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及其数据传递方法与流程

2021-11-24 23: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智能表数据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排灌智能件是一种用在农田排灌过程中的电能表,能够监测并存储并显示多种数据,包括日期、当前有功电量、当前正向有功电量等等,当需要读取数据时,通过按压智能表上的按键来调取数据,但是农户对智能表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那些数据,当农户频繁按压按键而寻找数据时,智能表的按键使用寿命降低,进而导致智能表损坏。
3.申请内容
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解决了农户在抄录数据时频繁按压按键导致智能表损坏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包括:排灌智能件,包括:读取转换部,与所述排灌智能件电连接,构造为读取所述排灌智能件内的用户所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转换;以及输送部,所述输送部的一侧与所述读取转换部电连接;以及显示模块,设于所述排灌智能件外,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输送部的另一侧电连接,以显示所述输送部传输的数据。
6.本技术提供的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在进行排灌时,排灌智能件实时记录排灌过程中的各项用电数据,读取转换部对排灌智能件内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读取,选择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转换并通过输送部进行传输,输送部将数据再传输至显示模块内显示,由此用户通过显示模块单一看到所需要的数据,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抄录,同时减少用户频繁按压排灌智能件的可能性,减少排灌智能件的按键失灵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排灌智能件的使用寿命。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数据处理器,与所述输送部电连接,构造为处理所述输送部内传输的信息;传输部,与所述数据处理器电连接;以及显示件,与所述传输部电连接。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绝缘壳,设于所述显示件的外侧。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显示模块还包括:保护组件,包括:壳体部,设于所述显示模块外侧;以及壳盖部,设于所述壳体部上并与所述壳体部活动连接,构造为当查看所述显示模块时可以打开所述壳盖部看到所述显示件或关闭所述壳盖部以封闭所述显示件。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组件包括:密封垫圈,设于所述壳盖部上,构造为密封所述壳盖部与所述壳体部之间的间隙。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具体包括:数据存储部,与所述显示模
块电连接,构造为存储所述显示模块内显示的数据。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发射部,与所述数据处理器电连接;以及无线接收部,设于移动终端内,以接收所述无线发射部发射的信号,所述移动终端构造为便于用户随身携带,以远程查看所述显示模块内的数据。
13.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的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包括:
14.排灌智能件实时记录数据,读取转换部读取排灌智能件内的数据;
15.读取转换部读取到数据后将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转换并传递至输送部;
16.输送部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传递至显示模块内;
17.显示模块接收到数据后实时将数据进行显示,从而便于用户抄录所需要的数据。
18.第三方面,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所述的数据传输步骤。
19.第四方面,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所述的数据传输步骤。
附图说明
20.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21.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模块的构成示意图。
22.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透明保护部、绝缘壳以及保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所示为图3中壳体部、壳盖部以及密封垫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的数据记录和转换的流程示意图。
25.图6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记录和读取的流程示意图。
26.图7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转换和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27.图8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流程示意图。
28.图9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显示的流程示意图。
29.图10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显存储和远程查看的流程示意图。
30.图1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排灌智能件100,构造为记录排灌过程中的各项用电数据,排灌智能件100包括读取转换部101和输送部103,读取转换部101的一侧与排灌智能件100电连接,以读取并转换排灌智能件100中记录的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读取转换部101的另一侧与输送部103电连接。
33.如图1所示,排灌智能件100外设有与输送部103电连接的显示模块200;在排灌过程中,排灌智能件100实时监控并记录排灌过程中的各项电能数据,读取转换部101则实时将排灌智能件100内的用户所需要抄录的信息读取并转换出来,通过输送部103,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传递至显示模块200内,当输送部103将数据传递至显示模块200后,显示模块200显示出数据,用户通过显示模块200直接抄录所需要的数据,从而减少用户按压排灌智能件100的按键的频率,降低排灌智能件100按键失灵导致排灌智能件100损坏的可能性。
34.排灌智能件100可以采用三相四线费控智能电能表,该电能表能够记录多项用电数据,如用电日期、当前用电信息以及上月用电信息等等,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智能电能表;读取转换部101可以采用电能质量数据转换器,电能质量数据转换器能够将排灌智能件100内记录的电能数据转换为兼容性较高的文件,以方便数据的传输;输送部103可以采用rs

485集线器,rs

485集线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有利于数据稳定准确地传输至显示模块200内。
35.显示模块200外可以设置单独的供电部,供电部通过电源线与显示模块200电连接,电源线可以采用直径1.5mm的细铜线制成,在保证正常供电的情况下,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供电部上可以设置刀闸式开关,当需要查看显示模块200时,闭合刀闸式开关,即可进行供电,完成查看后,断开刀闸式开关,以节约用电;供电部也可以设置在显示模块200内,以节约显示模块200在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
36.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模块200的运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显示模块200包括数据处理器201、传输部202以及显示件203,数据处理器201的一侧与输送部103电连接,数据处理器201的另一侧与传输部202电连接,传输部202远离数据处理器201的一侧与显示件203电连接;当输送部103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器201内,数据处理器201对信息进行转换后通过传输部202传输至显示件203内,显示件203接收数据后进行显示,用户通过观察显示件203查看到所需要的数据。
37.显示件203可以采用长为15cm,宽为10cm的显示屏,方便用户观察显示屏的数据;也可以采用长为10cm,宽为8cm的显示屏,以降低整体的投资成本;也可以根据安装空间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尺寸的显示屏进行安装。
38.显示模块200内还包括数据存储部204,数据存储部204的一侧与数据处理器201电连接,数据存储部204的另一侧与显示件203电连接;数据处理器201在通过传输部202传输数据的同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存储部204内,数据存储部204对数据进行保存并记录时间,以方便用户后期查看;显示件203可以采用触屏式的显示屏,用户需要查看以前的数据时,通过在显示件203上滑动即可快速调出以前的数据;显示件203也可以采用按键式的显示屏,通过按键调运数据存储部204内的存储的数据。
39.显示模块200内包括无线发射部205,无线发射部205的一侧与数据处理器201电连
接,无线发射部205的另一侧以发射无线信号,用户的移动终端内设有无线接收部206,无线接收部206以接收无线发射部205发射的无线信号;无线发射部205将数据存储部204内存储的数据以无线信号的方式发射出去,当用户携带移动终端进入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时,通过移动终端上的无线接收部206接收无线信号,从而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远程查看所需要的数据。
40.移动终端可以是随身携带的手机,也可以是其他便于随身携带的且具有无线信号接收和显示功能的设备。
41.当多个用户同时需要查看数据时,只要各自携带自己的带有无线接收功能的移动终端进入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并接收无线信号,各自的移动终端上就都能显示出所需要的数据,从而避免一个用户就需要一个显示模块200的问题,节约了整体的投资成本。
42.无线发射部205与数据存储器电连接,以方便将数据存储器内存储的数据以无线信号的形式发送。
43.显示模块200内设有亮度调节部207,当用户在查看显示屏时,亮度调节部207调节显示件203的亮度,方便用户看清显示件203上显示的数据。
44.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透明保护部、绝缘壳以及保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3中壳体部、壳盖部以及密封垫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模块200还包括透明保护件1,透明保护件1设置在显示件203的外侧,透明保护件1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等直接积聚在显示件203上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减少显示件203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磨损的可能性。
45.透明保护件可以采用pvc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其他符合透明耐磨条件的材料制成。
46.显示模块200还包括绝缘壳2,绝缘壳2设置在显示件203的外侧,数据处理器201、传输部202、数据存储部204以及无线发射部205均位于绝缘壳内;在用户通过观察显示件203来抄录数据过程中,当显示件203发生漏电等状况时,绝缘壳2避免电流传递至人体内,提高显示件203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47.绝缘壳2可以采用塑料制成,塑料材质自身较轻,而且价格低廉;也可以采用其他符合绝缘条件的材料制成。
48.显示模块200还包括保护组件3,保护组件包括壳体部31和壳盖部32,壳体部31环设在显示件203的外侧,壳体部31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显示件203外侧,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显示件203外侧,壳盖部32设置在壳体部31上,壳盖部32的部分嵌入壳体部31上以封闭壳体部31,壳盖部32远离壳体部31的侧面上固定有把手321。
49.壳盖部32可以与壳体部31转动连接,当壳盖部32与壳体部31转动连接时,在壳盖部32上转动连接一根转轴,壳盖部32的一侧固定在转轴上,在对显示件203进行观察时,拉动把手321而带动壳盖部32转动,壳盖部32从而带动转轴转动,顺利打开壳盖部32而看到显示件203;壳盖部32也可以与壳体部31插入式连接,当壳盖部32与壳体部31采用插入式连接时,在对显示件203进行观察时,拉动把手321将壳盖部32抽出而分离壳盖部32与壳体部31,以露出显示件203,从而方便对显示件203进行观察和抄录;本技术中壳盖部32与壳体部31采用转动连接。
50.壳盖部32和壳体部31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如木材等硬质绝缘材料,为了方便无
线信号顺利传递,可以在壳体部31的底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以方便无线信号顺利传出壳体部31。
51.壳盖部32上粘接有密封垫圈322,密封垫圈322沿壳盖部32的周向环设,密封垫圈322远离壳盖部32的一侧与壳体部31的内侧壁相抵触;当壳盖部32封闭壳体部31时,密封垫圈322填充壳盖部32和壳体部31之间的间隙,提高壳体部31和壳盖部32之间的密封性,从而减少雨水等进入壳体部31内的可能性。
52.密封垫圈322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且其耐磨和防水性能优异。
53.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54.在对排灌过程中的各项用电数据监测时,先将带有读取转换部101的排灌智能件100安装好,再将传输部202安装好并与读取转换部101连接,再将显示模块200安装好并与输送部103连接,将供电部与显示模块200通过电源线连接在一起。
55.在排灌过程中,排灌智能件100实时监测各种电能数据,读取转换部101对排灌智能件100内的数据进行读取并选择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转换,读取转换部101转换后的数据经过输送部103传输至显示模块200内。
56.当数据传输至显示模块200内时,数据处理器201先接收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传输部202传输至显示件203内进行显示,同时传输至数据存储部204内进行存储。
57.在查看显示件203上显示的数据时,拉动把手321而分离壳盖部32和壳体部31,再通过亮度调节部207调节显示件203上的亮度,以方便用户透过透明保护部1查看显示件203上显示的数据;显示件203上的透明保护件1对显示件203起到保护作用;完成查看后,再将壳盖部32和壳体部31闭合,利用密封垫圈322封闭壳盖部32和壳体部31之间的间隙,从而封闭显示件203,减少雨水等进入壳体部31内的可能性。
58.当用户想要远程查看数据时,无线发射部205调取数据存储部204内存储的数据,再将数据以无线信号的方式发送,当用户携带移动终端进入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内时,移动终端上的无线信号接收部接收无线信号,并将无线信号在移动终端上进行显示,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查看。
59.在显示件203正常运行过程中,绝缘壳2保持显示件203的绝缘性,当显示件203发生漏电等意外时,绝缘壳2避免电流进入人体内;
60.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包括:
61.s100,排灌智能件100实时记录数据,读取转换部101读取排灌智能件100内的数据。
62.排灌智能件100在排灌过程中实时记录各项用电数据,读取转换部101则对各项用电数据进行读取。
63.s200,读取转换部101读取数据后对数据进行转换,完成转换后的数据,传输通过输送部103内进行传输。
64.读取转换部101在读取到各项用电数据后,选择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转换,转换为便于传输的格式,再经过输送部103进行传输。
65.s300,输送部103将数据传输至显示模块200内。
66.输送部103在数据完成转换后传输至显示模块200内。
67.s400,显示模块200接收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显示,从而便于用户抄录所需要的数据。
68.显示模块200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显示出来,用户通过查看显示模块200上显示的信息进行抄录,从而避免用户在查阅数据时,需要频繁按压排灌智能件100上的按键的问题,进而提高排灌智能件100的使用寿命。
69.图6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记录和读取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用户所需要的用电数据的读取流程如下:
70.s101,排灌智能件100记录各项用电数据;
71.在农田排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用电数据,比如用电时间、当月用电量以及上月用电量等,均自动记录在排灌智能件100内,以方便用户了解自己的用电数据;
72.s102,读取转换部101对排灌智能件100内的数据进行读取。
73.排灌智能件100记录数据的同时,读取转换部101对排灌智能件100内的数据进行读取。
74.图7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转换和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7所示,用户所需要的用电数据的转换和传输流程如下:
75.s201,读取转换部101转换数据。
76.读取转换部101选择用户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转换,读取转换部101采用电能质量数据转换器,电能质量数据转换器将数据转换为兼容性较高的文件,以便于数据的传输。
77.s202,完成转换的数据再通过输送部103进行传输。
78.输送部103采用rs

485集线器,rs

485集线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数据在经过rs

485集线器传输时,减少数据受到干扰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降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数据失真的可能性。
79.图8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8,数据的处理和传输流程如下:
80.s301,数据经过输送部103传输至数据处理器201内。
81.数据再完成转换后,输送部103将数据从而读取转换部101传输至数据处理器201内。
82.s302,数据处理器201对数据进行处理;
83.数据处理器201将数据处理为可以显示的数据格式;
84.s303,传输部202对完成处理的信息传输至显示件203内。
85.图9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显示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9,数据显示流程如下:
86.s401,显示件203接收数据后,在显示件203上显示;
87.当用户查看数据时,通过观察显示件203上显示的数据即可进行抄录;同时当需要查看以前数据时,通过操作显示屏,调取数据存储部204内存储的以前的数据,以此方便用户抄录所需要的数据;显示件203外设有供电部,供电部可以设置在显示模块200内,以节省显示模块200在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供电部也可以设置在显示模块200外,以减少显示模
块200在运行过程中内部热量积聚而损坏零件的可能性,供电部通过电源线与显示模块200电连接;供电部上设有刀闸式开关,当用户查看显示件203时,再闭合刀闸式开关,完成闭合后,断开刀闸式开关,当不查看数据时,显示件203保持不亮状态,以节省电能的消耗。
88.s402,亮度调节部207根据环境的亮度调节显示件203的亮度;
89.当环境中的亮度很高或者很低时,亮度调节部207调节显示件203的亮度,从而方便用户观察显示件203上显示的数据。
90.图10所示为三相多功能智能表数据显示装置的数据传递方法中数据显存储和远程查看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10,数据存储和远程查看的流程如下:
91.s3020,数据处理器201处理数据后,将数据发送给数据存储器内存储;
92.数据处理器201同时将数据处理为可以存储的数据格式,并将可以存储的数据格式存储在数据存储器内。
93.s3021,通过操作显示件203,将存储在数据存储器内的以往的数据调出并显示;
94.当用户需要查看以前的数据时,通过操作显示件203,将数据存储器存储的数据调出,调出的数据直接显示在显示件203上。
95.s3022,数据处理器201处理数据后传输给无线发射部205,以无线信号的方式发送;
96.数据处理器201在处理数据后,将数据传输给无线发射部205,无线发射部205将数据以无线信号的方式发射,同时无线发射部205与数据存储部204也连接,也可以将数据存储部204内的数据以无线信号的形式发送。
97.s3023,无线接收部206接收无线信号,以远程查看数据。
98.当用户携带具有无线接收部206的移动终端进入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时,移动无线接收部206接收无线信号,从而在移动终端上就可以远程查看自己所需要的数据;通过无线信号发送数据,当多人同时想要查看数据时,只要各自携带自己的移动终端进入无线覆盖区域,就可以接收到无线信号,多个用户从而同时查看数据,以此避免一个用户需要安装一个显示模块200或者多个用户需要排队查看一个显示模块200的问题。
99.下面,参考图11来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图1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00.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5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3。
101.处理器50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他形式的处理单元,并且可以控制电子设备500中的其他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
102.存储器50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闪存等。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501可以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上文所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数据传递方法或者其他期望的功能。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储诸如用电日期、当月用电数据以及上月用电数据各种内容。
103.在一个示例中,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502和输出装置504,这些组件通过总线系统和/或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
104.该输入装置502可以包括例如排灌智能件100等等。
105.该输出装置504可以向外部输出各种信息,包括用户所需要抄录的用电数据等。该输出装置可以包括例如显示器、通信网络及其所连接的远程输出设备等等。
106.当然,为了简化,图11中仅示出了该电子设备500中与本技术有关的组件中的一些,省略了诸如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等等的组件。除此之外,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当的组件。
107.除了上述方法和设备以外,本技术的实施例还可以是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处理器501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501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根据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的数据传递方法中的步骤。
108.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 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
109.此外,本技术的实施例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处理器501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501执行本说明书根据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的数据传递方法中的步骤。
110.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

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1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112.本技术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113.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114.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技术。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因此,本技术不意图被限制到在
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发明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11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