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1: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


背景技术:

2.中性极可开闭的相线加中性线式的漏电断路器广泛应用于家用或类似用途的场所,如家庭、办公楼等。由于中性线可开闭,此漏电断路器在漏电保护、过载保护时相线回路及中性线回路都断开,完全与主电路断开,保证了人员和用电设备安全。
3.中国专利文献cn1723596b公开了一种漏电断路器的操作单元,包括具有相线极腔室和中性线极腔室的壳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相线极腔室和中性线极腔室内的相线极操作机构和中性线极操作机构,所述的中性线极操作机构包括驱动杆、动触头、动触头拉簧和静触头,驱动杆的一端与相线极操作机构耦合联接,另一端与动触头铰接,动触头与中性线极腔室侧壁通过动触头定位轴转动连接,中性线极腔室内侧壁上设有导向槽,驱动杆连接有动触头的一端沿导向槽运动,所述的动触头上设有一尺寸大于动触头定位轴的异形定位孔,动触头定位轴设置在该异形定位孔中,所述的动触头拉簧一端通过拉簧定位轴连接在中性线极腔室内侧壁上,另一端挂设在异形定位孔中。
4.但是这种漏电断路器的操作单元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5.1.在驱动杆驱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合时,动触头拉簧在被动触头拉伸时会对动触头施加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会和驱动杆施加的推力会驱动动触头和静触头接合,由于反作用力和推力的施力方向不同,导致动触头在接合过程中受力不均,易使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不稳定,且动触头拉簧的一端呈弯钩状挂设在异型定位孔中的,安装不方便,且在挂设过程中动触头拉簧的弯钩部容易发生形变,需要返工重新安装,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中性线极操作机构的动触头在合闸受力点多,以致动触头和静触头受力不均,接触不稳定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动、静触头受力均匀,接触稳定可靠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受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驱动执行分闸或合闸操作,包括:
8.壳体结构,其内设置有静触头、以及相对于所述静触头可转动的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驱动槽;
9.驱动部件,连接所述操作机构和所述动触头,其具有滑动连接在所述驱动槽内的驱动部,所述操作机构合闸或分闸时带动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部在所述驱动槽内作往复运动,使所述驱动部沿所述驱动槽运动时具有驱动所述动触头靠近所述静触头转动的合闸位置,以及驱动所述动触头远离所述静触头转动的分闸位置;
10.偏压件,连接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动触头,包括呈夹角设置且受压可弹性形变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驱动槽的端口处与所述驱动部配合相抵,所述第
二端延伸抵接在所述动触头背对所述静触头的侧壁上;
11.所述第一端在所述驱动部由所述分闸位置向所述合闸位置运动时被挤压发生形变,迫使所述偏压件的第二端对所述动触头施加向所述静触头转动的偏压力;
12.所述第一端在所述驱动部由所述合闸位置向所述分闸位置运动时逐渐恢复形变,并对所述驱动部施加朝向所述分闸位置移动的偏压力。
13.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动触头包括与所述静触头相对的触头端,以及相对于所述触头端设置的受驱端,所述驱动槽是设置在所述受驱端上的条形滑槽。
14.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分闸位置和所述合闸位置分别为所述驱动槽的两端位置,所述驱动部和所述偏压件分别连接于所述动触头的两侧侧面。
15.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动触头通过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内,所述偏压件为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扭簧,所述第一端为所述扭簧呈直条状延伸至所述驱动槽的端口处的其中一个扭簧脚,所述驱动部穿过所述驱动槽与所述第一端相抵。
16.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动触头背对所述静触头的一侧设有定位凸台,所述第二端为所述扭簧呈弯钩状卡抵在所述定位凸台一侧侧壁上的另一个扭簧脚。
17.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驱动部件为传动连接在所述操作机构与所述动触头之间的连杆结构,所述驱动部为折弯设置在所述连杆结构一端的l形折弯端。
18.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操作机构开设有连接孔,所述驱动部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操作机构传动相连。
19.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壳体结构设置有位于所述驱动部件运动路径上的限位凸块,在所述操作机构带动所述驱动部件分闸运动过程中与所述限位凸块相抵,所述操作机构带动所述驱动部件合闸运动过程中与所述限位凸块分离。
20.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壳体结构还包括用于定位所述静触头的安装槽,和遮挡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的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上设有可插入所述安装槽中抵压所述静触头的限位卡块。
21.在上述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中,所述限位挡板上还设有适合所述转轴穿过的定位孔。
2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2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当操作机构通过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动触头合闸操作时,驱动部沿着驱动槽由分闸位置运动至合闸位置时挤压偏压件的第一端,使偏压件在受压形变状态下通过第二端对动触头施加靠近静触头一侧转动的偏压力,实现动、静触头的快速接合,动触头在合闸后会持续受到来自第二端的偏压力作用,从而提高所述动、静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当操作机构通过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动触头分闸操作时,驱动部沿着驱动槽由合闸位置运动至分闸位置时逐渐松开第一端,这时的偏压件恢复形变,并通过第一端推动所述驱动部快速移动至分闸位置,从而加快所述动、静触头的分闸速度,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通过驱动部与偏压件在驱动槽处的传动配合实现在驱动部件与动触头之间传递运动合力,能够将驱动部件合闸时受到的推力转换成偏压件对动触头施加的偏压力,该偏压力方向与动触头合闸力方向一致,在二者合力作用下实现动触头快速合闸,受力稳定均匀,使动、静触头接合更稳定,从而避免断路器出现接触不良问题,并且
这种触头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生产组装省时省力,有利于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2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驱动槽是设置在受驱端上的条形滑槽,所述分闸位置和所述合闸位置分别为所述驱动槽的两端位置,即所述驱动部运动至所述分闸位置时拉动所述动触头分闸转动,使所述触头端远离所述静触头转动,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分离,以及所述驱动部运动至所述合闸位置时会推动所述动触头合闸转动,从而使所述触头端靠近所述静触头转动,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合。
25.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由于所述偏压件为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扭簧,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扭簧的两个扭簧脚,即所述第一端呈直条状延伸至所述驱动槽的端口处与所述驱动部相抵,所述第二端呈弯钩状卡抵在定位凸台一侧侧壁上,通过设置所述定位凸台为所述第二端起到快速定位安装的作用,所述第二端在所述偏压件形变时与所述定位凸台相抵配合不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所述第二端对所述动触头施加的偏压力能可靠的作用在所述触头端上,从而增大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的接触压力,确保所述动触头紧密贴合在所述静触头上,避免出现接触不良问题,提高产品使用时的稳定性。
26.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所述驱动部件为连杆结构,所述驱动部为折弯设置在所述连杆结构一端的l形折弯端,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操作机构开设有连接孔,在安装驱动部件时,只需将l形折弯端穿过驱动槽与所述偏压件的第一端相抵,所述驱动部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操作机构传动相连,就能完成所述驱动部件的安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27.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通过设置限位凸块对所述驱动部件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所述驱动部件在分闸运动时转动过头与断路器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碰撞,同时也限制了所述动触头的分闸转动范围,确保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的分合闸距离在预设范围内,提高产品使用时的安全性。
28.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所述静触头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后,利用限位挡板遮挡在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上,使所述限位挡板上的限位卡块与所述静触头相抵,确保所述静触头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后不会发生晃动,使所述动触头会在所述限位挡板的挤压下与所述静触头处于同一安装平面,从而避免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在安装完成后出现安装错位的问题,确保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接合可靠。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提供的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的爆炸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性极触头结构在分闸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性极触头结构在合闸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图2所示的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图2所示的限位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
壳体结构;11

转轴;12

连接孔;13

限位凸块;14

安装槽;15

限位挡板;16

限位卡块;17

定位孔;
[0038]2‑
静触头;
[0039]3‑
动触头;31

驱动槽;32

触头端;33

受驱端;34

定位凸台;
[0040]4‑
驱动部件;41

驱动部;42

合闸位置;43

分闸位置;
[0041]5‑
偏压件;51

第一端;52

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5]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46]
实施例1
[004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004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6所示的一种断路器的中性极触头结构,受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驱动执行分闸或合闸操作,包括:
[0049]
壳体结构1,其内设置有静触头2、以及相对于所述静触头2可转动的动触头3,所述动触头3上设置有驱动槽31;
[0050]
驱动部件4,连接所述操作机构和所述动触头3,其具有滑动连接在所述驱动槽31内的驱动部41,所述操作机构合闸或分闸时带动所述驱动部件4的驱动部41在所述驱动槽31内作往复运动,使所述驱动部41沿所述驱动槽31运动时具有驱动所述动触头3靠近所述静触头2转动的合闸位置42,以及驱动所述动触头3远离所述静触头2转动的分闸位置43;
[0051]
偏压件5,连接所述驱动部件4和所述动触头3,包括呈夹角设置且受压可弹性形变的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所述第一端51延伸至所述驱动槽31的端口处与所述驱动部41配合相抵,所述第二端52延伸抵接在所述动触头3背对所述静触头2的侧壁上;
[0052]
所述第一端51在所述驱动部41由所述分闸位置43向所述合闸位置42运动时被挤压发生形变,迫使所述偏压件5的第二端52对所述动触头3施加向所述静触头2转动的偏压力;
[0053]
所述第一端51在所述驱动部41由所述合闸位置42向所述分闸位置43运动时逐渐恢复形变,并对所述驱动部41施加朝向所述分闸位置43移动的偏压力。
[0054]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技术方案,当操作机构通过驱动部件4带动所述动触头3合闸操作时,驱动部41沿着驱动槽31由分闸位置43运动至合闸位置42时挤压偏压件5的第一端51,使偏压件5在受压形变状态下通过第二端52对动触头3施加靠近静触头2一侧转动的偏压力,实现动、静触头的快速接合,动触头3在合闸后会持续受到来自第二端52的偏压力作用,从而提高所述动、静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当操作机构通过驱动部件4带动所述动触头3分闸操作时,驱动部41沿着驱动槽31由合闸位置42运动至分闸位置43时逐渐松开第一端51,这时的偏压件5恢复形变,并通过第一端51推动所述驱动部41快速移动至分闸位置43,从而加快所述动、静触头的分闸速度,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通过驱动部41与偏压件5在驱动槽31处的传动配合实现在驱动部件4与动触头3之间传递运动合力,能够将驱动部件4合闸时受到的推力转换成偏压件5对动触头3施加的偏压力,该偏压力方向与动触头3合闸力方向一致,在二者合力作用下实现动触头3快速合闸,受力稳定均匀,使动、静触头接合更稳定,从而避免断路器出现接触不良问题,并且这种触头结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生产组装省时省力,有利于产品的大批量生产。
[0055]
作为一种具体结构设置,所述动触头3包括与所述静触头2相对的触头端32,以及相对于所述触头端32设置的受驱端33,所述驱动槽31是设置在所述受驱端33上的条形滑槽,确保所述驱动部件4在进行分合闸操作时通过所述驱动部41和所述驱动槽31的滑动相抵推动所述受驱端33转动,并带动所述动触头3转动,从而使所述触头端32与所述静触头2接合和分离,进一步设置的,所述分闸位置43和所述合闸位置42分别为所述驱动槽31的两端位置,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部41运动至所述分闸位置43时拉动所述动触头3分闸转动,使所述触头端32远离所述静触头2转动,所述动触头3与所述静触头2分离,以及如图4所示,所述驱动部41运动至所述合闸位置42时会推动所述动触头3合闸转动,使所述触头端32靠近所述静触头2转动,所述动触头3与所述静触头2接合。
[0056]
如图2

5所示,所述动触头3通过转轴11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1内,所述偏压件5为套设在所述转轴11上的扭簧,所述壳体结构1内对应所述转轴11设有转轴安装孔,在组装时,先将所述转轴11插入所述转轴安装孔,然后依次将动触头3和偏压件5套在所述转轴11上,从而完成组装,进一步设置的,所述动触头3背对所述静触头2的一侧设有定位凸台34,所述第一端51和所述第二端52为扭簧的两个扭簧脚,即所述第一端51呈直条状延伸至所述驱动槽31的端口处与所述驱动部41相抵,所述第二端52呈弯钩状卡抵在定位凸台34一侧侧壁上,通过设置所述定位凸台34为所述第二端52起到快速定位安装的作用,所述第二端52在所述偏压件5形变时与所述定位凸台34相抵配合不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所述第二端52对所述动触头3施加的偏压力能可靠的作用在所述触头端32上,从而增大所述动触头3与所述静触头2的接触压力,确保所述动触头3紧密贴合在所述静触头2上,避免出现接触不良问题,提高产品使用时的稳定性。
[0057]
下面结合图2

3对所述驱动部件4的具体结构设置做详细说明:
[0058]
所述驱动部件4为传动连接在所述操作机构与所述动触头3之间的连杆结构,所述驱动部41为折弯设置在所述连杆结构一端的l形折弯端,由于所述驱动部41和所述偏压件5分别连接于所述动触头3的两侧侧面,在安装驱动部件4时,只需将l形折弯端穿过驱动槽31与所述偏压件5的第一端51相抵,所述驱动部件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连接孔12与所述操作机构传动相连,就能完成所述驱动部件4的安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所述操作机构分合闸时通过所述连接孔12带动所述驱动部件4整体滑动,从而驱动所述动触头3与所述静触头2分合闸。
[0059]
作为一种具体结构设置,所述壳体结构1设置有位于所述驱动部件4运动路径上的限位凸块13,在所述操作机构带动所述驱动部件4分闸运动过程中与所述限位凸块13相抵,所述操作机构带动所述驱动部件4合闸运动过程中与所述限位凸块13分离,通过设置限位凸块13对所述驱动部件4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所述驱动部件4在分闸运动时转动过头与断路器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碰撞,同时也限制了所述动触头3的分闸转动范围,确保所述动触头3和所述静触头2的分合闸距离在预设范围内,提高产品使用时的安全性。
[0060]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结构1还包括用于定位所述静触头2的安装槽14,和遮挡所述动触头3和所述静触头2的限位挡板15,所述限位挡板15上设有可插入所述安装槽14中抵压所述静触头2的限位卡块16,通过所述限位卡块16与所述静触头2相抵,确保所述静触头2安装在所述安装槽14内后不会发生晃动,使所述动触头3会在所述限位挡板15的挤压下与所述静触头2处于同一安装平面,从而避免所述动触头3和所述静触头2在安装完成后出现安装错位的问题,确保所述动触头3和所述静触头2接合可靠,进一步设置的,所述限位挡板15还设有适合所述转轴11穿过的定位孔17,方便所述限位挡板15的安装固定。
[0061]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