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患者转移的脑卒中急救床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医疗床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便于患者转移的脑卒中急救床。


背景技术:

2.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脑卒中急救床一般都有称重功能,因为脑卒中时间窗内静脉溶栓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来确定;卒中的患者很多都是偏瘫,还有一些从性差,不愿意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做ct等检查的时候需要从病床上拖拉至ct卧躺平台上,不仅很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现擦伤、颠簸过大等不利于患者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便于患者转移的脑卒中急救床,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床板可偏移、升降,且可方便患者的转移。
4.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便于患者转移的脑卒中急救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床板和转移板,所述转移板置于床板之上,所述床板的下表面与床架之间设置有若干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和推杆,所述缸体与床架之间、推杆与床板之间分别设置有一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铰接球、铰接碗和导向控制组件,所述铰接球转动连接在铰接碗内形成一球铰接副,所述导向控制组件包括四根限位杆、沿铰接碗内壁面设置的四条导向槽和控制限位杆伸缩的电磁阀,所述铰接球内开设有四个分别与四根限位杆一一对应的导向滑孔,四根限位杆呈“十字”分布,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限位杆的内端分别铰接有一连杆,连接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限位杆的两根连杆的内端铰接在一压块上,两个压块之间具有间距,两个压块通过一拉杆固定相连,所述电磁阀的活动件固定在拉杆上。
5.进一步的,所述铰接球内具有一安置腔,所述电磁阀的固定件固定在安置腔内壁上,所述电磁阀的活动件沿拉杆轴线方向滑动连接在安置腔内,所述拉杆与限位杆垂直。
6.进一步的,所述床板由两个半板铰接而成,每个半板与床架之间设置有两个气缸。
7.进一步的,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限位杆沿床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床架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缺口,所述床板的缘部铰接有与缺口对应的护板,所述护板沿床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延伸板,所述延伸板可与护板叠置。
9.进一步的,所述床架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护栏。
10.进一步的,所述转移板的下表面具有若干滚轮。
11.进一步的,所述床板和转移板均为镂空板,所述转移板包括底部的硬质层和硬质层上方的软质层,滚轮转动连接在硬质层上。
12.床架上有一沉槽台阶,床板和转移板可置于沉槽台阶内,此时,转移板被外围的横杆限位。
13.气缸的推杆通过花键与缸体相连,可抽拉不可相对旋转,通过铰链结构可控制铰链被允许的摆动方向,或者铰接锁止,如:在实现床板靠近头部一端相对另一端摆动至“l”型以方便患者坐立时,处于水平状态的半板应对其进行铰接限位,即不允许气缸的缸体相对床架摆动、不允许床板相对气缸的推杆摆动,只允许翻转的半体绕翻转方向摆动。
14.当四个限位杆均伸出铰接球之外时,由于各限位杆的端部分别插设在对应的导向槽内,使铰接球与铰接碗之间不可相对滑动,即锁止,当某一方向的限位杆伸出、而另一方向的限位杆缩回铰接球球面之内时,则伸出球面之外的限位杆充当铰链的导向件,铰接球和铰接碗可在该方向上摆动。
15.本急救床可实现床板向床架的一侧平移,即抬高床板,然后推动床板向床板一侧平移至床板搁置在床架上稳靠,这一变形可将床板上的患者拉出至更空间开阔的床架一侧,在患者转移、患者应急操作、绑缚等操作过程中具有更加开阔的空间,患者的头部和腿部也因脱离床架两端的护栏的限制而具有更好的操作空间。
16.在患者急救过程中,床板的两个半体没有翻转的需求,因此,转移板可以使硬质板。
17.在转移患者至ct床等其它医疗器械的躺卧平面上时,展开护板两侧的延伸板,摆动护板和延伸板,使其充当床板与其它平台之间的过渡板,并可控制床板的高度,将转移板滑动至其它平台即可,患者与床板、护板之间不直接接触,避免了患者擦伤的情况。
18.当延伸板展开后能够在缺口两侧的床架的限位作用下,使护板处于垂直床板的状态,在延伸板折叠至与护板叠置时,护板可摆动至下垂。
19.在患者康复期,可取走转移板,可实现床板的折叠,呈坐立姿势。
20.床板的偏移可辅助患者的转移,使操作更加轻便,床板的延伸范围更大。
21.由此可见,本急救床可实现床板升降、床板翻转至坐立状、床板偏移、患者无损转移等功能。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急救床在护板放倒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急救床在护板竖立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急救床在床板升起、护板充当过度平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床板与转移板的结构分解图。
26.图5是床板偏移状态示意图。
27.图6是导向控制组件其中两根限位杆伸出铰接球球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导向控制组件另外两根限位杆伸出铰接球球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铰接球与铰接碗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床架;2、床板;3、转移板;4、气缸;41、缸体;42、推杆;43、铰接球;44、铰接碗;45、电磁阀;46、限位杆;47、压块;48、连杆;5、缺口;6、护板;7、延伸板;8、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2.如图1、图2、图3、图4、图5、与6、图7和图8所示,急救床包括床架1、床板2和转移板3,转移板3置于床板2之上,床板2的下表面与床架1之间设置有若干气缸4,气缸4包括缸体41和推杆42,缸体41与床架1之间、推杆42与床板2之间分别设置有一铰链结构,铰链结构包括铰接球43、铰接碗44和导向控制组件,铰接球43转动连接在铰接碗44内形成一球铰接副,导向控制组件包括四根限位杆46、沿铰接碗44内壁面设置的四条导向槽和控制限位杆46伸缩的电磁阀45,铰接球43内开设有四个分别与四根限位杆46一一对应的导向滑孔,四根限位杆46呈“十字”分布,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限位杆46的内端分别铰接有一连杆48,连接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根限位杆46的两根连杆48的内端铰接在一压块47上,两个压块47之间具有间距,两个压块47通过一拉杆固定相连,电磁阀45的活动件固定在拉杆上。
33.铰接球43内具有一安置腔,电磁阀45的固定件固定在安置腔内壁上,电磁阀45的活动件沿拉杆轴线方向滑动连接在安置腔内,拉杆与限位杆46垂直。
34.床板2由两个半板铰接而成,每个半板与床架1之间设置有两个气缸4。
35.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限位杆46沿床板2的长度方向设置。
36.床架1的两侧分别具有一缺口5,床板2的缘部铰接有与缺口5对应的护板6,护板6沿床板2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延伸板7,延伸板7可与护板6叠置。
37.床架1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护栏8。
38.转移板3的下表面具有若干滚轮。
39.床板2和转移板3均为镂空板,转移板3包括底部的硬质层和硬质层上方的软质层,滚轮转动连接在硬质层上。
40.床架1上有一沉槽台阶,床板2和转移板3可置于沉槽台阶内,此时,转移板3被外围的横杆限位。
41.气缸4的推杆42通过花键与缸体41相连,可抽拉不可相对旋转,通过铰链结构可控制铰链被允许的摆动方向,或者铰接锁止,如:在实现床板2靠近头部一端相对另一端摆动至“l”型以方便患者坐立时,处于水平状态的半板应对其进行铰接限位,即不允许气缸4的缸体41相对床架1摆动、不允许床板2相对气缸4的推杆42摆动,只允许翻转的半体绕翻转方向摆动。
42.当四个限位杆46均伸出铰接球43之外时,由于各限位杆46的端部分别插设在对应的导向槽内,使铰接球43与铰接碗44之间不可相对滑动,即锁止,当某一方向的限位杆46伸出、而另一方向的限位杆46缩回铰接球43球面之内时,则伸出球面之外的限位杆46充当铰链的导向件,铰接球43和铰接碗44可在该方向上摆动。
43.本急救床可实现床板2向床架1的一侧平移,即抬高床板2,然后推动床板2向床板2一侧平移至床板2搁置在床架1上稳靠,这一变形可将床板2上的患者拉出至更空间开阔的床架1一侧,在患者转移、患者应急操作、绑缚等操作过程中具有更加开阔的空间,患者的头部和腿部也因脱离床架1两端的护栏8的限制而具有更好的操作空间。
44.在患者急救过程中,床板2的两个半体没有翻转的需求,因此,转移板3可以使硬质板。
45.在转移患者至ct床等其它医疗器械的躺卧平面上时,展开护板6两侧的延伸板7,摆动护板6和延伸板7,使其充当床板2与其它平台之间的过渡板,并可控制床板2的高度,将转移板3滑动至其它平台即可,患者与床板2、护板6之间不直接接触,避免了患者擦伤的情
况。
46.当延伸板7展开后能够在缺口5两侧的床架1的限位作用下,使护板6处于垂直床板2的状态,在延伸板7折叠至与护板6叠置时,护板6可摆动至下垂。
47.在患者康复期,可取走转移板3,可实现床板2的折叠,呈坐立姿势。
48.床板2的偏移可辅助患者的转移,使操作更加轻便,床板2的延伸范围更大。
49.称重元件设置在床板上,在转移板受重的情况下测量转移板和转移板上方的总重量。
50.由此可见,本急救床可实现床板2升降、床板2翻转至坐立状、床板2偏移、患者无损转移等功能。
5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