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雾化器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13: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雾化器的加热座为加热片与固定座一体成型的结构,加热座连接于固定支架上,使加热座通过固定支架外接导电;此外,加热座还需与雾化器的密封座的导油棉的出油面抵接,使油杯内的雾化液体通过导油棉的出油面导入至加热座,进而使加热座对导油棉进行加热雾化。
3.然而,传统的雾化器的元件数目较多,且元件之间需要做密封结构,使雾化器的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雾化器及雾化装置。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雾化器,包括:
7.密封固定集成件,开设有进油腔、过油压紧槽和雾化腔,所述进油腔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进油腔通过所述过油压紧槽与所述雾化腔连通;
8.导油加热组件,所述导油加热组件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且所述导油加热组件的部分分别位于所述进油腔和所述雾化腔内,所述导油加热组件包括导油件和加热片,所述加热片用于加热所述导油件;
9.正极导电柱,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且所述正极导电柱部分位于其中一个所述进油腔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
10.负极导电柱,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且所述负极导电柱部分位于另外一个所述进油腔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位于所述加热片的上方。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加热组件还包括压紧增强件,所述压紧增强件抵接于所述导油件的背离所述加热片的一侧,所述压紧增强件、所述导油件及所述加热片层叠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内。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紧增强件为弹性压紧块结构。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还开设有两个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油腔连通,所述正极导电柱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连接,所述负极导电柱穿设于另外一个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密封集成件连接。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电柱和所述负极导电柱均与所述加热片可拆卸连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电柱和所述负极导电柱均与所述加热片卡扣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包括固定集成件主体和密封压紧部,所述密封压紧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所述过油压紧槽形成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与所述密封压紧部之间;
18.每一所述进油腔包括开设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的油腔本体和开设于所述密封压紧部的进油孔,所述雾化腔开设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每一所述进油腔的所述进油孔与相应的所述油腔本体连通,每一所述进油腔的所述油腔本体通过所述过油压紧槽与所述雾化腔连通。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油杯件,所述油杯件开设有储油槽和中心出气孔,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位于所述储油槽内并与所述油杯件紧密连接,所述储油槽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油腔连通,所述中心出气孔与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还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雾化腔连通。
20.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22.1、由于密封固定集成件开设有进油腔、过油压紧槽和雾化腔,进油腔的数目为两个,每一进油腔通过过油压紧槽与雾化腔连通,又由于导油加热组件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且导油加热组件的部分分别位于进油腔和雾化腔内,使每一进油腔内的雾化液体能够通过导油件进行吸附并传导,又由于加热片加热导油件,使加热片对导油件内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雾化蒸气,雾化蒸气与雾化腔内的空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
23.2、由于导油加热组件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内,使导油件及加热片紧密收容于过油压紧槽的内壁,如此不仅实现导油件及加热片的固定安装,而且使导油加热组件紧密连接于过油压紧槽内,进而使两个进油腔内的雾化液体仅能通过导油件导液至与雾化腔对应的位置,且导油件受压与加热片紧密抵接,又由于加热片分别与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连接,使加热片导电并产生热量,进而使加热片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好地作用于导油件,实现对导油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了过油腔内的雾化液体未经加热雾化直接流入雾化腔内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雾化器,本技术的雾化器的元件数目较少,大大简化了雾化器的结构,解决了雾化器的结构因元件数目较多而较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一实施例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一剖视图;
27.图3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另一剖视图;
28.图4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爆炸示意图;
29.图5为图4所示雾化器的导油加热组件的加热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密封固定集成件、导油加热组件、正极导电柱以及负极导电柱,密封固定集成件开设有进油腔、过油压紧槽和雾化腔,所述进油腔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进油腔通过所述过油压紧槽与所述雾化腔连通;所述导油加热组件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且所述导油加热组件的部分分别位于所述进油腔和所述雾化腔内,所述导油加热组件包括导油件和加热片,所述加热片用于加热所述导油件;正极导电柱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且所述正极导电柱部分位于其中一个所述进油腔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负极导电柱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且所述负极导电柱部分位于另外一个所述进油腔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
35.上述的雾化器,由于密封固定集成件开设有进油腔、过油压紧槽和雾化腔,进油腔的数目为两个,每一进油腔通过过油压紧槽与雾化腔连通,又由于导油加热组件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且导油加热组件的部分分别位于进油腔和雾化腔内,使每一进油腔内的雾化液体能够通过导油件进行吸附并传导,又由于加热片加热导油件,使加热片对导油件内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雾化蒸气,雾化蒸气与雾化腔内的空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由于导油加热组件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内,使导油件及加热片紧密收容于过油压紧槽的内壁,如此不仅实现导油件及加热片的固定安装,而且使导油加热组件紧密连接于过油压紧槽内,进而使两个进油腔内的雾化液体仅能通过导油件导液至与雾化腔对应的位置,且导油件受压与加热片紧密抵接,又由于加热片分别与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连接,使加热片导电并产生热量,进而使加热片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好地作用于导油件,实现对导油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了过油腔内的雾化液体未经加热雾化直接流入雾化腔内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雾化器,本技术的雾化器的元件数目较少,大大简化了雾化器的结构,解决了雾化器的结构因元件数目较多而较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地,由于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均部分位于相应的进油腔内并与加热片连接,使加热片容易组装连接于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
36.为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
一步地详细说明:
37.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的雾化器10包括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导油加热组件300、正极导电柱400以及负极导电柱600。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开设有进油腔101、过油压紧槽105和雾化腔103,所述进油腔101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进油腔101通过所述过油压紧槽105与所述雾化腔103连通。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105,且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的部分分别位于所述进油腔101和所述雾化腔103内。
38.具体地,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包括导油件310和加热片320,所述加热片320用于加热所述导油件310。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片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进油腔101内。在本实施例中,导油件310和加热片320相互抵接,使导油件310和加热片320均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内,同时使导油件310的一面与加热片320的一面紧密抵接,如此使加热片320在导电时产生的热量可靠地作用于导油件,进而使加热片320能够对导油件310表面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且导油件310表面的热量还能够对导油件310内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如此实现对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雾化蒸气,雾化蒸气在雾化腔103内与空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可以理解,雾化液体可以是烟油或药液或其他雾化液体。
39.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正极导电柱400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且所述正极导电柱400部分位于其中一个所述进油腔101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负极导电柱600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且所述负极导电柱600部分位于另外一个所述进油腔101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使负极导电柱600和正极导电柱400分别在相应的进油腔101内并与加热片连接,进而使加热片通过负极导电柱600和正极导电柱400外接导电。由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部分位于相应的进油腔101内并与加热片连接,使加热片容易组装连接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如此方便导油加热组件300的固定安装。
40.上述的雾化器10,由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开设有进油腔101、过油压紧槽105和雾化腔103,进油腔101的数目为两个,每一进油腔101通过过油压紧槽105与雾化腔103连通,又由于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且导油加热组件300的部分分别位于进油腔101和雾化腔103内,使每一进油腔101内的雾化液体能够通过导油件进行吸附并传导,又由于加热片加热导油件,使加热片对导油件内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雾化蒸气,雾化蒸气与雾化腔103内的空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由于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内,使导油件及加热片紧密收容于过油压紧槽105的内壁,如此不仅实现导油件及加热片的固定安装,而且使导油加热组件300紧密连接于过油压紧槽105内,进而使两个进油腔101内的雾化液体仅能通过导油件导液至与雾化腔103对应的位置,且导油件受压与加热片紧密抵接,又由于加热片分别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连接,使加热片导电并产生热量,进而使加热片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好地作用于导油件,实现对导油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了过油腔内的雾化液体未经加热雾化直接流入雾化腔103内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雾化器10,本技术的雾化器10的元件数目较少,大大简化了雾化器10的结构,解决了雾化器10的结构因元件数目较多而较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地,由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部分位于相应的进油腔101内并与加热片连接,使加热片容易组装连接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
41.进一步地,导油件310与加热片320层叠设置,使导油件与加热片抵接的面积较大,进而使加热片更好地对导油件进行加热,如此使加热片更好地对导油件内的雾化液体进行
加热雾化。
42.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310位于所述加热片320的上方,使导油件310内的雾化液体受重力作用及导油件310的吸附作用更好地与加热片320接触加热,进而使加热片320更好地对导油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310不仅限于位于所述加热片320的上方。例如,导油件310位于加热片320的下方,或者导油件310包覆于加热片。
43.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还包括压紧增强件330,所述压紧增强件330抵接于所述导油件310的背离所述加热片320的一侧,所述压紧增强件330、所述导油件310及所述加热片320层叠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105内,使导油件310的两侧通过压紧增强件330和加热片320共同夹紧,使导油件所受压紧力较为均匀,进而使导油件更平整地压紧抵接于加热片,避免了导油件与加热片抵接处出现局部翘曲的情形甚至出现加热片干烧的问题,进而提高了雾化器10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油件310位于所述加热片320的上方,所述压紧增强件330抵接于所述导油件的背离所述加热片的一侧,使所述压紧增强件330、所述导油件及所述加热片层叠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105内。
44.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紧增强件330为弹性压紧块结构,使压紧增加件弹性压紧于导油件,进而使导油件可靠地压紧于压紧增强件330与加热片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压紧增强件330可以为硅胶压紧块或橡胶压紧块,使压紧增强块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压紧增强件330不仅限为弹性压紧块结构。例如,压紧增强件330还可以为压紧陶瓷块。
45.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还开设有两个安装孔106,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油腔101连通。所述正极导电柱400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连接,所述负极导电柱600穿设于另外一个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密封集成件连接,使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安装固定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同时方便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外接导电。为使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紧密连接,进一步地,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过盈配合,即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的外径大于相应的安装孔106的内径,使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紧密连接。
46.为进一步地提高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进一步地,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的外壁均设有绝缘密封套,使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通过相应的绝缘密封套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弹性连接,进一步地提高了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绝缘密封套可以省略。例如,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为弹性固定安装座,加上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过盈配合,使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紧密连接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
47.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电柱400和所述负极导电柱600均与所述加热片320可拆卸连接,以便对所述正极导电柱400、所述负极导电柱600及加热片320进行拆装维护,提高了雾化器10的使用方便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
电柱400和所述负极导电柱600均,使所述正极导电柱400和所述负极导电柱600均与加热片320能够实现快速拆装,进一步地提高了雾化器10的使用方便性。同时参见图5,具体地,加热片320开设有两个卡接口322,正极导电柱400邻近加热片320的端部设有第一卡接凸缘402,负极导电柱600邻近加热片320的端部设有第二卡接凸缘602,第一卡接凸缘和第二卡接凸缘分别卡入两个卡接口322内,使所述导电柱400与所述加热片320卡扣连接。进一步地,每一卡接口322包括卡接圆形口322a及卡接收缩缺口322b,卡接圆形口322a与卡接收缩缺口322b连通,卡接凸缘402卡入卡接圆形口322a内并与加热片320过盈配合,卡接收缩缺口322b在卡接凸缘402卡入卡接圆形口322a内过程中受挤压而产生形变,使加热片320分别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弹性卡接,进而提高了加热片320分别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卡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收缩缺口322b的轮廓呈u型状,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卡接收缩缺口322b的轮廓不仅限于呈u型状,还可以呈三角形状或梯形状或其他形状。
48.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片320为金属片,使加热片320具有导电性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机械手的磁吸附装配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加热座与固定支架的装配需要人工操作的装配方式,无需人工去将加热片卡接组装于导电柱上,提高了雾化器10的组装效率,进而提高了雾化器10的生产效率。
49.为使导油件310具有较好的导油性能,同时防止导油件310存在漏油的情形,如图2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油件310可以为导油棉块或导油孔隙陶瓷块,使导油件310具有较好的导油性能,同时防止导油件310存在漏油的情形。在本实施例中,导油件310为导油棉块,使导油件310较好地与加热片320层叠设置于过油压紧槽105。
50.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加热片320包括加热片主体320a、压紧部320b和固定部320c,加热片主体320a通过压紧部320b与固定部320c连接,且加热片主体320a位于雾化腔103内,加热片主体320a用于在通电时对导油件310加热。固定部和压紧部的数目均为两个,两个固定部分别通过相应的压紧部与加热片主体的两端连接,两个卡接口322分别开设于相应的固定部320c,使两个固定部320c分别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卡扣连接,进而使加热片320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卡扣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片主体320a的两端通过两个压紧部320b与相应的固定部320c电连接,过油收容槽的内壁分别抵接于两个压紧部320b,使加热片320及导油件310可靠地固定于过油收容槽。进一步,加热片主体320a上设有导电加热部321,且导电加热部321在通电时产生热量,使加热片主体320a在通电时能够对导油件310进行加热。可以理解,导电加热部321可以为加热网结构或加热条结构。
51.如图2及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包括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和连接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的密封压紧部100b,所述密封压紧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所述过油压紧槽105形成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与所述密封压紧部之间。每一所述进油腔101包括开设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的油腔本体101a和开设于所述密封压紧部100b的进油孔101b,所述雾化腔103开设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每一所述进油腔101的所述进油孔101b与相应的所述油腔本体101a连通,每一所述进油腔101的所述油腔本体通过所述过油压紧槽105与所述雾化腔103连通,使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分别开设有所述两个进油腔101和所述雾化腔103,同时使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能和结构强度。
52.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密封部套接于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使密封部紧密连接于固定集成件主体。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凸设有第一抵接凸缘107,所述密封压紧部100b凸设有第二抵接凸缘108,所述第一抵接凸缘107与所述第二抵接凸缘108对应设置,使得所述过油压紧槽105形成于所述第一抵接凸缘107与所述第二抵接凸缘108之间,如此使导油加热组件300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凸缘107与所述第二抵接凸缘108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还包括压紧增强件330,所述压紧增强件330抵接于所述导油件的背离所述加热片的一侧,所述压紧增强件330、所述导油件及所述加热片层叠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105内,使导油件的两侧通过压紧增强件330和加热片共同夹紧,使导油件所受压紧力较为均匀,进而使导油件更平整地压紧抵接于加热片,避免了导油件与加热片抵接处出现局部翘曲的情形甚至出现加热片干烧的问题,进而提高了雾化器10的可靠性。第一抵接凸缘107抵接于加热片的背离导油件的一侧,第二抵接凸缘108抵接于压紧增强件330的背离导油件的一侧。
53.如图2及图4所示,进一步地,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的一端开设有插接槽口1009,密封压紧部100b设有插拔部1008,插拔部1008位于插接槽口1009内并与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的内壁连接,使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与密封压紧部100b可靠地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接凸缘108凸设于插拔部1008。为使插拔部1008与插接槽口1009可靠地插接,同时使第一抵接凸缘107与第二抵接凸缘108可靠地对位,进一步地,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还开设有与插接槽口1009对应连通的导向槽1007,第二抵接凸缘108插入导向槽内并与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弹性连接,使插拔部1008与插接槽口1009可靠地插接,同时使第一抵接凸缘107与第二抵接凸缘108可靠地对位。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槽与第一抵接凸缘107对应设置。具体地,导向槽的中心线和第一抵接凸缘107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54.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过油压紧槽105与导油加热组件300过盈配合,即第一抵接凸缘107和第二抵接凸缘108共同过盈压紧于导油加热组件300的上下表面,亦即是,第一抵接凸缘107抵接于加热片320的背离导油件310的一侧,第二抵接凸缘108抵接于压紧增强件330的背离导油件310的一侧,使导油件310存在一定的形变,进油腔101内的雾化液体能够通过导油件310传导至雾化腔103内进行加热雾化,且不至于出现因导油件310的导油量过大而漏油的情形。
55.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压紧部100b包括相连接的密封部本体110和延伸部120,密封部本体110套设于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且延伸部包覆于固定集成件主体的外壁。进一步地,密封压紧部100b还包括限位部(图未示),密封部本体110、延伸部120及限位部依次连接,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的外壁形成有定位卡槽,限位部嵌设于定位卡槽内,使密封压紧部100b与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可靠地连接。具体地,限位部内凸设有环形凸缘,环形凸缘卡入定位卡槽内,使限位部可靠地嵌设于定位卡槽内。
56.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10还包括油杯件500,所述油杯件500开设有储油槽502和中心出气孔504,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位于所述储油槽502内并与所述油杯件500弹性连接,使密封固定集成件100紧密连接于油杯件500内,提高了雾化器10的密封性能。所述储油槽502分别与两个所述进油腔101连通,使储油槽502内的雾化液体通过两个进油腔101进入,并经导油件310引导至与雾化腔103对应的位置进行加热雾化,以
产生雾化蒸气,使雾化腔103内产生的雾化蒸气与空气气流混合形成雾化气体。所述中心出气孔504与所述雾化腔103连通,使雾化气体经中心出气孔504流出。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腔103与外界连通,使外界的空气气流能够进入雾化腔103内与雾化蒸气混合。具体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还开设有进气孔102,进气孔102分别与雾化腔103和密封固定集成件100的外界连通,使雾化腔103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的外界连通。
57.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油杯件500包括油杯主体500a和中心管500b,储油槽502开设于油杯主体500a内,油杯主体500a还开设有开口槽503和出气口505,储油槽502分别与开口槽503和出气口505连通,中心管500b位于储油槽502内,且中心管500b的一端位于出气口505内并与油杯主体500a连接,使出气口505与储油槽502隔开设置。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位于开口槽503内并与油杯主体500a连接,且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套设于中心管500b。在本实施例中,中心出气孔504开设于中心管500b,开口槽503和出气口505均与中心出气孔504连通。具体地,密封压紧部100b套设于中心管500b并与中心管500b紧密连接。
58.为使密封压紧部100b与储油槽502的内壁紧密抵接,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密封部本体110的外周壁上设有密封凸缘112,密封凸缘112弹性抵接于储油槽502的内壁上,使密封压紧部100b与油杯件500的内壁紧密抵接,进而实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可靠地对油杯件500进行密封。
59.如图3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开设有第一过气孔1002、过流槽1004和第二过气孔1006,第一过气孔1002和第二过气孔1006均与过流槽1004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过流槽1004形成于固定集成件主体100a的外周壁。具体地,进气孔102和第一过气孔均与雾化腔103连通,第二过气孔与中心出气孔504连通,使雾化腔103内形成的雾化气体可以通过第一过气孔、过流槽1004和第二过气孔流入中心出气孔504内,如此实现雾化气体的流通。
60.为避免雾化腔103内的冷凝液漏液的问题,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雾化腔103的内壁上凸设有挡液凸台103a,挡液凸台103a环绕进气孔102设置,使雾化腔103与进气孔102连通处形成有挡液结构,避免雾化腔103内的冷凝液体通过进气孔102漏出的问题。
61.然而,当雾化腔103内聚集有较多冷凝液体时,特别在使用过程中因晃动或倾倒容易流动甚至出现冷凝液体通过挡液凸台103a漏出于进气孔102,造成雾化器10存在漏液的问题,为此,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雾化器10还包括吸液棉件700,吸液棉件700设置于雾化腔103内,且吸液棉件700套设于挡液凸台103a上,使雾化腔103内的冷凝液体被吸液棉件700所吸附,避免了当雾化腔103内聚集有较多冷凝液体时,特别在使用过程中因晃动或倾倒容易流动甚至出现冷凝液体通过挡液凸台103a漏出于进气孔102,造成雾化器10存在漏液的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液棉件700弹性抵接于雾化腔103的内壁,使吸液棉件700可靠地连接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避免吸液棉件700容易脱落的问题。进一步地,吸液棉件700的厚度大于挡液凸台103a的高度,使吸液棉件700可靠地吸附冷凝液,以更好地避免雾化器10存在漏液的问题。
62.如图2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与油杯主体500a可拆卸连接,以便对密封固定集成件100进行拆装或维护,提高了雾化器10的使用方便性。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与油杯主体500a卡扣连接,实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与油杯主体500a快速拆装。具体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的外周壁凸设有卡台140,油杯主体500a开设有与开口
槽503连通的卡槽503a,卡台卡入卡槽内,使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与油杯主体500a卡扣连接。
6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10。如图1至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雾化器10包括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导油加热组件300、正极导电柱400以及负极导电柱600。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开设有进油腔101、过油压紧槽105和雾化腔103,所述进油腔101的数目为两个,每一所述进油腔101通过所述过油压紧槽105与所述雾化腔103连通。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所述过油压紧槽105,且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的部分分别位于所述进油腔101和所述雾化腔103内。
64.具体地,所述导油加热组件300包括导油件310和加热片320,所述加热片320用于加热所述导油件310。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片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进油腔101内。在本实施例中,导油件310和加热片320抵接设置,使导油件310和加热片320均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内,同时使导油件310的一面与加热片320的一面紧密抵接,如此使加热片320在导电时产生的热量可靠地作用于导油件,进而使加热片320能够对导油件310表面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且导油件310表面的热量还能够对导油件310内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如此实现对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雾化蒸气,雾化蒸气在雾化腔103内与空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可以理解,雾化液体可以是烟油或药液或其他雾化液体。
65.进一步地,正极导电柱400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且所述正极导电柱400部分位于其中一个所述进油腔101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负极导电柱600设于所述密封固定集成件100,且所述负极导电柱600部分位于另外一个所述进油腔101并与所述加热片连接,使负极导电柱600和正极导电柱400分别在相应的进油腔101内并与加热片连接,进而使加热片通过负极导电柱600和正极导电柱400外接导电。由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部分位于相应的进油腔101内并与加热片连接,使加热片容易组装连接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如此方便导油加热组件300的固定安装。
66.上述的雾化装置,由于雾化器10的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开设有进油腔101、过油压紧槽105和雾化腔103,进油腔101的数目为两个,每一进油腔101通过过油压紧槽105与雾化腔103连通,又由于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且导油加热组件300的部分分别位于进油腔101和雾化腔103内,使每一进油腔101内的雾化液体能够通过导油件进行吸附并传导,又由于加热片加热导油件,使加热片对导油件内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雾化蒸气,雾化蒸气与雾化腔103内的空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由于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内,使导油件及加热片紧密收容于过油压紧槽105的内壁,如此不仅实现导油件及加热片的固定安装,而且使导油加热组件300紧密连接于过油压紧槽105内,进而使两个进油腔101内的雾化液体仅能通过导油件导液至与雾化腔103对应的位置,且导油件受压与加热片紧密抵接,又由于加热片分别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连接,使加热片导电并产生热量,进而使加热片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好地作用于导油件,实现对导油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了过油腔内的雾化液体未经加热雾化直接流入雾化腔103内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雾化器10,本技术的雾化器10的元件数目较少,大大简化了雾化器10的结构,解决了雾化器10的结构因元件数目较多而较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地,由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均部分位于相应的进油腔101内并与加热片连接,使加热片容易组装连接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
6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68.1、由于密封固定集成件100开设有进油腔101、过油压紧槽105和雾化腔103,进油腔101的数目为两个,每一进油腔101通过过油压紧槽105与雾化腔103连通,又由于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且导油加热组件300的部分分别位于进油腔101和雾化腔103内,使每一进油腔101内的雾化液体能够通过导油件进行吸附并传导,又由于加热片加热导油件,使加热片对导油件内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雾化蒸气,雾化蒸气与雾化腔103内的空气混合形成雾化气体;
69.2、由于导油加热组件300压紧固定于过油压紧槽105内,使导油件及加热片紧密收容于过油压紧槽105的内壁,如此不仅实现导油件及加热片的固定安装,而且使导油加热组件300紧密连接于过油压紧槽105内,进而使两个进油腔101内的雾化液体仅能通过导油件导液至与雾化腔103对应的位置,且导油件受压与加热片紧密抵接,又由于加热片分别与正极导电柱400和负极导电柱600连接,使加热片导电并产生热量,进而使加热片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好地作用于导油件,实现对导油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避免了过油腔内的雾化液体未经加热雾化直接流入雾化腔103内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雾化器10,本技术的雾化器10的元件数目较少,大大简化了雾化器10的结构,解决了雾化器10的结构因元件数目较多而较复杂的问题。
7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