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轮胎保护装置及集装箱正面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13: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涉及轮胎保护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保护装置及集装箱正面起重机。


背景技术:

2.在吊运过程中,吊车是常用的设备之一,特别是在移动空间较小的场所内,如街道等地方。
3.相关技术中,在进行吊运时,吊运物的重量完全压在吊车上,吊车承受较大的重量,而吊车所承受的重量完全依靠轮胎缓冲,导致轮胎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轮胎长时间处于较大载荷下,轮胎很容易发生爆胎等意外情况,而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保护装置及集装箱正面起重机,解决了吊车在吊运物体过程中,吊车的轮胎由于长时间承受较大的压力而发生爆胎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胎保护装置,包括:承重轮部,构造为活动连接于吊车上以分担所述吊车在吊运物体时吊车的轮胎所承受的压力;以及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吊车上,构造为驱动所述承重轮部与地面抵接或者分离。
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连接盘部,与所述吊车活动连接,所述连接盘部远离所述吊车的一侧与所述承重轮部连接;以及驱动件,设于所述吊车上以驱动所述连接盘部向靠近或远离地面一侧转动。
7.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盘部与所述吊车铰接,所述驱动件设置在连接盘部转动轨迹的始末两点的弦长方向。
8.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连接杆部,与所述驱动件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部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盘部上;以及转动间隙,设于所述连接杆部与所述承重轮部之间以避免所述承重轮部在转动的过程中与所述驱动件干涉。
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承重轮部包括万向轮;和/或所述承重轮部采用实心轮胎。
10.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传动块部,与所述驱动件连接;以及两个连接板,设于所述传动块部上,两个所述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盘部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传动块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盘部连接。
1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收纳槽,设于所述吊车的底盘上,构造为所述承重轮部与地面分离时容纳所述承重轮部。
1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传感器部,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上以检测所述驱动组件受到的压力;以及控制部,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上,所述控制部与所述传感器部电连
接,构造为控制所述驱动组件的运行状态。
13.第二方面,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高一种集装箱正面起重机,包括:轮胎保护装置;以及吊车,构造为起吊待吊运的物体,所述轮胎保护装置设于所述吊车上。
14.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轮胎保护装置位于所述吊车的转向桥底部。
15.一种轮胎保护装置及集装箱正面起重机,在吊车吊运物体时,驱动组件驱动承重轮部向靠近地面的一侧移动,承重轮部与地面抵接,当物体的重量压在吊车上而产生巨大的压力时,压力由吊车的轮胎和承重轮部共同承担,当吊运结束后,驱动组件再带动承重轮部与地面分离;以此在吊运过程中,通过承重轮部的分担来减少吊车的轮胎所受到的压力,降低吊车的轮胎在吊运过程中的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从而缓解吊车的轮胎在移动时受到的磨损程度,进而提高吊车的轮胎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轮胎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轮胎保护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驱动件、传感器部以及控制部的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轮胎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该轮胎保护装置包括承重轮部1和驱动组件2,承重轮部1构造为活动连接于吊车上(例如铰接在吊车靠近地面的一侧),以分担所述吊车在吊运物体时吊车的轮胎所承受的压力,驱动组件2设置在吊车靠近地面的一侧且用于驱动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或分离;在吊车吊运物体时,驱动组件 2驱动承重轮部1向靠近地面的一侧移动,当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后,驱动组件2停止运行,并固定承重轮部1,从而当吊运物体的重量全部压在吊车上时,吊车的轮胎和承重轮部1共同承担压力,以此通过承重轮部1分担吊车的轮胎所承受的压力,从而缓解吊车在吊运过程中,吊车的轮胎受到的磨损,进而有利于提高吊车的轮胎的使用寿命。
21.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承重轮部1可分布设置多个,例如多个承重轮部1可沿吊车的轮胎的轴线方向并排分布,从而提高承重轮部1所分担的压力;驱动组件2可以设置一个以同时驱动多个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或者分离,驱动组件2也可以设置多个,多个驱动组件2与多个承重轮部1一一对应;然而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承重轮部1和驱动组件2也可均设置一个,本技术对承重轮部1和驱动组件2的数量不做严格限定。
22.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种轮胎保护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驱动组件2包括连接盘部21和驱动件22,连接盘部21铰接在吊车的底盘上,承重轮部1设置在连接盘部21靠近地面的一侧,驱动件 22设置在吊车上,驱动件22与连接盘部21连接以驱动连接盘部21转动;当需要驱动承重轮部1转动时,驱动件22产生驱动力,从而驱动连接盘部 21转动,连接盘部21从而向靠近地面和远离地面的一侧转动,连接盘部21 在转动时,
带动承重轮部1转动,从而顺利驱动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或者分离。
2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2设置在连接盘部21转动轨迹的始末两点的弦长方向。以此当驱动件22运行时所产生的驱动力,更有效的作用于连接盘部21,从而顺利驱动连接盘部21转动。
24.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2可以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吊车的底盘上,驱动件22的活塞杆朝向地面一侧滑移,连接盘部21直接固定在驱动件 22的活塞杆上;当需要驱动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时,驱动件22的活塞杆伸出,从而推动承重轮部1靠近地面,以驱动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当需要承重轮部1与地面分离时,驱动件22的活塞杆收缩,从而通过连接盘部 21拉动承重轮部1收缩,而顺利分离承重轮部1与地面。
25.为了避免承重轮部1降低吊车底盘与地面之间距离而影响吊车行驶,可以在吊车的底盘上开设收纳槽,当承重轮部1与地面分离时,承重轮部1就收纳在收纳槽内,以避免吊车的底盘与地面之间距离减小而影响吊车正常行驶的问题。收纳槽的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可以只容纳承重轮部,也可以将驱动组件和承重轮部完全容纳在收纳槽内。同时可以在收纳槽的槽口处拆卸连接一块封板以封闭容纳槽,从而有效对进入容纳槽内的承重轮部进行保护。
2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2可采用液压油缸,此时驱动件22包括缸体和活塞杆,缸体铰接在吊车的底盘上。驱动组件2还包括传动块部221,驱动件22的活塞杆的端壁与传动块部221焊接。
27.传动块部221可以包括固定块2211和铰接块2212,固定块2211的一侧与活塞杆焊接,传动块部221的固定块2211的横截面积大于活塞杆的横截面积。
28.固定块2211的另一侧与铰接块2212焊接,铰接块2212远离固定块2211 的一侧与连接盘部21铰接。当驱动件22动作时,活塞杆伸出缸体,活塞杆推动传动块部221的固定块2211移动,传动块部221的固定块2211从而推动铰接块2212转动,传动块部221的铰接块2212从而推动连接盘部21向靠近地面的一侧转动,同时缸体同步进行转动,以此顺利驱动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
29.当需要分离承重轮部1与地面时,活塞杆收缩,活塞杆从而拉动传动块部221的固定块2211移动,传动块部221的固定块2211拉动铰接块2212 移动,从而拉动连接盘部21向远离地面的一侧移动,连接盘部21从而拉动承重轮部1上移而与地面顺利分离。
30.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传递块部21还可以采用横截面为矩形的传动板,传动板的侧面可以直接焊接在驱动件22的活塞杆端壁上,传动板沿承重轮部的轴线方向延伸。驱动组件2还包括两个连接板,两个连接板相对设置,连接板焊接在传动板远离驱动件22的一侧,连接板的轴线与传动板的轴线垂直,连接盘部21位于两个连接板之间,连接板远离传动板的一端与连接盘部21铰接;以此当驱动件21驱动连接盘部21转动时,驱动件22的活塞杆伸出从而推动传动板移动,传动板推动连接板移动,两个连接板同时推动连接盘部21移动,以此从连接盘部的两侧同时驱动连接盘部21转动,确保连接盘部21在转动过程中受力均匀。
3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承重轮部1可包括万向轮11,万向轮11包括压轮111、轮架112和连接柱部113,压轮111转动连接在轮架112上,连接柱部113焊接在轮架112的外侧壁上,连接柱部113的轴线与压轮111的轴线垂直,连接柱部113远离轮架112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连接盘部21上,连接柱部113的轴线与连接盘部21的轴线共线。
32.连接柱部113的横截面可采用圆形,连接柱部113上套设有连接套部 12,连接套部12与连接柱部113转动连接,连接套部12的外侧壁与传动块部221的铰接块2212铰接;当吊车在转弯时,压轮111带动轮架112转动,轮架112带动连接柱部113转动,连接柱部113转动时,连接套部12保持不动,从而避免转弯过程中,损坏传动块部221的可能性。
33.连接套部12的顶壁焊接在连接盘部21的底壁上,连接套部12的高度小于连接柱部113的高度,连接套部12和承重轮部1的轮架112之间设有防磨间隙121;当承重轮部1转动时,防磨间隙121避免连接套部12与承重轮部1的轮架112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承重轮部1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以进一步提高承重轮部1的转弯性能。
34.连接套部12的内部可以固定设置轴承,连接柱部113穿过轴承并与轴承转动连接;轴承减少连接套部12与连接柱部113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连接柱部113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
35.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压轮111可采用实心轮胎制成,实心轮胎提高压轮111的耐磨性,从而提高压轮111在运行过程中的使用寿命。
3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驱动组件2还可包括连接杆部23,连接杆部23的一端铰接在传动块部221的铰接块2212上,连接杆部23的另一端焊接在连接套部12的外侧壁上,连接杆部23与承重轮部 1之间的设有转动间隙233以避免承重轮部1转动时与传动块部221发生干涉的可能性。当承重轮部1转动时,承重轮部1的轮架112顺利通过转动间隙233实现转弯,从而避免在承重轮架112转弯过程中,传动块部221与承重轮架112发生干涉的可能性。
37.连接杆部23可包括横杆231和纵杆232,横杆231和纵杆232可一体制作,横杆231的轴线与纵杆232的轴线垂直,横杆231的一端焊接在连接套部12的外侧壁上,横杆231的另一端与纵杆232的端壁连接,纵杆232 远离横杆231的一端向靠近地面的一侧延伸,纵杆232远离横杆231的一端与传动块部221的铰接块2212铰接;转动间隙233位于横杆231、纵杆232 以及承重轮部1的轮架112之间。
38.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传动块部221与连接套部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连接杆部23可设置两个,传动块部221的铰接块2212位于两个连接杆部23之间,传动块部221的相背离两侧面上均焊接一个铰接柱,连接杆部23的纵杆232上开设有供铰接柱穿过的铰接孔,铰接柱转动连接在铰接孔内,以此顺利实现传动块部221与连接杆部23的转动连接。
39.在一进一步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两个连接杆部23之间的连接强度,可以在两个连接杆部23之间焊接一块钢板以将两个连接杆部23连接在一起。
40.吊车的底盘上设有承重板部3,承重板部3与吊车固定连接,承重板部 3远离吊车的一侧焊接有吊耳,吊耳设置两个,连接盘部21的顶壁上焊接有旋转吊板211,旋转吊板211位于两个吊耳之间,吊耳上焊接有铰接杆,旋转吊板211上开设有供铰接杆穿过的通孔,铰接杆转动连接在通孔内;通过承重板部3增大连接盘部21与吊车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承重轮部1与吊车的连接强度,以此减少承重轮部1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晃动的可能性;当连接盘部21转动时,连接盘部21从而拉动旋转吊板211转动,旋转吊板 211围绕铰接杆发生转动,承重轮部1从而顺利向靠近地面的一侧或者远离地面的一侧移动。
41.承重板部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吊车固定连接,承重板部3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
在吊车的底盘上,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承重板部3通过螺栓固定在吊车的底盘上,承重板部3的横截面积可为矩形,在承重板部3上且靠近承重板部3四个顶角的位置处,均开设一个螺纹孔,螺栓穿过螺栓孔,通过四个螺栓将承重板部3的四个顶角固定在吊车的底盘上,从而完成对承重板部3的固定。
42.吊车的底盘上还可设有安装板部4,安装板部4远离吊车的一侧与驱动件22连接;通过安装板部4增加驱动件22与吊车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驱动件22的安装稳定性,减少驱动件22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晃动的可能性。
43.安装板部4远离吊车的一侧焊接有两个吊耳,两个吊耳相对设置,驱动件22的缸体上焊接有旋转块,旋转块位于缸体远离活塞杆的一端,旋转块远离缸体的一侧伸入两个吊耳之间,两个吊耳上焊接有铰接轴,旋转块上开设有供铰接轴转动的铰接孔。当驱动件22运行时,缸体拉动旋转块同步转动,旋转块从而围绕旋转轴的轴线转动,驱动件22从而在动作过程中顺利转动。
44.安装板部4可以直接焊接在吊车的底盘上,安装板部4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在吊车的底盘上,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安装板部4通过螺栓固定在吊车的底壁上,安装板部4的横截面采用矩形,在安装板部4的四个顶角上均开始一个螺栓孔,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而将安装板部4的四个顶角固定在吊车的底盘上,从而顺利完成对安装板部4的固定。
45.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驱动件、传感器部以及控制部的构成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驱动件22上还设有传感器部222和控制部223,传感器部222构造为检测驱动件22承受的压力,传感器部222检测的压力与承重轮部1分担的压力成正比;控制部223与传感器部222电连接,控制部223构造为控制所述驱动件22的运行状态。
46.当驱动件22在运行时,传感器部222实时检测驱动件22所承受的压力,同时将数据传递至控制部223内,控制部223内根据传感器传递的压力,调整驱动件22的运行状态,当需要增加承重轮部1分担的压力时,控制部223 控制驱动件22增大活塞杆的伸出幅度,从而推动承重轮部1进一步与地面抵接,承重轮部1分担更多的压力,同时传感器部222检测的压力增大;当需要减少承重轮部1分担的压力时,控制部223控制驱动件22减少活塞杆的伸出幅度,从而拉动承重轮部1与地面的逐渐分离,承重轮部1分担的压力减少,传感器部222检测到的压力降低。
47.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48.在吊车起吊物体前,先将连接盘部21与承重板部3铰接在一起,连接套部12焊接在连接盘部21上,连接柱部113插入连接套部12内并与连接盘部21转动连接,再将轮架112和压轮111固定在连接柱部113上,控制好防磨间隙121,从而安装好承重轮部1;再将驱动件22的缸体铰接在安装板部4上,固定好传动块部221,再将连接杆部23的纵杆232与传动块部 221远离驱动件22的一端铰接,连接杆部23的横杆231固定在连接套部12 的外侧壁上,控制好转动间隙233;再将承重板部3和安装板部4均固定在吊车底盘上。
49.当吊车在吊运物体时,驱动件22驱动传动块部221移动,传动块部221 推动连接杆部23移动,连接杆部23推动连接套部12移动,连接套部12推动连接盘部21转动,连接盘部21带动连接柱部113转动,连接柱部113带动承重轮部1向靠近地面的一侧移动,当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后,驱动件 22停止运行从而固定承重轮部1,以此当吊车将物体吊在空中时,物体对吊车的压力通过承重轮部1和吊车的轮胎共同分担,以此减少吊车的轮胎所承受的压
力。
50.在承重轮部1与地面抵接后,传感器部222实时检测驱动件22受到的压力,并实时将压力数据传递至控制部223内,传感器部222检测到的压力与承重轮部1呈正比关系,当需要增大承重轮部1所分担的压力时,控制部 223控制驱动件22的活塞杆伸出,从而推动承重轮部1向靠近地面一侧转动,从而增大承重轮部1所分担的压力,同时传感器部222检测到的压力增大。
51.当需要减少承重轮部1分担的压力时,控制部223控制承重轮部1向远离地面的一侧转动,从而缓解承重轮部1与地面的抵接,减少承重轮部1受到的压力,同时传感器部222检测到的压力减少。
52.当吊车在吊运物体时移动,承重轮部1同步移动,当吊车转弯时,压轮 111带动轮架112转动,轮架112从而带动连接柱部113转动,承重轮部1 从而随着吊车的转弯而同步转弯,防磨间隙121减少连接套部12与承重轮部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承重轮部1在转弯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转动间隙233增大传动块部221与承重轮部1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承重轮部1在转动时,承重轮部1与传动块部221发生干涉;连接套部12与连接柱部113转动连接,因此当连接柱部113在转动时,连接套部12保持不动,从而避免驱动件22和传动块部221随之转动而发生损坏;以此顺利减少吊车在吊运过程中吊车的轮胎所承受的压力,减少吊车的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从而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
53.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装箱正面起重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轮胎保护装置和吊车,轮胎保护装置的安装板部4和承重板部3均固定在吊车的底盘上,吊车构造为起吊待吊运的物体;当吊车在吊运集装箱时,利用轮胎保护组件分担吊车的轮胎所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吊车在移动过程中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而缓解吊车的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有利于提高吊车的轮胎的使用寿命。
54.吊车的底盘包括转向桥,转向桥是底盘上承担转向任务的车桥,利用车桥中的转向节使两端的车轮偏转一定的角度,以实现汽车的转向。转向桥一般设置在汽车的前部,四轮转向汽车的前后桥都是转向桥。轮胎保护装置设置在吊车的转向桥上,以此缩短轮胎保护装置与转向轮之间的距离,从而当轮胎保护装置发挥作用时,更有效分担吊车的转向轮所承受的压力,从而降低吊车的转向轮的磨损程度,以此提高吊车的转向轮的使用寿命。一个转向桥上可以设置多个轮胎保护装置,应当理解,轮胎保护装置的设置数量根据吊车的实际尺寸和吊运重量选择,本技术实施例不对轮胎保护装置的数量做出具体限制。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