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体式植物样品病原菌分离的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8: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体式植物样品病原菌分离的消毒装置,属于植物样品检测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对于引进至国内的动植物需要需要对其病原菌检测,而进行植物病原菌分离前需对植物组织或种子进行表面消毒。一般实验室通常在无菌操作台内,将植物组织(根、茎、叶)剪成小段(块)或种子等样品直接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培养皿中进行消毒,如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病原菌分离消毒用到的培养1,培养皿1的底部设有网孔一11。如图2所示:使用时,将样品放入至培养皿1的内部,首先倒入消毒液,将样品表面的杂菌消灭,避免这些杂菌对结果造成干扰。在倒入消毒液之后,为了避免消毒液过快流失,需要将培养皿放置在渗透纸2(渗透纸2放置在托盘3的内部),当达到设定的消毒时间到达后,倒出消毒液进行弃置,再以无菌水多次冲(清)洗样品,最后用镊子拨(夹)出样品放在滤纸进行干燥,从而完成消毒过程。
3.但是,上述消毒过程有其弊病,主要是当倒入至消毒液后,由于培养皿1底部存在网孔一11,消毒液就会不断从培养皿1内流失,导致消毒液的使用量较大;二是,当消毒完成之后,需要移动培养皿1至废液收集器的上方完成无菌水的冲洗,在移动培养皿1的过程中,样品很可能再次被空气中的杂菌所污染;最后,由于上述消毒过程需要频繁地用手移动器皿和转移液体,可能会将其它杂菌带入无菌操作台,也可能造成消毒液和无菌水的滴漏,从而增加了杂菌污染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体式植物样品病原菌分离的消毒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植物样品病原菌分离过程中液体使用量过大、操作复杂且易被二次污染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体式植物样品病原菌分离的消毒装置,包括种子盛放器、消毒液盛放器及废液收集器,种子盛放器设有网孔二,消毒液盛放器设有用于放置种子盛放器的内腔,且内腔底部设有可开启的阀门,种子盛放器放置于消毒液盛放器的内腔,且消毒液盛放器的外沿放置于废液收集器的上沿。
7.进一步的,阀门设有阀门操作杆,废液收集器侧部设有用于通过手操作阀门操作杆的侧开口一。
8.进一步的,阀门设有阀门操作杆,废液收集器侧部设有用于穿过阀门操作杆的侧开口二,且阀门操作杆通过侧开二延伸至废液收集器的外部。
9.进一步的,消毒液盛放器的外沿设有翻边一,翻边一放置于废液收集器的上沿。
10.进一步的,消毒液盛放器内腔呈球形,且种子盛放器的外表面与消毒液盛放器的
内腔轮廓相匹配。
11.进一步的,种子盛放器的上沿设有翻边二,当翻边二连接于翻边一时,种子盛放器的外表面与消毒液盛放器内腔之间不贴合。
12.进一步的,消毒液盛放器内腔上端的外径等于废液收集器上沿的内径。
13.进一步的,种子盛放器还设有把手。
14.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轮廓相匹配的种子盛放器、消毒液盛放器相重合的方式,在保证消毒液能够充分浸泡种子样品的同时,减少了消毒液及无菌水的使用量。其次,本实用新型的废液收集器能够收集使用过的消毒液及无菌水,避免污染环境。
16.最后,当消毒完成之后,不需要移动种子盛放器及样品即可完成清洗,避免了消毒液和无菌水的滴漏,同时减小了样品被污染的概率。
17.本实施例操作方便,不需要频繁地用手移动器皿和转移液体。
附图说明
18.图1是现有技术中培养皿的结构图;
19.图2是现有技术中病原菌分离消毒装置的主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轴线剖视图一(阀门操作杆处于废液收集器内部);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轴线剖视图二(阀门操作杆处于废液收集器外部);
22.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

培养皿;2

渗透纸;3

托盘;4

消毒液盛放器;5

阀门;6

废液收集器;11

网孔一;41

翻边一;51

阀门操作杆;61

侧开口一;62

侧开口二;7

种子盛放器;71

网孔二;72

把手;73

翻边二。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如图3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体式植物样品病原菌分离的消毒装置,包括种子盛放器7、消毒液盛放器4及废液收集器6,种子盛放器7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培养皿1(图1),其设有网孔二71,网孔二71内径比较小,仅仅能够允许液体流下,放在内部的样品不会冲网孔二71漏出。为了便于操作,种子盛放器7通常还设有把手72。
25.其中,消毒液盛放器4设有用于种子盛放器7的内腔,且内腔底部设有可开启的阀门5,也就是说:阀门5决定了消毒液盛放器4内腔内的液体是否可以向废液收集器6流通。
26.消毒液盛放器4与废液收集器6上沿的具体放置结构是:消毒液盛放器4的外沿设有翻边一41,翻边一41放置于废液收集器6的上沿,并且为了避免消毒液盛放器4相对于废液收集器6移动,本实施例消毒液盛放器4内腔上端的外径最好等于废液收集器6上沿的内径,这样消毒液盛放器4正好能够卡在废液收集器6的上沿。
27.再者,消毒液盛放器4的内腔呈球形,且种子盛放器7的外表面与消毒液盛放器4的内腔轮廓相匹配,这样种子盛放器7的侧部能够尽量贴合于消毒液盛放器4的内腔,减小液体的使用量,但为了避免消毒液盛放器4内腔堵住网孔二71,保证种子盛放器7内液体的顺利流出,本实施例种子盛放器7的外表面与消毒液盛放器4内腔之间不贴合,两者之间预留
少量间隙,保证液体能够正常流向至消毒液盛放器4底部即可。上述两者之间预留间隙的具体实现方式是:种子盛放器7的上沿设有翻边二73,当翻边二73连接于翻边一41时(种子盛放器7放置在消毒液盛放器4内腔),种子盛放器7的外表面与消毒液盛放器4内腔之间不贴合。
28.其中,阀门5设有阀门操作杆51,操作杆51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图3所示,废液收集器6侧部设有用于通过手操作阀门操作杆51的侧开口一61;二是:如图4所示,阀门5设有阀门操作杆51,废液收集器6侧部设有用于穿过阀门操作杆51的侧开口二62,且阀门操作杆51通过侧开口二62延伸至废液收集器6的外部,采用前一种阀门操作杆51,由于其长度较短,因此不会延伸至废液收集器6的外部,这样必须将手深入至废液收集器6的内部,因此侧开口一61的开口面积应当相对较大;而采用第二种长度较长的阀门操作杆51,由于其延伸出废液收集器6,因此侧开口二62的开口面积只需要能够通过阀门操作杆51即可。
29.使用时,将种子样品放入至种子盛放器7的内部,在阀门5处于关闭的状态下,在种子盛放器7的内部倒入消毒液,当消毒液的液面漫过样品时,停止消毒液的倒入。由于消毒液盛放器4内腔与种子盛放器7的侧部相匹配,且两者之间至预留了少量间隙,因此当消毒液倒入至种子盛放器7时,进入至消毒液盛放器4与种子盛放器7之间的部分非常少,这样就减少了消毒液的使用量。
30.当达到预设的消毒时间时,通过阀门操作杆51开启阀门5,使消毒液流入至废液收集器6,然后再在样品内倒入无菌水,冲掉样品表面残留的消毒液,在冲洗的过程中,由于消毒液盛放器4的作用,同样能够减少无菌水的使用量,最后取出样品进行下一步操作。
3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通过将轮廓相匹配的种子盛放器7、消毒液盛放器4相重合的方式,在保证消毒液能够充分浸泡种子样品的同时,减少了消毒液及无菌水的使用量。其次,本实施例的废液收集器6能够收集使用过的消毒液及无菌水,避免污染环境。
32.最后,当消毒完成之后,不需要移动种子盛放器7及样品即可完成清洗,避免了消毒液和无菌水的滴漏,同时减小了样品被污染的概率。
33.本实施例操作方便,不需要频繁地用手移动器皿和转移液体。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