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1-25 00: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连接器与配套侧连接器对置并嵌合而形成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图1a、图1b、图2分别表示了作为相互嵌合来构成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及配套侧连接器的现有例、在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9

121439号公报)所述的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中称为插座)10及配套侧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中称为插头)20。
3.连接器10形成为在连接器壳体11安装有信号端子12、13、14以及接地端子15、16、此外安装有壳状导体17的结构。壳状导体17通过嵌件成型一体地安装在连接器壳体11,在连接器壳体11的外周侧形成为在周向上连续的大致长方形环状,包围连接器壳体11的上表面外周及侧面上部。
4.信号端子12~14其间夹有接地端子15、16而配置,由接地端子15、16使信号端子12~14相互分离。接地端子15、16通过板材的冲压加工形成,具有图1b所示的形状。
5.连接器壳体11在中央具有嵌合部插入孔11a,信号端子12~14及接地端子15、16在嵌合部插入孔11a中露出。图1a、图1b中,12a~16a分别表示信号端子12~14及接地端子15、16在安装基板的连接端部。
6.配套侧连接器20形成为在连接器壳体21安装有信号端子22、23、24、此外安装有壳状导体25的结构。信号端子22~24被在连接器壳体21的嵌件成型树脂部26的中央部排列而配置的突出部26a~26c保持。壳状导体25具有沿着连接器壳体21的周壁部27的形状,作为连接器壳体21的一部分而嵌件成型,与嵌件成型树脂部26成为一体。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如上所述,现有的连接器10及配套侧连接器20分别具有作为外部屏蔽体的壳状导体17及25,此外连接器10具有形成屏蔽信号端子12~14之间的内部屏蔽体的接地端子15、16。
9.可是,配套侧连接器20不具有接地端子,因此未形成为将在参考文献1中相互嵌合的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彼此连接的结构,在这一方面上,连接器10的接地端子15、16只是形成为单纯屏蔽信号端子12~14之间的平板状。
10.另外,在连接器10中形成内部屏蔽体的接地端子15、16与形成外部屏蔽体的壳状导体17为分体(不同配件),且接地端子15与16也为分体,因此,相应地配件数增多,组装工时也增加。
11.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在构成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与配套侧连接器双方具有接地端子及形成外部屏蔽体的外壳的结构中,通过外壳与接地端子的一体化能够减少配件数,并且在为了使这样进行了一体化的接地端子与配套侧接地端子能够进行良好的连接而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绝缘体进行简易
且良好的配置。
12.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13.在一方的连接器与另一方的连接器相互组合的连接器组件中,一方的连接器具有固定有信号端子的绝缘体以及一套金属配件。金属配件的一部分为外壳的全部或一部分,金属配件的剩余部分的全部或一部分为从外壳延伸的延长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延长部具有可弹性变形的接地端子。延长部压入绝缘体中,其结果是,绝缘体固定在外壳。
14.发明的效果
15.根据该发明,在连接器与配套侧连接器嵌合而形成的连接器组件中,因为在连接器中接地端子与外壳一体形成,因此而能够相应地减少配件数。
16.另外,接地端子为了与配套侧连接器的配套侧接地端子能够进行良好的连接而发生弹性变形,但因为与接地端子一体的外壳通过压入绝缘体而被固定,所以能够将上述弹性变形的接地端子简易且良好地配置在绝缘体。
附图说明
17.图1a是表示构成现有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18.图1b是图1a所示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19.图2是表示构成现有的连接器组件的配套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20.图3a是从表示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一方的连接器的上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21.图3b是从下方观察图3a所示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22.图4a是图3a所示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23.图4b是图4a的c

c线剖视图。
24.图5是表示与图3a的外壳一体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25.图6是表示图3a的绝缘体以及在绝缘体保持的端子的立体图。
26.图7a是从表示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配套侧连接器的上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27.图7b是从下方观察图7a所示的配套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28.图8a是图7a所示的配套侧连接器的主视图。
29.图8b是图8a的c

c线剖视图。
30.图9是图7a的配套侧外壳的立体图。
31.图10是表示图7a的配套侧绝缘体以及在配套侧绝缘体保持的配套侧端子的立体图。
32.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33.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34.图11c是图11b的e

e线剖视图。
35.图11d是图11b的f

f线剖视图。
36.图12a是从表示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一方的连接器的上方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37.图12b是从下方观察图12a所示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38.图13是表示与图12a的外壳一体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39.图14a是从上方观察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配套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40.图14b是从下方观察图14a所示的配套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41.图15a是图14a所示的配套侧连接器的主视图。
42.图15b是图15a的c

c线剖视图。
43.图16a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44.图16b是图16a的c

c线剖视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10连接器;11连接器壳体;11a嵌合部插入孔;12~14信号端子;12a~14a连接端部;15,16接地端子;15a,16a连接端部;17壳状导体;20配套侧连接器;21连接器壳体;22~24信号端子;25壳状导体;26嵌件成型树脂部;26a~26c突出部;27周壁部;40,40’接地端子;41第一端子;41a接触片;41b连接部;42第二端子;42a接触片;42b连接部;43

状部;43a脚部;43b突部;43c脚部;44板部;48

状部;48a板面;48b脚部;49接触部;50外壳;51框状部;52,53外壁部;52a,53a弯曲部;54延长部;55连结部;56压入部;56a突起;57支承部;58切口;60绝缘体;61被压入部;62狭缝;70,70’配套侧接地端子;71配套侧第一端子;71a连接部;72配套侧第二端子;72a连接部;73配套侧板部;74凹部;75突出部;76连结部;77延长部;78平板部;78a板面;80配套侧外壳;81,82外壁部;81a,82a凸部;81b延长部;82b突起;83连结部;84,85切口;90配套侧绝缘体;91底板部;92侧壁;93凹部;100,100’连接器;200,200’配套侧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47.参照附图,利用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8.[第一实施例]
[0049]
图3a、图3b、图4a、图4b表示了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一方的连接器100,连接器100由第一端子41、第二端子42、接地端子40、外壳50、以及绝缘体60构成。接地端子40在该例子中与构成连接器100轮廓的外壳50一体形成。图5表示了一体形成的接地端子40及外壳50的详细情况,图6表示了绝缘体60及在绝缘体60保持的第一端子41、第二端子42。
[0050]
绝缘体60为树脂制,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绝缘体6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第一端子41,在绝缘体60的中央部安装有两列、每列各两个、总共四个第二端子42。
[0051]
第一端子41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片41a,第二端子42也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接触片42a。上述第一端子41及第二端子42为信号端子,与基板的连接部41b、42b位于绝缘体60的底面侧。两个第一端子41在该例子中用于高频信号(用于高速传输),四个第二端子42用于低频信号(用于低速传输)。
[0052]
导电性的外壳50通过金属板的折曲加工而形成,由具有

状外壁的两个主体构成四边形的框状部51。框状部51由位于形成四边形的长边的对置两边的外壁部52、以及位于形成四边形的短边的对置两边的外壁部53形成,在上述外壁部52、53的各上端分别形成有
向框的内侧稍微突出而弯曲的弯曲部52a、53a。
[0053]
外壳50具有:构成连接器100轮廓的框状部51、以及从框状部51向框内延长而形成的延长部54。延长部54从相互对置的外壁部52的相互对置的位置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延长而形成,形成在外壁部52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位置。
[0054]
延长部54由形成为从外壁部52的下端折曲而延长的形状的连结部55、从连结部55折曲而立起的压入部56、以及从压入部56的上端延长的支承部57形成,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延长的一对延长部54的支承部57间,从两支承部57延长而形成有接地端子40。需要说明的是,在压入部56,在宽度方向上突出而形成有一对突起56a。
[0055]
接地端子40由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

状的一对

状部43邻接并位于同一平面上而形成的板部44构成,在一对

状部43的相互邻接的

状的脚部43a的前端侧,相互向外突出而形成有突部43b。接地端子40设置在外壳5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位置,并可弹性变形,一对

状部43的相互位于外侧的脚部43c连结并支承在延长部54的支承部57。
[0056]
在各外壁部52下端的夹在两个连结部55的部分形成有两个尺寸较小的切口58。上述切口58与保持在绝缘体60并在绝缘体60的底面侧露出的第二端子42的连接部42b的位置对应而设置。
[0057]
如上所述,一体形成了接地端子40的外壳50安装在保持第一端子41及第二端子42的绝缘体60。通过从绝缘体60之上覆盖外壳50并按压来进行安装。此时,外壳50的、具有突起56a的四个压入部56分别压入在绝缘体60形成的四个位置的被压入部61,由此,绝缘体60固定并保持在外壳50。另外,两个接地端子40的、各由一对

状部43形成的板部44分别插入绝缘体60的狭缝62中,分别位于第一端子41与第二端子42之间而形成屏蔽部,由此,完成图3a、图3b、图4a、图4b所示的连接器100。
[0058]
接着,针对与上述连接器100嵌合而构成连接器组件的配套侧连接器200进行说明。
[0059]
图7a、图7b、图8a、图8b表示了配套侧连接器200,配套侧连接器200由形成配套侧信号端子的配套侧第一端子71及配套侧第二端子72、配套侧接地端子70、配套侧外壳80、以及配套侧绝缘体90构成。图9表示了配套侧外壳80的详细情况,图10表示了从配套侧连接器200拆除配套侧外壳80后的状态。
[0060]
配套侧绝缘体90为树脂制,具有:底板部91、以及在底板部91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的侧壁92。在底板部9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配套侧第一端子71,在底板部91的中央部形成有两列、每列各两个、总共四个配套侧第二端子72。另外,在两个配套侧第一端子71与四个配套侧第二端子72的各自之间分别安装有配套侧接地端子70。
[0061]
配套侧第一端子71形成为柱状,在下端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71a。配套侧第二端子72形成为板状,在下端具有与基板连接的连接部72a。两个配套侧第一端子71用于高频信号,四个配套侧第二端子72用于低频信号。
[0062]
如图8b所示,配套侧接地端子70在伸展方向的中央具有配套侧板部73,配套侧板部73形成为具有在相互之间构成向上方开口的凹部74的一对突出部75的形状。一对突出部75在配套侧绝缘体90的底板部91上突出。在配套侧板部73,连结一对突出部75的下端的连结部76位于配套侧绝缘体90的底面侧并露出。配套侧接地端子70由具有上述结构的配套侧板部73、以及从配套侧板部73的连结部76的两端分别延长的延长部77形成。两个配套侧接
地端子70的配套侧板部73分别位于配套侧第一端子71与配套侧第二端子72之间,形成配套侧屏蔽部。
[0063]
形成为四边形框状的导电性的配套侧外壳80通过金属板的折曲加工而形成,如图9所示具有:分别位于形成四边形的长边的对置两边的外壁部81、分别位于形成四边形的短边的对置两边的外壁部82、以及连结外壁部81与82的上端的一对连结部83。一对连结部83具有分别稍微堵塞四边形的框的长边方向两端的板面。
[0064]
在一对外壁部81的相互的外侧面,分别在边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有细长的凸部81a,在一对外壁部82的相互外侧面,也分别在边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有细长的凸部82a。需要说明的是,一对外壁部81的边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壁部82折曲而延长的延长部81b。
[0065]
在各外壁部81的下端形成有两个切口84,此外在上述两个切口84的边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切口85。切口84与在配套侧绝缘体90保持并在配套侧绝缘体90的底面侧露出的配套侧第二端子72的连接部72a的位置对应而设置,切口85与在配套侧绝缘体90保持并在配套侧绝缘体90的底面侧露出的配套侧接地端子70的延长部77的位置对应而设置。在各外壁部82的边方向的两端,相互向外突出而形成有突起82b。
[0066]
具有上述结构的配套侧外壳80安装在保持了配套侧第一端子71、配套侧第二端子72及配套侧接地端子70的配套侧绝缘体90。配套侧外壳80的安装通过从配套侧绝缘体90之上覆盖并压进配套侧外壳80来进行,具有突起82b的两外壁部82横跨配套侧绝缘体90的两个侧壁92而分别压入在侧壁92的外侧构成的凹部93,完成图7a、图7b、图8a、图8b所示的配套侧连接器200。
[0067]
上述的连接器100及配套侧连接器200形成为在相互对置的基板的相互对置面分别安装并相互嵌合、连接的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在连接器100中,第一端子41及第二端子42的各连接部41b、42b、接地端子40的板部44的、在绝缘体60的底面露出的部分(一对

状部43的

状的各中间部分)及外壳50被焊接并连接在基板对应的焊盘及图案。
[0068]
另一方面,在配套侧连接器200中,配套侧第一端子71及配套侧第二端子72的各连接部71a、72a、配套侧接地端子70的配套侧板部73的连结部76及延长部77、且配套侧外壳80被焊接并连接在基板对应的焊盘及图案。
[0069]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表示了连接器100与配套侧连接器200嵌合的、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省略了基板的图示。
[0070]
通过配套侧连接器200与连接器100的嵌合,第一端子41与配套侧第一端子71、第二端子42与配套侧第二端子72分别嵌合并连接。另外,在配套侧外壳80设置的凸部81a、82a跨过外壳50的弯曲部52a、53a进行嵌合,由此而在外壳50的内侧嵌合配套侧外壳80。
[0071]
另一方面,接地端子40的板部44与配套侧接地端子70的配套侧板部73具有相互平行、且与连接器100和配套侧连接器200的嵌合方向平行的板面,如图11d所示,配套侧板部73的一对突出部75分别插入并位于板部44的一对

状部43的

状内,一对

状部43的相互邻接的

状脚部43a分别插入并位于配套侧板部73的凹部74。邻接的

状脚部43a在插入凹部74时,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在脚部43a的前端侧设置的突部43b利用脚部43a的弹性恢复力,分别与一对突出部75的相互的内侧面弹性接触。由此,形成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42之间的屏蔽部的板部44与形成配套侧第一端子71和配套侧第二端子72之间的配套侧屏蔽部的配套侧板部73相互导通。
[0072]
这样,在该例子中,板部44与配套侧板部73组合,在高频信号用第一端子41及配套侧第一端子71与低频信号用第二端子42及配套侧第二端子72之间构成屏蔽体。图11d中,以虚线包围的部分a表示了构成该屏蔽体的部分,利用该屏蔽体屏蔽端子间(高频信号用端子与低频信号用端子间以及两高频信号用端子间)的电磁干扰。
[0073]
板部44与配套侧板部73在该例子中具有相同的厚度(板厚),板部44与配套侧板部73的厚度所在的范围一致,即组合而成为一块板。板部44与配套侧板部73间的间隙以及插入并位于配套侧板部73的凹部74中的板部44的邻接的

状脚部43a间的间隙比上述板部44及配套侧板部73的厚度小,由此,在该例子中能够确保良好的屏蔽性能。
[0074]
需要说明的是,板部44的厚度与配套侧板部73的厚度也可以不一定相同,在厚度不同的情况下,板部44与配套侧板部73使其中一方的厚度所在的范围位于另一方的厚度所在的范围内而组合。这样,在板部44的厚度与配套侧板部73的厚度不同的情况下,板部44与配套侧板部73间的间隙以及位于凹部74的

状的脚部43a间的间隙比板部44与配套侧板部73中任一较小的厚度小。
[0075]
[第二实施例]
[0076]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100的位于第一端子41与第二端子42之间的接地端子40的屏蔽部为由一对

状部43形成的板部44,另外,配套侧连接器200的位于配套侧第一端子71与配套侧第二端子72之间的配套侧接地端子70的配套侧屏蔽部为形成为具有在相互之间构成凹部74的一对突出部75的形状的配套侧板部73,但上述屏蔽部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
[0077]
第二实施例在这样的连接器及配套侧连接器中,使接地端子及配套侧接地端子所具有的屏蔽部为其它的结构,图12a、图12b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图13表示与连接器100’的外壳50一体的接地端子40’。另外,图14a、图14b、图15a、图15b表示配套方连接器200’,图16a、图16b表示连接器100’与配套侧连接器200’嵌合后的状态。在上述图12a、图12b、图13、图14a、图14b、图15a、图15b、图16a、图16b中,对于与图3a、图3b、图4a、图4b、图5、图6、图7a、图7b、图8a、图8b、图9、图10、图11a、图11b、图11c、图11d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对应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078]
在该例子中,如图15b所示,配套侧接地端子70’所具有的配套侧屏蔽部由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的平板部78构成,配套侧接地端子70’由该平板部78、以及从平板部78的下边两端分别延长的延长部77形成。平板部78在配套侧绝缘体90的底板部91上突出而位于配套侧第一端子71与配套侧第二端子72之间,平板部78的下边及延长部77位于配套侧绝缘体90的底面侧并露出。
[0079]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接地端子40’所形成的屏蔽部由邻接的一对

状部48形成。一对

状部48的相互邻接的

状的脚部部分为在与

状部48的板面48a垂直的接触方向上发生弹性位移的接触部49,接触部49具有弯曲为

状的形状。接地端子40’与第一实施例的接地端子40相同,与外壳50一体形成,一对

状部48的相互位于外侧的脚部48b分别从外壳50的延长部54延长而形成。
[0080]
两个接地端子40’的各一对

状部48分别插入绝缘体60的狭缝62中,分别位于第一端子41与第二端子42之间。
[0081]
在连接器100’与配套侧连接器200’嵌合、连接的连接器组件中,在该例子中,如图
16b所示,在具有与嵌合方向平行的板面(配套侧板面)的平板部78的板面78a弹性接触有在与嵌合方向垂直的接触方向上可发生弹性位移的接触部49,其接触方向与板面78a垂直。由此,形成接地端子40’的屏蔽部的一对

状部48与形成配套侧接地端子70’的配套侧屏蔽部的平板部78相互导通,并进行组合,而在第一端子41及配套侧第一端子71与第二端子42及配套侧第二端子72之间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屏蔽端子间的电磁干扰的屏蔽体。
[0082]
上面,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中,在构成连接器组件的一方的连接器中,将发生弹性变形的接地端子一体形成在外壳的延长部,将在延长部设置的压入部压入绝缘体的被压入部中,由此,将外壳安装在绝缘体,并且将接地端子配置在绝缘体内所需要的位置。
[0083]
在此提及到的外壳在绝缘体的安装,正如所述的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10及配套侧连接器20所采用的那样,通常通过嵌件成型(一体成型)将外壳安装在绝缘体,这样,在通过一体成型而安装于绝缘体的外壳一体形成在绝缘体内配置的接地端子,并且为了防止因接地端子可发生弹性变形而使树脂侵入接地端子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必须由模具封堵该部分。而且,这样由模具进行封堵,势必需要在绝缘体内具有放入模具的空间,空间的存在则会相应地产生妨碍绝缘体(连接器)小型化、或接地端子的弹性变形不稳定之类的问题。
[0084]
在这一点上,在本发明中,通过压入将接地端子所一体形成的外壳安装在绝缘体,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