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强力抛丸防护工装的制作方法

2023-08-25 12:04: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强力抛丸技术领域,具体为强力抛丸防护工装。


背景技术:

2.差速器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是能够使得左右或者前后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主要由左右半轴齿轮、两个行星齿轮及齿轮架组成,其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作纯滚动运动。即差速器就是为了调整左右轮的转速差而装置的,所以差速器是一种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
3.故在差速器制造时,为了提高其使用精度,通常会使用到强力抛丸机对差速器上位于侧部的齿部进行强力抛丸处理。现有技术中在对差速器的齿部进行强力抛丸处理时,是通过在强力抛丸机上设置安装装置,将差速器固定在安装装置上,然后通过强力抛丸机上的抛丸器喷出钢丸对差速器的齿部进行打磨,使得差速器的齿部处的氧化皮、锈层以及污物等迅速脱落。采用上述方法虽然能对差速器的齿部进行强力抛丸处理,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4.差速器固定在安装装置上时,只有差速器与安装装置上接触的底部受到安装装置的防护;在对差速器的齿部进行强力抛丸处理时,钢丸容易抛到差速器上端壳体上,使得差速器上端壳体受到损伤,影响其使用精度,甚至差速器壳体上的铸铁部分有被打烂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强力抛丸防护工装,可以解决在对差速器的齿部进行强力抛丸时,钢丸易抛到差速器上端壳体上,导致差速器上端壳体受损,影响其使用精度,甚至差速器壳体上的铸铁部分被打烂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6.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强力抛丸防护工装,包括底座和上盖,所述底座顶部设有上凸起,底座上部设有容纳腔;所述上盖包括盖体和固定连接于盖体顶部的提取头,所述盖体壁厚从上至下依次递增,所述盖体内壁下端设有内凸起。
8.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9.1、在对差速器上位于侧部的齿部进行强力抛丸时,可以很好地避免钢丸抛到差速器的壳体上,避免差速器壳体受损,影响差速器使用精度,更能避免差速器壳体上的铸铁部分被打烂: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将底座固定在强力抛丸机内,然后将差速器固定在底座上,差速器的下端位于底座上的容纳腔内,即通过底座不仅可以将差速器固定还可以通过底座保护差速器下端不会被钢丸抛到,避免差速器的下端壳体受到损伤。而当差速器固定在底座上后,通过上盖可以将差速器的上端壳体盖住,进而防止在对差速器上位于侧部的齿部进行强力抛丸时,钢丸抛到差速器的上端壳体上,进而避免差速器上端壳体受到损伤,保证其后续使用精度,更能很好地避免差速器上铸铁部分被打烂。
10.2、差速器固定方便,且固定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底座顶部上设置上凸起,在将差速器固定在底座上时只需将上凸起涨紧在差速器中齿部下方的工艺槽内即可,固定非常的方便。而当差速器固定在底座上后,在将上盖盖在差速器上时,差速器上端侧壁可以涨紧在盖体内壁下端的内凸起处,进而使得固定效果更好。
11.3、上盖结构轻巧,提取方便: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盖体上固定连接提取头,当需要将上盖从差速器上取下或者将上盖盖在差速器上时,直接通过提取头拿取即可,提取非常的方便。而盖体壁厚从上至下依次递增,在保证盖体强度的情况下还能对盖体进行减重,使得上盖整体结构更加轻巧。
12.进一步,所述底座内设有通槽,所述通槽顶部与容纳腔连通。
13.有益效果:通过在底座内设置与容纳腔连通的通槽,可以防止强力抛丸机抛出的钢丸意外进入到容纳腔内,堆积在容纳腔内,影响后续在底座上安装固定差速器。
14.进一步,所述底座外壁上设有内凹连接位。
15.有益效果:通过在底座外壁上设置内凹连接位,在将底座固定在强力抛丸机内时,相比于均为光滑外壁的底座,底座固定时更加的稳固。
16.进一步,所述上凸起、盖体以及内凸起的边缘均为圆弧过渡。
17.有益效果:上凸起、盖体以及内凸起的边缘均为圆弧过渡,当上凸起、盖体以及内凸起与差速器接触时,可以防止上凸起、盖体以及内凸起边缘太过尖锐对差速器表面造成损伤,影响其外观。
18.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有减重槽。
19.有益效果:通过减重槽可以对底座进行减重,节省底座制作材料。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强力抛丸防护工装实施例一中差速器固定在底座和上盖之间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2.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上盖1、盖体101、提取头102、底座2、差速器3、齿部301、容纳腔4、通槽5、内凹连接位6、减重槽7、上凸起8、内凸起9。
23.实施例一
24.如图1所示,强力抛丸防护工装,包括底座2和上盖1,底座2用于固定差速器3,上盖1用于盖在差速器3上保护差速器3上部壳体。底座2顶部设有与差速器3上工艺槽配合的环形的上凸起8,上凸起8的边缘为圆弧过渡,底座2的上部设有容纳腔4,当将差速器3固定在底座2上时,上凸起8可以涨紧在差速器3上的工艺槽内,而差速器3的下端可以伸入到容纳腔4内。在底座2内还设有通槽5,通槽5的顶部与容纳腔4连通。底座2的外壁上还设有减重槽7,在减重槽7的下方设有内凹连接位6,在将底座2固定在强力抛丸机内时,直接通过夹持装置(现有技术中能实现夹持功能的夹持装置即可,如:机械手,并非本技术保护的防护工装的结构,所以过多细节此处不再赘述)夹在内凹连接位6处即可,相比于底座2外壁均为光滑状,内凹连接位6可以使得底座2在被夹持时更加的稳固。
25.上盖1包括盖体101和焊接于盖体101顶部的提取头102,盖体101的厚度从上至下依次递增,盖体101内壁下端还设有内凸起9,且盖体101和内凸起9的边缘均未圆弧过渡。当将盖体101盖在差速器3上后,盖体101的底部抵在差速器3上,且差速器3的侧壁涨紧在内凸起9内,使得上盖1盖在差速器3上时更加的稳固。并且此时差速器3侧部的齿部301超过上盖1以及底座2的边缘,而差速器3其他部位被上盖1以及底座2罩在其中,使得在对差速器3侧部的齿部301进行强力抛丸处理时,钢丸不会抛到差速器3上部以及下部壳体上。
26.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7.在对差速器3上位于侧部的齿部301进行强力抛丸处理时,先将差速器3放置在底座2上,使得差速器3的下端伸入到底座2的容纳腔4内,且底座2顶部的上凸起8涨紧于差速器3侧部下方的工艺槽内,进而使得差速器3固定在底座2上。然后将上盖1盖在差速器3上,使得盖体101的下端抵在差速器3的侧部上方,且使得差速器3上端侧壁涨紧在上凸起8内,进而将差速器3完全固定,且此时差速器3的上端被上盖1罩在内、下端被底座2罩在内。将差速器3固定好之后,开始对差速器3位于侧部的齿部301进行强力抛丸处理,此时由于差速器3的上端以及下端均被罩住,只有差速器3侧部的齿部301位于上盖1以及底座2之外,所以可以很好地避免钢丸抛到差速器3的壳体上,避免差速器3的壳体受损,影响差速器3使用精度,更能避免差速器3的壳体上的铸铁部分被打烂。
28.实施例二
2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上凸起8上设有橡胶层,在将上凸起8涨紧在差速器3的工艺槽内时,更加便于涨紧定位。
30.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实施案例涉及的领域,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