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锅体组件以及锅具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3: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锅体组件以及包括该锅体组件的锅具。


背景技术:

2.锅具(例如,空气炸锅、压力锅等)可以包括锅体组件和盖合在锅体组件上的盖组件或机头组件,锅体组件可以包括容纳食材的内锅体和容纳内锅体的外锅体。锅体组件的外锅体可由外壳和内壳(或上壳和下壳)构成,而外壳和内壳(或上壳和下壳)通常采用位于锅体组件底部的多颗螺钉来固定,这种固定方式导致锅体组件底部的螺钉密度大,安装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装配及操作简单的锅体组件以及包括该锅体组件的锅具。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锅体组件,包括外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中的隔热圈,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外壳体与所述隔热圈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至少部分所述外壳体与所述隔热圈通过卡扣固定连接。由此,通过利用紧固件固定和卡扣固定相结合地固定连接外壳体和隔热圈,卡扣固定可以使外壳体与隔热圈初步固定,提供预对准,便于紧固件固定,而紧固件固定可以确保外壳体与隔热圈的牢固连接,整体上能够实现装配方便且固定可靠。
5.优选地,在所述锅体组件的前部,所述隔热圈与所述外壳体可卡扣结合,在所述锅体组件的后部,所述隔热圈与所述外壳体可通过第一紧固件结合,在所述锅体组件的中部两侧,所述隔热圈与所述外壳体可通过第二紧固件结合。由此,在锅体组件的前部进行卡扣结合并且在中后部进行紧固件结合,可以确保在锅体组件的前部(即,用户打开锅具将直接面对的一侧)没有紧固件或螺纹孔暴露在外,同时在中后部进行紧固件结合,可以对隔热圈和外壳体进行多点固定,确保连接可靠。
6.优选地,所述隔热圈的前部可具有外翻边,在所述外翻边的下侧可形成有卡槽,在所述外壳体的前部上边缘的内侧可形成卡钩,所述卡钩可与所述卡槽位置相应并相互卡合。
7.优选地,所述卡槽可形成为从所述外翻边的下表面悬垂的卡环,所述卡钩可形成为从所述外壳体的内表面突出的凸块,所述卡环的下环部与所述凸块的底表面彼此抵接。通过利用卡钩和卡环结构,能够方便地将内壳体和隔热圈扣合在一起。
8.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件可为螺钉,所述第一紧固件可从所述隔热圈的上表面向下穿入并插入到所述外壳体中,所述第二紧固件可为螺钉,所述第二紧固件可从所述外壳体的下表面向上穿入并插入到所述隔热圈。通过以相反的方向插入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可以确保外壳体和隔热圈牢固地固定连接且受力均匀,确保优异的强度。在使用锅体
时,由于螺钉裸露不易碰到的部位,可以极大的避免螺钉与腐蚀性液体的接触。
9.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可包括弧形的第一外壳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外壳侧壁的开口部一体连接的呈弧形的第二外壳侧壁,在所述第二外壳侧壁的内侧可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柱,所述隔热圈可包括环形主体部和从所述环形主体部的上边缘横向延伸的连接凸缘,在与所述第一内螺纹柱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连接凸缘上可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第一内螺纹柱结合;和/或,优选地,在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可形成有第二通孔,在与所述第二通孔对应的位置,在所述隔热圈的外侧壁上可形成有第二内螺纹柱,所述第二紧固件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第二内螺纹柱结合。
10.优选地,所述紧固件可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把手处,所述底部把手的底表面可高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表面。通过这种设置,能够避免紧固件与锅体组件的放置平面接触。
11.优选地,所述连接凸缘的下表面上可形成有向下延伸的插入凸起,所述第一通孔可形成在所述插入凸起上,所述插入凸起的下端还可形成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内螺纹柱的上端可插入到所述第一容纳槽中。由此,通过第一内螺纹柱与第一容纳槽的插接,能够起到预定位作用,确保第一紧固件与第一通孔的正确对准。
12.优选地,所述锅体组件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侧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外侧壁和所述外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可形成有连接块,所述第二通孔可形成在所述连接块上,所述连接块可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上边缘的下侧,在所述连接块的上侧可形成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的直径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内螺纹柱的下端可插接在所述第二容纳槽中。由此,通过第二内螺纹柱与容纳槽的插接,能够起到预定位作用,确保第二紧固件和第二通孔的正确对准。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锅具,包括如上所述的锅体组件。
附图说明
14.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性透视图;
15.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锅体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16.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锅体组件的示意性分解视图;
17.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锅体组件的俯视图;
18.图5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沿着图4中的线c

c截取的锅体组件的截面图,其示出了隔热圈与外壳体的前部卡扣连接结构;
19.图5b是图5a的局部放大视图;
20.图6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沿着图4中的线b

b截取的锅体组件的截面图,其示出了隔热圈与外壳体的后部连接结构;
21.图6b是图6a的局部放大视图;
22.图7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沿着图4中的线a

a截取的锅体组件的截面图,其示出了隔热圈与外壳体的中部连接结构;
23.图7b是图7a的局部放大视图。
24.附图标记列表
25.10

机头组件;20

锅体组件;30

内锅体;210

隔热圈;211

卡槽;212

第二内螺纹
柱;213

第一通孔;216

环形主体部;217

连接凸缘;218

插入凸起;219

第一容纳槽;220

外壳体;221

卡钩;222

第二通孔;223

第一内螺纹柱;226

第一外壳侧壁;227

第二外壳侧壁;228

底部把手;230

内壳体;231

连接块;232

第二容纳槽;242

第二紧固件;243

第一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部件。
27.如图1所示,锅具(例如,空气炸锅、电压力锅、电饭煲等)可以包括锅体组件20和盖合在锅体组件20上并与锅体组件20铰接连接的盖组件或机头组件10,盖组件或机头组件10可以包括对锅体内部加热的加热部分或控制器部分等(未具体示出),内锅体30(也可称为内胆、锅芯等)为容纳烹饪食材的部分并且放置在锅体组件20中。
28.如图2和图3所示,锅体组件20可以包括外壳体220和设置在外壳体220中的隔热圈210,隔热圈210和外壳体200上下压合在一起而构成锅体组件20。在锅体组件20的内部形成容纳内锅体30的内锅体容纳腔。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隔热圈210与外壳体220通过紧固件固定和卡扣固定相结合的方式固定连接。
30.更具体地,在锅体组件20的前部,隔热圈210与外壳体220卡扣结合,在锅体组件20的后部,隔热圈210与外壳体220通过第一紧固件结合,在锅体组件的中部两侧,隔热圈210与外壳体220通过第二紧固件242结合。
31.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前”、“前部”可指锅具在使用时打开锅盖的一侧,“后”、“后部”可指锅盖与锅体组件铰接的一侧,这种方位术语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锅体组件结构,而不限制锅体组件的特定方位或朝向。
3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体组件,在将隔热圈210组装到外壳体220上时,首先通过锅体组件20前部的三个扣位(稍后将详细描述)将隔热圈210和外壳体220扣合在一起。在扣合之后,在锅体组件20的后部,利用第一紧固件自上而下依次穿过隔热圈210和外壳体220,以将隔热圈210和外壳体220拉成一体,这样通过前后固定,可以使隔热圈210和外壳体220基本上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翻过锅体组件20,从锅体组件20的底部,在锅体组件20的中部两侧利用第二紧固件自下而上依次穿过外壳体220和隔热圈210,以这种方式与前面进行的前部和后部固定形成方向相对的紧固连接,从而确保外壳体220和隔热圈210牢固地固定连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装配过程简单易操作,而且还使锅体组件20的外观效果更好,例如与传统的均从锅体组件底部穿入螺钉固定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体组件中外部可见的螺纹孔更少,并且通过相对方向的紧固,可以使外壳体220和隔热圈210的上下固定更加稳定。
33.下面将参照图3至图7b更详细地描述各个固定结构。
34.首先,参照图3、图4、图5a和图5b来描述锅体组件20的前部扣合结构。图3是锅体组件20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锅体组件20的俯视图,图5a是沿着图4中的线c

c截取的锅体组件20的截面图,示例性示出了前部扣合结构,图5b是图5a的局部放大视图。
35.隔热圈210的前部可具有外翻边,该外翻边可以搭接在外壳体220的前部上边缘上,外翻边的下侧可形成有卡槽211,在外壳体220的前部上边缘的内侧可形成卡钩221,卡钩221与卡槽211位置相应并能够相互卡合。从图3的视图中仅可以看到外壳体220上的一个卡槽211以及隔热圈210上的一个卡钩221。在此应注意,在外壳体220上的示出的卡槽211对应的位置处,隔热圈210上对应地设置有与该卡槽211卡合的对应的卡钩,可以在外壳体220和隔热圈210的前部设置一个或多个扣位(例如,三个卡槽211、三个卡钩221),多个扣位可以在外壳体220和隔热圈210的前部沿周向均匀地间隔开。
36.隔热圈210的外表面和外壳体220的内表面之间可以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空气隔热层,增加隔热效果。相应地,隔热圈210上的卡槽211可更靠近外壳体,由此可以使卡钩221更易于且更牢固地卡在卡槽211中。例如,隔热圈210上的卡槽211可以形成为从外翻边的下表面悬垂的卡环,对应地,外壳体220上的卡钩可形成为从外壳体的内表面突出的凸块,并且卡环的下环部与凸块的底表面可彼此抵接(如图3和图5b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此,卡槽211和卡钩221的结构仅为示例,隔热圈210和外壳体220之间的卡扣结构不限于此,还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合的卡扣结构,只要其能够满足卡合固定即可。
37.在卡槽211和卡钩221的卡扣结合的过程中,卡槽211和卡钩221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发生轻微的弹性变形,以彼此卡扣在一起。
38.下面,将参照图3、图4、图6a和图6b描述锅体组件20的后部连接结构。图6a是沿着图4的线b

b截取的截面图,以示出锅体组件20的后部连接结构,图6b是图6a中虚线框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39.如图3所示,外壳体220包括弧形的第一外壳侧壁226以及与第一外壳侧壁226的开口部一体连接的呈弧形的第二外壳侧壁227,第二外壳侧壁227的弧形半径可小于第一外壳侧壁226的弧形半径。第二外壳侧壁227整体上相对于第一外壳侧壁226所在的环形更向外突出,从而第二外壳侧壁227形成为外壳体220的突出部分。对应地,隔热圈210包括环形主体部216和从环形主体部216的上边缘横向延伸的连接凸缘217,连接凸缘217总体上对应于外壳体220的第二外壳侧壁227,在连接凸缘217的上侧形成用于连接锅盖组件的铰接结构。
40.在第二外壳侧壁227的内侧可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柱223,该第一内螺纹柱223可形成在从第二外壳侧壁227的内侧壁朝向壳体内部突出的支撑块结构上。在与第一内螺纹柱223相对应的位置,隔热圈210的连接凸缘217上可形成有第一通孔213,第一紧固件243(图6b中可见)可穿过第一通孔213后与第一内螺纹柱223结合,从而在锅体组件20的后部固定隔热圈210和外壳体220。在图3中示出了两个螺钉连接位,即,隔热圈210上的第一通孔213和外壳体220上的第一内螺纹柱223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但该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分别为一个或多于两个。
41.更具体地,如图6b所示,隔热圈210的连接凸缘217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向下延伸的插入凸起218,第一通孔213可形成在插入凸起218上并在竖向方向上贯穿插入凸起218。插入凸起218的下端还可形成有第一容纳槽219,外壳体220上的第一内螺纹柱223的上端可插入到第一容纳槽219中。通过使第一内螺纹柱223插入到第一容纳槽219中,能够确保第一通孔213和第一内螺纹柱223内的螺纹孔正确对准,便于第一紧固件243的插入。
42.下面,将参照图3、图4、图7a和图7b描述锅体组件20的中部连接结构。图7a是沿着图4的线a

a截取的截面图,以示出锅体组件20的中部连接结构,图7b是图7a中虚线框处的
局部放大视图。
43.如图3所示,在外壳体220的内侧可形成有第二通孔222,在与第二通孔222对应的位置,在隔热圈210的外侧壁上可形成有第二内螺纹柱212,第二紧固件242(图7b中可见)可穿过第二通孔222后与第二内螺纹柱212结合。第二紧固件242可以从外壳体的底部把手228处穿入第二通孔222,并且第二紧固件242可设置在高于底部把手228的底表面的位置处,由此能够避免第二紧固件242与锅体组件的放置平面接触。
44.在图3中,由于视图方位,仅能够看出隔热圈210上的一个第二内螺纹柱212以及外壳体220上的一个第二通孔222,但实际上,在隔热圈210的图中可见的第二内螺纹柱212的对应位置处,外壳体220具有对应的第二通孔222,同样地,在外壳体220的图中可见的第二通孔222的对应位置处,隔热圈210具有对应的第二内螺纹柱212,也就是说,图中的锅体组件20包括位于中部左右两侧的至少两个螺钉连接位。
45.更具体地,如图7b所示,锅体组件20还可包括设置在外壳体220内侧的内壳体230,内壳体230的外侧壁和外壳体22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连接块231,第二通孔222形成在连接块231上,连接块231位于内壳体230的上边缘的下侧,在连接块231的上侧形成有第二容纳槽232,第二容纳槽232的直径可大于第二通孔222的直径,第二内螺纹柱212的下端可插接在第二容纳槽232中,以此能够确保第二通孔222和第二内螺纹柱212内的螺纹孔正确对准,便于第二紧固件242的插入。
46.通过上述锅体组件,能够实现结构装配及操作简单、安全、低成本、强度优且外观整洁等有益效果。
47.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其范围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组合、修改和完善(例如,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以得到新的技术方案)。这些组合、修改和完善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