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插座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2: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利用包括电源端子的插座连接器增强模具部(壳体)对电源端子与电源端子的强度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2.通常,在将基板相互连接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如焊接(soldering)的方法与各个基板连接的两个连接器,且所述两个连接器可彼此连接。在此,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是插头连接器,且另一个是插座(socket)连接器。这种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在模具部一体成形端子而形成,且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可彼此紧固以形成电连接器组装体。
3.根据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趋势,事实上还需要电连接器组装体的小型化及低背化。然而,小型化及低背化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可引起很多问题。
4.特别是,在小型化及低背化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彼此紧固时,插头连接器可能无法被正确地引导(guide)到插座连接器,因此可能发生错误紧固。这种错误紧固可使电连接器组装体变形或损坏。
5.另外,由于小型化及低背化的插座连接器的电源端子可与安装部分的面积一起变小,因此电源端子与电路基板的紧固强度可能会变小,从而也可能产生彼此分离的问题。
6.[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10

2019

0044922号(2019.05.02.)


技术实现要素:

[0009]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
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课题的目的在于,在模具部与端子一体成形的形态(插入模制(insert molding))的插座连接器中,可以不在突出部中延长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分中的延长部而在侧面延长,从而可增大引导部的宽度的方式形成,增强插座端子的强度,且在与配合连接器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从外部作用的力使插座端子与模具部(壳体)相互强力地支撑。
[0011]
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提高与电路基板的紧固力的插座连接器。
[0012]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长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长的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的第四侧壁、以及被所述第一侧壁至第四侧壁围绕的突出部;以及第一电源端子,跨及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形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侧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第二侧部,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形成;第三侧部,与第二侧部相对;基底部,在第一侧部延长并在第二侧部的下部与第三侧部
的下部之间沿第二方向延长;以及接触部,从所述基底部向两侧突出并与所述第二侧部及所述第三侧部隔开面对,所述第一侧部包括:第一引导部,与所述基底部连接;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一侧连接;以及第一安装部,具有从所述第一板部的下部延长并向第一电源端子的外侧突出的形状。
[0014]
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部包括:第二板部,形成在所述第二侧壁上;第二安装部,具有从所述第二板部的下部延长并在第一方向上突出的形状;第一弯折部,从所述第二板部的上部延长;以及第二引导部,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端延长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侧被切割且不延长,并与所述接触部隔开面对。
[0015]
更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部包括:第三板部,形成在所述第三侧壁上;第三安装部,具有从所述第三板部的下部延长并在第一方向上突出的形状;第二弯折部,从所述第三板部的上部延长;以及第三引导部,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侧端延长形成,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侧被切割且不延长,并与所述接触部隔开面对。
[0016]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部还包括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三引导部还包括第二凹陷部;且通过所述第一凹陷部及所述第二凹陷部可与形成在插头连接器的插头端子的紧固突起紧固在一起。
[0017]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部以模具部的第一侧壁覆盖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上部的形态形成,且下部以开放的形态形成;并且所述模具部以模具部的第二侧壁或第三侧壁覆盖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上部或第三安装部的上部的形态形成,且下部以开放的形态形成。
[0018]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信号端子,所述多个信号端子配置在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上。
[0019]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输入输出数据电信号。
[0020]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以模具部的第三侧壁或第四侧壁覆盖所述信号端子的上部的形态形成,且下部以开放的形态形成。
[0021]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还包括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以从上部包围模具部的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连接的部位的形态形成;所述第二弯曲部以从上部包围模具部的第一侧壁与第四侧壁连接的部位的形态形成。
[0022]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还包括中央部,所述中央部从所述基底部连接形成,且包括:盖部,以包围所述模具部的突出部的上部一部分的形态形成;以及延长部,从所述盖部延长且与模具部的底面连接。
[0023]
另外,优选为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部的延长部中,从盖部延长的延长部的端部以斜线形态形成。
[0024]
[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5]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在模具部与端子一体成形的形态(插入模制(insert molding))的插座连接器中,不在突出部中延长电源端子的引导部,而从侧部的弯折部延长以使展开长度有利,从而增大引导部的宽度,增强插座端子的强度,且在与配合连接器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从外部作用的力使插座端子与模具部(壳体)相互强力地支撑。
[0026]
另外,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在结合配合连接器(插头连接器)时通过插座端子发挥引导作用,即使进行反复的结合及分离,也能够使磨损、损伤最小化。
[0027]
另外,具有如下效果:模具部支撑安装部的上部,从而在将插座连接器安装在电路基板上时,可更牢固地进行支撑并提高紧固力。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9]
图2是用于说明图1的模具部的立体图。
[0030]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插座端子的立体图。
[0031]
图4是用于说明图2的模具部的平面图。
[0032]
图5是用于说明图3的插座端子的平面图。
[0033]
图6是用于说明图3的插座端子的侧视图。
[0034]
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0035]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平面图。
[0036]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
[0037]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侧视图。
[0038]
[符号的说明]
[0039]
10:插头连接器
[0040]
20:插座连接器
[0041]
100:模具部
[0042]
105:突出部
[0043]
110:第一侧壁
[0044]
120:第二侧壁
[0045]
130:第三侧壁
[0046]
140:第四侧壁
[0047]
200:电源端子
[0048]
210:第一电源端子
[0049]
211:第一侧部
[0050]
211a:第一板部
[0051]
211b:第一安装部
[0052]
211c:第一引导部
[0053]
211d:第一弯曲部
[0054]
211e:第二弯曲部
[0055]
212:第二侧部
[0056]
212a:第二板部
[0057]
212b:第二安装部
[0058]
212c:第一弯折部
[0059]
212d:第二引导部
[0060]
212e:第一凹陷部
[0061]
213:第三侧部
[0062]
213a:第三板部
[0063]
213b:第三安装部
[0064]
213c:第二弯折部
[0065]
213d:第三引导部
[0066]
214:基底部
[0067]
215:中央部
[0068]
215a:盖部
[0069]
215b、215c:延长部
[0070]
216:接触部
[0071]
217:切开部
[0072]
218:第一连接部
[0073]
219:第二连接部
[0074]
220:第二电源端子
[0075]
221:第四侧部
[0076]
222:第五侧部
[0077]
223:第六侧部
[0078]
224:基底部
[0079]
300:信号端子
[0080]
300a:接触部
[0081]
300b: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0083]
参照附图以及详细叙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所述优点及特征的方法将变得明确。
[0084]
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揭示的实施例,而能够以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完整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完整地告知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提供的,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定义。
[0085]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是用于说明实施例,而并不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说明书中,单数形式在文中并未特别提及的情况下也包括复数形式。说明书中使用的“包含(comprises和/或comprising)”是指提及的构成要素、步骤、动作和/或元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以上的其他构成要素、步骤、动作和/或元件。
[0086]
尽管使用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叙述各种构成要素,但是这些构成要素显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而使用。因此,以下提及的第一构成要素当然也可能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内的第二构成要素。
[0087]
另外,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在判断相关的公知技术等可能使本实用新型的主题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将省略与其相关的详细说明。
[0088]
参照附图,更具体地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0089]
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说明图1的模具部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插座端子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2的模具
部的平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3的插座端子的平面图,图6是用于说明图3的插座端子的侧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0090]
参照图1至图7,插座连接器(20)可包括模具部(100)、第一电源端子(210)、及第二电源端子(220)以及信号端子(300)。
[0091]
模具部(100)可包括第一侧壁(110)至第四侧壁(140)及突出部(105)。即,第一侧壁(110)至第四侧壁(140)及突出部(105)可彼此连接以形成模具部(100)。
[0092]
具体来说,第一侧壁(110)可沿第一方向(x)延长。第二侧壁(120)可沿第一方向(x)延长且与第一侧壁(110)相对。第三侧壁(130)可沿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延长。第四侧壁(140)可沿第二方向(y)延长且与第三侧壁(130)相对。此时,第三侧壁(130)可连接第一侧壁(110)的一侧与第二侧壁(120)的一侧。另外,第四侧壁(140)可连接第一侧壁(110)的另一侧与第二侧壁(120)的另一侧。
[0093]
突出部(105)可介置在由第一侧壁(110)至第四侧壁(140)定义的空间中。即,突出部(105)可被第一侧壁(110)至第四侧壁(140)围绕。因此,第一侧壁(110)至第四侧壁(140)及突出部(105)可彼此连接以形成模具部(100)。
[0094]
模具部(100)可由包含树脂及环氧树脂等的绝缘体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0095]
信号端子(300)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侧壁。另外,如图所示,可在模具部(100)的侧壁形成多个信号端子(300)。具体来说,多个信号端子(300)可跨及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形成。
[0096]
信号端子(300)可包含导电性物质。例如,信号端子(300)可由包含铜等的金属物质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0097]
信号端子(300)可例如输入输出数据电信号。另外,信号端子(300)可将数据传递到配置有插座连接器(20)的板(board)等的另一区域上的电气元件。然而,多个信号端子(300)并非全部输入输出相同的数据电信号,而是可根据需要输入输出彼此不同种类的数据电信号。
[0098]
可在模具部(100)的侧壁形成电源端子(200)。另外,如图所示,两个电源端子(210、220)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侧壁。具体来说,第一电源端子(210)可跨及第一侧壁(11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形成,且第二电源端子(220)可跨及第二侧壁(12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形成。
[0099]
与信号端子(300)相同地,电源端子(200)可包含导电性物质。例如,电源端子(200)可由包含铜等的金属物质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0100]
电源端子(200)可例如输入输出电源电信号。电源端子(200)可向配置有插座连接器(20)的板等供电。另外,两个电源端子(210、220)可输入输出具有彼此不同极性的电源电信号。例如,当形成在第一侧壁(110)的第一电源端子(210)输入输出正(plus)电源电信号的情况下,形成在第二侧壁(120)的第二电源端子(220)可输入输出负(minus)电源电信号。然而,并不限于此。
[0101]
电源端子(200)及信号端子(300)可与模具部(100)一体成形以保持支撑其结构。即,通过在上下两个模子中定位电源端子(200)及信号端子(300)并注入树脂(resin),可形成模具部(100)。即,可在形成模具部(100)的同时将电源端子(200)及信号端子(300)与模具部(100)结合在一起。
[0102]
稍后可将这种插座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结合在一起。即,插头连接器的凸状部分可与插座连接器的凹陷部分接合以彼此紧固。
[0103]
模具部(100)可包括第一侧壁(110)至第四侧壁(140)及突出部(105)。
[0104]
侧壁(110至140)可表示定义模具部(100)的外周的外侧壁。如图所示,模具部(100)在平面上可形成矩形。因此,可存在在第一方向(x)上延长的两个侧壁(110、120)与在第二方向(y)上延长的两个侧壁(130、140)。
[0105]
突出部(105)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中心部。突出部(105)可被第一侧壁(110)至第四侧壁(140)围绕。
[0106]
第一电源端子(210)包括第一侧部(211)、第二侧部(212)、第三侧部(213)、第一基底部(214)、第一中央部(215)及接触部(216)。
[0107]
第一侧部(211)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第一侧壁(110)。第一侧部(211)包括第一板部(211a)、第一安装部(211b)、第一引导部(211c)、第一弯曲部(211d)及第二弯曲部(211e)。
[0108]
第二侧部(212)可配置在模具部(100)的第三侧壁(130)。第二侧部(212)包括第二板部(212a)、第二安装部(212b)、第一弯折部(212c)、第二引导部(212d)及第一凹陷部(212e)。
[0109]
第三侧部(213)可配置在模具部(100)的第四侧壁(140)。第三侧部(213)包括第三板部(213a)、第三安装部(213b)、第二弯折部(213c)、第三引导部(213d)及第二凹陷部(图未示)。
[0110]
第一侧部(211)的第一板部(211a)可沿第一方向(x)延长。另外,第二侧部(212)的第二板部(212a)可沿第二方向(y)延长。第三侧部(213)的第三板部(213a)可沿第二方向(y)延长且与第二板部(212a)相对。第一侧部(211)的第一板部(211a)的一侧可通过第一连接部(218)与第二侧部(212)的第二板部(212a)连接,第一侧部(211)的第一板部(211a)的另一侧可通过第二连接部(219)与第三侧部(213)的第三板部(213a)连接。
[0111]
由此,第一电源端子(210)可跨及模具部(100)的第一侧壁(110)、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形成。
[0112]
由于第二电源端子(220)与第一电源端子(210)相对且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仅对第一电源端子(210)进行说明。
[0113]
第一侧部(211)的第一引导部(211c)可具有从第一板部(211a)的上部延长并向第一电源端子(210)的内侧弯曲的形状。第一引导部(211c)可从第一引导部(211c)延长并与基底部(214)连接。
[0114]
基底部(214)可在第二侧部(212)的第二板部(212a)的下部与第三侧部(213)的第三板部(213a)的下部之间沿第二方向(y)延长。具体来说,基底部(214)可沿第二方向(y)延长并与第一引导部(211c)的一侧连接。
[0115]
即,第一引导部(211c)可将第一板部(211a)的上部与基底部(214)的一末端连接。
[0116]
接触部(216)可从基底部(214)在朝向插座连接器(20)的外部的方向上向两侧延长,且可突出形成。即,接触部(216)可从基底部(214)沿第一方向(x)延长。
[0117]
因此,可在模具部(100)的第三侧壁(130)方向与第四侧壁(140)方向上分别延长一个接触部(216),且总共为两个。
[0118]
另外,接触部(216)可不与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相接。接触部(216)可为与插头连接器(10)的电源端子电连接的部分。
[0119]
接触部(216)可不与第一侧部(211)直接连接,而是通过基底部(214)连接。
[0120]
另外,接触部(216)与第二侧部(212)及第三侧部(213)也可通过基底部(214)连接,且接触部(216)也可不与中央部(215)直接相接,而通过基底部(214)进行连接。
[0121]
因此,接触部(216)可不与第二侧部(212)的第一弯折部(212c)相接而是隔开,且另一接触部(216)也不与第三侧部(213)的第二弯折部(213c)相接而是隔开形成。
[0122]
由此,接触部(216)可弹性变形,使得在将插头连接器(10)紧固到插座连接器(20)时,接触部(216)可沿第一方向(x)弹性变形,且可通过切开部(217)形成隔开空间,并在弹性变形后复原,通过接触部(216),即使利用从外部作用的力使模具部(100)与电源端子(200)反复的结合及分离,也可使磨损、损伤最小化。
[0123]
中央部(215)以从基底部(214)延长并覆盖模具部(100)的突出部(105)的一部分的形态形成,且在插座连接器(20)与插头连接器(10)结合时,稍后将述的第二引导部(212d)可与第三引导部(213d)一起引导插头连接器(10),且通过中央部(215)使模具部(100)不直接与插头连接器(10)接触,即使进行反复的结合及分离,也可使磨损、损伤最小化。
[0124]
第二侧部(212)的第二板部(212a)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第三侧壁(130)上。第一弯折部(212c)可从第二板部(212a)的上部延长。此时,第一弯折部(212c)可与从第三侧部(213)的第三板部(213a)的上部延长的第二弯折部(213c)相对。
[0125]
另外,第一弯折部(212c)的一侧被切割且不延长,并可与接触部(216)隔开面对,且第一弯折部(212c)的一侧端在第三方向(z)上延长并形成第二引导部(212d),且第二引导部(212d)还可包括第一凹陷部(212e)。
[0126]
第一凹陷部(212e)可强化第一电源端子(210)与插头连接器(10)的插头端子的连结。例如,在将插头连接器(10)紧固到插座连接器(20)时,第一凹陷部(212e)可紧固形成在插头连接器(10)的插头端子的紧固突起,从而可强化第一电源端子(210)与插头连接器(10)的插头端子的连结力。
[0127]
第三侧部(213)的第三板部(213a)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第四侧壁(140)上。第二弯折部(213c)可从第三板部(213a)的上部延长。此时,第二弯折部(213c)可与从第二侧部(212)的第二板部(212a)的上部延长的第一弯折部(212c)相对。
[0128]
另外,第二弯折部(213c)的一侧被切割且不延长,并可与接触部(216)隔开面对,且第二弯折部(213c)的一侧端在第三方向(z)上延长形成第三引导部(213d),且第三引导部(213d)还可包括第二凹陷部(图未示)。
[0129]
另外,形成在插头连接器(10)的插头端子的紧固突起也被紧固到形成在第三侧部(213)的第三引导部(213d)的第二凹陷部(图未示)处,从而可强化第一电源端子(210)与插头连接器(10)的插头端子的连结力。
[01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由于形成在模具部(100)的第二侧壁(120)的第一电源端子(210)的第二侧部(212)可以从第一弯折部(212c)延长并形成第二引导部(212d)的方式构成,并非从中央部(215)延长在第二侧壁(120)形成引导部,因此展开长度变得更加有利。
[0131]
因此,可增大第二引导部(212d)的宽度,且还可增大形成在第二引导部(212d)的第一凹陷部(212e)的大小,因此可强化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连结力。
[0132]
另外,形成在第三侧壁(130)的第一电源端子(210)的第三侧部(213)可以从第二弯折部(213c)延长而可形成第三引导部(213d)的方式构成。
[0133]
因此,可增大第三引导部(213d)的宽度,且还可增大形成在第三引导部(213d)的第二凹陷部(图未示)的大小,因此可强化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的连结力。
[0134]
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具体地对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将简略地说明或省略与利用图1至图7说明的部分重复的部分。
[0135]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平面图,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仰视图,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的侧视图。
[0136]
参照图8至图10,第一电源端子(210)包括第一侧部(211)、第二侧部(212)、第三侧部(213)、基底部(214)、中央部(215)、接触部(216)、第一连接部(218)及第二连接部(219)。
[0137]
第一侧部(211)包括第一板部(211a)、第一安装部(211b)、第一引导部(211c)、第一弯曲部(211d)及第二弯曲部(211e)。
[0138]
第一侧部(211)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第一侧壁(110),因此,第一侧部(211)的第一引导部(211c)可形成在第一侧壁(110)上。第一引导部(211c)的一侧可与基底部(214)连接,且另一侧与第一板部(211a)连接,且第一板部(211a)可与第一安装部(211b)连接。
[0139]
第一安装部(211b)可具有从第一板部(211a)的下部延长并向第一电源端子(210)的外侧突出的形状。具体来说,第一安装部(211b)可具有从第一板部(211a)的下部延长并在第二方向(y)上突出的形状。
[0140]
第一安装部(211b)以模具部(100)的第一侧壁(110)覆盖第一安装部(211b)的上部的形态形成,且由于模具部(100)覆盖第一安装部(211b)的上部而第一安装部(211b)进行支撑,第一安装部(211b)的一部分突出形成,且下侧以开放的形态形成。
[0141]
由此,容易在电路基板进行安装,且通过模具部(100)支撑第一安装部(211b),从而可提高电源端子(210)的第一侧部(211)与电路基板的紧固强度。
[0142]
另外,第一侧部(211)的第一弯曲部(211d)以从上部包围模具部(100)的第一侧壁(110)与第三侧壁(130)连接的部位的形态形成,且第一侧部(211)的第二弯曲部(211e)以从上部包围模具部(100)的第一侧壁(110)与第四侧壁(140)连接的部位的形态形成。
[0143]
由此,在将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紧固时,防止插头连接器(10)直接对插座连接器(20)的模具部(100)施加冲击,且可利用外力使第一侧壁(110)与第三侧壁(130)及第四侧壁(140)相互强力地支撑。
[0144]
另外,第二侧部(212)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第三侧壁(130),且因此第二侧部(212)的第一弯折部(212c)可形成在第三侧壁(130)上。第一弯折部(212c)的一侧与第二板部(212a)连接,且第二板部(212a)可与第二安装部(212b)连接。
[0145]
另外,第一弯折部(212c)的另一侧的一部分可被切割且不延长,而另一侧的一部分延长形成第二引导部(212d)。
[0146]
第二安装部(212b)可具有从第二板部(212a)的下部延长并向第一电源端子(210)的外侧突出的形状。具体来说,第二安装部(211b)可具有从第二板部(212a)的下部延长并
在第一方向(x)上突出的形状。
[0147]
第二安装部(212b)以模具部(100)的第三侧壁(130)覆盖第二安装部(212b)的上部的形态形成,且由于模具部(100)覆盖第二安装部(212b)的上部而第二安装部(212b)进行支撑,第二安装部(212b)的一部分突出形成,且下侧以开放的形态形成。
[0148]
由此,容易在电路基板进行安装,且通过模具部(100)支撑第二安装部(212b),从而可提高电源端子(210)的第二侧部(212)与电路基板的紧固强度。
[0149]
另外,第三侧部(213)可形成在模具部(100)的第四侧壁(140),且因此第三侧部(213)的第二弯折部(213c)可形成在第四侧壁(140)上。第二弯折部(213c)的一侧与第三板部(213a)连接,且第三板部(213a)可与第三安装部(213b)连接。
[0150]
另外,第二弯折部(213c)的另一侧的一部分可被切割且不延长,而另一侧的一部分延长形成第三引导部(213d)。
[0151]
第三安装部(213b)可具有从第三板部(213a)的下部延长并向第一电源端子(210)的外侧突出的形状。具体来说,第三安装部(213b)可具有从第三板部(213a)的下部延长并在第一方向(x)上突出的形状。
[0152]
第三安装部(213b)以模具部(100)的第四侧壁(140)覆盖第三安装部(213b)的上部的形态形成,且由于模具部(100)覆盖第三安装部(213b)的上部而第三安装部(213b)进行支撑,第三安装部(213b)的一部分突出形成,且下侧以开放的形态形成。
[0153]
由此,容易在电路基板进行安装,且通过模具部(100)支撑第三安装部(213b),从而可提高电源端子(210)的第三侧部(213)与电路基板的紧固强度。
[0154]
另外,第二电源端子(220)包括第四侧部(221)、第五侧部(222)、第六侧部(223)、基底部(224)、中央部(225)。
[0155]
由于第二电源端子(220)与第一电源端子(210)相对且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仅对第一电源端子(210)进行说明。
[0156]
中央部(215)包括盖部(215a)与延长部(215b、215c)。中央部(215)可以盖部(215a)包围模具部(100)的突出部(105)的上部一部分的形态形成,且延长部(215b、215c)从盖部(215a)延长而与模具部(100)的底面(未图示)连接,且延长部(215b、215c)的两端以斜线形态形成,从而可与模具部(100)相互接合进行支撑。
[0157]
另外,信号端子(300)包括接触部(300a)与安装部(300b),且信号端子(300)的安装部(300b)以模具部(100)覆盖并支撑安装部(300b)的上部的形态形成,安装部(300b)的一部分突出形成,且下侧以开放的形态形成。
[0158]
由此,易于在电路基板上安装信号端子,且通过模具部(100)支撑安装部(300b),从而可提高信号端子(300)与电路基板的紧固强度。
[0159]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通过上述构成具有如下效果:电源端子的引导部不在中央部延长,而是从侧部的弯折部延长,展开长度变得有利,从而可增大引导部的宽度,在增大引导部的宽度以增强电源端子的强度的同时,在与配合连接器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从外部应用的力使电源端子与模具部相互强力地支撑。
[0160]
另外,具有如下效果:插座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与模具部相互强力地支撑并从多面地进行保护,防止插座连接器因外力而磨损或损坏,且在与配合连接器滑动接触嵌合连接器时可进行引导,通过配合连接器端子的金属对金属接触,从而提高耐磨性。
[0161]
以上已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来制造,且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理解,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可以其他具体形态来实施。因此,应理解以上记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