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通航设施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9: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航设施。


背景技术:

2.内河水上运输作为一种绿色、经济的运输方式,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随着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实施,各地航道规划等级不断提高。特别是长三角、华北平原等地区,交通体系发达,存在诸多公路、铁路跨航桥梁,为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均衡发展,在内河航道升级改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既有跨航桥区通航净空高度不足的问题。
3.为解决因既有限高桥区通航净空高度不足造成的碍航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4.(1)对既有跨航桥梁进行改建,以提高通航净空高度,满足船舶通行需要。但改建跨航桥梁投资巨大,且会造成局部交通中断,特别是干线铁路桥、高速公路桥等重要桥梁,因重要交通保障需要,难以进行改建,通常要求通航船舶限高通行,造成部分大型运输船通行受阻,整体货运效率降低,难以充分发挥水上运输经济效益优势;
5.(2)在碍航桥梁上、下游分别设置接驳码头,通过陆运中转实现货物或人员过桥通行。但中转过桥是一种不连续运输方式,货物通行效率较低,经济性较差,且占用较多土地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航设施,其能够解决了已建桥梁限高情况下的通航需要,也满足了不影响桥梁正常使用、河道汛期行洪、鱼类洄游等要求。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航设施,包括:
8.深航槽,形成于正常航道底部,且穿越跨航桥梁;以及
9.半潜式浮动载船机,配置为吃水深度可控地浮于深航槽,且用于运载船舶通过跨航桥梁。
10.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在已建跨航桥梁之下的正常航道底部挖深疏浚形成深航槽,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待命于深航槽。船舶,特别是超高船舶,配合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及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对自身吃水深度的调节,可安全地通过跨航桥梁。示例性地,当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时,半潜式浮动载船机根据超高船舶的吃水深度调节自身的吃水深度至适宜程度后,超高船舶行驶至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内,且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之外的水域分隔,随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继续调节自身吃水深度,超高船舶随半潜式浮动载船机下沉,二者下沉至跨航桥梁下方的净空高度满足超高船舶通过时,半潜式浮动载船机运载超高船舶通过跨航桥梁,二者整体通过跨航桥梁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调节自身吃水深度而上浮至超高船舶进入半潜式浮动载船机时的状态,超高船舶安全地驶出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完成跨航桥梁通行,半潜式浮动载船机为下次运载待命。需要说明的是,通航设施解决了因跨航桥梁通航净空高度不足造成的碍航问题,也满足了不影响桥梁正常使用、河道汛期行洪、鱼类洄游
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既有净高受限桥梁的整体通航效率和过桥通行的安全性,同时具有生态友好、维护成本低的特点。
1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包括半潜式浮动承船箱、行进系统、压载系统以及监控系统;
12.半潜式浮动承船箱浮于深航槽;
13.行进系统被配置为驱使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在深航槽中通行;
14.压载系统被配置为调控半潜式浮动承船箱的吃水深度;
15.监控系统被配置为检测船舶的吃水深度和高度,且控制至压载系统。
16.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时,监控系统工作,识别超高船舶的吃水深度和高度信息,作出调度指令,控制压载系统对半潜式浮动承船箱进行压载,以调节其吃水深度,保证超高船舶安全地驶进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内,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内部与外部分隔,使得超高船舶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之外的水域分隔;随后压载系统继续对半潜式浮动承船箱进行压载,超高船舶和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同步被下降至净空高度满足超高船舶过桥通行后,压载系统停止工作,启动行进系统,半潜式浮动承船箱承载超高船舶通过限高的跨航桥梁,待半潜式浮动承船箱整体通过跨航桥梁并制动静止后,启动压载系统进行减载,半潜式浮动承船箱上浮,超高船舶安全地驶出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完成跨航桥梁通行;其中,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可在行进系统的驱使下,返回初始位置。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包括承船箱体和闸门;
18.承船箱体的两端均配置有闸门;
19.监控系统还被配置为检测承船箱体的内外水位。
20.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闸门起进挡水作用,当闸门关闭时,水无法进出承船箱体,使承船箱体内部自成一独立的水域,供超高船舶悬浮,当闸门开启时,承船箱体内部与外界水域连通,放行船舶;示例性地,在未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时,打开承船箱体的两侧闸门,未超高船舶则直接行驶,不影响船舶快速通航,大大提高了限高桥区的整体通航效率;在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时,可通过监控系统检测承船箱体的内外水位信息,并通过逐渐打开上游侧闸门或者额外的输水系统,将水充入承船箱体,使其内外水位齐平,随后开放上游侧闸门,保证超高船舶平稳地进入承船箱体内,在承船箱体运载超高船舶通过跨航桥梁后,承船箱体上浮,待监控系统检测承船箱体的内外水位信息,至承船箱体的内外水位齐平后,打开下游侧闸门,超高船舶顺利驶出。示例性地,闸门门型可采用人字闸门或三角闸门,开门方向为外开;其中采用人字闸门,可以有效应对承船箱体的闸门内外水头差进行调节,减小承船箱体的宽度。
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承船箱体形成有过流通道,过流通道与承船箱体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导通。
22.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过流通道用于减小承船箱体在行驶中的阻力,水流可由过流通道流过;示例性地,过流通道包括形成于承船箱体侧壁内部的导流通道,和形成于承船箱体的外侧立面的导流孔。
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承船箱体配置有辅助气囊,辅助气囊位于过流通道中;
24.辅助气囊被配置为可控地充放气。
25.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辅助气囊用于提高压载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小超高船舶单次
通行的时间;在承船箱体经压载系统作用而上浮时,通过辅助气囊的充放气工作,可提高上浮速度,例如,半潜式浮动承船箱整体通过跨航桥梁并制动静止后,压载系统减载,辅助气囊充气,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浮力,让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和超高船舶快速地上浮,在承船箱体需下沉或者行驶时,辅助气囊放气体积缩小,不占用过流通道,保证下沉速度和行驶速度。
2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承船箱体配置有系缆装置,用于固定船舶。
27.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超高船舶驶入承船箱体内时,与系缆装置连接,保持与承船箱体的相对位置,确保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平稳地运载船舶。其中,示例性地,系缆装置包括多组沿水平及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于承船箱体内壁的固定式系船钩,或多组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于承船箱体内壁的浮式系船柱。多组固定式系船钩或浮式系船柱分别与船舶连接,利于船舶与承船箱体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船舶相对于承船箱体保持静止,利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平稳地将超过船舶运载通过跨航桥梁。
2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压载系统包括压载水装置和/或活动配重装置。
29.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压载系统可包括压载水装置、活动配重装置或者二者组合。压载水装置作用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向其压载水,可取水源于周围,方便快捷;通过活动配重装置,将配置物可活动地压载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使其快速地下沉,利于船舶通航的效率。
3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通航设施还包括侧导墙,布置于跨航桥梁的通航孔宽度范围内,且沿深航槽的长度方向延伸;
31.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处于两个侧导墙之间;
32.半潜式浮动承船箱配置有导向装置,用于与侧导墙配合。
33.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由侧导墙划分出半潜式浮动承船箱的航道,保证船舶的有序通行;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在运载船舶时,导向装置与侧导墙配合,实现限位,保证半潜式浮动载船机沿正确的航道通行,避免半潜式浮动载船机由航道偏移而发生事故的情况,同时,导向装置与侧导墙相互配合,利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平稳地前进,避免左右平移及横摇;需要说明的是,示例性地,侧导墙可采用整体宽度较小的门架式结构,中间设置横撑增强整体性,门架下部采用桩基础,保证侧导墙的强度及稳定性。
3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深航槽每侧超过跨航桥梁的长度不小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长度的1.5倍;
35.侧导墙每侧超过跨航桥梁的长度不小于深航槽每侧超过跨航桥梁的长度;
36.深航槽相比正常航道浚深深度不小于航道设计船型正常通行超高值、半潜式浮动载船机的底板厚度以及安全预留深度之和。
37.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对深航槽和侧导墙的长度,以及深航槽和侧导墙每侧超过跨航桥梁的长度进行了限定,保证了半潜式浮动载船机与超高船舶的安全对接,以及保证了半潜式浮动载船机安全运载超高船舶穿过跨航桥梁。
3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行进系统包括牵引小车,牵引小车设于侧导墙,且牵引半潜式浮动承船箱。
39.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侧导墙上的牵引小车牵引半潜式浮动承船箱在两个侧导墙之间运行,利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的安全行驶;同时,牵引小车维护成本低,利于通航设施成本的控制。
4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行进系统可包括设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上的发动机及螺旋桨。半潜式浮动承船箱通过发动机及螺旋桨自动行驶。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2.图1为本实施例中通航设施的横向断面示意图;
43.图2为本实施例中超高船舶的通航示意图;
44.图3为本实施例中半潜式浮动载船机的示意图;
45.图4为本实施例中半潜式浮动载船机的俯视图。
46.图标:10

深航槽;10a

正常航道底部;10b

跨航桥梁;11

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2

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3

行进系统;14

压载系统;15

侧导墙;16

导向装置;17

承船箱体;18

闸门;19

过流通道;20

导流通道;21

导流孔;22

辅助气囊;23

系缆装置;24

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5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航设施,其能够解决了已建桥梁限高情况下的通航需要,也满足了不影响桥梁正常使用、河道汛期行洪、鱼类洄游等要求。
55.请参见图1

图4,图1为本实施例中通航设施的横向断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超高船舶的通航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以箭头加“a”的形式示出了位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中的船舶。在图2中以箭头加“b”的形式标示了超高船舶。
56.通航设施包括深航槽10和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
57.深航槽10形成于正常航道底部10a,且穿越跨航桥梁10b。
58.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配置为吃水深度可控地浮于深航槽10,且用于运载船舶通过跨航桥梁10b。
59.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在已建跨航桥梁10b之下的正常航道底部10a挖深疏浚形成深航槽10,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待命于深航槽10。船舶,特别是超高船舶,配合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及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对自身吃水深度的调节,可安全地通过跨航桥梁10b。示例性地,当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10b时,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根据超高船舶的吃水深度调节自身的吃水深度至适宜程度后,超高船舶行驶至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内,且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之外的水域分隔,随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继续调节自身吃水深度,超高船舶随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下沉,二者下沉至跨航桥梁10b下方的净空高度满足超高船舶通过时,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运载超高船舶通过跨航桥梁10b,二者整体通过跨航桥梁10b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调节自身吃水深度而上浮至超高船舶进入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时的状态,超高船舶安全地驶出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完成跨航桥梁10b通行,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为下次运载待命。需要说明的是,通航设施解决了因跨航桥梁10b通航净空高度不足造成的碍航问题,也满足了不影响桥梁正常使用、河道汛期行洪、鱼类洄游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既有净高受限桥梁的整体通航效率和过桥通行的安全性,同时具有生态友好、维护成本低的特点。
6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示出了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运载超高船舶下沉,以及二者穿过跨航桥梁10b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运载超高船舶上浮的过程。
61.本公开中,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包括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行进系统13、压载系统14以及监控系统。
62.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浮于深航槽10。行进系统13被配置为驱使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在深航槽10中通行。压载系统14被配置为调控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的吃水深度。监控系统被配置为检测船舶的吃水深度和高度,且控制至压载系统14。
63.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10b时,监控系统工作,识别超高船舶的吃水深度和高度信息,作出调度指令,经过船闸运行调度系统控制压载系统14对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进行压载,以调节其吃水深度,保证超高船舶安全地驶进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内,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内部与外部分隔,使得超高船舶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之外的水域分隔;随后压载系统14继续对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进行压载,超高船舶和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同步被下降至净空高度满足超高船舶过桥通行后,压载系统14停止工作,启动行进系统13,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承载超高船舶通过限高的跨航桥梁10b,待半潜式浮动承
船箱12整体通过跨航桥梁10b并制动静止后,启动压载系统14进行减载,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上浮,超高船舶安全地驶出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完成跨航桥梁10b通行;其中,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可在行进系统13的驱使下,返回初始位置。
64.需要说明的是,监控系统可以包括能够测量船舶吃水深度的感应器,例如水位计。
65.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参见图1,通航设施还包括侧导墙15,布置于跨航桥梁10b的通航孔宽度范围内,且沿深航槽10的长度方向延伸。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处于两个侧导墙15之间。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配置有导向装置16,用于与侧导墙15配合。
66.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由侧导墙15划分出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的航道,保证船舶的有序通行;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在运载船舶时,导向装置16与侧导墙15配合,实现限位,保证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沿正确的航道通行,避免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由航道偏移而发生事故的情况,同时,导向装置16与侧导墙15相互配合,利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平稳地前进,避免左右平移及横摇;需要说明的是,示例性地,侧导墙15可采用整体宽度较小的门架式结构,中间设置横撑增强整体性,门架下部采用桩基础,保证侧导墙15的强度及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导向装置16可以为包括多组球形机构,多组球形机构布置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的外侧面。
67.本公开中,深航槽10每侧超过跨航桥梁10b的长度不小于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长度的1.5倍。侧导墙15每侧超过跨航桥梁10b的长度不小于深航槽10每侧超过跨航桥梁10b的长度。
68.深航槽10相比正常航道浚深深度不小于航道设计船型正常通行超高值、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的底板厚度以及安全预留深度之和。
69.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对深航槽10和侧导墙15的长度,以及深航槽10和侧导墙15每侧超过跨航桥梁10b的长度进行了限定,保证了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与超高船舶的安全对接,以及保证了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安全运载超高船舶穿过跨航桥梁10b。
70.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不对深航槽10和侧导墙15的长度,以及深航槽10的深度进行限定,满足超高船舶正常通行即可。
71.需要说明的是,深航槽10与正常航道底部10a通过水下直立式挡墙或满足天然航道底质自身稳定的边坡进行自然衔接。
72.需要说明的是,深航槽10和侧导墙15可设计为单线或者多线,以满足一艘或同时满足多艘船舶通行。参见图1,图1示例性地展示出了深航槽10和侧导墙15为二线程,即可同时满足两艘船舶通行。
73.请参见图3和图4,本公开中,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包括承船箱体17和闸门18。承船箱体17的两端均配置有闸门18。监控系统还被配置为检测承船箱体17的内外水位。
74.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闸门18起进挡水作用,当闸门18关闭时,水无法进出承船箱体17,使承船箱体17内部自成一独立的水域,供超高船舶悬浮,当闸门18开启时,使得承船箱体17内部与外界水域连通,放行船舶;示例性地,在未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10b时,打开承船箱体17的两侧闸门18,未超高船舶则直接行驶,不影响船舶快速通航,大大提高了限高桥区的整体通航效率;在超高船舶需通过跨航桥梁10b时,可通过监控系统检测承船箱体17的内外水位信息,并通过逐渐打开上游侧闸门18或者额外的输水系统,将水充入承船箱体17,使其内外水位齐平,随后开放上游侧闸门18,保证超高船舶平稳地进入承船箱体17内,
在承船箱体17运载超高船舶通过跨航桥梁10b后,承船箱体17上浮,待监控系统检测承船箱体17的内外水位信息,至承船箱体17的内外水位齐平后,打开下游侧闸门18,超高船舶顺利驶出。示例性地,闸门18门型可采用人字闸门18或三角闸门18,开门方向为外开;其中采用人字闸门18,可以有效应对承船箱体17的闸门18内外水头差进行调节,减小承船箱体17的宽度。
75.本公开中,承船箱体17形成有过流通道19,过流通道19与承船箱体17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导通。
76.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过流通道19用于减小承船箱体17在行驶中的阻力,水流可由过流通道19流过;示例性地,过流通道19包括形成于承船箱体17侧壁内部的导流通道20,和形成于承船箱体17的外侧立面的导流孔21。
77.本公开中,承船箱体17配置有辅助气囊22,辅助气囊22位于过流通道19中。辅助气囊22被配置为可控地充放气。
78.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辅助气囊22用于提高压载系统14的工作效率,减小超高船舶单次通行的时间;在承船箱体17经压载系统14作用而上浮时,通过辅助气囊22的充放气工作,可提高上浮速度,例如,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整体通过跨航桥梁10b并制动静止后,压载系统14减载,辅助气囊22充气,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浮力,让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和超高船舶快速地上浮,在承船箱体17需下沉或者行驶时,辅助气囊22放气体积缩小,不占用过流通道19,保证下沉速度和行驶速度。
79.本公开中,参见图3和图4,承船箱体17配置有系缆装置23,用于固定船舶。
80.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超高船舶驶入承船箱体17内时,与系缆装置23连接,保持与承船箱体17的相对位置,确保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平稳地运载船舶。其中,示例性地,系缆装置23包括多组沿水平及高度方向间隔布置于承船箱体17内壁的固定式系船钩。或者说,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系缆装置23可包括多组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于承船箱体17内壁的浮式系船柱。多组固定式系船钩或浮式系船柱分别与船舶连接,利于船舶与承船箱体17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船舶相对于承船箱体17保持静止,利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平稳地将超过船舶运载通过跨航桥梁10b。
81.本公开中,压载系统14包括压载水装置和活动配重装置。
82.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压载水装置作用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向其压载水,可取水源于周围,方便快捷,同时,通过活动配重装置,将配置物可活动地压载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使其快速地下沉,利于船舶通航的效率。
83.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压载系统14可包括压载水装置或活动配重装置。
84.本公开中,行进系统13可包括设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上的发动机及螺旋桨24,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通过发动机及螺旋桨24自动行驶。需要说明的是,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的行进方向上的两侧均可设置螺旋桨24,利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的往返。
85.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行进系统13包括牵引小车,牵引小车设于侧导墙15,且牵引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
86.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侧导墙15上的牵引小车牵引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在两个侧导墙15之间运行,利于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的安全行驶;同时,牵引小车维护成本低,利于通航设施成本的控制。
87.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描述的通航设施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88.(1)本实用新型通过浚深航槽及采用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解决了既有跨航桥区通航净空高度不足造成的碍航问题,打通了内河航运瓶颈,有利于提高通航船舶等级,充分发挥水运优势;
89.(2)本实用新型是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有力支撑,采用下穿方式通过限高桥梁,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与升船机等上跨式立体交通设施相比,下穿方式通航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更具工程实施可能性;
90.(3)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通航船舶情况进行灵活调度运行,在无超高船舶时可开通闸运行,不影响一般船舶快速通航,大大提高了限高桥区的整体通航效率。检修期半潜式浮动承船箱12可通过机动驳牵引或自航方式前往不影响航道正常通航的检修位,实现检修期不断航;
91.(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侧导墙15提供船舶侧向限位,保护既有桥梁,确保了船舶安全过桥。
92.(5)同时根据既有桥区通航孔布置情况,侧导墙15可灵活采用成单孔或多孔形式,可布置单线或多线半潜式浮动载船机11,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9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