,齿轮110与电机111通过键连接,齿条框108与导轨框109间隙配合,并保证齿条框108可以在导轨框109中上下无阻碍移动,轴113与耳座102通过轴承连接,并可以转动,水泵114与导轨框109通过焊接连接,水管112安装在导轨框109的内部,可以在水泵114工作时将水抽取上来。
17.3.参阅图3,样品收集装置2由电机ⅰ201、托板202、大齿轮203、水样杯204、支撑竖梁205和小齿轮206组成,其中电机ⅰ201与托板202通过螺栓连接,大齿轮203与托板202通过销轴连接,方便大齿轮203在小齿轮206的带动下转动,水样杯204放在大齿轮203上的凹槽中,支撑竖梁205与托板202通过焊接连接,电机ⅰ201与小齿轮206通过键连接,大齿轮203与小齿轮206啮合转动,其中大齿轮203上有多个凹槽和水样杯是为了方便多个不同水位的取样。
18.4.参阅图4,浮力板3由支撑板301、浮力桶302和固定架303组成,其中浮力桶302通
过固定架303将其固定在支撑板301上,固定架303与支撑板301通过螺栓连接。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执行机构(1)、样品收集装置(2)和浮力板(3)组成,其中执行机构(1)中的竖梁(101)与浮力板(3)中的支撑板(301)通过焊接连接,样品收集装置(2)中的支撑竖梁(205)与支撑板(301)通过焊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机构(1)由竖梁(101)、耳座(102)、出水槽(103)、横梁(104)、齿条(105)、水位测量仪(106)、板(107)、齿条框(108)、导轨框(109)、齿轮(110)、电机(111)、水管(112)、轴(113)和水泵(114)组成,其中竖梁(101)与横梁(104)通过焊接连接,耳座(102)与横梁(104)通过螺栓连接,出水槽(103)与轴(113)同轴度配合,齿条(105)与齿条框(108)通过焊接连接水位测量仪(106)与板(107)通过螺栓连接,导轨框(109)与横梁(104)通过螺栓连接,齿轮(110)与电机(111)通过键连接,齿条框(108)与导轨框(109)间隙配合,并保证齿条框(108)可以在导轨框(109)中上下无阻碍移动,轴(113)与耳座(102)通过轴承连接,并可以转动,水泵(114)与导轨框(109)通过焊接连接,水管(112)安装在导轨框(109)的内部,可以在水泵(114)工作时将水抽取上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样品收集装置(2)由电机ⅰ(201)、托板(202)、大齿轮(203)、水样杯(204)、支撑竖梁(205)和小齿轮(206)组成,其中电机ⅰ(201)与托板(202)通过螺栓连接,大齿轮(203)与托板(202)通过销轴连接,方便大齿轮(203)在小齿轮(206)的带动下转动,水样杯(204)放在大齿轮(203)上的凹槽中,支撑竖梁(205)与托板(202)通过焊接连接,电机ⅰ(201)与小齿轮(206)通过键连接,大齿轮(203)与小齿轮(206)啮合转动,其中大齿轮(203)上有多个凹槽和水样杯是为了方便多个不同水位的取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浮力板(3)由支撑板(301)、浮力桶(302)和固定架(303)组成,其中浮力桶(302)通过固定架(303)将其固定在支撑板(301)上,固定架(303)与支撑板(301)通过螺栓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污水分层取样装置,其组成包括:执行机构、样品收集装置和浮力板,其中执行机构中的竖梁与浮力板中的支撑板通过焊接连接,样品收集装置中的支撑竖梁与支撑板通过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取样时,抽取水样的深度可以自由调节,且提取的样本中的杂质均匀,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操作方便。操作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陈司昱 常笑鹏 王士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春恒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18
技术公布日:2021/11/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