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4: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今,在如手机等的显示装置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面板背面通常会覆盖一种黑色膜层(即所谓的ic tape),其面积覆盖oled面板弯折后的弯折区域以及印刷电路板区域。所述黑色膜层为一种复合材料,作为一种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膜,主要屏蔽印刷电路板(fpc)及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上的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信号,防止所述信号被干扰或所述信号射频干扰整机天线等其他电信号。
3.如图1所示,图1为一种oled面板1000下半部的局部示意图,在所述oled面板1000下半部的背面1001覆盖有emi屏蔽膜1002,然而,在边框处具有弯折设计的产品仍然会出现信号被干扰或信号射频干扰整机天线的问题,对整机天线干扰严重,天线的灵敏度劣化,进而出现严重的射频灵敏度恶化(radio frequency decreasing sensitivity,rf de

sense)。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现今显示装置中,由于在边框处具有弯折设计的产品出现信号被干扰或信号射频干扰整机天线的问题,进而造成天线的灵敏度劣化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与位于所述显示区外侧的弯折区及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定义有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一柔性区域及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柔性区域;所述弯折区还包括:
6.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
7.有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及
8.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有机绝缘层上;
9.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个第一走线与多个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一侧边,所述第二走线位于所述弯折区的第二侧边;和
10.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个金属图案,且所述多个金属图案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
1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区内还包括:
12.电路器件层,所述电路器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柔性区域上方;
13.显示器件层,所述显示器件层设置于所述电路器件层上方;
14.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器件层上方;及触控层,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方,且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及第二触控电极;
15.其中,所述触控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连接的第三走线及与所述第二
触控电极电性连接的第四走线,所述第三走线通过设置在所述弯折区边缘的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走线电性连接,所述第四走线通过设置在所述弯折区边缘的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走线电性连接。
1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图案包括第一金属块与第二金属块,所述第一金属块对应于所述第一走线,所述第二金属块对应于所述第二走线;所述第一金属块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金属块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
17.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块及所述第二金属块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长度,所述第一金属块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多个第一走线的宽度与间距之和,且所述第二金属块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多个第二走线的宽度与间距之和。
1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图案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线与多个第二金属线,每条第一金属线对应于一条第一走线,每条第二金属线对应于一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一金属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金属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
19.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线及所述第二金属线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长度,每条第一金属线的宽度大于等于其对应的第一走线的宽度,且每条第二金属线的宽度大于等于其对应的第二走线的宽度。
2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图案为固定电位。
2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电路器件层包括栅极金属层、设置在所述栅极金属层上的第一源漏极层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源漏极层上的第二源漏极层;其中,在所述弯折区中,所述第一金属层是由所述第一源漏极层延伸形成的,且所述第二金属层是由所述第二源漏极层延伸形成的。
2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弯折区之间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从所述显示区延伸的所述栅极金属层、所述第一源漏极层及所述第二源漏极层;
23.且在所述非显示区中,所述栅极金属层设置有数据线或栅极线,所述第一源漏极层设置有电源电压线,所述第二源漏极层设置有所述第三走线与所述第四走线,且所述第三走线与所述第四走线对应于所述电源电压线而设置。
2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柔性显示面板及设置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下方的主板;
25.其中,所述主板上设置有天线,所述天线对应所述弯折区。
2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所述弯折区的走线上方额外设置第二金属层,藉由所述第二金属层图案化形成的金属块或者金属线对应所述走线,亦即,所述多个金属块或多个金属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上的正投影,可以有效降低弯折区的走线因无法被屏蔽膜覆盖而导致其信号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8.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oled面板下半部的局部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在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由非显示区到弯折区的走线平面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弯折区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弯折区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发明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
38.当某些组件,被描述为“在”另一组件“上”时,所述组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组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组件,所述组件置于所述中间组件上,且所述中间组件置于另一组件上。当一个组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组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组件通过一中间组件“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组件。
39.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0.如图1所示,图1为一种oled面板1000下半部的局部示意图,在所述oled面板1000下半部的背面1001覆盖有emi屏蔽膜1002。在发明人反复验证之后发现,在边框处具有弯折设计的产品仍然会出现信号被干扰或信号射频干扰整机天线的问题,是由于弯折区域1003无法被所述emi屏蔽膜1002完全覆盖,因此造成所述弯折区域1003触控讯号的杂讯影响附近低频或中频天线,对整机天线干扰严重,天线的灵敏度劣化,进而出现严重的射频灵敏度恶化(radio frequency decreasing sensitivity,rf de

sense)问题。
41.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显示面板10及显示装置100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
示,所述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或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设备,也可以为移动电话机、电子书、电子报纸、电视机或个人便携电脑,还可以为可弯曲和可折叠的柔性oled显示或照明设备,本技术实施例对显示装置的具体形式不作具体限定。
42.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偏光片20、光学胶30和盖板40,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支撑层50和保护层60。
43.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aa与位于显示区aa外侧的弯折区ba,且所述显示区aa与所述弯折区ba之间还设有非显示区na。所述非显示区na与所述弯折区ba设置有用于实现信号传输和驱动图像显示等功能的多种线路。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包括柔性基板,所述柔性基板定义有位于所述弯折区ba的第一柔性区域1及位于显示区aa的第二柔性区域101。
44.所述偏光片20设置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远离所述支撑层50的一侧,所述偏光片20至少覆盖所述显示区aa以过滤出光。在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偏光片20亦可替换为彩膜。彩膜用于替代偏光片以承担着防止显示装置的漏光以及降低显示装置的反射率的作用。
45.所述盖板40设置在所述偏光片20远离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的一侧,所述盖板40至少覆盖所述显示区aa,所述盖板40通过所述光学胶30与所述偏光片20连接,其中,所述光学胶30用于胶结光学元件,所述光学胶30可以为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且固化收缩小等特点的oca光学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胶30用于将所述盖板40与所述偏光片20进行胶结。所述盖板40用于保护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不受外界的冲击力而损伤。
46.所述支撑层50主要用于固定并支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防止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由于弯折程度过大而折断。
47.所述保护层60设置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远离所述支撑层50的一侧,所述保护层60完全覆盖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的所述弯折区ba,从而缓解所述弯折区ba的弯折应力。所述保护层60为uv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护层60不限于uv胶,还可以是热固化胶或其他种类的光固化胶,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48.所述显示装置100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下方还设置有主板70,所述主板70上设置有天线80,所述天线80与所述弯折区ba相邻。
49.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靠近所述天线80的一侧通常覆盖有金属屏蔽层,以避免弯折到所述支撑层50下方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上的线路或集成电路的讯号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而造成天线的灵敏度劣化。
50.然而,由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的弯折区ba无法被所述金属屏蔽层完全覆盖,因此造成所述弯折区ba讯号的杂讯对整机天线干扰严重,天线的灵敏度劣化,进而出现严重的射频灵敏度恶化(radio frequency decreasing sensitivity,rf de

sense)问题。
5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6及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柔性显示面板10的弯折区ba包括:第一柔性区域1、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第一金属层2、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上的有机绝缘层3、及设置于所述有机绝缘层3上的第二金属层4。
52.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2包括多个第一走线21与多个第二走线22,所述第一走线21
位于所述弯折区ba的第一侧边,所述第二走线22位于所述弯折区ba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金属层4包括多个金属图案41、42、43、44,且所述多个金属图案41、42、43、44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21与所述第二走线22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
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为由柔性材料制作而成的衬底,柔性材料优选为聚酰亚胺(pi);所述第一金属层2与所述第二金属层4的材料可为但不仅限于ti/al/ti;所述有机绝缘层3的材料可为但不仅限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丙烯酸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
54.本技术通过在所述弯折区ba的走线上方额外设置第二金属层4,藉由所述第二金属层4图案化形成的金属块41、42或者金属线43、44对应覆盖所述走线,亦即,所述多个金属块41、42或多个金属线43、44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21与所述第二走线22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可以有效降低弯折区ba的走线因无法被所述金属屏蔽层覆盖而导致其信号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
55.如图5所示,所述显示区aa与所述非显示区na设置的多种线路包括数据线dl、栅极线gl、电源电压线vdd/vss、第三走线1053与第四走线1054,这些线路在进入弯折区ba前皆通过通孔电性连接到所述第一金属层2上相对应的线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走线1053与所述第四走线1054即为触控走线。
5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弯折区ba的所述第一走线21及所述第二走线22可对应连接位于所述显示区aa且提供触控层105电讯号的所述第三走线1053与所述第四走线1054。因此,本实施例藉由第二金属层4的屏蔽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所述弯折区ba的触控走线因无法被所述金属屏蔽层覆盖而导致其信号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
57.如图3所示,在所述显示区aa内,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包括由下而上依序设置的第二柔性区域101、电路器件层102、显示器件层103、封装层104及触控层105。
58.所述第二柔性区域101为由柔性材料制作而成的衬底,柔性材料优选为聚酰亚胺(pi)。所述电路器件层102包括有源层1021、栅极金属层1022、源漏极层1023以及设置在有源层、栅极金属层、源漏极层之间的层间绝缘层,藉此以形成薄膜晶体管。
59.其中,所述数据线dl位于所述源漏极层1023,所述栅极线gl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位于所述源漏极层1023。
60.显示器件层103用于进行发光,所述显示器件层103通常包括设置在薄膜晶体管上的阳极(anode)、设置在阳极上的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设置在空穴注入层上的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设置在空穴传输层上的发光层(emission layer,eml)、设置在发光层上的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etl)、设置在电子传输层上的电子注入层(electroninjectionlayer,eil)以及设置在电子传输层上的阴极(cathode)。
61.所述发光层包括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和蓝色子像素单元,其中,红色子像素单元用于发出红色的光,绿色子像素单元用于发出绿色的光,蓝色子像素单元用于发出蓝色的光。
62.所述封装层104用于为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隔绝外界的水和氧气,保证所述柔性显示面板10的良率。封装层通常为有机层、无机层和有机层构成的三明治结构。
63.如图4所示,所述触控层105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051沿横向排列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052沿纵向排列,第一触控电极1051与第二触控电极1052相互绝缘。其中,在沿着横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1051中,在同一直线上的所有第一触控电极1051通过同层的电极连线依次电连接,形成第一触控线;在沿纵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1052中,在同一直线上的所有第二触控电极1052依次通过电极跨桥电连接,形成第二触控线。在图中,横向用x轴方向表示,纵向用y轴方向表示。
64.在触控区域的侧边设有多条第三走线1053与第四走线1054。所述第三走线1053用于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051,所述第四走线1054用于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052。
65.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走线1053通过设置在所述弯折区ba边缘的第一通孔51与所述第一走线21电性连接,所述第四走线1054通过设置在弯折区ba边缘的第二通孔52与所述第二走线22电性连接。
66.在所述第三走线1053与所述第四走线1054进入所述弯折区ba之前,藉由将所述第三走线1053通过所述第一通孔51与所述第一走线21电性连接,以及将所述第四走线1054通过所述第二通孔52与所述第二走线22电性连接,从而可以使走线进入所述弯折区ba后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中。
67.进一步地,在显示区中的数据线dl、栅极线gl或其他传输变化信号的走线亦可通过其他通孔与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的其他线路电性连接,进而进一步降低在所述弯折区ba中其他线路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
68.且,使所有线路皆设置在所述弯折区ba中的所述第一金属层2,由于所有线路皆位于同一层,不仅可以降低所有线路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彼此间的讯号干扰亦可同时降低。
69.此外,请参阅图3及图5,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区aa内,所述源漏极层1023包含第一源漏极层10231及位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上方的第二源漏极层10232。所述数据线dl位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所述栅极线gl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位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
70.进一步地,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亦可包含第一栅极金属层10221与第二栅极金属层10222,以进一步避免所述薄膜晶体管漏电。
71.进一步地,在所述显示区aa的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及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亦相应延伸到所述非显示区na中。由于所述触控层105没有延伸到非显示区na,所述第三走线1053与所述第四走线1054进入所述非显示区na后可通过通孔换线到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
7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非显示区na中,所述数据线dl可通过通孔换线到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所述栅极线gl仍可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可通过通孔换线到第一源漏极层10231。
73.经由将所述数据线dl及所述栅极线gl设置于下层的金属层,例如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将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设置于中层的金属层,例如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及将所述第三走线1053与所述第四走线1054设置于上层的金属层例如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并对应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可以藉由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进一步屏蔽所述数据线
dl及所述栅极线gl的显示讯号对其触控讯号的干扰。亦即,在所述非显示区na中,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可作为金属屏蔽层,以屏蔽所述数据线dl及所述栅极线gl的显示讯号对所述第三走线1053与所述第四走线1054触控讯号的干扰。
74.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弯折区须有柔韧性高的材料,因此所述弯折区ba没有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的金属膜层,金属膜层结构仅有所述第一金属层2及所述第二金属层4,亦即,所述第一金属层2及所述第二金属层4分别为所述显示区aa及所述非显示区na的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及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延伸过去的。亦即,所述第一金属层2与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同时形成,而所述第二金属层4与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同时形成。
75.进一步地,从所述非显示区na进入所述弯折区ba时,所述第三走线1053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51与所述第一走线21电性连接,所述第四走线1054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52与所述第二走线22电性连接,从而使所述第三走线1053及所述第四走线1054由非显示区na的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换线到所述弯折区ba的所述第一金属层2中。
76.进一步地,在非显示区na中的数据线dl、栅极线gl或其他传输变化信号的走线亦可通过其他通孔与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的其他线路电性连接,进而进一步降低在所述弯折区ba中其他线路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亦即,所述数据线dl及所述栅极线gl可由非显示区na的所述栅极金属层1022换线到所述弯折区ba的所述第一金属层2中,所述电源电压线vdd/vss可由非显示区na的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延伸到所述弯折区ba的所述第一金属层2中。
77.亦即,使所有线路皆设置在所述弯折区ba中的所述第一金属层2,由于所有线路皆位于同一层,不仅可以降低所有线路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彼此间的讯号干扰亦可同时降低。
78.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弯折区的第一金属层2与第二金属层4不需额外的金属膜层制备工艺,可直接利用显示区aa及非显示区na原有的第一源漏极层10231及第二源漏极层10232延伸而形成,在不需增加工艺步骤及成本的情况下即能对弯折区ba的线路设置金属屏蔽层,进而避免讯号之间的干扰。
79.并且,本技术通过将位于非显示区na及弯折区ba的线路以通孔在上下金属膜层之间行走,且在非显示区na中以所述第一源漏极层10231作为金属屏蔽层,而在弯折区ba中以所述第二源漏极层10232作为金属屏蔽层,而得以充分利用下边框的空间,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即能对非显示区na及弯折区ba的线路设置金属屏蔽层,进而避免讯号之间的干扰。
8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4包括第一金属块41与第二金属块42,所述第一金属块41对应于所述第一走线21,所述第二金属块42对应于所述第二走线22;所述第一金属块41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21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金属块42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走线22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
81.如图6所示,图6的上图为所述弯折区ba中的平面视图,图6的下图为所述弯折区ba中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应注意的是,为了方便,所述第一金属层2中的其他走线皆忽略,图6仅示出所述第一走线21及所述第二走线22。
82.具体而言,亦即,所述第一金属块41及所述第二金属块42的长度l2大于等于所述弯折区ba的弯折长度l1,所述第一金属块41的宽度w3大于等于所述多个第一走线的宽度w1
与间距之和,且所述第二金属块42的宽度w4大于等于所述多个第二走线的宽度w2与间距之和。
8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金属块41与所述第二金属块42皆为固定电位,亦即所述第一金属块41与所述第二金属块42通过通孔与接地线连接而具有接地电位或所述第一金属块41与所述第二金属块42为恒定的高电位(vdd)或低电位(vss)。
84.在其他实施例中,图6中所示的所述第一走线21以及所述第二走线22亦可替换成在弯折区的其他线路,所述其他线路可对应连接数据线dl、栅极线gl或其他传输变化信号的走线等,藉由在所述其他线路上方设置其他金属块,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在弯折区中其他线路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
85.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4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线43与多个第二金属线44,每条第一金属线43对应于一条第一走线21,每条第二金属线44对应于一条第二走线22;所述第一金属线43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21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金属线44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二走线22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
86.如图7所示,图7的上图为所述弯折区ba中的另一种平面视图,图7的下图为所述弯折区ba中的另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应注意的是,为了方便,所述第一金属层2中的其他走线皆忽略,图7仅示出所述第一走线21及所述第二走线22。
87.具体而言,亦即,所述第一金属线43及所述第二金属线44的长度l3大于等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长度l1,每条第一金属线的宽度w5大于等于其对应的第一走线的宽度w1,且每条第二金属线的宽度w6大于等于其对应的第二走线的宽度w2。
88.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金属线43与所述第二金属线44皆为固定电位,亦即所述第一金属线43与所述第二金属线44通过通孔与接地线连接而具有接地电位或所述第一金属线43与所述第二金属线44为恒定的高电位(vdd)或低电位(vss)。
89.在其他实施例中,图7中所示的所述第一走线21以及所述第二走线22亦可替换成在弯折区的其他线路,例如数据线dl、栅极线gl或其他传输变化信号的走线等,藉由在其他线路上方设置其他金属线,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在弯折区中其他线路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
90.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屏蔽层的所述第二金属层4还可同时包含所述金属块或所述金属线,例如,为了避免弯折区域造成走线断裂,第二金属层可以进行应力匹配而同时具有金属块和金属线,在弯折应力大的部分设置成金属块,在弯折应力小的部分设置成金属线。
91.因此,本技术通过在所述弯折区ba的走线上方额外设置第二金属层4,藉由所述第二金属层4图案化形成的金属块41、42或者金属线43、44对应覆盖所述走线,亦即,所述多个金属块41、42或多个金属线43、44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第一走线21与所述第二走线22在所述第一柔性区域1上的正投影,可以有效降低弯折区ba的走线因无法被所述金属屏蔽层覆盖而导致其信号杂讯对整机天线的干扰。
92.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93.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
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