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与流程

2021-11-20 04: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系统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2.现如今智能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无论是launcher桌面、系统设置或camera等应用,都存在有好多功能不适合小孩或者老人使用,因为老人和小孩的分辨能力较弱。现有的应用软件只能单个选择工作模式,并且需要用户进行手动切换,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智能设备的工作模式只能单个应用进行选择且只能手动切换,操作不便的弊端。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包括:
5.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
6.根据所述年龄信息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
7.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
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装置,包括:
9.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
10.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年龄信息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
11.切换模块,用于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
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4.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智能设备的控制系统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然后根据用户的年龄信息自动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最后,控制系统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工作模式,并按照工作模式进行运行。本技术中,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年龄信息,自动将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与年龄信息对应的工作模式,既能对用户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不需要用户进行过多的手动操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16.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装置的整体结构框图;
17.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18.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0.参照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包括:
21.s1: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
22.s2:根据所述年龄信息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
23.s3: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
24.本实施例的智能切换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比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在智能设备开机后,智能设备的控制系统采集用户的年龄信息。其中,用户的年龄信息可以通过扫描用户的身份信息获得,比如需要用户打开智能设备的摄像头,并对准自己的身份证,从而采集得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或者,用户手动输入账户信息,控制系统根据账户信息查询对应的注册信息,该注册信息包含用户的出生年月,由此得到用户的年龄信息。控制系统根据年龄信息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具体地,开发人员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对应设置有不同的工作模式,比如年龄1—18岁对应设置的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19—60岁对应设置的工作模式为普通模式,60岁以上对应设置的工作模式为老年人模式。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次用户的年龄信息所对应的年龄段,匹配得到对应的工作模式。比如,当前次用户的年龄信息为15岁,则对应匹配的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控制系统通过向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发送通知消息,以使得各个应用软件能够基于通知消息将各自的属性值更改为当前次匹配的工作模式所对应的属性值,实现将所用的应用软件切换至该工作模式。在用户打开智能设备上的应用软件时,应用软件会按照切换后的工作模式运行,对音频、视频、图片等数据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相应的限制。比如当前次的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视频类的应用软件会将18岁以上年龄段的视频进行隐藏,只显示18岁以下的视频;游戏类的应用软件则会对用户的游戏时间以及充值动作进行限制。
25.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年龄信息,自动将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与年龄信息对应的工作模式,既能对用户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不需要用户进行过多的手动操作,方便快捷。
26.进一步的,所述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的步骤,包括:
27.s101:采集所述用户输入的账户信息;
28.s102:根据所述账户信息查询对应的注册信息;
29.s103:从所述注册信息中筛选得到所述年龄信息。
30.本实施例中,在智能设备开机后,控制系统自动提示用户输入账号信息,如果用户还没有注册账号,则需要根据提示输入相应的注册信息以完成账号注册,智能设备只有在用户登录账号后才能正常使用。控制系统采集用户手动输入的账户信息,账户信息包括账
户名和密码,控制系统根据账户名查询到该账户信息对应的注册信息(注册信息可以存储在智能设备本身的数据库,也可以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用户注册时录入的注册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控制系统获取当前时刻的年月信息,然后根据当前时刻的年月信息和用户的出生年月计算得到用户的年龄信息,方便快捷。
31.进一步的,所述采集所述用户输入的账户信息的步骤之后,包括:
32.s104: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
33.s105:根据所述身份特征信息判断所述账户信息是否合法;
34.s106:若所述账户信息合法,则允许查询所述注册信息。
35.本实施例中,用户注册账号时录入的注册信息还包括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该身份特征信息包括用户的指纹、面容、虹膜等生理特征信息。控制系统在监测到用户输入账户信息后,为了验证账户信息的合法性,自动采集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比如通过智能设备的指纹采集模块采集当前用户的指纹。然后,控制系统判断当前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与账户信息(账户信息可查询到注册信息)对应的身份特征信息之间的相似度是否大于阈值,如果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大于阈值,则说明当前操作智能设备的用户与账号信息的用户为同一人,允许控制系统进一步查询注册信息、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避免账户信息被盗用,以解开智能设备的工作模式的条件限制(比如未成年人盗用父母的账户信息,使得智能设备以普通模式运行,可以进行游戏充值等操作),有效提高了智能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36.进一步的,所述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包括:
37.s301:监测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是否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
38.s302:若监测到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则发送询问信息到预设终端,并判断预设时间段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其中,所述询问信息携带所述用户违反所述限制条件的操作信息;
39.s303: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则解除与所述操作信息对应的限制条件。
40.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在将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用户的年龄信息对应的工作模式后,实时监测用户对每个应用软件的操作指令,从而识别用户是否违反当前次的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比如,当前次的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用户打开视频软件“西瓜视频”后,“西瓜视频”会自动将18岁以上年龄段的视频进行隐藏,当用户手动搜索的视频属于18岁以上年龄段时,即视为违反青少年模式的限制条件;或者,用户打开游戏软件“王者荣耀”后,尝试进行充值操作,同样视为违反青少年模式的限制条件。不同工作模式下、不同类型的应用软件对应的限制条件不同,可以由开发人员进行自定义,也可以直接使用应用软件本身所具有的限制条件(比如“西瓜视频”就具有青少年模式和普通模式两种工作模式),在此不做一一列举。控制系统检测到用户使用应用软件的过程中,出现违反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的操作后,自动发送询问信息到预设终端,并监听预设时间段内是否接收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其中,询问信息携带用户违反限制条件的操作信息(比如在游戏软件进行充值操作),以便预设终端的用户在接收到询问信息后,可以及时了解智能设备的用户的具体操作,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解除该限制条件。如果预设终端的用户确定解除与当前次的操作信息对应的限制条件,则在接收到询问信息后的预设时间段内发送解除指令到智能设备。控
制系统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后,解除与当前次的操作信息对应的限制条件。其中,解除的限制条件只与当前次违反限制条件的操作信息对应,比如当前次违反限制条件的操作信息为在“王者荣耀”进行充值,则限制条件仅针对在“王者荣耀”上的充值限制,解除后允许用户在“王者荣耀”上完成当前次的充值,而其他应用软件(比如视频软件、应用下载软件等)的限制条件并没有解除。优选的,限制条件还包括智能设备的屏幕亮屏时间、各个应用程序对应的使用时间(该使用时间包括应用软件的开启时间以及使用时长,比如预设终端的用户可以设置智能设备上的游戏软件只能在21点之后启动,并且使用时长最大为2小时)以及智能设备的关机时间,限制条件中各个时间的具体值由预设终端的用户或智能设备的用户进行自定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4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之后,包括:
42.s4:记录所述用户在所述智能设备上的操作信息,所述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用户操作的所有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
43.s5:根据各所述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按照使用时间进行顺序排列,生成软件使用记录;
44.s6:将所述软件使用记录发送到预设终端。
45.本实施例中,控制系统完成智能设备上所有应用软件的工作模式切换后,实时记录用户在智能设备上的操作信息;其中,操作信息包括用户打开并运行的各个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个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控制系统根据各个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个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按照使用时间进行顺序排列,生成软件使用记录;比如,9:00—10:15,运行“王者荣耀”,使用时长75min;10:30—11:30,运行“西瓜视频”,使用时长60min,以此类推。控制系统将生成的软件使用记录按照预设频率发送到预设终端,比如每天发送一次,或者每周发送一次,以便预设终端的用户及时了解智能设备的用户使用智能设备的具体情况。优选的,预设终端的用户为监护人,智能设备的工作模式优选为青少年模式和老年人模式,由于小孩或老年人的辨识能力、克制能力较差,监护人通过查看软件使用记录,能够更好的避免小孩或老人上当受骗,有效提高智能设备的用户的安全。
4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的步骤中,包括:
47.s304:获取所述工作模式对应的模式属性值;
48.s305:根据所述模式属性值查找对应的开关属性值;
49.s306:更改所述开关属性值,使所有所述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
50.本实施例中,智能设备的系统工程师预先对智能设备的系统代码进行工作模式的编写,针对系统本地应用,需要设置工作模式对应的属性值;而针对第三方应用,则需要对系统的framework框架进行修改,由于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都继承framework层的activity.java,因此在修改系统的framework框架后,第三方应用同样可以设置工作模式对应的属性值。其中,属性值包括模式属性值和开关属性值,比如“ro.youth.mode=true”中,“youth”为模式属性值,表征青少年模式(老年人模式则为“old”);“true”为开关属性值,表征模式打开(开关属性值默认为“false”,表征模式关闭)。控制系统根据当前次选中的工作模式匹配对应的模式属性值,然后根据模式属性值查找到对应的开关属性值。最后,
控制系统更改开关属性值(即将默认的“false”更改为“true”),使智能设备上所有的应用软件均切换至当前次选中的工作模式。
51.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所述应用软件为视频软件,所述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包括:
52.s307:将超过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年龄段的所有第一视频屏蔽,并将各第二视频按照与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最大年龄的接近程度降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二视频为所述视频软件包含的所有视频除去所述第一视频之外的其他视频。
53.本实施例中,当前的工作模式优选为青少年模式,用户运行的应用软件为视频软件。用户打开视频软件后,控制系统将超出青少年模式对应的年龄段的所有第一视频屏蔽,并将不需要屏蔽的各个第二视频,按照与青少年模式对应的最大年龄的接近程度降序排列,各个第二视频进行有序排列,能够方便用户快速找到适合自身年龄段的视频进行播放观看。比如,青少年模式对应的最大年龄为18岁,各个第二视频按照年龄段分别有1—5岁,6—15岁,15—18岁,则各个第二视频依次按照15—18岁、6—15岁、1—5岁的顺序进行排列,接近青少年模式对应的最大年龄的第二视频优先显示。
54.参照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装置,包括:
55.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
56.匹配模块2,用于根据所述年龄信息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
57.切换模块3,用于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
58.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模块1,包括:
59.第一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用户输入的账户信息;
60.查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账户信息查询对应的注册信息;
61.筛选单元,用于从所述注册信息中筛选得到所述年龄信息。
62.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模块1,还包括:
63.第二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
64.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特征信息判断所述账户信息是否合法;
65.判定单元,用于若所述账户信息合法,则允许查询所述注册信息。
66.进一步的,所述切换模块3,包括:
67.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是否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
68.第二判断单元,用于若监测到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则发送询问信息到预设终端,并判断预设时间段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其中,所述询问信息携带所述用户违反所述限制条件的操作信息;
69.解除单元,用于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则解除与所述操作信息对应的限制条件。
70.进一步的,所述智能切换装置,还包括:
71.记录模块4,用于记录所述用户在所述智能设备上的操作信息,所述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用户操作的所有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
72.生成模块5,用于根据各所述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按
照使用时间进行顺序排列,生成软件使用记录;
73.发送模块6,用于将所述软件使用记录发送到预设终端。
74.进一步的,所述切换模块3,还包括:
75.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工作模式对应的模式属性值;
76.查找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模式属性值查找对应的开关属性值;
77.修改单元,用于更改所述开关属性值,使所有所述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
78.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所述应用软件为视频软件,所述切换模块3,还包括:
79.排列单元,用于将超过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年龄段的所有第一视频屏蔽,并将各第二视频按照与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最大年龄的接近程度降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二视频为所述视频软件包含的所有视频除去所述第一视频之外的其他视频。
80.本实施例中,智能切换装置中各模块、单元用于对应执行与上述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其具体实施过程在此不做详述。
8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装置,智能设备的控制系统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然后根据用户的年龄信息自动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最后,控制系统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工作模式,并按照工作模式进行运行。本技术中,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年龄信息,自动将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与年龄信息对应的工作模式,既能对用户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不需要用户进行过多的手动操作,方便快捷。
82.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可以如图3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计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注册信息等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
83.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的步骤:
84.s1: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
85.s2:根据所述年龄信息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
86.s3: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
87.进一步的,所述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的步骤,包括:
88.s101:采集所述用户输入的账户信息;
89.s102:根据所述账户信息查询对应的注册信息;
90.s103:从所述注册信息中筛选得到所述年龄信息。
91.进一步的,所述采集所述用户输入的账户信息的步骤之后,包括:
92.s104: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
93.s105:根据所述身份特征信息判断所述账户信息是否合法;
94.s106:若所述账户信息合法,则允许查询所述注册信息。
95.进一步的,所述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包括:
96.s301:监测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是否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
97.s302:若监测到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则发送询问信息到预设终端,并判断预设时间段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其中,所述询问信息携带所述用户违反所述限制条件的操作信息;
98.s303: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则解除与所述操作信息对应的限制条件。
99.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之后,包括:
100.s4:记录所述用户在所述智能设备上的操作信息,所述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用户操作的所有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
101.s5:根据各所述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按照使用时间进行顺序排列,生成软件使用记录;
102.s6:将所述软件使用记录发送到预设终端。
103.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的步骤中,包括:
104.s304:获取所述工作模式对应的模式属性值;
105.s305:根据所述模式属性值查找对应的开关属性值;
106.s306:更改所述开关属性值,使所有所述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
107.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所述应用软件为视频软件,所述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包括:
108.s307:将超过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年龄段的所有第一视频屏蔽,并将各第二视频按照与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最大年龄的接近程度降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二视频为所述视频软件包含的所有视频除去所述第一视频之外的其他视频。
109.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一种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所述工作模式的智能切换方法具体为:
110.s1: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
111.s2:根据所述年龄信息匹配对应的工作模式;
112.s3: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
113.进一步的,所述获取用户的年龄信息的步骤,包括:
114.s101:采集所述用户输入的账户信息;
115.s102:根据所述账户信息查询对应的注册信息;
116.s103:从所述注册信息中筛选得到所述年龄信息。
117.进一步的,所述采集所述用户输入的账户信息的步骤之后,包括:
118.s104:采集所述用户的身份特征信息;
119.s105:根据所述身份特征信息判断所述账户信息是否合法;
120.s106:若所述账户信息合法,则允许查询所述注册信息。
121.进一步的,所述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包括:
122.s301:监测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是否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
123.s302:若监测到所述用户使用所述应用软件的过程中,违反所述工作模式的限制条件,则发送询问信息到预设终端,并判断预设时间段内是否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其中,所述询问信息携带所述用户违反所述限制条件的操作信息;
124.s303: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所述预设终端反馈的解除指令,则解除与所述操作信息对应的限制条件。
125.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并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之后,包括:
126.s4:记录所述用户在所述智能设备上的操作信息,所述操作信息包括所述用户操作的所有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
127.s5:根据各所述应用软件的名称以及各所述应用软件的使用时长,按照使用时间进行顺序排列,生成软件使用记录;
128.s6:将所述软件使用记录发送到预设终端。
129.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智能设备的所有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的步骤中,包括:
130.s304:获取所述工作模式对应的模式属性值;
131.s305:根据所述模式属性值查找对应的开关属性值;
132.s306:更改所述开关属性值,使所有所述应用软件切换至所述工作模式。
133.进一步的,所述工作模式为青少年模式,所述应用软件为视频软件,所述按照所述工作模式进行运行的步骤,包括:
134.s307:将超过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年龄段的所有第一视频屏蔽,并将各第二视频按照与所述青少年模式对应的最大年龄的接近程度降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二视频为所述视频软件包含的所有视频除去所述第一视频之外的其他视频。
135.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和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通过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速据率sdram(ss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13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
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3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