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上部盖及隔条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0: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上部盖及隔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用于在前后方向上分割由设置于车辆用门的窗框形成的开口的隔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借助于设置于上端部的上部盖将隔条固定于门框的隔条安装结构。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

1180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7.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隔条安装结构中,上部盖的密封性不够,有可能导致水顺着上部盖从车辆外侧向车厢内浸入。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水顺着上部盖从车辆外侧向车厢内浸入的上部盖及隔条安装结构。
9.解决问题的方案
10.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上部盖安装于隔条的上端部,该隔条沿车辆用门的上下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所述车辆用门的开口,该上部盖具备:外盖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夹在所述车辆用门的窗框与所述隔条之间;滑槽部,从所述外盖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第一壁部,沿所述外盖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缘而设置,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壁部,设置于所述滑槽部,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11.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隔条安装结构具备:上述上部盖;上述隔条;以及将上述隔条固定于上述窗框的支架。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的上部盖及隔条安装结构,能够防止水顺着上部盖从车辆外侧向车厢内浸入。
附图说明
14.图1a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的隔条安装结构的车辆用门的示意图。
15.图1b是图1a的1b

1b剖面图。
16.图2a是表示隔条、支架及上部盖的立体图。
17.图2b是表示隔条、支架及上部盖的立体图。
18.图2c是表示隔条、支架及上部盖的立体图。
19.图3a是上部盖的立体图。
20.图3b是上部盖的俯视图。
21.图3c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上部盖的侧视图。
22.图4a是用于说明内壁的作用、效果的图。
23.图4b是用于说明内壁的作用、效果的图。
24.图5a是用于说明凸缘部的作用、效果的图。
25.图5b是用于说明凸缘部的作用、效果的图。
26.图6a是表示凸缘部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27.图6b是表示凸缘部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一例,本发明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可将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适当地进行组合。另外,也有不使用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的情况。此外,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另外,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另外,箭头rear表示车辆后方侧。
29.(车辆用门1的整体结构)
30.参照图1a及图1b对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隔条安装结构2的车辆用门1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的隔条安装结构2的车辆用门1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1b

1b剖面图。
31.如图1a所示,车辆用门1具备:门主体3;门框4(“窗框”的一例);和隔条10。门主体3具有门把手5。在门主体3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锁定机构等。
32.门框4配置于门主体3的上侧并构成窗框。隔条10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由门框4和门主体3围成的开口的方式,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隔条10的上端部安装于门框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
33.在由门框4和门主体3围成的开口中,在由隔条10隔出的前侧开口处,以可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入有滑动玻璃。另外,在由门框4和门主体3围成的开口中,在由隔条10隔出的后侧开口处,嵌入有固定玻璃。
34.如图1b所示,在隔条10的上端部固定有支架20。隔条10借助于支架20被固定于门框4。另外,在隔条10的上端部固定有上部盖30。上部盖30封住隔条10与门框4之间的间隙。
35.(隔条安装结构2)
36.参照图2a~图2c对包含隔条10、支架20及上部盖30而构成的隔条安装结构2进行说明。图2a~图2c是示出隔条10、支架20及上部盖30的立体图。
37.图2a示出隔条10与支架20已被固定在一起,而上部盖30尚未被安装的状态。图2b示出从图2a所示的状态出发,将上部盖30嵌入到支架20后的状态。图2c示出从图2b所示的状态出发,将上部盖30进一步嵌入到隔条10后的状态。
38.(隔条10)
39.隔条10是通过将1片薄板部件弯曲而形成为剖面大致h字状的构件。隔条10具有:外壁11,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内壁12,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中间壁13,将外壁1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与内壁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连结,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40.(支架20)
41.支架20是通过将板厚比构成隔条10的薄板部件更厚的厚板部件弯曲而形成为大致l状的构件。支架20具有:条固定部21,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框固定部22,从条固定部21的上端向车辆前方方向延伸。
42.条固定部21例如通过焊接而固定于隔条10的中间壁13的上端部。框固定部22例如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固定于门框4。
43.(上部盖30)
44.上部盖30通过将合成树脂注射成型而形成。下面,参照图3a~图3c对上部盖3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a是上部盖30的立体图。图3b是上部盖30的俯视图。图3c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上部盖30的侧视图。
45.上部盖30具有:外盖部4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连结片50(“滑槽部”的一例),从外盖部4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及卡止片60,设置于连结片5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
46.在外盖部40的上表面41设置有上侧外壁42,该上侧外壁42沿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车辆上方侧突出。上侧外壁42遍及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缘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整个区域而设置为直线状。
47.在上表面41设置有内壁43(“第一壁部”的一例),该内壁43沿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车辆上方侧突出。内壁43的突出方向是与上表面4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
48.内壁43在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缘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为直线状。换言之,在上表面4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端部侧存在未设置内壁43的平面部44。
49.在外盖部40的下表面设置有下侧外壁45,该下侧外壁45沿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向车辆下方侧突出。下侧外壁45遍及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缘及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端缘的大致整个区域而设置。
50.连结片50具有:基端部51,从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沿与上表面41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以及倾斜部52,从基端部5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向与上表面4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51.在基端部51设置有凸缘部53(“第二壁部”的一例),该凸缘部53与内壁43隔开间隔,并在与包含内壁43的延伸方向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上呈放射状延伸。即,凸缘部53以包围基端部51的方式遍及整周而设置,凸缘部53的延伸方向与上表面41的延伸方向正交。
52.凸缘部5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内壁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凸缘部53的向车辆上方侧的突出高度比内壁43的向车辆上方侧的突出高度低。凸缘部53的向车辆下方侧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图1b所示的状态)下,凸缘部53的下端成为上部盖30中的竖直方向上的最低点。
53.支架20从车辆后方侧与倾斜部52抵接。倾斜部52形成为,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与地面大致平行。
54.卡止片60具有:内壁61,从倾斜部5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向车辆后方侧延伸;以及后壁62,从内壁61的车辆后方侧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来。卡止片60与支架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缘卡止。
55.(上部盖30向隔条10的固定)
56.如以下那样进行上部盖30向隔条10的固定。首先,如图2a所示,将支架20的条固定部21向隔条10的中间壁13固定。
57.接着,如图2b所示,在上部盖30的外盖部40与隔条10的外壁11分离的状态下,将上部盖30的卡止片60钩挂在支架20上。
58.进而,将隔条10的外壁11嵌入到外盖部40的下侧外壁45,并将卡止片60卡止于支架20,由此,将上部盖30固定于隔条10(图2c)。
59.(作用、效果)
60.参照图1b、图4a~图5b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图4a~图4b是用于说明内壁43的作用、效果的图。图5a~图5b是用于说明凸缘部53的作用、效果的图。
61.如图4a所示,上部盖30的外盖部40的上表面41与门框4的下端抵靠。如图4b所示,门框4配置于上侧外壁42与内壁43之间。起因于门框4的加工误差、上部盖30的成型误差、或上部盖30与门框4的组装误差等,如图4a中用涂黑的箭头所示那样,存在水从车辆外侧经由门框4与上部盖30之间的间隙而浸入的情况。
62.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缘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设置有内壁43。由此,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如图4b所示,被内壁43阻挡而不会到达连结片50。因此,能够防止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到达连结片50,以此能够防止水从车辆外侧向车厢内浸入。
63.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表面4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端部侧设置有平面部44。由此,如图4b所示,沿内壁4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水沿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缘流动并滴落。因此,能够进一步地防止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到达连结片50。
64.另外,可以考虑到如下情况:如图5a中用涂黑的箭头所示,水绕过内壁43而到达连结片50。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片50的基端部51设置有凸缘部53。由此,如图5b所示,绕过内壁43的水沿凸缘部53流动并滴落。因此,能够防止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到达车厢内。
65.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3以包围基端部51的方式呈放射状延伸。由此,不只是沿着基端部51的上表面的水,沿着侧面及下表面的水也不会到达倾斜部52,而会沿凸缘部53流动并滴落。因此,能够进一步地防止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到达车厢内。
66.如图1b所示,由于隔条10以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的状态被安装,因此,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上部盖30的倾斜部52与地面大致平行。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3的向车辆下方侧的突出高度设定为,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凸缘部53的下端成为上部盖30中的竖直方向上的最低点。由此,能够在凸缘部53的下端可靠地收集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因此,能够进一步地防止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到达车厢内。
67.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上部盖30安装于隔条10的上端部,该隔条10沿车辆用门1的上下方向延伸,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车辆用门1的开口,该上部盖30具备:外盖部4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夹在车辆用门1的门框4与隔条10之间;连结片50,从外盖部40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内壁43,沿外盖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缘而设置,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凸缘部53,设置于连结片50,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68.由此,能够利用内壁43防止从车辆外侧浸入的水到达连结片50,进而,能够利用凸缘部53防止到达连结片50的水到达车厢内。因此,能够防止水顺着上部盖30从车辆外侧向
车厢内浸入。
69.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并实施。
7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凸缘部53将基端部51包围的形态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凸缘部53向车辆下方方向突出即可。
71.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与包含内壁43的延伸方向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上呈放射状延伸的凸缘部53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
72.例如,也可以是,如图6a所示,采用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沿竖直方向向下突出的凸缘部53a。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将水可靠地收集到凸缘部53a,并使水从凸缘部53a滴落。
73.此外,也可以是,如图6b所示,采用在比基端部51更靠车辆下方侧处随着朝向车辆下方方向而逐渐变细的凸缘部53b。通过这样构成,也能够将水可靠地收集到凸缘部53b,并使水从凸缘部53b滴落。
74.本技术基于在2019年3月1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

051672),其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引入。
75.工业实用性
76.本发明的上部盖及隔条安装结构能够适宜地用于车辆的后部车门。
77.附图标记说明
78.1 车辆用门
79.2 隔条安装结构
80.3 门主体
81.4 门框
82.5 门把手
83.10 隔条
84.11 外壁
85.12 内壁
86.13 中间壁
87.20 支架
88.21 条固定部
89.22 框固定部
90.30 上部盖
91.40 外盖部
92.41 上表面
93.42 上侧外壁
94.43 内壁
95.44 平面部
96.45 下侧外壁
97.50 连结片
98.51 基端部
99.52 倾斜部
100.53、53a、53b 凸缘部
101.60 卡止片
102.61 内壁
103.62 后壁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