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油道的拖拉机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1: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底壳,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带油道的拖拉机油底壳。


背景技术:

2.发动机油底壳是一个铸铁储油壳,安装在发动机的下方,一方面起到保护发动机下部的作用,另一方面用于储存发动机润滑冷却用的机油。目前,拖拉机的机油集滤器需要通过伸入到油底壳中的吸油管组件进行取油。为了满足供油,机油集滤器及吸油管组件的支撑架与机体安装孔紧固连接,机油集滤器吸油口伸入到油底壳底部。这样的布置方式会导致机油集滤器及吸油管组件在发动机振动过大或安装不牢固时可能出现机油集滤器松脱或吸油管断裂导致润滑系统故障率上升,系统机油压力低吸不上油还会导致发动机烧瓦及拉缸的重大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带油道的拖拉机油底壳,解决了因机油集滤器及吸油管组件在发动机振动过大或安装不牢固时可能出现机油集滤器松脱或吸油管断裂导致润滑系统导致故障率上升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油道的拖拉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中设有供油管道,所述供油管道通过加高座与油底壳本体连接;所述供油管道、加高座与油底壳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供油管道的一端与油底壳本体的上端面齐平,所述供油管道的另一端沿着油底壳本体的底部往其中部位置延伸。
5.作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供油管道包括竖直管段、连接管段和水平管段;所述竖直管段布置在油底壳本体的一端角处,且所述竖直管段的一端与油底壳本体的上端面齐平,所述竖直管段的另一端往油底壳本体的底部延伸;所述连接管段布置在油底壳本体底部与其侧壁的连接处,所述连接管段的一端与竖直管段的端部相连通;所述水平管段布置在油底壳本体的底部,且所述水平管段的一端与连接管段相连通,所述水平管段的另一端往油底壳本体的中部位置延伸。
6.进一步的,所述加高座的宽度与供油管道的直径一致。
7.更进一步的,所述供油管道一侧的油底壳本体上开设有放油口,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底部开设有锥形状的导流凹槽,所述导流凹槽与放油口相连通。
8.更进一步的,所述油底壳本体靠近供油管道的一端设有多个加强条,且位于最上方的所述加强条的端面与油底壳本体的上端面齐平;所述加强条的两端均沿着油底壳本体的外侧往油底壳本体的另一端延伸,所述加强条的两侧均设有支撑平台。
9.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条、支撑平台与油底壳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10.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在油底壳本体的供油管道为润滑系统供油,且供油管道通过加高座与油底壳本体连接,供油管道、加高座与油底壳本体为一体式结构。通
过这样的设置,能有效的避免了吸油组件对发动机本体安装的影响,利于发动机本体的安装;同时也解决了因机油集滤器及吸油管组件在发动机振动过大或安装不牢固时可能出现机油集滤器松脱或吸油管断裂导致润滑系统导致故障率上升的问题,提高了整机的可靠性。此外,供油管道的一端与油底壳本体的上端面齐平,通过油底壳与发动机机体的压合力使发动机机体主油道口过渡衔接头与油底壳油道口之间紧密配合,实现油底壳供油管道与机体润滑系统的连接,操作简单,连接可靠。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其中:1

油底壳本体、2

供油管道、3

加高座、4

放油口、5

导流凹槽、6

加强条、7

支撑平台、8

过滤网、21

竖直管段、22

连接管段、23

水平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16.参阅图1

图2,本实用新型的带油道的拖拉机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1。油底壳本体1中设有供油管道2,供油管道2通过加高座3与油底壳本体1连接。且供油管道2、加高座3与油底壳本体1为一体式结构。供油管道2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管,作为集滤器的取油管道。并且供油管道2、加高座3与油底壳本体1一体铸造而成,能有效的避免了吸油组件对发动机本体安装的影响,利于发动机本体的安装;同时也解决了因机油集滤器及吸油管组件在发动机振动过大或安装不牢固时可能出现机油集滤器松脱或吸油管断裂导致润滑系统导致故障率上升的问题,很好的保证了供油管道2的供油能力,提高了整机的可靠性。此外,加高座3的设置能有效的减少油底壳本体1底部的沉淀物进入到供油管道2中的现象。
17.供油管道2的一端与油底壳本体1的上端面齐平。安装时,将集滤器的进油接口与供油管道2的端口进行对接,并通过密封胶或密封垫对其进行密封处理。然后在将油底壳锁紧在发动机机体上时,通过油底壳与发动机机体的压合力使发动机机体主油道口过渡衔接头与油底壳油道口之间紧密配合,实现油底壳供油管道2与机体润滑系统的连接。供油管道2的另一端沿着油底壳本体1的底部往其中部位置延伸。
18.具体的,供油管道2包括竖直管段21、连接管段22和水平管段23。竖直管段21布置在油底壳本体1的一端角处,且竖直管段21的一端与油底壳本体1的上端面齐平,竖直管段21的另一端往油底壳本体1的底部延伸。连接管段22布置在油底壳本体1底部与其侧壁的连接处,连接管段22的一端与竖直管段21的端部相连通,其另一端往放油口4方向延伸。水平管段23布置在油底壳本体1的底部,且水平管段23的一端与连接管段22相连通,水平管段23的另一端往油底壳本体1的中部位置延伸。即供油管道2主要沿着油底壳本体1的拐角处走线布置。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尽量的避免供油管道2与发动机机体发生干涉的现象。此外,沿着油底壳本体1拐角处布置的油道还能增加拐角处的厚度,起到了提供油底壳本体1强度的作用。
19.优选的,加高座3的宽度与供油管道2的直径一致。这样的设置可有效的减少供油管道2与油底壳本体1之间的间隙以及死角位置,便于机油的循环以及后期的清理维护。
20.优选的,水平管段23的末端安装有过滤网8,用于对机油进行过滤。过滤网8可以选取与水平管段23的进油口相适配的平面网,或者球体状或锥体状的网罩,以保证过滤面积。
21.本实例的供油管道2一侧的油底壳本体1上开设有放油口4。油底壳本体1的底部开设有锥形状的导流凹槽5,导流凹槽5与放油口4相连通。通过导流凹槽5的导流作用,能更好的将油底壳中的机油进行放空。
22.油底壳本体1靠近供油管道2的一端设有三个加强条6,且位于最上方的加强条6的端面与油底壳本体1的上端面齐平,以增加油底壳本体1与发动机机体的接触面积,减少机油渗出的情况。加强条6的两端均沿着油底壳本体1的外侧往油底壳本体1的另一端延伸,加强条6的两侧均设有支撑平台7。安装时,支撑平台7通过连接板与发动机机体连接。这样的设置能进一步的提高油底壳本体1与发动机本体的连接可靠性,使其能适应于更恶劣的环境。
23.优选的,加强条6、支撑平台7与油底壳本体1为一体式结构,以增强加强条6、支撑平台7与油底壳本体1的连接性能。
2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