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7: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识别用安装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etc的识别系统的出现方便人们高速出行,车辆识别十分便捷,一般对于高速车辆识别仪器的安装大多通过多个螺栓进行简单的固定安装,不便于工作人员的维护保养,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灰尘等户外因素造成识别仪器的使用寿命下降,同时由于高速车辆识别仪器不便于调整识别角度,使得需要不断调整至合适的安装位置,较为麻烦,且高速车辆识别仪器的安装环境均为户外,夏季高温天气的环境下,车辆识别仪器长时间工作,使得容易造成仪器的损坏,因此提出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不仅可以通过将壳体与顶盖相固定,使得便于安装固定,保证识别仪安装后的稳定性,且通过转向调节装置,使得能够便捷的调整识别仪的识别角度,同时通过感温装置,使得能够自动进行散热降温,保护识别仪正常工作。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通过转向调节装置与固定柱相连接,所述转动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顶盖,所述顶盖通过螺栓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钢化玻璃,所述壳体的下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处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上均连接有第一弹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凹槽的两端相连接,两个所述滑块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板,所述顶盖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夹板,两个所述第二夹板分别与两个第一夹板相抵,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滤网板,所述通风口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散热扇,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感温装置。
6.优选地,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四个固定孔。
7.优选地,所述转向调节装置是由环形齿、固定环、滑动杆、第二弹簧共同组成,所述环形齿与固定柱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座的两端均设有贯穿槽,两个所述固定环分别与两个贯穿槽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动杆分别与两个固定环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环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滑动杆相连接,两个所述滑动杆的一端设有卡齿,两个所述卡齿均与环形齿相啮合。
8.优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夹板与两个第二夹板均为楔形板。
9.优选地,所述感温装置是由方形管、感应触片、浮块共同组成,所述方形管与壳体
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方形管的内部设有煤油液,所述感应触片与方形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浮块与方形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浮块位于感应触片的下端,所述感应触片通过电线与电机相连接。
10.优选地,所述感应触片与浮块均为电线材料,所述感应触片与浮块电性连接。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壳体、顶盖、固定杆、两个滑块、两个第一弹簧、两个第一夹板、两个第二夹板,将壳体与顶盖相固定,使得带动两个第二夹板与两个第一夹板相抵,两个第一夹板同时相对移动,使得带动两个滑块的移动,两个滑块的移动同时拉伸两个第一弹簧,使得两个第一夹板均与识别仪器相抵,实现能够保护识别仪器不会因为碰撞或者灰尘等因素造成损坏,便于安装固定,保证识别仪安装后的稳定性,便于工作人员的维护保养。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向调节装置,使得能够便捷的调整识别仪的识别角度,不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调整安装位置,省时省力。
14.3、本实用新型,通过感温装置,使得当识别仪长时间工作,造成内部温度过高时,能够自动进行散热降温,从而保护识别仪正常工作。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不仅可以通过将壳体与顶盖相固定,使得便于安装固定,保证识别仪安装后的稳定性,且通过转向调节装置,使得能够便捷的调整识别仪的识别角度,同时通过感温装置,使得能够自动进行散热降温,保护识别仪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的侧视图;
18.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19.图4为图2中b处放大图。
20.图中:1底座、2固定板、3固定柱、4转动座、5壳体、6顶盖、7钢化玻璃、8固定杆、9滑块、10第一弹簧、11第一夹板、12第二夹板、13通风口、14滤网板、15电机、16散热扇、17环形齿、18固定环、19滑动杆、20第二弹簧、21方形管、22感应触片、23浮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参照图1

4,一种高速车辆识别用安装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固定板2上设有四个固定孔,通过四个螺栓将固定板2固定在安装位置。
23.底座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柱3,固定柱3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转动座4,转动座4通过转向调节装置与固定柱3相连接,转向调节装置是由环形齿17、固定环18、滑动杆19、第二弹簧20共同组成,环形齿17与固定柱3固定连接,转动座4的两端均设有贯穿槽,两个固定环18分别与两个贯穿槽固定连接,两个滑动杆19分别与两个固定环18滑动连接,两个第二弹簧20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固定环18相连接,两个第二弹簧20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滑动杆19相连接,两个滑动杆19的一端设有卡齿,两个卡齿均与环形齿17相啮合,通过转向调节装置,
使得能够便捷的调整识别仪的识别角度,不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调整安装位置,省时省力。
24.转动座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壳体5,壳体5的上端设有顶盖6,顶盖6通过螺栓与壳体5固定连接,壳体5的一侧设有钢化玻璃7,壳体5的下端设有凹槽,凹槽处设有固定杆8,固定杆8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滑块9,两个滑块9上均连接有第一弹簧10,两个第一弹簧10的另一端分别与凹槽的两端相连接,两个滑块9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板11,顶盖6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夹板12,两个第一夹板11与两个第二夹板12均为楔形板,两个第二夹板12分别与两个第一夹板11相抵,将壳体5与顶盖6相固定,使得两个第二夹板12与两个第一夹板11相抵,带动两个第一夹板11均与识别仪器相抵,实现能够保护识别仪器不会因为碰撞或者灰尘等因素造成损坏,便于安装固定,保证识别仪安装后的稳定性,便于工作人员的维护保养。
25.壳体5的一侧设有通风口13,通风口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滤网板14,通风口1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15,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散热扇16,壳体5的内部设有感温装置,感温装置是由方形管21、感应触片22、浮块23共同组成,方形管21与壳体5的内壁固定连接,方形管21的内部设有煤油液,感应触片22与方形管21的内壁固定连接,浮块23与方形管21的内壁滑动连接,浮块23位于感应触片22的下端,感应触片22与浮块23均为电线材料,感应触片22与浮块23电性连接,感应触片22通过电线与电机15相连接,通过感温装置,使得当识别仪长时间工作,造成内部温度过高时,能够自动进行散热降温,从而保护识别仪正常工作。
26.本实用新型中,首先由工作人员通过四个固定螺栓将固定板2固定在固定位置,将车辆识别仪放置在壳体5的内部,将顶盖6放置在壳体5的上端,使得壳体5与顶盖6相固定,顶盖6带动两个第二夹板12与两个第一夹板11相抵,由于两个第一夹板11与两个第二夹板12均为楔形板,使得带动两个第一夹板11同时相对移动,两个第一夹板11的移动带动两个滑块9在固定杆8上移动,两个滑块9的移动同时拉伸两个第一弹簧10,使得两个滑块9的移动带动两个第一夹板11均与识别仪器相抵,实现能够保护识别仪器不会因为碰撞或者灰尘等因素造成损坏,便于安装固定,保证识别仪安装后的稳定性,便于工作人员的维护保养。
27.需要调整识别角度时,同时拉伸两个滑动杆19,使得两个滑动杆19分别相对于两个固定环18滑动,两个滑动杆19的移动分别拉伸两个第二弹簧20,使得两个滑动杆19一端的卡齿均与环形齿17相分离,转动壳体5,使得壳体5带动其下端的转动座4相对于固定柱3转动,当壳体5一侧的钢化玻璃7转动至识别角度,松开两个滑动杆19,两个第二弹簧20同时恢复形变,使得带动两个滑动杆19的移动,两个滑动杆19的移动带动分别带动其一端的卡齿与环形齿17相啮合,使得通过转向调节装置,使得能够便捷的调整识别仪的识别角度,不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调整安装位置,省时省力。
28.当识别仪持续工作,内部温度较高时,位于方形管21内部的煤油液由于热胀冷缩,使得带动浮块23逐渐上浮至与感应触片22相抵,由于感应触片22与浮块23均为电线材料,且感应触片22与浮块23电性连接,使得能够自动启动电机15,电机15工作使得其输出端带动散热扇16转动,并通过通风口13进行通风散热,位于通风口13一端的滤网板14避免灰尘进入壳体5中,使得实现通过感温装置,当识别仪长时间工作,造成内部温度过高时,能够自动进行散热降温,从而保护识别仪正常工作。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