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7: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电源适配器通常被用来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
3.现有的电源适配器通常包括插脚组件及电路板组件。然而,由于现有的适配器的插脚组件与电路板组件之间的电连接性能不好,比如插脚组件与电路板组件的导电不可靠或导电容易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
5.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具有收容空间以及连通所述收容空间的通孔;
6.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7.插脚组件,所述插脚组件包括承载座及插脚,所述承载座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插脚承载于所述承载座上,且可随着所述承载座的运动而运动;以及
8.电连接组件;
9.所述电源适配器具有所述插脚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收容状态以及所述插脚通过所述通孔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源适配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插脚与所述电连接组件形成至少两个导电路径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
10.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组件,所述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以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用于为所述电子设备提供供电电能。
11.相较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插脚与所述电连接组件形成至少两个导电路径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从而使得所述插脚与所述电连接组件产生较为可靠的电性连接,防止所述插脚与所述电连接组件接触不良或不稳定导致的插脚组件与电路板组件的导电不可靠或导电失效,同时也避免了插脚与电连接组件接触的位置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等搭火现象。进而避免了产生电弧或者电火花导致的局部位置温度升高,进而融化壳体组件等不良后果。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14.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处于收容状态时的示意图。
15.图3为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工作状态的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16.图4为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工作状态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17.图5为一实施方式中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18.图6为图5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图6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20.图8为图6中的第一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9图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在一角度下的示意图。
22.图10为图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在一角度下的示意图。
23.图11为图5中的电源适配器的插脚组件及第二电连接件在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24.图12为图5中的电源适配器的插脚组件及第二电连接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25.图13为图11中沿i

i线的剖面示意图。
26.图14为一角度下的第二壳体与第三电连接件的示意图。
27.图15为另一角度下的第二壳体与第三电连接件的示意图。
28.图16为一实施方式中第三电连接件的示意图。
29.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0.图18为图17中沿ii

ii线的剖面示意图。
31.图19为图18中的插脚组件相较于图17中的插脚组件向上运动第一预设距离的示意图。
32.图20为图19中的插脚组件相较于图18中的插脚组件向上运动第二预设距离的示意图。
33.图21为图5中驱动组件的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2为图5中驱动组件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3为电源适配器中的电路板组件的示意图。
36.图24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框图。
37.图25为一实施方式中图24中第一转换电路及第二转换电路的电路框图。
38.图26为图3中电源适配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9.图27为另一实施方式中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40.图28为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源适配器沿图26中的a

a线的剖视图。
41.图29为图26中第二磁性件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42.图30为第一磁性件安装于承载座的示意图。
43.图31为电源适配器中的插脚基本收容于收容空间的示意图。
44.图32为又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源适配器沿图26中的a

a线的剖视图。
45.图33为插脚的边缘到端面的边缘的距离示意图。
46.图3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8.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5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power adapter)10。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所谓电源适配器10是为电子设备30提供供电电能的转换设备。通常,所述电源适配器10可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比如,电源适配器10插接插座50上,接收插座50输出的交流电压,并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用于给手机、电脑等用电的电子设备30充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0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直接供电子设备30中的电子元器件使用。可以理解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应用环境示意图仅仅帮助理解电源适配器10的应用,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的限定。
51.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及图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处于收容状态时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工作状态的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工作状态的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5为一实施方式中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0包括壳体组件110、电路板组件120、插脚组件130及电连接组件140。所述壳体组件110具有收容空间1111以及连通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通孔112a。所述电路板组件120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所述插脚组件130包括承载座131及插脚132,所述承载座131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所述插脚132承载于所述承载座131上,且可随着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而运动。所述电源适配器10具有所述插脚132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的收容状态以及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通孔112a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形成至少两个导电路径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
52.所述壳体组件110具有收容空间1111,所述收容空间1111用于收容所述插脚组件130,且所述壳体组件110还可用于收容并保护电源适配器10内的元器件,比如,电路板400等。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圆柱形、椭圆柱形、立方体、正方体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外形为类似圆柱形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外形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本技术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的限定。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延伸方向为预设延伸方向。所述壳体组件110上的所述通孔112a用于供所述插脚132伸出或缩回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通孔112a的数目和所述插脚132的数目相适应,以供所有插脚132通过所述通孔112a伸出所述收容空间1111。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通孔112a的数目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112a的数目也可以为其他数目,比如为三个。
5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132固定于所述承载座131上,且所述插脚132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方向相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132的运动方向与所述
承载座131的运动方向不同,比如,所述插脚132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方向呈夹角,只要满足所述插脚132在所述承载座131的带动下可通过所述通孔112a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以及可在所述承载座131座的带动下可收容于所述壳体组件110即可。
54.所述承载座131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所述插脚132承载于所述承载座131上,且可随着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沿着所述壳体组件110的通孔12a的方向进行伸缩。所述插脚132承载于所述承载座131上,且可随着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沿着所述壳体组件110的通孔112a的方向进行伸缩。
5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座131可被驱动机构电动驱动而运动。当所述承载座131被驱动机构电动驱动时,所述壳体组件110的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之间可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承载座131被手动驱动而运动为例进行示意,稍后会对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过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地,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方式不应当理解为对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的限定。
56.所述承载座131的材质为绝缘材质,比如,塑胶、橡胶、塑料、陶瓷等。所述承载座131的形状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形状相适应,以能够在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运动。
57.所述插脚132的材质为金属,比如铜合金,铝合金等,所述插脚132插接到插座50中,用于接收所述插座50提供的交流电压。所述插脚132的个数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两个,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插脚132的个数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两个插脚132相对且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132的数目为三个。所述插脚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条形。所述插脚132背离所述插座50本体的端部为弧形,以便于所述插脚132插入所述插座50中。所述承载座131与所述插脚132可通过但不仅限于通过镶嵌注塑而一体成型。所述插脚132显露于所述承载座131的靠近所述通孔112a的端面112b。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132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方向相同。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收容状态,是指所述插脚132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的状态。所述插脚132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包括所述插脚132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以及所述插脚132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当所述插脚132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时,所述插脚132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所述插脚132的另一部分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当所述插脚132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时,所述插脚132的所有部位均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工作状态,是指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通孔112a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且可被正常使用的状态。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32仅仅通过所述插脚132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但是由于所述插脚132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尺寸较小,不能够被正常使用的状态不是电源适配器10的工作状态。可以理解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工作状态是指所述插脚132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且可被正常使用,不代表所述电源适配器10插入插座50而处于使用过程中,和所述电源适配器10是否插入所述插座50无关。
59.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所述插脚132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内时,当所述承载座131受到作用力而朝向所述通孔112a运动时,所述插脚132背离所述承载座131的一端先通过所述通孔112a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所述插脚132的其余部分再逐渐通过所述通孔112a显露于所述壳体组件110,当所述插脚132伸出到极限程度而不能够继续伸出时,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
6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当所述承载座131受到作用力而背离所述通孔112a运动时,所述插脚132邻近所述承载座131的一端先通过所述通孔112a而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所述插脚132的其余部分再逐渐通过所述通孔112a而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当所述插脚13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且不能够再继续深入所述收容空间1111时,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
61.所述电连接组件140用于在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电连接所述插脚132及所述电路板组件120。可以理解地,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时(比如,处于收容状态时),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断开连接。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时,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电连接。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时,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的电连接关系不应当理解为对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的连接关系的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之外的其他状态时,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断开连接为例进行示意及说明。
62.相较于相关技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形成两个导电路径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从而使得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产生较为可靠的电性连接,防止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接触不良或不稳定导致的插脚组件130与电路板组件120的导电不可靠或导电失效,同时也避免了插脚132与电连接组件140接触的位置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等搭火现象。进而避免了产生电弧或者电火花导致的局部位置温度升高,进而融化壳体组件110等不良后果。
63.请一并参阅图6、图7、及图8,图6为图5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8为图6中的第一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连接组件140包括第一电连接件141,所述第一电连接件141包括第一连接部1411、第二连接部1412以及第三连接部1413。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其中,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形成一导电路径。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且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且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的不同部位,其中,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形成另一导电路径。
6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形成所述一导电路径,从而使得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一导电路径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另外,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通过所述另一导电路径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且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的不同部位,从而保证了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路板组件120之间形成两个导电路径,从而使得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产生较为可靠的电性连接,防止所述插脚132与所述电连接组件140接触不良或不稳定导致的插脚组件130与电路板组件120的导电不可靠或导电失效,同时也避免了插脚132与电连接组件140接触的位置产生电弧或电火花等搭火现象。进而避免了产生电弧或者
电火花导致的局部位置温度升高,进而融化壳体组件110等不良后果。
65.所述电连接组件14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金属弹片,比如,铜合金,铝合金等。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电连接所述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焊接、通过导电连接器等方式与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电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焊接处的连接点标记为l2。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通过导电连接件相连。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的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直接与所述插脚132接触并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与所述插脚132间接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弹性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当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所述插脚132时,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弹性抵接所述插脚132,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所述插脚132时具有较好的电性连接效果。
66.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为分体结构,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通过导电连接件相连。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连接所述插脚132,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连接所述插脚132的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直接与所述插脚132接触并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插脚132间接电连接。
6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弹性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当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连接所述插脚132时,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弹性抵接所述插脚132或者通过其他导电件间接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时具有较好的电性连接效果。
6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弯折相连,以使得所述第一电连接件141便于制备及成型。
69.请进一步参阅图6至图8以及及图9、图10、图11、图12及图13,图9图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在一角度下的示意图;图10为图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在一角度下的示意图;图11为图5中的电源适配器的插脚组件及第二电连接件在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12为图5中的电源适配器的插脚组件及第二电连接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沿i

i线的剖面示意图。所述承载座131包括第一承载面131a、第二承载面131b及连接面131c。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与所述第二承载面131b相背设置,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用于显露所述插脚132,所述连接面131c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及所述第二承载面131b。所述电连接组件140还包括第二电连接件142。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承载于所述承载座131并电连接所述插脚132,且显露于所述连接面131c,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且所述插脚132的周侧面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其中,所述插脚132、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形成所述一导电路径。换而言之,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142、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
70.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的数目与所述插脚132的数目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的数目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电连接件142电连接其中一个插脚132,另一个第二电连接件142电连接另一插脚132。
71.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与所述承载座131可通过镶件注塑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所述插脚132及所述承载座131在同一工序中形成。具体地,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所述插脚132及所述承载座131共配合镶件注塑而形成,成型后的第二电连接件142与所述插脚132均承载于所述承载座131,且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与所述插脚132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连接件142承载于所述承载座131,并电连接所述插脚132,当所述承载座131带动所述插脚132伸出所述通孔112a时,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随着所述承载座131的运动而运动,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性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性连接的时刻与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刻相适应,保证了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插脚132可及时通过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保证了插脚132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的可靠性。
72.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显露于连接面131c的部分为弧形,一方便可减小甚至可防止第二电连接件142在随着所述承载座131在运动的过程中对所述电源适配器10中的其他部件剐蹭;另一方面,可在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弹性抵接,以保证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的电连接效果。
73.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与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电连接,因此,所述电源适配器10工作时,所述插座50上的电能流入所述插脚132,流入所述插脚132的电能依次经过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传输到所述第二电连接件14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12的连接点l1,再自所述连接点l1流进到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再由所述第一连接部1411与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的连接点l2处流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
74.请一并参阅图5、图9及图10以及图14和图15,图14为一角度下的第二壳体与第三电连接件的示意图;图15为另一角度下的第二壳体与第三电连接件的示意图。所述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相应地,所述电连接组件140还包括第三电连接件143。所述第一壳体111具有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1,且所述第二壳体112具有所述通孔112a。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承载于所述第二壳体112,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电连接所述插脚132及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其中,所述插脚132、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及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形成所述另一导电路径。换而言之,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及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
75.所述第一壳体111也称为下壳体或下盖体,所述第一壳体111的材质为绝缘材料,比如,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等。所述第二壳体112也称为上壳体或者上壳,所述第二壳体112的材质为绝缘材料,比如,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等。所述第一壳体111、所述第二壳体112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所述第二壳体112相较于所述第一壳体111旋转时,可带动所述承载座131运动,进而带动所述插脚132运动。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连接于所述第一
壳体111的方式稍后介绍。
76.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铜合金、铝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112的内表面。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的数目与所述插脚132的数目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的数目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三电连接件143电连接其中一个插脚132,另一个第三电连接件143电连接另一插脚132。
77.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电连接所述插脚132及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的方式包括: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直接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或者,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间接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间接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为例进行说明。
78.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2承载于所述第二壳体112,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1,当所述第二壳体112相较于所述第一壳体旋转111进而带动所述承载座131运动,并在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电连接所述插脚132及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从而使得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性连接的时刻与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刻相适应,保证了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插脚132可及时通过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保证了所述插脚132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的可靠性。
79.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组件140还包括第四电连接件144(见图11)。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电连接所述插脚132,且显露于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电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其中,所述插脚132、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及所述第三电连接部1413形成所述另一导电路径。
80.相较于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直接电连接至所述插脚132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电源适配器10通过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连接至所述插脚132,并且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电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使得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更容易与所述插脚132相连,使得所述第三连接部1413与所述插脚132之间的电性连接更加可靠。
81.请一并参阅图11及图16,图16为一实施方式中第三电连接件的示意图。所述承载座131具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的收容槽131d,所述收容槽131d用于收容所述插脚132及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所述第三电连接件143包括固定部1431及抵接部1432,所述固定部1431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112,所述抵接部1432弹性连接于所述固定部1431且所述抵接部1432相较于所述固定部1431朝向所述插脚组件130,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抵接部1432弹性抵接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
82.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围设于所述插脚132的周侧面,且与所述插脚132电连接。所述固定部1431可通过但不仅限于粘结胶、螺钉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11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1431具有镂空,所述抵接部1432连接于所述固定部1431且对应所述镂空处设置,使得所述抵接部1432具有可变形空间。
8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凹陷于所述收容槽131d内,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抵接部1432伸入所述收容槽131d内,所述收容槽131d可对所述抵接部1432进行限位,以进一步提升抵接部1432与所述第四电连接部的电连接效果。此
外,由于所述第四电连接件144凹陷于所述收容槽131d内,可减小所述电源适配器10在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84.请一并参阅图11,图17、图18、图19及图20,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沿ii

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的插脚组件相较于图17中的插脚组件向上运动第一预设距离的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的插脚组件相较于图18中的插脚组件向上运动第二预设距离的示意图。所述承载座131包括承载部1311及第一配合部1312,所述承载部1311用于承载所述插脚132,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设置于所述承载部1311上。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配合件150,所述配合件150包括固持部151、第二配合部152及第三配合部153。所述固持部151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110。所述第二配合部152弹性连接于所述固持部151,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部152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以将所述插脚组件130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110。所述第三配合部153相较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52远离所述通孔112a,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时,所述第三配合部153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以将所述插脚组件130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110。
8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为中间凹陷两端凸起的结构。所述配合件150具有弹性,所述配合件15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弹片,比如,塑料弹片,金属弹片等。在图18中,所述插脚组件130相较于壳体组件110位于位置1处,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挤压所述第二配合部152,所述第二配合部152受到挤压变形而对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产生反向作用力,所述反向作用力与所述插脚组件130的运动方向相反,使得用户感觉到有阻滞感。随着所述插脚组件130继续向上(即插脚132继续伸出通孔112a)运动到图19中的位置2处,所述第二配合部152对应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的凹陷处,所述第二配合部152开始回弹,并产生弹力,所述弹力和所述插脚组件130的运动方向一致,从而助力所述插脚组件130继续向上(即插脚132继续伸出通孔112a),使得用户感觉到有吸入感。随着所述插脚组件130继续向上运动到图20中的位置3处时,所述插脚组件130运动到位,此时,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由上述描述可见,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与所述第二配合部152配合以使得所述插脚组件130相对所述壳体组件110运动使得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的过程中产生阻滞感及吸入感,从而在触觉及手感上提示用户所述插脚组件130已经运动到位。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52配合以将所述插脚组件130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110,所述第二配合部152和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以起到对所述插脚组件130定位和稳定的作用。
8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153连接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5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153也可连接于所述固持部151,只要所述第三配合部153可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110且可相较于所述第二配合部152远离所述通孔112a即可。
8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配合部153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的过程和所述第二配合部152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的过程相同。所述第三配合部153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以使得所述插脚组件130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110运动使得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的过程中产生阻滞感及吸入感,从而在触觉及手感上提示用户所述插脚组件130已经运动到位。所述第三配合部153相较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以将所述插脚组件130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110上,所述第三配合部153和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以起到对所述插脚组件130定位和稳定的作用。
88.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为中间凹陷两端凸起的结构,以所述第二配合部152为凸起结构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也可以为凸起结构,所述第二配合部152为凹陷结构,只要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部152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配合以将所述插脚组件130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110即可。
89.请一并参阅图5、图11、图17及图18所述承载座131包括第四配合部1313,所述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1及第二壳体112。所述第一壳体111具有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1。所述第二壳体112包括端盖1121、周侧板1122及第五配合部1123。所述端盖1121具有所述通孔112a,所述周侧板1122设置于所述端盖1121的周侧且与所述端盖1121弯折相连,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设置于所述周侧板1122的内壁,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和所述第四配合部1313配合以对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第二壳体112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
90.所述第一壳体111及所述第二壳体112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与所述第四配合部1313配合以对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所述第二壳体112的运动方向进行相位,以防止所述承载座131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112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较大晃动导致的插脚132不能正常通过所述通孔112a伸出。
91.在本实施方式中,述第四配合部1313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四配合部1313设置于所述承载座131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五配合部1123设置于所述周侧板1122相对的两侧。相应地,所一个第四配合部1313与一个第五配合部1123配合,另一个第四配合部1313与另一个第五配合部1123配合,以提升所述承载座131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112运动时的限位效果。
9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限位部为凹陷于所述承载座131的导槽,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为凸出于所述周侧板1122的导轨。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为凸出于所述周侧板1122的导轨,使得所述第二壳体11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配合部1313为凸出于所述承载座131的凸起,相应地,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为导槽。只要满足所述第四配合部1313与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配合以对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第二壳体112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即可。
9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配合部1313为导槽,所述第五配合部1123为导轨,且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设置于所述导槽内。
94.相较于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不设置于所述导槽而是设置于其他位置而言,所述第一配合部1312设置于所述所述导槽内,可使得使得所述承载座131的结构较为紧凑,进而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尺寸较为紧凑,提高了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便携性。
95.请再次参阅图5及图21及图22,图21为图5中驱动组件的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5中驱动组件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1及第二壳体112。所述第一壳体111具有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第二壳体112具有所述通孔112a。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驱动组件160。所述驱动组件160包括固定连接的安装座161及驱动件162。所述安装座16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1。所述第二壳体112套设于所述安装座161上,且可相对于所述安装座161旋转,当所述第二壳体112相较于所述安装座161旋转时,所述驱动件162驱动所述承载座131运动。
96.所述安装座161也称为中壳,所述安装座161的材质为绝缘材料,比如,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等。所述安装座16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1110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胶水、卡扣

卡槽、焊接等方式固定。由于所述安装座16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1,所述第二壳体112相对于所述安装座161旋转,因此,第一壳体111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当所述第一壳体111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时,所述驱动件162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进而带动所述驱动件162驱动所述承载座131运动。举例而言,当所述第一壳体111相较所述第二壳体112往预设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驱动件162驱动所述承载座131朝向所述通孔112a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一壳体111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112往和预设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带动所述承载座131沿着背离所述通孔112a的方向运动。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和所述预设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和所述预设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97.请一并参阅图11及图12,图24为图4中承载座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图24中的承载座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承载座131包括第一承载面131a、第二承载面131b及连接面131c。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与所述第二承载面131b相背设置,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用于显露所述插脚132,所述连接面131c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及所述第二承载面131b,所述承载座131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承载面131a及所述第二承载面131b的收容孔1314,及收容于所述收容孔1314内的凸出部1315。所述驱动件162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凸出部1315配合以使得所述承载座131相较于所述壳体组件110运动。
98.所述螺杆深入所述收容孔1314内,且所述螺杆上的螺纹与所述凸出部1315配合,当所述螺杆随着所述安装座161相较于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时,带动所述凸出部1315朝向所述通孔112a或者背离所述通孔112a运动。
99.请一并参阅图5、图23,图23为电源适配器中的电路板组件的示意图。所述电路板组件120包括主电路板121、第一辅电路板122以及至少一第二辅电路板123。所述主电路板121包括朝向所述插脚组件130的第一表面121a,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21a相连的第二表面121b。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21a,且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与所述插脚132及所述主电路板121电连接。所述第二辅电路板123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1b,且与所述主电路板121电连接。
100.所述主电路板121、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及所述第二辅电路板123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电路板121的形状大致为长方体,所述主电路板1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谓所述主电路板1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延伸方向一致,是指所述主电路板1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延伸方向相同或者夹角在预设范围内。举例而言,所述预设范围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10
°
。所述主电路板1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延伸方向相同可使得所述主电路板121更适配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形状。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21a,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的形状为圆柱形,以更好地适配圆柱形的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收容空间1111的形状。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与所述插脚132电连接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焊接、通过导电连接器电连接。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与所述主电路板121的电连接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焊接、通过导电连接器电连接。所述第二辅电
路板123与所述主电路板121在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所述第二辅电路板123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第二辅电路板12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与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二辅电路板123与所述主电路板121电连接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焊接、通过导电连接器电连接。
101.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路板组件120中主电路板121、第一辅电路板122及至少一第二辅电路板123的上述设置方式,可充分利用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收容空间1111,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0尺寸的小型化。
102.请一并参阅图24,图24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辅电路板122上设置有第一转换电路1211,所述第一转换电路1211用于将所述插脚132接收到的交流电压(命名为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所述主电路板121上设置有第二转换电路1221,所述第二转换电路1221与所述第一转换电路1211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并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将所述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二直流电压的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一直流电压的电压值。所述至少一第二辅电路板123上设置有控制电路123a,所述控制电路123a用于产生所述控制信号。
103.所述插脚132接收到的交流电压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220v,或者110v等。所述第一转换电路1211用于将所述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所述第二转换电路1221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二直流电压的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一直流电压。所述第二直流电压的电压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3.3v~21v之间的任意电压值,比如,所述第二直流电压值为3.3v,或者为5v,或者为21v等。
104.请进一步参阅图25,图25为一实施方式中图24中第一转换电路及第二转换电路的电路框图。所述第一转换电路1211包括保险丝1212、滤波器1213、第一整流电路1214及储能电容1215。所述保险丝1212电连接所述插脚132,以接收所述插脚132输出的第一交流电压,所述保险丝1212用于在所述第一转换电路1211的路径上的电流大于等于预设电流值时熔断,以对所述第一转换电路1211进行保护。所述滤波器12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emi滤波器,所述滤波器1213电连接所述保险丝1212,用于滤除杂波,放置杂波对所述第一交流电压的干扰。所述杂波可来源于所述电路板组件120中的其他器件,比如,开关器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1214电连接所述滤波器1213,用于将所述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脉动直流电压,所谓脉动直流电压,是指波动性的直流电压。所述第一整流电路12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整流桥。所述储能电容1215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1214电连接,用于将所述脉动直流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一直流电压。
105.所述第二转换电路1221包括初级开关管1222、变压器1223、次级开关管1224及第二整流电路1225。所述初级开关管1222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在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周期性的导通及断开。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初级开关管1222的导通时间及导通频率。所述变压器1223的初级线圈电连接所述初级开关管1222。所述次级开关1224电连接所述变压器1223的次级线圈。所述次级开关管1224用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周期性的导通及断开。具体地,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次级开关管1224的导通时间及导通频率。所述第一直流电压经过所述初级开关管1222及所述变压器1223的作用,得到第二交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二交流电压的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一交流电压的电压值。所述第二交流电压经过所述次级开关管1224得到第二脉动直
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二脉动直流电压小于所述第一脉动直流电压的电压值。所述第二整流电路1225电连接所述次级开关管1224,用于将所述第二脉动直流电压转换为所述第二直流电压。
10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辅电路板123的数目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辅电路板123设置有第一控制电路1231,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另一个第二辅电路板123设置有第二控制电路1232,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232用于生成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107.请一并参阅2、图3及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及图31,图26为图3中电源适配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27为另一实施方式中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8为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源适配器沿图26中的a

a线的剖视图;图29为图26中第二磁性件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示意图;图30为第一磁性件安装于承载座的示意图;图31为电源适配器中的插脚基本收容于收容空间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电连接组件140等。所述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1及第二壳体112。所述第一壳体111具有所述收容空间1111。所述第二壳体112旋转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11,且所述第二壳体112具有所述通孔112a。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第一磁性件171及第二磁性件172。所述第一磁性件171设置于所述承载座131。所述第二磁性件17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12,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之间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
108.所述第一壳体111及所述第二壳体112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磁性件171可以为磁铁、磁石等具有磁性的部件,所述第一磁性件171可以为永磁体也可以为电致磁体;相应地,所述第二磁性件172可以为磁铁、磁石等具有磁性的部件,所述第一磁性件171可以为永磁体也可以为电致磁体。
109.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无论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相互排斥还是相互吸引,都可以借助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之间的磁性作用力使得所述插脚组件130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110稳定,在所述插脚132被插入到所述插座50中时不回退。此外,在所述插脚组件130相对于所述壳体组件110运动时,所述第一磁性件171及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的磁性作用力可为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壳体运动提供导向。
11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相互排斥为例进行介绍。稍后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相互吸引为例进行介绍。
111.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之间相互排斥。所述承载座131包括导槽(即,第四配合部1313),所述第二壳体112包括端盖1121、周侧板1122及导轨(即,第五配合部1123),所述端盖1121具有所述通孔112a,所述周侧板1122设置于所述端盖1121的周侧且与所述端盖1121弯折相连,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周侧板1122的内壁,所述导轨与所述导槽相配合以对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第二壳体112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且所述第一磁性件171设置于所述导槽内,所述第二磁性件172设置于所述导轨内。
112.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对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第二壳体112运动时起到限位作用的导槽及导轨设置第一磁性件171及第二磁性件172,可充分利用所述承载座131及第二
壳体112的空间,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小型化。
113.当所述承载座131在带动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通孔112a至完全伸出附近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件171被所述第二磁性件172的磁力排斥,从而能够快速带动所述承载座131继续朝向所述通孔112a运动,使得所述插脚132完全伸出,进而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由上述描述可见,所述承载座131在所述插脚132处于完全伸出附近位置到完全伸出时,第一磁性件171和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的磁性排斥力的作用,能够快速带动所述承载座131朝向所述通孔112a运动,从而能够让用户感知到不同于别处的手感,起到提示用户所述插脚132完全伸出的作用。
114.相应地,当所述承载座131带动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通孔112a收回所述收容空间1111时,所述第一磁性件171被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磁力排斥,从而能够快速带动所述承载座131朝向背离所述通孔112a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插脚132完全缩回,进而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由此可见,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附近时,所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和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的磁性排斥力的作用,能够让用户感知到不同于别处的手感,起到提示用户所述插脚132完全收回的作用。
115.此外,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承载座131与所述第二壳体11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17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的斥力保持稳定,以免所述插脚132回退到所述收容空间1111内。
116.请一并参阅2、图3、图26及图32,图32为又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源适配器沿图26中的a

a线的剖视图。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之间相互吸引。所述承载座131包括导槽,所述第二壳体112包括端盖1121、周侧板1122及导轨,所述端盖1121具有所述通孔112a,所述周侧板1122设置于所述端盖1121的周侧且与所述端盖1121弯折相连,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周侧板1122的内壁,所述导轨与所述导槽相配合以对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第二壳体112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且所述第一磁性件171设置于所述导槽内,所述第二磁性件172设置于所述端盖1121。
117.在本实施中,所述导轨与所述导槽相配合以对所述承载座131相对所述第二壳体112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以使得所述承载座131能够沿着预设线路(这里为直线)运动,所述第一磁性件171设置于所述导槽内,可充分利用所述承载座131的空间,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小型化。
118.当所述承载座131在带动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通孔112a至完全伸出附近位置时,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和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之间存在磁性吸力,从而能够快速带动所述承载座131继续朝向所述通孔112a运动,使得所述插脚132完全伸出,进而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由上述描述可见,所述承载座131在所述插脚132处于完全伸出附近位置到完全伸出时,第一磁性件171和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的磁性吸力的作用,能够快速带动所述承载座131朝向所述通孔112a运动,从而能够让用户感知到不同于别处的手感,起到提示用户所述插脚132完全伸出的作用。
119.此外,所述第二磁性件172设置于所述端盖1121,相比于设置于其他位置而言,能够更好地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正对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磁性件17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的吸力较强,起到能够快速带动所述承载座131朝向所述通孔112a运动的作用。
120.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驱动组件160以及第三磁性件173。所述驱动组件160包
括固定连接的安装座161及驱动件162,所述安装座16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1。所述第二壳体112套设于所述安装座161上,且可相对于所述安装座161旋转,当所述第二壳体112相较于所述安装座161旋转时,所述驱动件162驱动所述承载座131运动。所述第三磁性件173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61,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时,所述第三磁性件17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相互吸引。
121.当所述承载座131带动所述插脚132通过所述通孔112a收回所述收容空间1111时,所述第一磁性件171被所述第三磁性件173,从而能够快速带动所述承载座131朝向背离所述通孔112a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插脚132完全缩回,进而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由此可见,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收容状态附近时,所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件171和所述第三磁性件173之间的磁性吸力的作用,能够让用户感知到不同于别处的手感,起到提示用户所述插脚132完全收回的作用。
122.此外,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承载座131与所述安装座161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磁性件17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172之间的吸引力保持稳定,以免所述插脚132伸出到所述收容空间1111。
123.结合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源适配器10,所述壳体组件110包括设置所述通孔112a的端面112b(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端面112b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
124.请一并参阅图33,图33为插脚的边缘到端面的边缘的距离示意图。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插脚132的边缘到所述插接面的边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5mm,或者大于或等于5.1mm,或者大于或等于7.9mm。
125.所谓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是指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所述插脚132插入所述插座50时,与插座50配合的面,且所述插接面11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要求。在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32插入所述插座50时,仅仅与所述插座50配合但是不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面不能够称为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具体地,对于电源适配器10而言,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132插入插座50时,为了避免插座50的电能通过插脚132泄露出来而对用户造成伤害,所述插脚132的边缘到所述端面112b的边缘的距离d(如图3)需要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也称为安全距离)。举例而言,对于适用于中国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所述预设距离为6.5mm。对于适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如欧洲)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所述预设距离为其他数值,比如为5.1mm,或者7.9mm。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
126.结合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介绍的电源适配器10,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放电接口800(见图3)。所述放电接口800与所述电路板组件120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路板组件120转换得到的第二直流电压输出。所述放电接口8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当所述放电接口800为usb接口时,所述usb接口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usb 2.0接口,或者usb 3.0接口等。
127.请一并参阅图34,图3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组件1包括电子设备30以及如权利要求1

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10,所述电源适配器10用于为所述电子设备30提供供电电能。
128.通常,所述电源适配器10可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比如,电源适配器10插接插座50上,接收插座50输出的交流电压,并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用于给手机、电脑等用电的电子设备30的电池700充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
述电源适配器10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直接供电子设备30中的电子元器件使用。所述电源适配器10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129.所述电源适配器10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的过程请参阅前面对于电路板组件120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130.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