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水下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2023-09-28 02:57: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水下推进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潜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推进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潜水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水下活动仅凭借自身体力打脚蹼前进,不仅速度慢,还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活动范围有限,因此水下推进器越来越受到潜水爱好者的推崇。水下推进器能在深水下提供充足的动力,适合浮潜、自由潜、水肺潜水等多种水下活动,能够充分满足潜水爱好者各种形式的潜水需求。
3.现有的水下推进器主要是由电池作为动力源,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螺旋桨,从而产生推力,协助进行水下运动。在现有的水下推进器当中,电机往往装设于水下推进器的壳体之内,且电机本身也具有单独的外壳,因此往往会导致水下推进器的体积过大,从而不利于使用者在水下的自由活动。此外,现有的水下推进器在生产制造时需要两层壳体,因此会造成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目前现有技术的水下推进器结构存在的体积过大不利于水下活动,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材料浪费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水下推进器。
5.一种水下推进器,包括供能系统、动力系统和水循环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与所述供能系统相连接,所述水循环系统与所述动力系统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包括具第一收容空间的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转子和多个线圈组件,所述多个线圈组件环绕所述转子,沿所述外壳设置。
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推进器,将水下推进器的外壳作为电机的外壳进行设计,将电机的转子设置于水下推进器外壳形成的第一收容空间当中,将电机的线圈等其他元件直接设置于水下推进器外壳内侧,以配合转子的正常工作,节省了一层壳体,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生产制造水下推进器时所需的材料,还有效地缩小了水下推进器的整体体积,从而更有利于水下推进器使用者在水下的自由活动。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下推进器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9.图2是图1所示的水下推进器动力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图1所示的水下推进器动力系统的横切面示意图;
11.图4是图1所示的水下推进器水循环系统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3.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下推进器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所述水下推进器10包括供能系统11、动力系统13和水循环系统15。所述供能系统11中包含电池等供能装置,可以是锂电池、超级电容等电源装置,也可以是除电源装置以外的其他动力提供装置。所述供能系统11与所述动力系统13相连接,在所述水下推进器10工作时,所述供能系统11为所述动力系统13提供电能,驱动所述动力系统13工作。所述水循环系统15与所述动力系统13相连接,在所述动力系统13将所述供能系统11提供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后,由所述动力系统13驱动所述水循环系统15工作。所述水循环系统15导引水沿着所述水循环系统15所设定的水循环通道高速流动,从而产生反方向的推力,推动所述水下推进器10前进。
14.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的水下推进器动力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所述动力系统13包括外壳131、多个线圈组件132、第一收容空间133、转子134、嵌板135、转轴136和通孔137。所述外壳131由底壁1311、侧壁1313和顶壁1315组成,所述底壁1311为圆形平面,所述侧壁1313为圆筒形曲面,所述顶壁1315为圆台形曲面,所述顶壁1315的横截圆半径沿所述动力系统13至所述水循环系统15方向逐渐减小,所述顶壁1315中央设有圆形通孔137。所述多个线圈组件132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3,所述多个线圈组件132环绕所述转子134,所述多个线圈组件132沿所述侧壁1313设置。所述多个线圈组件132包括多个线圈固定部1321和多个线圈1323,所述多个线圈固定部1321设置于所述侧壁1313的内侧,所述多个线圈1323分别缠绕设置于所述多个线圈固定部1321之上。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3由所述底壁1311、所述侧壁1313以及所述顶壁1315所围成。所述转子134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3当中,所述转子134形状为圆柱形。所述嵌板135设置于所述底壁1311的外侧,所述供能系统11表面存在于所述嵌板135相对应的结构,所述动力系统13通过所述嵌板135与所述供能系统11相连接。所述转轴136贯穿设置于所述转子134中间位置,所述转轴136一端与所述外壳131内侧相连接。所述转轴136贯穿设置于所述转子134中心处,所述转轴136靠近所述底壁1311的一端与所述底壁1311活动连接,所述转轴136远离所述底壁1311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37延伸至所述顶壁1315外侧。
15.请参阅图3,图3是图1所示的水下推进器动力系统的横切面示意图。所述侧壁1313的横切图形为圆形,中间部分为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3。所述多个线圈固定部1321沿所述侧壁1313的圆周等距分布于所述侧壁1313的内侧。所述多个线圈1323分别缠绕设置于所述多个线圈固定部1321之上。所述转子134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转子134的圆心与所述侧壁1313的圆心重合设置。所述转轴136贯穿设置于所述转子134的圆心处。
16.当所述动力系统13工作时,所述多个线圈1323分别通电,并沿垂直于对应所述线圈固定部1321的方向分别产生不同的磁场。在所述多个线圈1323产生的磁场作用下,所述转子134以所述转轴136为中心,沿固定方向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将所述供能系统11提供的电能通过所述动力系统13转化为机械能的效果。
17.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壳131的形状和结构不限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形状和结构,所述转子134的形状也不限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圆柱形。此外,本实施例对于所述线圈固定部1321和所述线圈1323的具体数目不做限制,只要能够满足带动所述转子134进行转动的基本功能即可。另外,除所述线圈固定部1321和所述线圈1323之外,所述外壳131的内侧还可以固定有控制板、电桥板等其他元件。
18.请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的水下推进器水循环系统的立体分解图。所述水循环系统15包括导流罩151、盖体152、第二收容空间153和螺旋桨154。所述导流罩151包括支撑架1511、多个间隔体1513和多个进水口1515。所述支撑架1511一端与所述盖体152相连接,所述支撑架1511另一端与所述多个间隔体1513相连接。所述多个间隔体1513呈长条状,所述多个间隔体1513一端与所述支撑架1511相连接,所述多个间隔体1513另一端与所述外壳131的外侧相连接。每相邻两个所述间隔体1513之间形成一个所述进水口1515。所述盖体152表面设置有圆形的出水口1521。所述导流罩151和所述盖体152共同围成第二收容空间153。所述螺旋桨154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53当中,所述螺旋桨154的中心与所述转轴136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36贯穿设置于所述转子134中间位置,所述转轴136一端与所述外壳131内侧相连接,所述转轴136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37与所述螺旋桨154相连接。
19.当所述水循环系统15工作时,水通过所述多个进水口1515进入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53。所述螺旋桨154在所述动力系统13的驱动下沿固定方向持续转动,带动水流加速并自所述出水口1521高速泄出,从而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以推动所述水下推进器10整体高速前进。
2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推进器10,将所述外壳131作为传统水下推进器的电机外壳进行设计,将所述转子134设置于所述外壳131所形成的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33当中,将所述线圈1323以及其他元件直接设置于所述外壳131的内侧,以配合所述转子134的正常工作,节省了一层壳体,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生产制造水下推进器时所需的材料,还有效地缩小了所述水下推进器10的整体体积,从而更有利于水下推进器的使用者在水下的自由活动。
2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