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次水产养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2.中国对虾养殖业近几年来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部分地区病害严重,且有蔓延的趋势;部分地区某些时间对虾生长迟滞,导致养殖失败甚至亏本。
3.目前国内传统养殖通常采用的模式有6种,如下:
4.1)土塘粗养模式;
5.2)土塘养殖模式;
6.3)池塘半精养殖模式;
7.4)分段高位池精养模式;
8.5)鱼虾混养模式;
9.6)工厂化高位池养殖模式。
10.以上6种模式,以分段高位池精养及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产量较高,但是这两种养殖模式传统的做法,从投饵到水质管理要求都非常高,目前同样存在水土资源浪费、水污染、环境污染、病害导致用药量高、养殖成本高等不同的问题。
11.基于中国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管理条例,需要有更先进、创新的、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
12.现有技术中与本实用新型类似的有中国台湾专利“多层化养殖系统”。该专利技术的提出,是基于美国专利第4368691、4446025以及5961831号高密度养殖系统,上述专利中主要问题是因养殖密度增加而导致的蚕食率增加,进而使产量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在高养殖密度下有效管理水生甲壳类行为的技术。主要利用水生甲壳类对于明暗光线对比之趋性,设计一个管理水生甲壳类移动或定位的方法及装置。如图1所示,该“多层化养殖系统”主要构成内容包括数个用于盛装养殖水体的容器(养殖槽)1、一用于在单一或各容器内特定区域表现出明暗反差效果的装置、一用于污水排流之装置、一水处理集成设备。
13.另外,现有技术中与本实用新型类似的还有中国台湾新型专利“三段式空化超集约养虾系统”。该“三段式空化超集约养虾系统”指一种将小虾、中虾以及大虾分三个养殖区,各养殖区分别设有养殖槽1、污水蓄水池23、空化分离机2以及生化滤水池25,让虾农可以在相隔较短的时间内将大虾收成,増加收成期数,并利用收成期间进行虾群移池与池清洁的工作。
14.但是,上述“多层化养殖系统”利用水生甲壳类生物避光生存的特性,必然需要应用一些人造光源,而水生甲壳类生物在光线的影响下会降低生长速度,觅食活跃度降低,光源的引入反而对其弱光的自然天性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且,上述“多层化养殖系统”专利中,浅水槽与水流装置的设计易导致水溶氧不足,即使增加供氧设备,由于水面较浅,氧气未及溶解于水中便挥发掉了,不利于水生甲壳类生物生长。
15.上述“三段式空化超集约养虾系统”的主要缺点在于,仅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对虾体的大小作区隔,其收成期间,依旧须要进行虾群移池与池清洁的工作,对污水处理效率低,在每个养殖区域内必须个别设置污水蓄水池 23、生化滤水池25等,占用空间的同时,工作效率低。
16.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17.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能够解决现有养虾业精养模式所带来的水资源浪费、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维护成本高、病源交叉感染等问题,同时也解决现有室内多层次水产养殖模式过程中水溶氧不足,和光照影响下产生的海白虾生长速度减慢、存活率降低以及工厂室内噪音污染的技术问题。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包括多层浅水养殖槽、注水管路、双层排水管与水处理集成设备,多层所述浅水养殖槽在竖直方向上上下设置,每层所述浅水养殖槽用于养殖同一阶段的水生甲壳类生物;
19.最上层所述浅水养殖槽上方设置有所述注水管路,所述注水管路的主管道上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注水量;
20.每层所述浅水养殖槽的入水口与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浅水养殖槽的对角方向上,每层所述浅水养殖槽中设置有一个所述双层排水管,所述双层排水管设置在每层的所述出水口中;
21.最下层所述浅水养殖槽与所述水处理集成设备连接,所述水处理集成设备用于对上方排出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22.其中,所述双层排水管包括外管与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所述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活动连接,所述外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内管的上边缘高度低于所述外管的上边缘高度,所述内管用于控制所述浅水养殖槽的水位高度,所述上段管路的尺寸与所述下段管路的尺寸设计相同;水流从所述第一进水孔流入,并沿所述内管上涌至所述内管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所述内管的内部向下流下至下层所述浅水养殖槽中。
23.优选地,还包括溶氧增压器,所述溶氧增压器用于放置在所述双层排水管的内管内部,以增加水体溶氧量;
24.其中,所述溶氧增压器外形上设计为锥形结构,包括导流器、空气入气管与第一导流板;
25.所述导流器设置在最上方,所述导流器设计为圆盘状;
26.所述空气入气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流器下方,所述空气入气管中间设置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外部空气连通;
27.所述第一导流板对称设置在所述空气入气管的周围,用于引导水流沿所述内管的内壁下流至下层所述浅水养殖槽。
28.优选地,所述内管内壁设置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设置在与所述进气管下端口相同高度位置处,用于使得水流在所述空气入气管的底端与空气充分融合。
29.优选地,所述内管内壁还设置有多个雨淋板,多个所述雨淋板上下分层固定设置,
所述雨淋板设置为网状结构。
30.优选地,还包括残渣分离器,所述残渣分离器套装在所述外管的外部,用于过滤水生甲壳类蜕壳与固态残渣,所述残渣分离器包括套管、污物固定板与钻孔滤除板;
31.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所述套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第一进水孔设置位置相对应;
32.所述钻孔滤除板设置为圆环状网状过滤板,所述钻孔滤除板通过所述污物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外部。
33.优选地,所述套管外固定设置有上下两层所述钻孔滤除板。
34.优选地,每层所述浅水养殖槽的内壁设置有黑色塑胶网片,所述黑色塑胶网片用于水生甲壳类生物攀附栖居。
35.优选地,每层所述浅水养殖槽在水面高的位置上设置纵横交错的网线,并在所述网线上挂置有黑色塑胶网片。
36.优选地,每层所述浅水养殖槽上方设置有防逃网,所述防逃网盖在所述浅水养殖槽上方,所述防逃网用于在养殖过程中防止水生甲壳类生物逃跑;
37.所述防逃网包括左部防逃网与右部防逃网,所述左部防逃网尺寸大于所述右部防逃网,所述右部防逃网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内用于安装所述双层排水管。
38.优选地,所述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通过螺纹连接或牙口接头连接。
39.本实用新型的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0.1、本实用新型从生物习性出发,设计出符合底栖类水生甲壳类生物,如海白虾、软体水生动物的仿生态环境,利用栖息网、防逃网等装置创造弱光环境,帮助养殖产品处于活跃的觅食状态,减少相互间的攻击,提高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形成产品高产量的特点。
41.2、本实用新型采用自上而下的自循环排水方式,以及内外双层排水管、无动力溶氧增压器、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分离器等装置,配合立体循环水集成设备,增加水溶氧量,提升水质,减少病害发生,可做到无排放,无污染,无药物,无抗生素,形成产品绿色安全、生态环保的特点。
42.3、本实用新型采用浅水立体养殖槽的布局方式,利用室内垂直空间,和先进的循环水集成设备,可不受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任何陆地环境做室内工厂化养殖,有效降低人为疏忽,并节省人力成本,形成产品适用性广、通用性强的特点。
43.4、本实用新型采用陆地室内立体化养殖的模式,不受土地面积限制,可大幅提高养殖面积,同时室内仿生环境的设置,可让养殖品不间断地繁殖与生长,将生产周期提升至每年12次,增加产能,形成产品集约性强、养殖密度高的特点。
44.5、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次小面积的浅水养殖槽,可按成长阶段养殖海白虾,避免大虾吃小虾,并且分散于若干养殖槽中,可有效阻断病源水平传播,防止交叉感染,形成产品存活率高、可控性强的特点。
45.6、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最先进的iot智能警报监控摄像设备,能精准地监控水质变化,以大数据采集协同物联网和预警功能,结合现代化的科技养殖设备,形成产品操作简便、使用简单的特点,可形成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模式,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4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构思。
47.图1是现有技术中多层化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是现有技术中三段式空化超集约养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浅水养殖槽的结构示意图;
5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管中设置有溶氧增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5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溶氧增压器应用在浅水养殖槽中的结构示意图;
5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残渣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54.图8为图7的剖视图;
55.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浅水养殖槽设置有黑色塑胶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防逃网的结构示意图。
57.附图标记汇总:
58.1、浅水养殖槽
ꢀꢀꢀꢀꢀꢀꢀꢀꢀ
2、主管道
ꢀꢀꢀꢀꢀꢀꢀꢀꢀꢀ
3、阀门
59.4、出水口
ꢀꢀꢀꢀꢀꢀꢀꢀꢀꢀꢀꢀꢀ
5、第一进水孔
ꢀꢀꢀꢀꢀꢀ
6、导流器
60.7、空气入气管
ꢀꢀꢀꢀꢀꢀꢀꢀꢀ
8、第一导流板
ꢀꢀꢀꢀꢀꢀ
9、雨淋板
61.10、第二导流板
ꢀꢀꢀꢀꢀꢀꢀꢀ
11、套管
ꢀꢀꢀꢀꢀꢀꢀꢀꢀꢀꢀ
12、污物固定板
62.13、钻孔滤除板
ꢀꢀꢀꢀꢀꢀꢀꢀ
14、第二进水孔
ꢀꢀꢀꢀꢀ
15、黑色塑胶网片
63.16、网线
ꢀꢀꢀꢀꢀꢀꢀꢀꢀꢀꢀꢀꢀꢀ
17、防逃网
ꢀꢀꢀꢀꢀꢀꢀꢀꢀ
171、左部防逃网
64.172、右部防逃网
ꢀꢀꢀꢀꢀꢀꢀ
173、通气孔
ꢀꢀꢀꢀꢀꢀꢀꢀ
18、外管
65.19、内管
ꢀꢀꢀꢀꢀꢀꢀꢀꢀꢀꢀꢀꢀꢀ
20、衔接管
ꢀꢀꢀꢀꢀꢀꢀꢀꢀ
21、弯头
66.22、排污管
ꢀꢀꢀꢀꢀꢀꢀꢀꢀꢀꢀꢀ
23、污水蓄水池
ꢀꢀꢀꢀꢀ
24、空化分离机
67.25、生化滤水池
ꢀꢀꢀꢀꢀꢀꢀ
26、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68.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的实施例。
69.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技术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70.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分的结构,各附图之间不一定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或相似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71.图1是现有技术中多层化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三段式空化超
集约养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72.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包括多层浅水养殖槽1、注水管路、双层排水管与水处理集成设备,多层浅水养殖槽1在竖直方向上上下设置,每层浅水养殖槽1用于养殖同一阶段的水生甲壳类生物。不同浅水养殖槽1可以用于养殖不同阶段的水生甲壳类生物。最上层浅水养殖槽1上方设置有注水管路,注水管路的主管道2上设置有阀门3,阀门3用于控制注水量。每层浅水养殖槽1的入水口与出水口4分别位于浅水养殖槽1的对角方向上,每层浅水养殖槽1中设置有一个双层排水管,双层排水管设置在每层的出水口4中。最下层浅水养殖槽1与水处理集成设备连接,水处理集成设备用于对上方排出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经过水处理集成设备净化处理还原为干净水质,该干净水质可以再次循环至最上层浅水养殖槽1 中。
73.其中,双层排水管包括外管18与内管19,内管19包括上段管路a与下段管路b,上段管路a与下段管路b活动连接,外管18与内管19的上段管路a一体化设置,外管18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5,内管19的上边缘高度低于外管18的上边缘高度,内管19用于控制浅水养殖槽1的水位高度,上段管路a与下段管路b的尺寸设计相同;水流从第一进水孔5流入,并沿内管19 上涌至内管19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内管19的内部向下流下至下层浅水养殖槽1中。出水口4处可以设置螺纹卡扣或者牙口接头,将双层排水管通过旋转拧紧的方式固定于出水口4处。上层浅水养殖槽1中的出水口4为下层浅水养殖槽1的入水口,上下相邻两层的浅水养殖槽1中的出水口4设置在对角线位置上,用于增加水流,提高水溶氧量。
74.双层排水管是指安装于每层浅水养殖槽1内出水口4处的一套管状装置,其为上下组合式设计,上下组合式是指由上段管路a与下段管路b经螺纹连接或内外牙口接头连接,连接后上段管路a与下段管路b可接合为一根完整的内管n;双层是指由上段管路a与下段管路b组合形成内管n与外管w。
75.上段管路a与下段管路b直径约2.5寸,上段管路a的作用为限定养殖水体高度,长约20cm;下段管路b的长度根据养殖槽间距而定,但其底端距下层养殖槽水面约2cm;外管w直径约3寸,长约24cm,套于内管n外,并在管壁上镂刻一些第一进水孔5,加速水流速度,形成更大的动力,并沿着内管 19上涌至内管19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内管19的内部向下流至下层浅水养殖槽1;外管18的作用是使水在流动时形成更多的动能,在流出下段管路b并到达下层浅水养殖槽1的水面时,具有更大冲击力,产生较大面积的水花,利用物理原理创造更多氧气。
76.需要说明的是,外管18与内管19的上段管路底部可以为一体化设置;或者外管18与内管19的上段管路独立设置,安装时只需将外管18套设在内管19 的外部,内管4则通过螺纹连接或牙口接头连接方式固定在出水口4中。
77.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浅水养殖槽1可以根据楼层高度灵活设置与组合,例如可以设置为上下三层,三层浅水养殖槽1为一组;水生甲壳类生物以海白虾为例说明。
78.如图3所示,图3所示为每组浅水养殖槽1为上下三层,上下设置两组浅水养殖槽1,水平方向并列有3个浅水养殖槽1,总高度在175cm左右,比较符合亚洲人身高,操作便宜。上下浅水养殖槽1之间间距约为25cm,每层浅水养殖槽1高度约为25cm,水位高度约为20cm;图3中所示为上下2组浅水养殖槽1,布置于最下层的浅水养殖槽1下方需预留40cm用作设备、
管线空间;最上层浅水养殖槽1距天花板预留60cm(2组浅水养殖槽1纵向可达6层浅水养殖槽1,极大增加水产养殖面积);厂区内将预留170cm走道空间,用于保证足够的操作空间。
79.每组浅水养殖槽1的最上层浅水养殖槽(如图3所示即为l6与l3层)上方预留60cm空间,主要是方便工人操作,同时创造尽量高的落差距离,确保水流具有足够的动能,形成自上而下水循环;各层浅水养殖槽1之间预留25cm 空间,主要为水流向下流出时提供一段高度,形成落差,使水流击向水面时创造更多的水花,进而增加水溶氧。
80.注水管路的主管道2设置于最上层浅水养殖槽1上方,为直径4英寸的 pvc管,并于每个最上层浅水养殖槽1的上方设置一6分调节阀开关,连接一 6分管,并与水面保持一段距离,出水口4则位于入水口水平对角位置。通过落差和水流的向下的冲击力,增加水溶氧,同时形成水流,带动槽内的排泄废物自上而下流动起来,将槽内水体推向最下层的5英寸pvc排污管22,最终流向水处理集成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多层集约式高密度养殖系统可确保槽内的水处于流动状态,从而保证水质干净,所以完全不必使用药物和抗生素来增加存活率。
81.如图3所示,每组浅水养殖槽1设置有三层浅水养殖槽1,2组共设置6层浅水养殖槽1,从下至上分别分l1至l6层。最上层l6层可养殖虾苗,l5层可养殖小虾,l4

l3层可养殖中虾,l2

l1层可养殖大虾。由于每层浅水养殖槽 1均设置有出水口4,当开启最上层的循环水供水阀门3后,水流就会按图3中所示由上至下形成自循环水流。当l6层的虾苗成长至小虾阶段时,将l6层的排水口中的双层排水管移除,小虾则会与水流一起向下移至l5层;当l5层的小虾成长至中虾阶段时,将l5层的双层排水管移除,中虾则会与水流一起向下流到l4层,若l4层空间不足,则将l4层的双层排水管移除,让部分中虾移至l3层;当l3

l4层的中虾成长至大虾阶段时,将l3

l4层的双层排水管移除,中虾则会与水流一起向下移到l2

l1层。
82.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海白虾的成长阶段进行养殖,使同一阶段的海白虾在同一个区域内,便于统一管理喂食等;将不同阶段的虾区别开,避免大小虾混养可能产生的大虾吃小虾问题,进一步提高存活率;每个浅水养殖槽1 面积较小,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当某个浅水养殖槽1出现病害时,不至于影响其他浅水养殖槽1内的海白虾健康成长,规避了大面积养殖容易交叉感染的弊端,进一步提高存活率。
83.如图4所示,为每层浅水养殖槽1的结构示意图,尺寸设计为150cm*150 cm*25cm的水槽,在距水槽边缘30cm左右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口4,水槽内部的四周和中间可设置栖息网,水槽顶部可铺设黑色防逃网,进一步创造弱光环境,有助于水槽内的海白虾处于一个安稳平和的状态,减少其攻击性。
84.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出水口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用于固定双层排水管,循环水的流动及向下排出,是当水位高于上下组合式双层排水管的上沿口,水会漫过上沿口,通过双层排水管的内管19内壁向下流至下层浅水养殖槽1中;另一方面可以在浅水养殖槽1内水体清空时,浅水养殖槽1内的海白虾会随着向下移动至下层浅水养殖槽1。其中,为使浅水养殖槽1内的海白虾向下移动,需移除安装于出水口4处的上下组合式双层排水管,此时浅水养殖槽1内的水体会快速向下流出,而槽内的海白虾由于水面降低,会随着水流一起游动,自动向下层浅水养殖槽1移动,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人工成本,还便于不同阶段的有效管理。
85.如图5和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还包括溶氧增压器,溶氧增压器用于放置在双层排水管的内管19内部,以增加水体溶氧量。其中,溶氧增压器外形
上设计为锥形结构,包括导流器6、空气入气管7与第一导流板8。导流器6设置在最上方,导流器6设计为圆盘状;空气入气管7固定连接在导流器6下方,空气入气管7中间设置有进气管26,进气管26与外部空气连通;第一导流板8对称设置在空气入气管7的周围,用于引导水流沿内管19的内壁下流至下层浅水养殖槽1。第一导流板8设计为叶片式导流板,具体可以设计有4个或5个等数量,还可以设计为其他数量,不局限于4个或5个。
86.如图5所示,内管19内壁设置有第二导流板10,第二导流板10设置在与进气管26下端口相同高度位置处,用于使得水流在空气入气管7的底端与空气充分融合。以及,内管19内壁还设置有多个雨淋板9,多个雨淋板9上下分层固定设置,雨淋板9设置为网状结构。优选地,雨淋板9可以设计有上下5 层,也可以设计为4层或6层,具体数量不做限制。
87.水流在推动作用下进入双层排水管时,由于该溶氧增压器的顶部与双层排水管形成有狭小缝隙,使得水流被压缩限制,在通过该溶氧增压器时,形成较大的流速,顺第一导流板8而流下,并带动周围空气经进气管26迅速下沉,并在第二导流板10的导流作用下,使得水流在空气入气管7的底端与空气充分融合;同时多层的网状雨淋板9具有曝气作用,使经过的水流尽可能转化为细小的水珠,进一步与空气接触融合进而产生更多的氧气,提高水溶氧量。
88.该溶氧增压器无需外界动力装置就可以增加水体流速,并且是通过物理方式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和时间,从而增大水体溶氧量,无需机械装置,利用循环流动的水体高效溶解压缩空气中的氧气,在为养殖水体供水的同时供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加装该溶氧增压器还可以起到降低水流下时产生的轰鸣声,使厂区内的噪音问题得以缓解。
89.上述无动力溶氧增压器的安装方式为内置于各类浅水养殖槽1的双层排水管的内管19内部,固定于双层排水管上端入水口位置。
90.无动力溶氧增压器的适用范围: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双层排水管内部皆可加装此溶氧增压器,通过加装该溶氧增压器,可额外增加循环水中溶氧量。对本实用新型系统来说可实现无需动力装置即可满足养殖过程中所需的水溶氧量;而对常见的高位池养殖模式来说,可通过使用该装置进一步增加溶氧量,同时达到减少曝气机的使用数量进而降低成本的作用。
91.如图7和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还包括残渣分离器,该残渣分离器套装在外管18的外部,用于过滤水生甲壳类蜕壳与固态残渣。该残渣分离器包括套管11、污物固定板12与钻孔滤除板13。套管11套设在外管18的外部,套管11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孔14,第二进水孔 14与外管18底部设置的第一进水孔5位置相对应;钻孔滤除板13设置为圆环状网状过滤板,钻孔滤除板13通过污物固定板12固定设置在套管11的外部。优选地,套管11外固定设置有上下两层钻孔滤除板13。其中,套管11与两层钻孔滤除板13通过污物固定板12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套管11套设在外管18的外部,需要清理污物时,提起套管11即可。
92.其中,还可以在内管19下端通过衔接管20连接有弯头21,再在弯头21处连接有排污管22,经内管19排出的水流到衔接管20、弯头21及排污管22,进入水处理集成设备进行净化、循环再利用。
93.上述残渣分离器根据所放置的浅水养殖槽1内海白虾的成长阶段,如在小虾、中虾、大虾养殖槽内,根据海白虾脱壳的大小,将钻孔滤除板13打上不同孔径的小圆孔,在循
环水水流的推动作用下,自然而然将蜕壳与固态残渣等聚集在钻孔滤除板13周围,需要清理污物时提起套管11,钻孔滤除板13 上的污物就会被轻松取出并清理干净;而水流则按图6箭头所示的流动方向,经套管11与外管18的进水孔进入到外管18与内管19之间,再向上升至内管19 上沿位置,随后经由内管19内部流到衔接管20、弯头21及排污管22,进入水处理集成设备进行净化、循环再利用。
94.上述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分离器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循环水养殖系统,如室内立体多层浅水养殖系统及正方形或圆形高位池。
95.由于不同残渣分离器的套管11外侧底部的第二进水孔14大小设计不同,为此可以由专家在养殖过程中对各浅水养殖槽1进行管理并标识,工人根据标识放置对应的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分离器。或者可以由专业的养殖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并提示工人放置对应的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分离器。
96.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每层浅水养殖槽1设置有栖息网,具体是在浅水养殖槽1的四周和中间均可以设置有黑色塑胶网片15,黑色塑胶网片15用于水生甲壳类生物攀附栖居。
97.本实用新型之栖息网是围绕浅水养殖槽1内壁安装的一层高度约25cm 的硬质黑色塑胶网片15,同时在水槽内水面高的位置上设置纵横交错的网线 16,并在网线16上挂置一些六片式硬质黑色塑胶网片15,每个网片的夹角为 60度,每个网片的两侧都可以供海白虾攀附栖居;根据浅水养殖槽1内海白虾的生长阶段,可以灵活设置六片式黑色塑胶网片15的数量,以不影响水流的正常推进为前提,在创造弱光环境的同时,有助于海白虾轻松攀附,形成舒适的栖居环境,减少彼此间的攻击性,提高存活率。
98.上述浅水养殖槽1四周设置的硬质黑色塑胶网片15是四片独立的硬质黑色塑胶网片15,安装时直接贴着养殖槽内壁插入养殖即可。中央的网片为六片式的硬质黑色塑胶网片15,其顶端可安装挂钩,在浅水养殖槽1上方设置横跨两边的网线16,将六片式的硬质黑色塑胶网片15挂置于这些网线16上即可。
99.本实用新型的栖息网适用范围为每个浅水养殖槽1内皆可安装,浅水养殖槽1无需区分小虾/中虾/大虾养殖槽;传统高位池可只使用六片式硬质黑色塑胶网片15,并根据水体高度调整网片的高度。
100.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每层浅水养殖槽1上方可以设置有防逃网17,防逃网17盖在浅水养殖槽1上方,防逃网17用于在养殖过程中防止水生甲壳类生物逃跑。防逃网17包括左部防逃网171与右部防逃网172,左部防逃网171 尺寸大于右部防逃网172,右部防逃网172上设置有通气孔173,通气孔173内用于穿过双层排水管。
101.如图10所示,左部防逃网171尺寸为151cm*111cm,右部防逃网172尺寸为151cm*40cm,每部分防逃网的四周用不绣钢材质做成框架,框架内装置网片,保持透气,同时阻止强光照射,创造弱光环境,并且防止受惊吓的海白虾跳出水槽外。其中,尺寸较小的右部防逃网172部分预留2.5英寸孔径,作为双层排水管的安装位置,该部分可轻松移除,方便工人清理水槽、取出水槽内的海白虾脱壳等,尺寸较大的左部防逃网171部分则于水槽上方固定不可移除。
102.这样设置是为了使得防逃网17一部分位于排水装置上方,保持固定不动,局部可移动的情况下,相比全部移动,所造成的光线变化更小,以免突然的光线变亮导致海白虾受
到惊吓,更有利于海白虾的健康成长;另一部分可灵活移动则是方便工人清理水槽、取出水槽内的海白虾脱壳等,同时可以固定双层排水管,以免频繁挪动影响排水装置的正常使用。
103.本实用新型的多层浅水养殖槽1在纵向方向上以层层叠落的方式布置,间距控制在25cm左右,以此减少光线的直接照射;结合黑色栖息网与黑色防逃网的运用,利用黑色吸光的原理,进一步创造弱光环境,工作空间内只在走道上方设置人工照明,尽可能减少人照光源对海白虾的影响,以此提高海白虾的生产产量。
10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生苗种自动移池养殖系统的具体特征如形状、尺寸和位置可以根据上述披露的特征的作用进行具体设计,这些设计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而且,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