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养虾模式主要分为高位池塘养虾、温棚流水养虾、生物絮团养虾、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虾四种模式。高位池塘养虾、温棚流水养虾、生物絮团养虾模式通过往养殖槽添加藻类、菌类来调控水质,每天需要拔管排污,将含有虾壳、死虾、残饵粪便的养殖尾水排入外界环境中,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传播病害,浪费养殖用水。并且,生物絮团养虾模式需要经验非常丰富的管理者操作,一般人难以掌控,大面积推广难度极大;
3.趋于环境压力,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成为了虾类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同时把对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蜕壳和死虾等固体残渣快速分离出来还能防止活虾逃逸,是实现封闭式循环水对虾养殖的首要关键。
4.国内现有的封闭式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中,大多数对虾养殖槽仅有一个排水管路,使得残饵、粪便、死虾与蜕壳等固体残渣全部排至回水管路,增加循环水处理系统负荷以及疾病发生率,影响对虾生长与生产产量;同时也无法对排出养殖槽活虾进行回收,增加养殖过程损失。少数对虾养殖槽设置有死虾与蜕壳的分离收集装置目前,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中养殖槽同时兼顾排水、蜕壳、死虾与活虾收集分离器,同时需要实现残饵与粪便的分离收集装置尚不够完善,因此研发一种更适合循环水养虾系统中能同时兼顾死虾、虾壳与残饵粪便的分离去除还能防止活虾逃逸的装置,对于推动工厂化循环水养虾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其中,2019年3月12日公布的cn109452215a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循环水养虾系统中去除污物以及活虾防逃装置,这种装置适合于方形养虾池,对圆形或八角形循环水养虾池并不适用,同时该装置需要借助于布置位于方形池两侧的气推左右力将污物、死虾、虾壳向排污口集中,需要一定能耗;同时,该装置不具备虾的残饵、粪便的收集和分离,仅仅能把死虾、虾壳、活虾进行拦截分离,富含残饵粪便的水体将通过管道流入微滤机,首先将会增加固体颗粒物在养殖槽与过滤机之间管道内降解的机会,增加后续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的运行负荷;同时也会增加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滚筒机械微滤机的运行能耗与成本。其次,该装置通过拔插回水槽内的水位调节管,在水体流水缓慢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足够的压力(仅仅压差11cm)将更多的死虾、虾壳和残饵粪便进行收集分离。再次,虾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个体大小不同阶段,该装置需要定期更换养殖槽底部排污管的缝隙大小,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难以操作。
6.以及,传统养殖系统中的粪便、虾壳、死虾一直是养殖业者所无法处理的问题,尤其需要花费人工去捞除。所以经常造成水池污染,尤其死掉的虾体,经常使水塘中疾病产生,造成二次传染。
7.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能够解决现有养殖槽中粪便、虾壳、死虾等经常造成水槽污染,尤其死掉的虾体,经常使养殖槽中疾病产生,造成二次传染,以及需要花费大量人工去处理的技术问题。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用于放置在水生甲壳类生物的养殖槽中,包括双层排水管与残渣分离器,
10.所述双层排水管包括外管与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所述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活动连接,所述外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内管的上边缘高度低于所述外管的上边缘高度,所述内管用于控制所述养殖槽的水位高度,所述上段管路的尺寸与所述下段管路的尺寸设计相同;水流从所述第一进水孔流入,并沿所述内管上涌至所述内管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所述内管的内部向下流下至下层所述养殖槽中;
11.所述残渣分离器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用于过滤水生甲壳类蜕壳与固态残渣,所述残渣分离器包括套管、污物固定板与钻孔滤除板;
12.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所述套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第一进水孔设置位置相对应;
13.所述钻孔滤除板通过所述污物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外部。
14.优选地,所述套管外固定设置有上下两层所述钻孔滤除板。
15.优选地,每层所述养殖槽上方设置有防逃网,所述防逃网盖在所述养殖槽上方,所述防逃网用于在养殖过程中防止水生甲壳类生物逃跑;
16.所述防逃网包括左部防逃网与右部防逃网,所述左部防逃网尺寸大于所述右部防逃网,所述右部防逃网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内用于安装所述双层排水管。
17.优选地,所述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通过螺纹连接或牙口接头连接。
18.优选地,不同养殖槽中所述套管外侧底部设置的第二进水孔孔径大小不同。
19.优选地,所述钻孔滤除板设置为圆环状网状过滤板。
20.优选地,还包括衔接管、弯头与排污管,所述内管底端通过所述衔接管与所述弯头连接,所述排污管设置在所述弯头的出水口端,所述排污管中排出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净化、循环再利用。
21.本实用新型的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无需外界能耗,直接安装于双层排水管外则即可,借助循环水水流的推动作用,将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自动集中于收集装置的四周,定期取出收集装置进行清理再放置回去即可。
23.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了同时兼顾大部分水体、残饵与粪便、蜕壳与死物的收集与排放,并大大提高了残饵粪便等固体颗粒物在固液分离收集装置中的沉降率,且无能耗。
24.3、本实用新型能及时有效地分离、收集养殖槽中的残饵与粪便、蜕壳与死虾等固
体残渣颗粒物,减少了固体颗粒物在养殖槽与过滤机之间管道内降解的机会,减轻后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污水槽微粒子处理机、生化滤床、蛋白分离器等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负荷。
25.4、本实用新型具有实现固体残渣收集并排出,及活虾防逃的双重功能,不干扰养殖槽内水生甲壳类生物的正常作息且降低活虾流失率。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构思。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残渣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28.图2为图1的剖视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残渣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30.图4是图3的剖视图;
31.图5为养殖槽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防逃网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汇总:
34.1、养殖槽
ꢀꢀꢀꢀꢀꢀꢀꢀꢀꢀꢀꢀꢀꢀꢀꢀ
2、排水口
ꢀꢀꢀꢀꢀꢀꢀꢀꢀꢀꢀ
3、外管
35.4、内管
ꢀꢀꢀꢀꢀꢀꢀꢀꢀꢀꢀꢀꢀꢀꢀꢀꢀꢀ
5、第一进水孔
ꢀꢀꢀꢀꢀꢀꢀ
6、套管
36.7、污物固定板
ꢀꢀꢀꢀꢀꢀꢀꢀꢀꢀꢀꢀ
8、钻孔滤除板
ꢀꢀꢀꢀꢀꢀꢀ
9、第二进水孔
37.10、防逃网
ꢀꢀꢀꢀꢀꢀꢀꢀꢀꢀꢀꢀꢀꢀꢀ
101、左部防逃网
ꢀꢀꢀꢀꢀ
102、右部防逃网
38.103、通气孔
ꢀꢀꢀꢀꢀꢀꢀꢀꢀꢀꢀꢀꢀꢀ
11、衔接管
ꢀꢀꢀꢀꢀꢀꢀꢀꢀꢀ
12、弯头
39.13、排污管
ꢀꢀꢀꢀꢀꢀꢀꢀꢀꢀꢀꢀꢀꢀꢀ
14、牙口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40.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的实施例。
41.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42.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分的结构,各附图之间不一定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或相似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4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用于放置在水生甲壳类生物的养殖槽1中,包括双层排水管与残渣分离器。
44.如图5所示,每层养殖槽1中设置有一个排水口2,上述双层排水管则适用于上下多层设置的养殖槽1的排水口2中。
45.如图1至4所示,双层排水管包括外管3与内管4,内管4包括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活动连接,外管3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5,内管4的上边缘高度低于外管3的上边缘高度,内管4用于控制养殖槽1的水位高度,上段管路的尺寸与下段管路的尺寸设计相同;水流从第一进水孔5流入,并沿内管4上涌至内管4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内管4的内部向下流下至下层养殖槽1中。
46.排水口2处可以设置螺纹卡扣或者牙口接头,将双层排水管通过旋转拧紧的方式固定于排水口2处。上层养殖槽1中的排水口2为下层养殖槽1的入水口,上下相邻两层的养殖槽1中的排水口2设置在对角线位置上,用于增加水流,提高水溶氧量。
47.双层排水管是指安装于每层养殖槽1内排水口2处的一套管状装置,其为上下组合式设计,上下组合式是指由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经螺纹连接或内外牙口接头14连接,连接后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可接合为一根完整的内管4;双层是指由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组合形成内管4与外管3。
48.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直径约2.5寸,上段管路的作用为限定养殖水体高度,长约11cm;下段管路的长度根据养殖槽1间距而定,但其底端距下层养殖槽1水面约2cm;外管3直径约3寸,长约24cm,套于内管4外,并在管壁上镂刻一些进水孔5,加速水流速度,形成更大的动力,并沿着内管4上涌至内管4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内管4的内部向下流至下层养殖槽1;外管的作用是使水在流动时形成更多的动能,在流出下段管路并到达下层养殖槽1的水面时,具有更大冲击力,产生较大面积的水花,利用物理原理创造更多氧气。
49.需要说明的是,外管3与内管4的上段管路底部可以为一体化设置;或者外管3与内管4的上段管路独立设置,安装时只需将外管3套设在内管4的外部,内管4则通过螺纹连接或牙口接头连接方式固定在排水口2中。
50.上述残渣分离器包括套管6、污物固定板7与钻孔滤除板8。套管6套设在外管3的外部,套管6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孔9,第二进水孔9与外管3底部设置的第一进水孔5位置相对应;钻孔滤除板8设置为圆环状网状过滤板,钻孔滤除板8通过污物固定板7固定设置在套管6的外部。优选地,套管6外固定设置有上下两层钻孔滤除板8。其中,套管6与两层钻孔滤除板8通过污物固定板7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套管6套设在外管3的外部,需要清理污物时,提起套管6即可。
51.其中,如图1和3所示,还可以在内管4下端通过衔接管11连接有弯头12,再在弯头12处连接有排污管13,经内管4排出的水流到衔接管11、弯头12及排污管13,进入水处理集成设备进行净化、循环再利用。
52.上述残渣分离器根据所放置的浅水养殖槽1内水生甲壳类生物(例如海白虾)的成长阶段,如在小虾、中虾、大虾养殖槽内,根据海白虾脱壳的大小,将不同钻孔滤除板8打上不同孔径的小圆孔,在循环水水流的推动作用下,自然而然将蜕壳与固态残渣等聚集在钻孔滤除板8周围,需要清理污物时提起套管6,钻孔滤除板8上的污物就会被轻松取出并清理干净;而水流则按图6箭头所示的流动方向,经套管6与外管3的进水孔进入到外管3与内管4之间,再向上升至内管4上沿位置,随后经由内管4内部流到衔接管11、弯头12及排污管13,进入水处理集成设备进行净化、循环再利用。
53.上述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分离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循环水养殖系统,如室内立体多层浅水养殖系统及正方形或圆形高位池。
54.由于不同残渣分离器的套管6外侧底部的第二进水孔9大小设计不同,为此可以由专家在养殖过程中对各浅水养殖槽1进行管理并标识,工人根据标识放置对应的残渣分离器。或者可以由专业的养殖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并提示工人放置对应的残渣分离器。
55.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每层养殖槽1上方可以设置有防逃网10,防逃网10盖在养殖槽1上方,防逃网10用于在养殖过程中防止水生甲壳类生物逃跑。防逃网10包括左部防逃网101与右部防逃网102,左部防逃网101尺寸大于右部防逃网102,右部防逃网102上设置有通气孔103,通气孔103内用于穿过双层排水管。
56.如图6所示,左部防逃网101尺寸为151cm*61cm,右部防逃网102尺寸为151cm*40cm,每部分防逃网的四周用不绣钢材质做成框架,框架内装置网片,保持透气,同时阻止强光照射,创造弱光环境,并且防止受惊吓的水生甲壳类生物跳出水槽外。其中,尺寸较小的右部防逃网102部分预留2.5英寸孔径,作为双层排水管的安装位置,该部分可轻松移除,方便工人清理水槽、取出水槽内的水生甲壳类生物脱壳等,尺寸较大的左部防逃网101部分则于水槽上方固定不可移除。
57.这样设置是为了使得防逃网10一部分位于排水装置上方,保持固定不动,局部可移动的情况下,相比全部移动,所造成的光线变化更小,以免突然的光线变亮导致水生甲壳类生物受到惊吓,更有利于水生甲壳类生物的健康成长;另一部分可灵活移动则是方便工人清理水槽、取出水槽内的水生甲壳类生物脱壳等,同时可以固定双层排水管,以免频繁挪动影响排水装置的正常使用。
58.本实用新型的养殖槽1在纵向方向上以层层叠落的方式布置,间距控制在25cm左右,以此减少光线的直接照射;结合黑色防逃网的运用,利用黑色吸光的原理,进一步创造弱光环境,工作空间内只在走道上方设置人工照明,尽可能减少人照光源对水生甲壳类生物的影响,以此提高水生甲壳类生物的生产产量。
5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的具体特征如形状、尺寸和位置可以根据上述披露的特征的作用进行具体设计,这些设计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而且,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