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7: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
3.由于新能源汽车较传统汽车相比,材质更轻,质量更小,体积也相对较小,所以抗震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也需要安装减震器减少震动的影响,但是一般的汽车减震器通常适用于传统的燃料汽车,这类汽车质量更大,更重,较为轻微的震动对传统汽车的影响很小,抗震能力比新能源汽车强,所以抗震装置的抗震强度高,灵敏度较低,安装在新能源汽车内,对新能源汽车的减震效果较差,因此需要一种灵敏度更高,更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减震器。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器,解决了传统减震器对新能源汽车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器,包括减震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盘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水平减震管,所述水平减震管的右端延伸至减震盘的外部,所述减震盘的内腔通过开口均螺栓连接有竖直减震管,所述减震盘的外表面开设有固定口,所述固定口延伸至减震盘的内壁。
8.所述减震盘包括内减震球壳,所述内减震球壳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中心减震组,所述中心减震组的顶端均固定了连接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外表面通过挖槽转动连接有外盘壳,所述外盘壳的内腔通过固定口卡接有固定扣,所述转动套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外表面的背部滑动连接有夹套,所述夹套外表面的背部通过滑槽与外盘壳的内腔滑动连接,所述夹套外表面的背部延伸至外盘壳的外部,所述转动套的内壁与水平减震管外表面的顶端固定连接。
9.所述夹套包括螺纹夹壳,所述螺纹夹壳的内壁与竖直减震管外表面的中部螺栓连接,所述螺纹夹壳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外接拨头,所述外接拨头外表面的上部通过滑槽与外盘壳的内腔卡接,所述外接拨头外表面的底端延伸至外盘壳的外部,所述螺纹夹壳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滑条,所述滑条外表面的底部与外盘壳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条外表面顶部的右侧与橡胶套外表面的下部滚动连接。
10.所述中心减震组包括推头,所述推头外表面的两侧通过挖槽固定连接有外接转
轮,所述推头外表面的两侧均通过外接转轮滑动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螺纹弹簧,所述转板的底端通过小轴杆与内减震球壳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推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中位块。
11.所述中位块包括空心方壳,所述空心方壳的外表面与内减震球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空心方壳内腔的中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空心方壳内腔的中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错位滑杆,所述错位滑杆的左端与推头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错位滑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卡盘。
12.所述固定扣包括外接圆头,所述外接圆头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插头,所述插头的外表面对称设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的外表面通过固定口与外盘壳的内腔转动连接,所述卡接板的内壁通过固定口与外盘壳的内腔卡接。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将该减震器安装在新能源汽车的悬架系统上后,该减震器在汽车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减震效果,由于汽车通常是水平行驶在公路上,因此汽车在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因路况不平受到颠簸,影响车内乘客的舒适度,此时竖直减震管组因震动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弹性伸缩,平衡悬架系统受到的震动力,减小震动力对悬架系统的影响,进而减小汽车内乘客受到的颠簸感,而水平减震管一般情况下仅起到连接作用,不进行缓冲减震工作,只有当车体发生撞击或追尾事故时,车体会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冲击力,此时水平减震管进行弹性伸缩,减小冲击力的影响,保护装置与车内的乘客,与一般的汽车减震器相比,该装置的每根减震管弹性强度较小,对震动的反应也更加灵敏,而多组减震管的设计能够保证该减震器的抗震强度高,因此对新能源汽车的减震效果更好。
15.2.由于汽车在行驶时,因路面原因,非常容易受到竖直方向的震动力,所以竖直减震管一直在进行减震工作,所以竖直减震管的寿命较短,更换频率较高,此时将固定扣旋转,卡接板的内壁与外盘壳的内腔脱离卡接,取出固定扣后,两侧的螺纹夹壳失去卡接效果,使用者通过外接拨头将螺纹夹壳逆时针滑动,螺纹夹壳与竖直减震管外表面的螺纹连接效果解除,将竖直减震管抽出后,可以进行更换工作,更换后通过外接拨头将两侧的螺纹夹壳合并,与竖直减震管卡接后,将固定扣卡接在固定口内,实现竖直减震管中部的固定效果,因为该装置经常受到竖直方向上的震动力,如果仅通过螺纹连接将竖直减震管固定在外盘壳的内腔,在震动力的作用下,竖直减震管的外表面会与螺纹夹壳内壁的螺纹槽发生摩擦撞击,进而将螺纹夹壳的螺纹槽磨损,严重影响固定效果。
16.3.现实中,在汽车受到的水平冲击力往往是较大的力,如车祸等,所以仅使用单根的水平减震管很难保证减震效果,减震效果可能较差,因此使用中心减震组加强水平方向的减震效果,而车辆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时,冲击力往往是单独方向上的单个作用力,而非交叉方向上的多个作用力,此时水平减震管进行弹性收缩,当水平减震管对冲击力进行部分减震时,推头吸收未缓冲的冲击力,沿着减震球壳的内腔向内滑动,通过外接转轮沿着转板的外表面向下滚动,此时转板在外接转轮的挤压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挤压螺纹弹簧,螺纹弹簧在收缩的过程中,对两侧的转板也有相同的弹力,通过传导作用,每根螺纹弹簧都对冲击力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进而有效提高了整个中心减震组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18.图2是本发明图减震盘的剖视图;
19.图3是本发明图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发明图中心减震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发明图中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发明图固定扣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减震盘1,竖直减震管2,水平减震管3,固定口4,内减震球壳11,外盘壳12,转动套13,连接弹簧14,橡胶套15,夹套5,螺纹夹壳51,外接拨头52,滑条53,中心减震组6,推头61,外接转轮62,转板63,螺纹弹簧64,固定扣7,外接圆头71,插头72,卡接板73,中位块8,错位滑杆81,卡盘82,空心方壳83。
具体实施方式
24.使用图1

图6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器进行如下说明。
25.如图1

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器,包括减震盘1,所述减震盘1的中部均固定连接有水平减震管3,所述水平减震管3的右端延伸至减震盘1的外部,所述减震盘1的内腔通过开口均螺栓连接有竖直减震管2,所述减震盘1的外表面开设有固定口4,所述固定口4延伸至减震盘1的内壁,将该减震器安装在新能源汽车的悬架系统上后,该减震器在汽车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减震效果,由于汽车通常是水平行驶在公路上,因此汽车在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因路况不平受到颠簸,影响车内乘客的舒适度,此时竖直减震管2组因震动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弹性伸缩,平衡悬架系统受到的震动力,减小震动力对悬架系统的影响,进而减小汽车内乘客受到的颠簸感,而水平减震管3一般情况下仅起到连接作用,不进行缓冲减震工作,只有当车体发生撞击或追尾事故时,车体会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冲击力,此时水平减震管3进行弹性伸缩,减小冲击力的影响,保护装置与车内的乘客,与一般的汽车减震器相比,该装置的每根减震管弹性强度较小,对震动的反应也更加灵敏,而多组减震管的设计能够保证该减震器的抗震强度高,因此对新能源汽车的减震效果更好。
26.所述减震盘1包括内减震球壳11,所述内减震球壳1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中心减震组6,所述中心减震组6的顶端均固定了连接有连接弹簧14,所述连接弹簧1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转动套13,所述转动套13的外表面通过挖槽转动连接有外盘壳12,所述外盘壳12的内腔通过固定口4卡接有固定扣7,所述转动套13外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套15,所述橡胶套15外表面的背部滑动连接有夹套5,所述夹套5外表面的背部通过滑槽与外盘壳12的内腔滑动连接,所述夹套5外表面的背部延伸至外盘壳12的外部,所述转动套13的内壁与水平减震管3外表面的顶端固定连接。
27.所述夹套5包括螺纹夹壳51,所述螺纹夹壳51的内壁与竖直减震管2外表面的中部螺栓连接,所述螺纹夹壳5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外接拨头52,所述外接拨头52外表面的上部通过滑槽与外盘壳12的内腔卡接,所述外接拨头52外表面的底端延伸至外盘壳12的外部,所述螺纹夹壳51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滑条53,所述滑条53外表面的底部与外盘壳12内壁的底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条53外表面顶部的右侧与橡胶套15外表面的下部滚动连接,由于汽车在行驶时,因路面原因,非常容易受到竖直方向的震动力,所以竖直减震管2一直在
进行减震工作,所以竖直减震管2的寿命较短,更换频率较高,此时将固定扣7旋转,卡接板73的内壁与外盘壳12的内腔脱离卡接,取出固定扣7后,两侧的螺纹夹壳51失去卡接效果,使用者通过外接拨头52将螺纹夹壳51逆时针滑动,螺纹夹壳51与竖直减震管2外表面的螺纹连接效果解除,将竖直减震管2抽出后,可以进行更换工作,更换后通过外接拨头52将两侧的螺纹夹壳51合并,与竖直减震管2卡接后,将固定扣7卡接在固定口4内,实现竖直减震管2中部的固定效果,因为该装置经常受到竖直方向上的震动力,如果仅通过螺纹连接将竖直减震管2固定在外盘壳12的内腔,在震动力的作用下,竖直减震管2的外表面会与螺纹夹壳51内壁的螺纹槽发生摩擦撞击,进而将螺纹夹壳51的螺纹槽磨损,严重影响固定效果。
28.所述中心减震组6包括推头61,所述推头61外表面的两侧通过挖槽固定连接有外接转轮62,所述推头61外表面的两侧均通过外接转轮62滑动连接有转板63,所述转板63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螺纹弹簧64,所述转板63的底端通过小轴杆与内减震球壳11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推头6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中位块8。
29.所述中位块8包括空心方壳83,所述空心方壳83的外表面与内减震球壳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空心方壳83内腔的中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空心方壳83内腔的中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错位滑杆81,所述错位滑杆81的左端与推头61外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错位滑杆8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卡盘82,现实中,在汽车受到的水平冲击力往往是较大的力,如车祸等,所以仅使用单根的水平减震管3很难保证减震效果,减震效果可能较差,因此使用中心减震组6加强水平方向的减震效果,而车辆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时,冲击力往往是单独方向上的单个作用力,而非交叉方向上的多个作用力,此时水平减震管3进行弹性收缩,当水平减震管3对冲击力进行部分减震时,推头61吸收未缓冲的冲击力,沿着减震球壳11的内腔向内滑动,通过外接转轮62沿着转板63的外表面向下滚动,此时转板63在外接转轮62的挤压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挤压螺纹弹簧64,螺纹弹簧64在收缩的过程中,对两侧的转板63也有相同的弹力,通过传导作用,每根螺纹弹簧64都对冲击力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进而有效提高了整个中心减震组6的减震效果。
30.所述固定扣7包括外接圆头71,所述外接圆头7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插头72,所述插头72的外表面对称设有卡接板73,所述卡接板73的外表面通过固定口4与外盘壳12的内腔转动连接,所述卡接板73的内壁通过固定口4与外盘壳12的内腔卡接。
31.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32.将该减震器安装在新能源汽车的悬架系统上后,该减震器在汽车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减震效果,由于汽车通常是水平行驶在公路上,因此汽车在工作状态下,很容易因路况不平受到颠簸,影响车内乘客的舒适度,此时竖直减震管2组因震动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弹性伸缩,平衡悬架系统受到的震动力,减小震动力对悬架系统的影响,进而减小汽车内乘客受到的颠簸感,而水平减震管3一般情况下仅起到连接作用,不进行缓冲减震工作,只有当车体发生撞击或追尾事故时,车体会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冲击力,此时水平减震管3进行弹性伸缩,减小冲击力的影响,保护装置与车内的乘客,与一般的汽车减震器相比,该装置的每根减震管弹性强度较小,对震动的反应也更加灵敏,而多组减震管的设计能够保证该减震器的抗震强度高,因此对新能源汽车的减震效果更好。
33.由于汽车在行驶时,因路面原因,非常容易受到竖直方向的震动力,所以竖直减震管2一直在进行减震工作,所以竖直减震管2的寿命较短,更换频率较高,此时将固定扣7旋
转,卡接板73的内壁与外盘壳12的内腔脱离卡接,取出固定扣7后,两侧的螺纹夹壳51失去卡接效果,使用者通过外接拨头52将螺纹夹壳51逆时针滑动,螺纹夹壳51与竖直减震管2外表面的螺纹连接效果解除,将竖直减震管2抽出后,可以进行更换工作,更换后通过外接拨头52将两侧的螺纹夹壳51合并,与竖直减震管2卡接后,将固定扣7卡接在固定口4内,实现竖直减震管2中部的固定效果,因为该装置经常受到竖直方向上的震动力,如果仅通过螺纹连接将竖直减震管2固定在外盘壳12的内腔,在震动力的作用下,竖直减震管2的外表面会与螺纹夹壳51内壁的螺纹槽发生摩擦撞击,进而将螺纹夹壳51的螺纹槽磨损,严重影响固定效果。
34.现实中,在汽车受到的水平冲击力往往是较大的力,如车祸等,所以仅使用单根的水平减震管3很难保证减震效果,减震效果可能较差,因此使用中心减震组6加强水平方向的减震效果,而车辆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时,冲击力往往是单独方向上的单个作用力,而非交叉方向上的多个作用力,此时水平减震管3进行弹性收缩,当水平减震管3对冲击力进行部分减震时,推头61吸收未缓冲的冲击力,沿着减震球壳11的内腔向内滑动,通过外接转轮62沿着转板63的外表面向下滚动,此时转板63在外接转轮62的挤压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挤压螺纹弹簧64,螺纹弹簧64在收缩的过程中,对两侧的转板63也有相同的弹力,通过传导作用,每根螺纹弹簧64都对冲击力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进而有效提高了整个中心减震组6的减震效果。
3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