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9: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


背景技术:

2.电厂发电燃烧煤当中会产生废气,其中有硫和硝。大量排入大气会产生污染形成酸雨。所以需要对电厂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电厂烟气处理脱硫脱硝是火力发电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工程程序,指的是处理含硫化合物的一个工程,基本上以处理二氧化硫为主。二氧化硫的治理可分为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进行三大类。燃烧前是指对燃料进行处理,如洗煤、气化、液化等;燃烧中是指炉内脱硫,如流化床燃烧脱硫、炉内喷钙脱硫、型煤固硫和利用脱硫添加剂等;燃烧后脱硫即指烟气脱硫,目前国内外采用的脱硫技术中,主要采用的方法仍然是烟气脱硫。脱硝的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一般用的是scr和sncr两种,还原剂主要为尿素、氨水、液氨。当然在锅炉处安装低氮燃烧器也算是为脱销做了一定的贡献。脱硫的方法就比较多了,有钠钙双碱法、氨法、石灰石膏法、炉内喷钙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现在开发出来的新工艺还有独立分水式脱硫,等等一系列的方法。现有的用于电厂脱硫脱硝的工作方法是指把已生成的nox还原为n2,从而脱除烟气中的nox,按治理工艺可分为湿法脱硝和干法脱硝。主要包括:酸吸收法、碱吸收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法、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吸附法、离子体活化法等。国内外一些科研人员还开发了用微生物来处理nox废气的方法。
3.现有的用于废弃烟气的脱硫脱硝设备,大多为简单的只具有除尘功能的设备,不能对其除尘工作产生的二次产物进行废物利用,且现有设备耗能较大,由于现有设备的操作大多需要人工完成,影响工作进度,且人工操作的设备长时间工作难以保证设备具有较长的工作寿命,从而工作成本较高,环保效益低,不适用于同类别的除尘工作,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排放标准,从而影响设备系统工作效益,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采用互联网电控箱取代传统的人工设备操作,且能够对设备除尘工作产生的产物进行二次利用,可将余热或除尘后的烟气输送至外部用气或用热设备,采用循环水冷机构,延长设备的工作寿命,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成本,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同时,增加收益,且环保效益高,实用性较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脱硫脱硝处理塔1、燃烧炉2、余热处理仓3、循环水冷机构4、主输气管道5、第一输气短管6、第二输气短管7、输水管8、电控箱9;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上部进气口安装连接主输气管道5,主输气管道5另一端连接于燃烧炉2,脱硫脱硝处理塔1左侧出气口安装连接第一输气短管6,第一输气短管6另一端连接于余热处理仓3进气口,余热处理仓3处气口处安装连接第二输气短管7,第二输气短管7另一端连接于外部用气设备;循环水冷机构4左侧出水口与脱硫脱硝处理塔1右
侧进水口通过输水管8连接;电控箱9安装于脱硫脱硝处理塔1右侧,且位于右侧进水口上方。
6.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上部为冷却室11,冷却室11内部安装有换热器12。
7.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顶部与主输气管道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安装环13。
8.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下部前侧开设有脱硫脱硝进料口14,脱硫脱硝进料口14对应脱硫脱硝处理塔1内部的除尘设备位置安装。
9.所述的燃烧炉2与主输气管道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送风风机21。
10.所述的余热处理仓3内部安装有风机31,风机31下方设置有滤网32,风机31固定安装在滤网32上方,且风机31对应余热处理仓3进气口及出气口位置水平对应安装。
11.所述的余热处理仓3下部为余料处置仓33,对应余料处置仓33的余热处理仓3下部前侧开设仓门34。
12.所述的主输气管道5与燃烧炉2连接端部设置有小密封管头53,主输气管道5中部为弯折部52,主输气管道5与脱硫脱硝处理塔1连接端部设置有大密封管头54,小密封管头53、大密封管头54均由橡胶密封环51一体式熔接于主输气管道5管体。
13.所述的第一输气短管6、第二输气短管7、输水管8管口部均设置有由橡胶密封环51一体式熔接的小密封管头53。
1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工作人员通过控制计算机提前预设的程序,通过电控箱控制设备,首先控制燃烧炉内的节煤完全燃烧,并通过送风风机将废弃烟气通过主输气管道输送至脱硫脱硝处理塔内,通过换热器降温后由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对废弃烟气中的杂质与气体分离,且使气体中不含硫、硝成分,脱硫脱硝塔内的供水由循环水冷机构完成,配合换热器对脱硫脱硝塔内的烟气及塔体进行整体降温;脱硫脱硝塔内的脱硫脱硝后的气体由管道输送至余热处理仓内,由风机将除尘后的气体或热量输送至外部用气用热设备。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采用互联网电控箱取代传统的人工设备操作,且能够对设备除尘工作产生的产物进行二次利用,可将余热或除尘后的烟气输送至外部用气或用热设备,采用循环水冷机构,延长设备的工作寿命,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成本,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同时,增加收益,且环保效益高,实用性较高。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脱硫脱硝处理塔1、燃烧炉2、余热处理仓3、循环水冷机构4、主输气管道5、第一输气短管6、第二输气短管7、输水管8、电控箱9、冷却室11、换热器12、安装环13、脱硫脱硝进料口14、送风风机21、风机31、滤网32、余料处置仓33、仓门34、小密封管头53、弯折部52、密封管头54、橡胶密封环51。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看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脱硫脱硝处理塔1、燃烧炉2、余热处理仓3、循环水冷机构4、主输气管道5、第一输气短管6、第二输气短管7、输水管8、电控箱9;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上部进气口安装连接主输气管道5,主输气管道5另一端连接于燃烧炉2,脱硫脱硝处理塔1左侧出气口安装连接第一输气短管6,第一输气短管6另一端连接于余热处理仓3进气口,余热处理仓3处气口处安装连接第二输气短管7,第二输气短管7另一端连接于外部用气设备;循环水冷机构4左侧出水口与脱硫脱硝处理塔1右侧进水口通过输水管8连接;电控箱9安装于脱硫脱硝处理塔1右侧,且位于右侧进水口上方。
20.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上部为冷却室11,冷却室11内部安装有换热器12。冷却室11内的换热器12可将输入脱硫脱硝处理塔1的废弃烟气进行热量置换,降低废弃烟气的热量,提高废弃烟气在脱硫脱硝处理塔1内的脱硫脱硝效率。
21.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顶部与主输气管道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安装环13。安装环13方便脱硫脱硝处理塔1与主输气管道5快速安装连接。
22.所述的脱硫脱硝处理塔1下部前侧开设有脱硫脱硝进料口14,脱硫脱硝进料口14对应脱硫脱硝处理塔1内部的除尘设备位置安装。脱硫脱硝进料口14用于计算机控制电控箱9,使外部设备向脱硫脱硝处理塔1内添加脱硝脱硝化学物品。
23.所述的燃烧炉2与主输气管道5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送风风机21。送风风机21可将燃烧炉2内的热废弃烟气均匀输送至脱硫脱硝处理塔1内。
24.所述的余热处理仓3内部安装有风机31,风机31下方设置有滤网32,风机31固定安装在滤网32上方,且风机31对应余热处理仓3进气口及出气口位置水平对应安装。风机31将除尘后且有滤网32再次过滤后的烟气排出至外部用气设备。
25.所述的余热处理仓3下部为余料处置仓33,对应余料处置仓33的余热处理仓3下部前侧开设仓门34。由滤网32过滤的杂质可通过仓门34清理取出。
26.所述的主输气管道5与燃烧炉2连接端部设置有小密封管头53,主输气管道5中部为弯折部52,主输气管道5与脱硫脱硝处理塔1连接端部设置有大密封管头54,小密封管头53、大密封管头54均由橡胶密封环51一体式熔接于主输气管道5管体。弯折部52可实现管体的角度弯折,可缓冲管体内输送的烟气,实现均匀输送。
27.所述的第一输气短管6、第二输气短管7、输水管8管口部均设置有由橡胶密封环51一体式熔接的小密封管头53。橡胶密封环51可实现较高的气体、液体输送防漏效果,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28.工作人员通过控制计算机提前预设的程序,通过电控箱控制设备,首先控制燃烧炉内的节煤完全燃烧,并通过送风风机将废弃烟气通过主输气管道输送至脱硫脱硝处理塔内,通过换热器降温后由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对废弃烟气中的杂质与气体分离,且使气体中不含硫、硝成分,脱硫脱硝塔内的供水由循环水冷机构完成,配合换热器对脱硫脱硝塔内的烟气及塔体进行整体降温;脱硫脱硝塔内的脱硫脱硝后的气体由管道输送至余热处理仓内,由风机将除尘后的气体或热量输送至外部用气用热设备。
29.采用互联网电控箱取代传统的人工设备操作,且能够对设备除尘工作产生的产物进行二次利用,可将余热或除尘后的烟气输送至外部用气或用热设备,采用循环水冷机构,延长设备的工作寿命,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成本,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同时,增加收益,
且环保效益高,实用性较高。
30.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