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调总高的升降座管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2: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与自行车座管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调总高的升降座管。


背景技术:

2.自行车的座垫高度会影响骑乘时的舒适性及安全性,所以目前在结构上会配置可以依据骑乘者的体型、骑乘者的习惯及骑乘环境来调整座垫高度的可调式座管,让骑乘者能够在正确的姿势下进行骑乘,借以提高骑乘舒适性及安全性
3.然而,可调式座管虽然可以降低内管的高度来达到节省收纳空间的效果,但是在完成内管高度的调降之后,在下一次使用时就得要重新调整,并且需要耗费时间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座垫高度,如此在使用上会造成骑乘者的不便与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座管,其不需要拆下帽盖就能完成总高的调整,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5.为了达成上述主要目的,本公开的升降座管包含有一根外管、一根内管、一个密封组件,以及一个行程调整组件。该内管以可上下位移的方式穿设于该外管,该内管的顶端位于外管外,该内管的底端位于该外管内,且该内管的底端的外周面具有一个第一限位部;该密封组件具有一个帽盖与一个密封件,该帽盖设于该外管的顶端,该密封件设于该帽盖与该内管之间,用以填补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的缝隙;该行程调整组件可相对该外管与该帽盖转动,且该行程调整组件具有一个外环与一个行程调整环,该外环位于该外管与该帽盖之间且不被该外管与该帽盖所遮蔽,该行程调整环连接该外环且位于该外管内,此外,该行程调整环具有一个第二限位部,该行程调整环以该第二限位部抵住该内管的第一限位部,用以限制该内管的上升高度。
6.由上述可知,本公开的升降座管使用者通过转动该外环即可快速调整该内管的总高,并不需要将该帽盖拆下,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
7.较佳地,该外管的顶端具有一个调整槽,该调整槽绕着该外管的轴心延伸,该外环的内环面具有一个第一卡接部,该行程调整环具有一个第二卡接部,该行程调整环的第二卡接部可位移地穿设于该外管的调整槽且卡设于该外环的第一卡接部,使该外环可在该调整槽的范围内带动该行程调整环一起转动。
8.较佳地,该行程调整环为两件式结构,其具有一个传动环与一个连接该传动环的衬套,该传动环具有该第二卡接部,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
9.较佳地,该传动环还具有一个第三卡接部,该衬套还具有一个第四卡接部,该衬套以该第四卡接部组设于该传动环的第三卡接部,使两者完成组装。
10.较佳地,该第二限位部具有多个沿着该内管的轴向呈阶梯状排列的限位槽,该衬套以其中一该限位槽抵接该内管的第一限位部,用以限制该内管的上升高度。
11.较佳地,该外管的外周面在该调整槽的二端分别具有一个第一挡止部,该外环的
内环面在该第一卡接部的二端分别具有一个第二挡止部,该外管以其中一该第一挡止部阻挡该外环的一该第二挡止部,以限制该外环的作动范围。
12.较佳地,该行程调整组件还具有一个上定位环与一个下定位环,该上定位环固设于该外管的顶端且具有一个第一定位部,该下定位环连接该外环且具有多个第二定位部,这些第二定位部相对于该外管的轴心呈等间隔环状排列。因此,该下定位环在跟着该外环转动的过程中以其中一该第二定位部设于该上定位环的第一定位部,使该外环获得角度定位效果。
13.较佳地,该外管具有一个第一嵌卡部,该上定位环具有一个第三嵌卡部,该上定位环以该第三嵌卡部设于该外管的第一嵌卡部,使该上定位环保持固定不动。
14.较佳地,该外环具有一个第二嵌卡部,该下定位环具有一个第四嵌卡部,该下定位环以该第四嵌卡部设于该外环的第二嵌卡部,使该下定位环跟着该外环一起转动。
15.有关本公开所提供对于可调总高的升降座管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式,将于后续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公开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能了解,这些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公开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公开,并非用以限制本公开的专利申请范围。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立体图。
17.图2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仅显示内管与外管的一部分。
18.图3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19.图4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局部立体分解图,主要显示外管、外环及行程调整环之间的关系。
20.图5为图4的立体组合图。
21.图6为图5沿6

6剖线的剖视图。
22.图7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省略部分元件的立体图,主要显示外管、外环、上定位环及下定位环之间的关系。
23.图8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局部剖视图,主要显示衬套以最上面的限位槽抵住内管的第一限位部。
24.图9类同于图8,主要显示衬套以最下面的限位槽抵住内管的第一限位部。
25.图10为本公开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剖视图,主要显示下定位环的第六卡接部卡设于行程调整环的第五卡接部。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 升降座管
28.12 夹持座
29.14 气压棒
30.16 触发器
31.20 外管
32.21 调整槽
33.22 第一挡止部
34.23 第一嵌卡部
35.30 内管
36.32 第一限位部
37.40 密封组件
38.41 帽盖
39.42 内肩部
40.43 密封件
41.44 密封环
42.45 束环
43.50 行程调整组件
44.60 外环
45.61 第一卡接部
46.62 第二挡止部
47.63 第二嵌卡部
48.64 密封环
49.70 行程调整环
50.71 传动环
51.72 第二卡接部
52.73 第三卡接部
53.74 缺口
54.75 衬套
55.76 第四卡接部
56.77 第二限位部
57.78 限位槽
58.79 第五卡接部
59.80 上定位环
60.81 第三嵌卡部
61.82 第一定位部
62.83 下定位环
63.84 第四嵌卡部
64.85 第二定位部
65.86 衬环
66.87 第六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67.申请人首先在此说明,在整篇说明书中,包括以下介绍的实施例以及申请专利范围的请求项中,有关方向性的名词皆以图式中的方向为基准。其次,在以下将要介绍的实施例以及图式中,相同的元件标号,代表相同或近似的元件或其结构特征。
68.请先参阅图1至图3,本公开的升降座管10包含有一根外管20、一根内管30、一个密封组件40,以及一个行程调整组件50。
69.外管20的顶端具有一个调整槽21与二个第一挡止部22,调整槽21 绕着外管20的轴心延伸,二个第一挡止部22位于调整槽21的二端(如图 2、图5及图6所示)。此外,外管20的顶端还具有三个第一嵌卡部23(在此以凹槽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三个第一嵌卡部23相对于外管20的轴心呈等间隔排列。
70.内管30的顶端位于外管20外且供一个用来安装座垫(图中未示)的夹持座12设置,内管30的底端自外管20的顶端穿设于外管20内,且内管 30的底端的外周面具有三个第一限位部32(在此以直条状凸块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三个第一限位部32相对于内管30的轴心呈等间隔排列。
71.如图8所示,外管20与内管30的内部共同设置一组气压棒14,外管 20的底端设置一个触发器16,当触发器16受到控制器(图中未示)的驱动对气压棒14进行触发时,内管30即可相对外管20上升或下降。若此时的座垫未承受骑乘者的重量,内管30会相对外管20上升,但若此时的座垫有承受骑乘者的重量,内管30则是会相对外管20下降。
72.密封组件40具有一个帽盖41与一个密封件43。帽盖41以螺合方式组设于外管20的顶端且与外管20之间设置一个密封环44,如图2及图3 所示,密封件43套设于内管30且被一个束环45所挤压而迫紧于内管30 的外周面,借以填补外管20与内管30之间的间隙。
73.行程调整组件50具有一个外环60、一个行程调整环70、一个上定位环80及一个下定位环83,如图2及图3所示,其中:
74.外环60位于外管20与帽盖41之间且不被外管20与帽盖41所遮蔽,外环60与外管20之间及外环60与帽盖41之间分别设置一个密封环64。外环60的内环面具有一个第一卡接部61(在此以凹槽为例)及二个第二挡止部62,如图4及图6所示,二个第二挡止部62位于第一卡接部61的二端。此外,外环60的内环面还具有三个第二嵌卡部63(在此以凹槽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三个第二嵌卡部63相对于外环60的中心呈等间隔排列,其中一个第二嵌卡部63跟第一卡接部61 相互连通。
75.行程调整环70位于外管20内且具有一个传动环71与一个衬套75。传动环71的外环面具有一个第二卡接部72(在此以凸块为例),传动环71 的第二卡接部72穿设于外管20的调整槽21且嵌卡于外环60的第一卡接部61,如图5及图6所示,使传动环71和外环60组装在一起且能跟着外环60一起转动。此外,如图2及图5所示,传动环71的内环面具有三个第三卡接部73(在此以凸块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衬套75的顶端具有三个第四卡接部76(在此以凹槽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传动环71的三个第三卡接部 73以一对一的方式卡设于衬套75的三个第四卡接部76,使传动环71和衬套75组装在一起,并且在传动环71受到外环60带动时可以进一步带动衬套75一起转动;此外,传动环71在组装时会通过本身的一个缺口74 产生径向变形,以利于组装定位。再如图2及图8所示,衬套75具有三个第二限位部77(实际上只要至少一个即可),三个第二限位部77相对于外管20的轴向呈等间隔环状排列且位于内管30的三个第一限位部32上方,每一个第二限位部77由五个沿着外管20的轴向呈阶梯状排列的限位槽78所构成,衬套75以其中一个限位槽78抵接内管30的一个第一限位部32(如图8及图9所示)。
76.如图2及图7所示,上定位环80的内环面具有三个第三嵌卡部81(在此以凸块为例,
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上定位环80的三个第三嵌卡部81以一对一的方式卡设于外管20的三个第一嵌卡部 23,使上定位环80保持固定不动。此外,上定位环80的底缘具有三个第一定位部82(在此以凸块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
77.如图2及图6所示,下定位环83的底缘具有三个第四嵌卡部84(在此以凸块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下定位环 83的三个第四嵌卡部84以一对一的方式卡设于外环60的三个第二嵌卡部 63,使下定位环83和外环60组装在一起且能跟着外环60一起转动。此外,下定位环83的顶缘具有多个第二定位部85(在此以凹槽为例,但不以此为限),这些第二定位部85相对于外管20的轴心呈等间隔环状排列,下定位环83的其中三个第二定位部85卡设于上定位环80的三个第一定位部82。
78.另外,内管30与外管20之间还设置一个衬环86,如图2及图3所示,衬环86的顶端被帽盖41的一个内肩部42所抵压,衬环86的底端抵靠于衬套75的顶缘。因此,衬环86对内管30提供润滑效果,使内管30能够顺畅地相对外管20升降。
79.由上述可知,当骑乘者想要将座垫调整到适当的高度时,先开启气压棒14将内管30降低到一个较低高度,接着关闭气压棒14来定位内管30,然后直接拨动外环60,使外环60通过传动环71带动衬套75相对内管30 转动,当外环60转动到让其中一个第二挡止部62碰到外管20的其中一个第一挡止部22时,外环60即被限制无法朝同一方向继续转动。至于在拨动外环60的过程中,下定位环83会以其中三个第二定位部85卡设于上定位环80的三个第一定位部82,一方面作为外环60的定位,另一方面让骑乘者在拨动外环60时能够掌握衬套75的旋转角度。待调整到定位后,再开启气压棒14驱动内管30上升,直到让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2抵住衬套75的其中一个限位槽78为止,例如在图8当中,衬套75用最上面的一个限位槽78抵住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2,至于在图9当中,衬套 75则是用最下面的一个限位槽78抵住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2,此时即可确认是否已将内管30调整至期望的最大行程高度,待确认无误的后即完成内管30的总高行程调整。
80.在骑乘结束的后,骑乘者可以利用气压棒14将内管30的高度降到最低以利收纳,这时候因为衬套75已经配合骑乘者的需求而调整到定位,所以在下一次骑乘时利用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2与衬套75的限位槽78 之间的配合,内管30的上升高度会受到限制,对同一个骑乘者来说不需要重新调整座垫高度,如此即可有效节省操作时间及增加使用便利性。此外,本公开的升降座管10通过外环60的配置让骑乘者方便进行衬套75 的调整,并不需要将帽盖41拆下,以增加操作上的便利性。
81.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上述第1实施例当中,外环60直接带动传动环71转动,然而实际上,外环60也可以通过下定位环83间接地带动传动环71转动。更明确地说,如图10所示,传动环71的外周面具有一个第五卡接部79(在此以凹槽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下定位环83具有一个第六卡接部87(在此以凸块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下定位环83的第六卡接部87穿设于外管20的调整槽21且嵌卡于传动环71的第五卡接部 79,使下定位环83与传动环71组设在一起且能同步作动。至于下定位环 83与传动环71仍然以跟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分别组设于外环60与衬套 75,在此容不再赘述。因此,当外环60受到外力拨动时,外环60即可通过下定位环83带动传动环71转动,使传动环71进一步带动衬套75相对内管30转动,如此的结构配置同样不需要将帽盖41拆下就能进行内管30 总高的调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