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自动转换为旁通工况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和智能建筑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9: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基于自动转换为旁通工况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和智能建筑。


背景技术:

2.热回收新风机是利用回收排风热量(冷量)来降低室内冷热负荷的装置,不但能引进室外清新空气,还大大降低了能耗,环保节能。热回收新风机从室外引进新风经若干过滤装置后在热交换装置与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降低)新风温度,减少室内能耗。
3.经过检索,专利文献cn202204101u公开了一种节能型新风换气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与采暖热水装置固定连接,新风机组与板式换热器固定连接,新风机组上有室外新风口,新风管与新风机组固定连接,新风换气机与新风管固定连接,新风换气机上有空气交换口,新风管位于排风井内部,排风机与排风井上方固定连接,排风机上有室外排风口。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设置有热量回收和新风预热的功能,但是并不能解决当室内外温差比较小时,利用热回收不经济的问题;并且也不能解决室内有传染源时,新风有交叉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自动转换为旁通工况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和智能建筑。
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动转换为旁通工况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包括:排风管、热回收段、新风管、排风旁通管、新风旁通管和传染源检测区。
6.其中,排风管的一端连通室内,另一端经过热回收段连通至室外;新风管的一端连通室外,另一端经过热回收段连通至室内;排风旁通管与排风管相连,与热回收段并联;新风旁通管与新风管相连,与热回收段并联;传染源检测区设置在排风管上。
7.优选地,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室内排风管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新风管上。
8.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第一电动阀门设置在排风管上,第二电动阀门设置在排风旁通管上。
9.优选地,还包括第三电动阀门和第四电动阀门,第三电动阀门设置在新风管上,第四电动阀门设置在新风旁通管上。
10.优选地,还包括排风机和送风机,排风机连接在排风管靠近室外的一端,送风机连接在新风管靠近室内的一端。
11.优选地,当热回收新风机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也就是当热回收新风机组处于无交叉感染源且室内外温差大于8℃时,新风旁通管上的第四电动阀门和排风旁通管上的第二电动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室内的排风经过热回收段,与室外的新风进行热交换,通过排风机排至室外;室外的新风经热回收段回收室内排风的显热及潜热或回收室内排风的显
热,经过送风机送至室内。
12.优选地,当热回收新风机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也就是当无交叉感染源且室内外温差小于8℃时,新风管上的第三电动阀门和排风管上的第一电动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新风旁通管上的第四电动阀门和排风旁通管上的第二电动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13.优选地,当热回收新风机组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时,传染源检测区上的传染源检测装置检测到传染源浓度超过设定阈值时,新风管上的第三电动阀门和排风管上的第一电动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新风旁通管上的第四电动阀门和排风旁通管上的第二电动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14.优选地,排风管、新风管、排风旁通管和新风旁通管的管道外设置有保温层。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建筑,包含上述任一项的基于自动转换为旁通工况的热回收新风机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监测室内外的温度,从而得到室内外的温度差,从而使得热回收新风机组自动切换到旁通工况。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旁通管上设置电动阀,解决了室内外温度差较小时,利用热回收不经济的问题。
19.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排风管上设置传染源检测装置,并且在旁通管上设置了电动阀,从而解决室内有传染源时,新风进入有交叉污染的问题。
20.4、本实用新型为了适应疫情需求,需要增加旁通管,若机组内已无法增加旁通功能,能够在机组外风管上增加旁通管。
21.5、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机房空间有限,带有旁通功能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尺寸太大,机房内无法安装的情况,可采用本实用新型,在机房外的新风管、排风管上设置旁通管。
附图说明
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自动转换为旁通工况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包括排风管1、热回收段2、排风机3、新风管4、送风机5、第一电动阀门6、排风旁通管7、第二电动阀门8、第三电动阀门9、第四电动阀门10、新风旁通管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传染源检测装置13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4。
28.其中,排风管1的一端连通室内,另一端经过热回收段2连通至室外,靠近室内一端的排风管1设置有传染源检测装置13和第一传感器12;新风管4的一端连通室外,另一端经过热回收段2连通至室内,靠近室外一端的新风管4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14,排风旁通管7与排风管1相连,与热回收段2并联,排风管1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门6,第二电动阀门8设置在排风旁通管7上;新风旁通管11与新风管4相连,与热回收段2并联,第三电动阀门9设置在新风管4上,第四电动阀门10设置在新风旁通管 4上;传染源检测区设置在排风管1上。
29.进一步来说,排风机3连接在排风管1靠近室外的一端,送风机5连接在新风管4 靠近室内的一端。
30.本实用新型主要体现在各季节交替的时段,当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的温差小于8℃时,关闭新风管4上的第三电动阀门9以及排风管1上的第一电动阀门6,再电动开启新风旁通管11上的第四电动阀门10和排风旁通管7上的第二电动阀门8。
31.再者,本实用新型在疫情期间或流感高发季,当室内有传染源被传染源检测区检测到时,同样会关闭新风管4上的第三电动阀门9以及排风管1上的第一电动阀门6,再电动开启新风旁通管11上的第四电动阀门10和排风旁通管7上的第二电动阀门8。
32.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进一步来说。
33.基于上述基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传染源检测区即可以设置为传染源检测装置13,也可以设置有预留检测装置的接口。
34.基于上述基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排风管1上加设净化装置,用于处理污染源。
35.基于上述基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新风管1上加设加湿材料,用于供暖时平衡空气湿度。
36.本实用新型的变化例,进一步来说。
37.基于上述基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排风管1、新风管4、排风旁通管7和新风旁通管11的管道外设置有保温层。
38.工作原理:
39.在夏季、冬季,室内无交叉感染源时,关闭新风旁通管11上的第四电动阀门10以及排风旁通管7上的第二电动阀门8,室内的排风经过热回收段2,与室外新风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排风机3排至室外,室外新风经热回收段2回收室内排风的显热及潜热或回收室内排风的显热,经过送风机5送入室内。热回收新风机组通过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达到节能的目的。
40.但如果室内外温差小于8℃时,换热效果不明显,且热回收段2增加了风系统的阻力,造成用电量的增加,所以在新风管4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4和排风管1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12,如果第一温度传感器1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4检测到温度差小于8℃时,关闭新
风管4上的第三电动阀门9以及排风管1上的第一电动阀门6,再电动开启新风旁通管11上的第四电动阀门10和排风旁通管7上的第二电动阀门8。
41.在疫情期、流感器或者室内有其他传染源时,由于热回收新风机组热回收段2会导致部分新风与室内排风有少量渗漏,无法完全避免交叉污染,同样地,在室内排风管1 上设置传染源检测装置13或预留检测装置接口,当检测浓度超过正常浓度一定数据时,关闭新风管4上的第三电动阀门9以及排风管1上的第一电动阀门6,再电动开启新风旁通管11上的第四电动阀门10和排风旁通管7上的第二电动阀门8。
4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建筑,包含本实用新型的基于自动转换为旁通工况的热回收新风机组。
4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新风管4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4与排风管1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12,新风管4、排风管1、新风旁通管11及排风旁通管7上均设置了电动阀门,解决了室内外温差较小时,利用热回收不经济的问题。
4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排风管1上设置传染源检测装置13或预留检测装置接口,新风管4、排风管1、新风旁通管11及排风旁通管7上均设置了电动电动阀,解决了室内有传染源时,新风有交叉污染的问题。
45.本实用新型也适合无热回收机组内及外部风管均无旁通管的已建项目,为了适应疫情需求,需要增加旁通管,机组内已无法增加旁通功能,可在机组外风管上增加旁通管。
46.本实用新型也适合机房空间有限,带有旁通功能的热回收新风机组尺寸太大,机房内无法安装,可采用本实用新型,在机房外的新风管4、排风管1上设置旁通管。
4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