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的制作方法

2023-07-06 06:11: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用于离心分离装置的血液分离管,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即,通过与离心分离的血液(blood)之间的碰撞来产生物理压力,从而使得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等血液细胞实现活化。


背景技术:

2.通常,血液(blood)将由肺部吸入的氧搬运到组织细胞,从组织向肺部搬运二氧化碳来排出体外,将由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素搬运到各个脏器或组织细胞,将作为组织的分解产物的生物体不需要的物质搬运到肾脏并排出体外,将由内分泌腺分泌的荷尔蒙搬运到作用器官及组织,通过均匀分散体内热量来维持稳定的体温,除此之外,还执行破坏、无害化瓦解侵入到生物体的细菌、异物等多种功能。
3.这种血液(blood)可大致分为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血细胞(hemocyte)为在总血液量中约占45%的血液的细胞成分,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的大部分为红细胞(99%)。
4.而且,血浆(plasma)为在总血液量中约占55%的淡黄色透明的血液液体成分,大部分的成分为水(91%)。除此之外,含有白蛋白或凝血因子等的血浆蛋白(7%)、电解质(na 、ci-、hco3-、k 等)、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维生素、代谢物、荷尔蒙等。
5.这种血液将用作判断各种疾病或健康状态的主要指标,但构成血液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会被分离出来用于各种治疗或研究。
6.因此,血液的分离不仅是所有生物学、遗传学或医学等中用于进行物质分析的最基本的作业,还是用于细胞的培养以及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确认及扩增的最基本的作业。
7.只要利用离心分离机来对所采集的血液进行离心分离就能分离成血浆成分和血细胞成分,血细胞成分会被再分为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和红细胞层。聚在最上层的血浆成分包含含有纤维蛋白原的液体成分的水、na 、ci-、纤维蛋白原等。
8.而且,由于红细胞的比重大,因而会聚在最下层,分离红细胞与血浆成分之间的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包含白细胞和血小板。
9.将通过注射针从血液分离管抽出通过这种离心分离过程大致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的成分并分别用于治疗或研究。
10.例如,血液中所包含的血小板主要存在于血浆,血浆分为富血小板血浆(prp,plate rich plasma)以及贫血小板血浆(ppp,platelet poor plasma)。其中,富血小板血浆起到通过移植到作为疼痛部位中的膝盖、韧带、肌肉等代表性部位来有助于刺激干细胞生成细胞的作用,以往用于治疗。
11.富血小板血浆中存在达到普通血液的2~7倍的血小板以及3~5倍的白细胞或单核细胞,从血小板生成及分泌的生长因子将促进伤口部位的细胞再生来有助于创伤治疗及细胞或组织的再生。
12.为了增加这种富血小板血浆的效果,韩国国内在临床中使用添加钙来使血小板提
前实现活化并分泌生长因子后注射的方法,海外在临床中使用添加胶原蛋白、凝血酶的化学物质或血小板活化蛋白质等细胞活化剂来使血小板提前实现活化并分泌生长因子后注射的方法。
13.但是,将钙注射到软骨会被中和,因而没有意义,若注射到皮下脂肪,则有引起红晕及皮肤出疹、诱发疼痛等的副作用,并且,凝血酶和胶原蛋白为直接作用于血液凝固的物质,若以未能完全分离的状态向患者注射,则有成为潜在危险因素的隐患,添加方法需得到改进。
14.因此,有对通过施加物理压力(physical stress)而不是添加化学活性因子来使血小板等实现活化的方法做出的研究报告,基于此提出了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129779号(专利文献0001)。
15.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129779号所涉及的血小板活化装置包括:通路,内部直径为2mm以下,用于向包含血小板的生物学流体施加毛细管压力;一个以上的出入口,形成于上述通路的收容部及上述收容部的两个末端,可注入或排出上述生物学流体,可经反复通过毛细管通路来获得实现活化的血小板。
16.但是,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129779号所涉及的是在上述通路中交替形成宽度小的区域和宽度大的区域来使血小板实现活化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需在微细的通路内部交替形成多个图案,因而很难制造,不仅如此,由于上述通路形成单一通道,因而想要实现所需的血小板活化,血液的往复次数只会随着血液量增加,存在血小板的活化消耗很多时间的问题。
17.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1429253号(专利文献0002)中公开了设置有多通道的血液通路的血小板活化装置,但需将注射器分别安装于在长度长的血小板活化装置的两端部所设置的主入口和排出口并需以使血液通过血小板活化装置并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用很大的力使两侧注射器的活塞进行多次往复运动,因而存在作业人员的作业压力增加的问题,而且需采集离心分离的血液来安装在单独的装置并施加物理压力。
18.因此,需要开发如下的血液分离管,即,由于结构简单并省略了双重离心分离作业及在离心分离后单独施加物理压力的过程,因而消除了医务人员的作业压力,可防止有可能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的细胞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19.技术问题
20.本发明涉及用于离心分离装置的血液分离管,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即,通过与离心分离的血液(blood)之间的碰撞来产生物理压力,从而使得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等血液细胞实现活化。
21.技术方案
22.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包括:管体,形成有用于收容血液的腔室;以及细胞活化部,在上述腔室的内侧面或内部突出形成,以通过与离心分离的血液物理碰撞来使血液细胞实现活化。
23.在此情况下,细胞活化部包括以规定高度和宽度在腔室的内侧面沿着长度方向突出形成的多个微细凹凸壁或以留有间隔的方式突出形成于上述腔室的内侧面的多个微细
突起中的一种。
24.根据需要,细胞活化部还包括多个碰撞隔板,沿着腔室的内侧面长度方向形成规定高度和宽度,比微细凹凸壁或微细突起更突出地形成。
25.优选地,微细凹凸壁及隔板以与管体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式配置。
26.另一方面,根据需要,细胞活化部还包括活性柱,在腔室的下部呈棒状,在外周面形成沿着长度方向突出的多个微细凹凸壁。
27.并且,根据需要,细胞活化部为活性杆,上述活性杆设置在腔室的内部且长度大于腔室的横向宽度或直径,并以微细槽或微细突起形态在外周面形成压纹。
28.另一方面,作为一实施例,管体的腔室包括:上部腔室,呈具有预设直径和长度的圆柱状;以及下部腔室,与上部腔室相连通,以从上述上部腔室的下端部逐渐缩管的方式向下延伸而成。
29.作为再一实施例,管体的腔室包括:上部腔室,呈具有预设直径和长度的圆柱状;中间腔室,呈圆柱状,形成有从上部腔室的下端部逐渐缩管的缩管部,上述中间腔室的预设直径小于上部腔室的直径,从上述缩管部朝向下方延伸而成;以及下部腔室,呈圆柱状,形成有从中间腔室的下端部逐渐扩管的扩管部,上述下部腔室的预设直径大于中间腔室的直径,从上述扩管部朝向下方延伸而成。
30.在此情况下,细胞活化部包括以规定高度和宽度在腔室的内侧面沿着长度方向突出形成的多个微细凹凸壁或以留有预设间隔的方式突出形成于腔室的内侧面的多个微细突起中的一种,且形成于上部腔室或下部腔室中的至少一个。
31.而且,细胞活化部还包括多个碰撞隔板,沿着上部腔室的内侧面长度方向形成规定高度和宽度,比微细凹凸壁或微细突起更突出且以留有预设间隔的方式形成。
32.并且,还有一实施例的管体的腔室可包括:上部腔室,具有预设直径和长度;以及下部腔室,呈圆柱状,从上部腔室的下端部逐渐扩管并向下方延伸而成,预设直径和长度大于上述上部腔室。
33.另一方面,本发明的下部腔室可呈底面开口的形态。
34.在此情况下,下部腔室还包括下部塞,通过形成用于对开口的底面进行密封的下部密封件来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相结合。
35.在此情况下,细胞活化部还包括活性柱,在下部塞或下部密封件呈棒状,在外周面形成沿着长度方向突出的多个微细凹凸壁或微细突起中的至少一种。
36.并且,根据需要,下部塞或下部密封件可通过外力沿着上述下部腔室的内周面或外周面上升或下降。
37.发明的效果
38.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利用在离心分离的过程中在血液分离管内产生的漩涡现象来使得血液与细胞活化部产生物理碰撞并向血液施加物理压力,因而结构简单、便于制造,省略了双重离心分离作业及在离心分离后单独施加物理压力的过程,因而消除了医务人员的作业压力,可防止有可能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的细胞污染。
39.并且,由于能够以没有损失的方式将通过细胞活化部施加物理压力的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移动到直径小的中间腔室,因而可使医务人员边用肉眼确认,边完整地采集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
40.而且,由于通过与细胞活化部之间的物理碰撞来使血液实现活化,因而去除了向血液分离管注入单独的细胞活化剂的过程,使得细胞活化变得容易,由于不注入细胞活化剂,因而可事先预防微细的二氧化硅粉末或其他所注入的二氧化硅粉末被重新注入到人体的事故。
41.并且,与管体的中心轴线平行的微细凹凸壁起到引导比重大的红细胞在离心分离过程中不停留在上部,而是沿着微细凹凸壁轻松移动到下部的作用,因而有助于红细胞在离心分离时不在上部腔室停留并快速移动到下部腔室,从而可得到干净的白细胞层和血浆。
42.此外,所形成的多个微细凹凸壁和碰撞隔板增加了产生物理碰撞的区域,可更轻松地向离心分离的血液施加物理压力,从而可实现血液细胞的活化。
43.并且,在以形成角度的方式进行的离心分离过程中,构成细胞活化部的活性柱和活性杆可在血液分离管进行旋转时搅动下部侧血液,使得存在于体积大的红细胞之间的比重小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轻松上升到血液分离管的中间层,从而将提高血液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44.图1a、图1b为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的一实施例的图。
45.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剖切立体图。
46.图3为基于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47.图4a、图4b为示出本发明的血液分离管包括活性柱形态的细胞活化部的一实施例的图。
48.图5至图7为示出基于用在本发明的血液分离管的管体的形状具有细胞活化部的多个实施例的图。
49.图8和图9为示出基于用在本发明的血液分离管的管体的形状具有细胞活化部的多个实施例的图。
50.图10和图11为示出构成用在本发明的血液分离管的细胞活化部的活性杆的实施例的图。
51.最佳实施方式
52.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形成有用于收容血液的腔室;以及细胞活化部,在上述腔室的内侧面或内部突出形成,以通过与离心分离的血液物理碰撞来使血液细胞实现活化。
具体实施方式
53.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上部或上方是指以所示的附图为基准来示出上部塞20的部分或其方向,下部或下方是指与之相反的部分或其方向。
54.并且,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为了不使本发明的主旨变得模糊,将省略对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
55.此外,当表示某部分“包括”某结构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述,则可意味着还可包括其他结构要素,而不是排除其他结构要素。
56.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全文中,为了说明包含“微细”这一术语的结构要素,
在所有附图中对包含“微细”这一术语的结构要素进行了放大,应知晓,这有可能是使用人员无法在实际情况中识别到的“非常小”的尺寸。
5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58.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1a、1b、1c、1d、1e在管体10的内部腔室ch收容血液,在执行离心分离的过程中,使得涡旋的血液与在腔室ch内突出形成的细胞活化部碰撞来产生物理碰撞,可通过以此产生的物理压力来使得构成血液中的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的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等血液细胞实现活化。
59.换句话讲,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的最大特征在于,以可在离心分离的过程中使得血液产生碰撞的方式在腔室突出形成有细胞活化部,这种细胞活化部和管体有多种实施方式。
60.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61.作为一例,首先参照图1a至图4b,如图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1a、1b包括形成有用于收容血液的腔室ch的管体10,在此情况下,在腔室ch的内侧面或内部突出形成与离心分离的血液产生物理碰撞并使血液细胞实现活化的细胞活化部。
62.作为一实施例,上述的管体10以上部入口侧开口并形成具有内部收容空间的腔室ch的中空型圆柱状为例进行说明。
63.具体地,一实施例的腔室ch为中空型圆柱状,分为上部腔室11和下部腔室13。
64.与管体10的形状相同,上部腔室11呈具有预设直径和长度的圆柱形态。而且,下部腔室13与上部腔室11相连通,以从上部腔室11的下端部逐渐缩管延伸的形态形成底面被封闭的形状。
65.另一方面,这种管体10的腔室ch在内部一侧具有使在离心分离的过程中涡旋的血液产生物理碰撞的细胞活化部。
66.作为一例,这种细胞活化部包括以规定高度和宽度在腔室ch的内侧面沿着长度方向突出形成的多个微细凹凸壁31或在腔室ch的内侧面突出形成的多个微细突起35(图5)中的一种。
67.优选地,微细凹凸壁31以留有预设间隔的方式沿着腔室ch的内侧面形成放射状。
68.在附图中,以微细凹凸壁31的形态表示构成腔室ch的上部腔室11中的细胞活化部,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据需要,如图1b所示,还可形成于下部腔室13是理所当然的。
69.另一方面,形成于上部腔室11的内侧面的这种多个微细凹凸壁31以留有预设间隔的方式与管体10的中心轴线c平行配置,因此,微细凹凸壁31沿着长度方向垂直突出形成于管体10的内侧面。
70.而且,以在腔室的内侧面朝向中心轴线c侧突出的长方形线形态示出微细凹凸壁31,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形成半圆柱线或波浪柱线是理所当然的。
71.但是,虽然会在之后的内容中说明,但最优选地形成以使得比重大的红细胞在离心分离过程中更容易向下部腔室侧移动的方式突出的长方形线的形态。
72.如上所述,通过以留有预设间隔的方式在管体10的内侧面沿着内周面形成微细凹凸壁31来构成细胞活化部。
73.而且,在将血液收容于如上所述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的管体10内的腔
室ch的状态下,若在离心分离机执行离心分离,则在离心分离过程中,血液将在管体10的腔室ch中产生漩涡。
74.在此情况下,在管体10的腔室ch中,将随着血液的流动产生流速,包含在血液中的血细胞也同样快速产生漩涡,在产生漩涡的过程中,血细胞将与管体10的微细凹凸壁31碰撞,从而受到物理压力。
75.而且,如上所述,微细凹凸壁31沿着管体10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而成,这种微细凹凸壁31扩大了与血液之间的碰撞面积,将向离心分离的血液的血细胞充分施加物理压力,从而将提高血液细胞内活化率。
76.此外,通过以与管体10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式配置微细凹凸壁31,来在管的制造过程中,使得模具芯的滑动作用顺利得到体现,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77.并且,结构中包括这种微细凹凸壁31的细胞活化部将起到如下的作用,即,使得构成血细胞的比重大的红细胞在离心分离过程中不在管体10的上部停留,而是能够轻松移动到管体10的下部,即引导红细胞轻松移动到下部腔室13,而不是停留在上部腔室11。
78.换句话讲,在进行离心分离时,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沿着构成细胞活化部的微细凹凸壁31快速移动到下部腔室17,而不是停留在上部腔室11,从而可提取干净的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和血浆。
79.另一方面,重新参照附图,设置于本发明的血液分离管的细胞活化部1a、1b还包括多个碰撞隔板32,其沿着腔室ch的内侧面长度方向形成规定高度和宽度,并比微细凹凸壁31更向中心轴线侧突出且以留有预设间隔的方式形成。
80.这种碰撞隔板32比微细凹凸壁31更向中心轴线c侧突出,并以与管体10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式突出形成。
81.而且,这种碰撞隔板32设置于上述多个微细凹凸壁31之间,其端部朝向中心轴线c逐渐变窄,作为优选一实施例,截面呈梯形形态。
82.这种梯形形态的碰撞隔板32用于在离心分离过程中稳定地产生碰撞,使红细胞沿着其轻松移动到下方。
83.如上所述,通过在细胞活化部30还设置多个碰撞隔板32,来产生使得位于管体10的中心侧的血液和位于管体10的内侧面侧的血液得到均匀的混合的效果,最终带来向管体10的腔室ch中的血液的血细胞均匀地施加物理压力的效果。
84.另一方面,虽然以梯形形态例示了碰撞隔板32的截面,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可在离心分离过程中能够与血液产生稳定的碰撞并使得红细胞沿着其轻松移动到下方的形态,就可采用多种形态。
85.在上述的图1a至图4b的实施例中,虽然以微细凹凸壁31和碰撞隔板32的形态示出了细胞活化部30,但微细凹凸壁31可以是形成多个压纹形态的微细突起35(图5),根据需要,可组合形成微细凹凸壁31和微细突起35,这是理所当然的。
86.换句话讲,细胞活化部通过突出形成于管体10内来用于与血液产生碰撞,只要是可通过设置于腔室ch的内侧面或内部预设位置来在离心分离过程中对血液施加物理压力的,就可改变成多种形态,这是理所当然的。
87.而且,如图1b所示,这种细胞活化部不仅可设置于上部腔室11,还可根据需要设置于下部腔室13,这是理所当然的。
88.形成于下部腔室13的细胞活化部将在离心分离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血液的物理碰撞产生频次,因此将进一步增加血液的物理压力,从而提高细胞分离效率。
89.另一方面,如图1b和图4b所示,形成于上部腔室11的细胞活化部还可设置于上部腔室11的下部侧。在此情况下,细胞活化部的高度h2在下部约占上部腔室11的总高度h1的45~50%以下。
90.包含红细胞的血细胞(hemocyte)为在总血液量中约占45%的细胞成分,在离心分离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有微小部分血细胞成分停留在突出的细胞活化部来无法移动-分离到下部而粘住的情况。
91.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优选地,相对于上部腔室11的总高度h1,细胞活化部的高度达到比作为血细胞的量的45%更低的高度h2,以可使血液内的血细胞不受阻碍、稳定分离,并全部聚集到下部。
92.这种细胞活化部的形成高度h2可根据血液中的血细胞量来进行调节,以便完整地分离离心分离的血液的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成分。
93.此外,构成上述血液分离管的管体10包括上部塞20,以可封闭开口的腔室ch的上部并维持气密性。
94.上部塞20包括通过扣入结合或螺纹结合来以可拆装的方式与管体10的开口的上部相结合并可插入注射针的密封件22,这种上部塞属于普通的公知结构,为了防止本发明的主旨变得模糊,将省略具体说明。
95.另一方面,如图4a和图4b中的实施例所示,除了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1b还可包括活性柱33作为细胞活化部,活性柱33在下部腔室13的内部呈棒状,在外周面形成沿着长度方向突出的多个微细凹凸壁33a。
96.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微细凹凸壁33a沿着活性柱33的外周面周围留着预设间隔配置于腔室的内部,以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式配置。
97.这种活性柱33形成预设长度,以可收容于下部腔室13的内部的方式构成,从离心分离的初始阶段就在下部腔室13的中心部也与上部腔室11同时与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产生碰撞,从而更有效地向血液施加物理压力。
98.并且,在以形成角度的方式进行的离心分离过程中,这种活性柱33可在血液分离管进行旋转时搅动管体10内下部侧的血液,即下部腔室13侧的血液,使得存在于体积大的红细胞之间的比重小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轻松上升到血液分离管的中间层,从而将轻松形成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
99.另一方面,上述微细凹凸壁33a的形状与形成于腔室内侧面的微细凹凸壁31的形状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5所示,可被多个微细突起35代替或组合形成微细凹凸壁和微细突起,这是理所当然的。
100.图5至图7为示出基于用在本发明的血液分离管的管体的形状具有细胞活化部的多个实施例的图。
101.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形成用于提高离心分离效率的管体10形状。
102.因此,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1c、1d包括:管体,形成有用于收容血液的腔室;以及细胞活化部,突出形成于腔室的内侧面或内部,通过与离心分离的血液物理碰撞来
使血液细胞实现活化。
103.在此情况下,腔室ch包括上部腔室11、中间腔室12以及下部腔室13。
104.上部腔室11呈上部开口且形成预设直径和长度的圆柱形态。
105.中间腔室12呈圆柱形态,形成有从上部腔室11的下端部逐渐缩管的缩管部,中间腔室12的预设直径小于上部腔室11的直径,从缩管部朝向下方延伸而成。
106.而且,下部腔室13呈圆柱形态,形成有从中间腔室12的下端部逐渐扩管的扩管部,下部腔室13的预设直径大于中间腔室12的直径,从扩管部朝向下方延伸而成。
107.因此,在离心分离过程中,血液的血浆成分将聚集在上部腔室11,将在中间腔室12形成包含血液的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血液的红细胞将聚集在下部腔室13。
108.在此情况下,根据离心分离的血液的成分量,也可在下部腔室13的上部形成白细胞层(白膜层,buffy coat),这是理所当然的。
109.而且,如根据图1a至图4b中所进行的说明,细胞活化部包括以规定高度和宽度在管体10的腔室ch内侧面沿着长度方向突出形成的多个微细凹凸壁31或突出形成于腔室ch的内侧面的多个微细突起35中的一种,且形成于上部腔室11或下部腔室13中的至少一个。
110.附图中,在上部腔室11形成微细凹凸壁31,在下部腔室13形成压纹形态的微细突起3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互换位置或互相组合形成,这是理所当然的。
111.并且,根据需要,可仅在下部腔室13形成细胞活化部,这是理所当然的。
112.但是,为了在离心分离过程中轻松分离比重大的红细胞且防止血液粘在构成细胞活化部的微细凹凸壁31或微细突起35的边角,优选地,以如图5至图7所示的方式形成细胞活化部。
113.而且,优选地,细胞活化部还包括多个碰撞隔板32,其沿着上部腔室11的内侧面长度方向形成规定高度和宽度,并比微细凹凸壁31更向中心轴线侧突出且以留有预设间隔的方式形成。
114.这种细胞活化部的结构和作用已基于图1a至图4b的例示进行了说明,为了不使本发明的主旨变得模糊,将省略具体说明。
115.另一方面,如图所示,下部腔室13形成底面开口的圆柱形态。
116.而且,下部腔室13的底面被包括下部密封件41的下部塞40密封并维持气密性。
117.优选地,下部密封件41全部由弹性体构成或使其外周面由弹性体构成,即使在离心分离过程中施加负荷,也强力紧贴在下部腔室13的内侧面,来防止血液泄漏。
118.虽然作为单独的结构要素来说明了这种下部密封件41和下部塞40,但下部密封件本身可以是下部塞,如图所示,可形成单独设置有密封件的塞子形态。
119.并且,随着下部塞40或下部密封件41形成以可拆装的方式与下部腔室13相结合的形态,将通过外力沿着下部腔室13的内周面或外周面上升或下降。
120.参照图5和图6,下部密封件41形成单独在下部腔室13的底面与下部塞40相结合的形态,下部腔室13内部的下部密封件41通过被活塞50等单独的部件推动来沿着下部腔室13的内周面上升或下降。
121.在此情况下,活塞50为向上推动下部密封件41的部件,在外周面形成单独的升降轨道51,可通过与之对应的管体10的下部塞40来慢慢向上推动或向下拉出下部密封件41,
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形成简单的棒形态等。
122.并且,在活塞50形成把手52,以使医务人员握住把手52并使手指前端部分得到支撑,从而具有用相对较小的力也能够向上推动下部密封件41的优点。
123.参照图7,下部塞40为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在下部腔室13的下部外周面所形成的公螺纹部13a相结合的结构,通过螺纹结合结构来沿着下部腔室13的下部外周面上升或下降。
124.虽然未在图7中示出,但在下部腔室13的下端部外侧面设置有下部密封件(未图示)是理所当然的。
125.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血液分离管还可包括活性柱33作为细胞活化部,其在下部腔室13的内部呈棒状,在外周面形成沿着长度方向突出的多个微细凹凸壁33a或微细突起(未图示)。
126.为此,参照图5和图7,这种活性柱33形成于下部塞40或下部密封件41,将形成呈棒状并在外周面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突出的多个微细凹凸壁33a的结构。这种活性柱33可包括微细突起的形状,这种活性柱33的结构和作用已参照图4a、图4b进行了说明,因而将其视为对具体说明的参照。
127.这种活性柱33将通过下部塞40或下部密封件41来收容于下部腔室13的内部。
128.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血液分离管可随着离心分离过程来以包含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白细胞层(buffy coat,白膜层)作为中心,在上部层叠血浆层,在下部层叠红细胞层。
129.若离心分离结束,则通过上部塞20的上部密封件22向管体10的血浆层扎入注射器来抽取血浆或通过上部密封件22向管体10的白细胞层(buffy coat)扎入注射器来抽取白细胞层和血浆。
130.在此情况下,白细胞层仅在总溶液的1%左右,实际在直径大的管中会像纸张那样薄薄地覆盖在红细胞上,专家也很难对其进行分离。
131.但是,根据如图5至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管体10,若在直径小的中间腔室12形成白细胞层,就可使白细胞层的形成厚度变厚,从而可轻松抽取白细胞层。
132.而且,可通过使下部腔室13的下部密封件41或下部塞40升降来使得位于下部腔室13的上部的白细胞层向中间腔室12移动,从而可轻松实现抽取。
133.另一方面,如图5至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还包括防振板60,以一体式设置于管体10的外侧面,在离心分离过程中防止管体10晃动。
134.这种防振板60使得血液分离管在离心分离装置中保持稳定,吸收所产生的振动并维持准确位置。
135.如上所述,由于通过防振板60防止管体10在离心分离过程中晃动,因而血液的层分离不会出现掺混,层分离鲜明、便于抽取。
136.接着,图8和图9示出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的其他管体形状。
137.如图所示,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1e包括颈部(入口)窄的瓶状管体10。
138.具体地,管体10的腔室ch包括:上部腔室11',形成预设的小直径和长度;以及下部腔室13',呈圆柱状,从上部腔室11'的下端部逐渐扩管并向下方延伸而成,预设直径和长度大于上部腔室11'。
139.而且,与参照图5至图7说明的实施例相同,下部腔室13'的底面呈开口的圆柱形
态,底面被下部密封件41和下部塞40密封并维持气密性。
140.如参照图5和图7进行的说明,这种下部密封件41还包括活性柱33,呈棒状,在外周面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突出的多个微细凹凸壁33a。
141.而且,虽然未图示,但在这种活性柱33也能够以留有间隔的方式更突出地形成碰撞隔板(未图示)是理所当然的。
142.并且,如参照图1a至图7进行的说明,根据需要,可在这种下部腔室13'的内侧面形成在腔室的内侧面所形成的细胞活化部是理所当然的。
143.另一方面,在构成细胞活化部方面,本发明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可包括在外周面形成压纹36的活性杆30',以在离心分离过程中与血液一同移动并产生物理碰撞(参照图6及图9)。
144.具体地,参照图10,这种活性杆30'的长度b大于腔室ch的横向宽度或直径a(图6)且以微细槽36b或微细突起36a的形态在外周面形成压纹35。
145.这种压纹35能够以单一或混合的方式形成微细突起36a或微细槽36b。
146.而且,虽然在附图中以形成预设厚度和长度且截面呈长方形的杆形态示出了这种活性杆3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在离心分离过程中在腔室ch内与血液一同移动并产生物理碰撞,就可采用多种形态。
147.例如,参照图11,这种活性杆30'可以是在外周面形成压纹的圆柱状杆或在外周面形成压纹的“v”字形杆。
148.如同上述活性柱33,在以形成角度的方式进行的离心分离过程中,构成这种细胞活化部的活性杆30'可在血液分离管进行旋转时搅动下部侧血液,使得存在于体积大的红细胞之间的比重小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轻松上升到血液分离管的中间层,从而将提高血液分离效率。
149.并且,这种活性杆30'可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可与活性柱33一同使用或单独使用是理所当然的。
150.而且,这种活性杆30'可一并设置或单一设置构成上述细胞活化部的微细凹凸壁31、碰撞隔板32及微细突起35是理所当然的。
151.以下,将对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具有细胞活化部的血液分离管1a、1b、1c、1d、1e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
152.首先,通过从患者的静脉血或骨髓中采集血液来将所采集的血液注入到本发明实施例的血液分离管的管体10的腔室ch内。
153.而且,使得构成管体10的上部腔室11的开口的上部侧入口与上部塞20相结合,通过上部密封件22进行封闭并维持腔室ch内的气密性。
154.根据不同的实施例,若有底面开口的下部腔室13,则利用设置有下部密封件41的下部塞40进行结合并封闭来维持腔室ch内的气密性。
155.因此,管体10的腔室ch形成与外部隔绝的结构,在分离血液成分的过程中,通过阻断暴露在外部空气来防止血液被污染,可进一步延长血液的保存时间。
156.其中,在通过管体10的上部塞20结合的状态下,可利用注射器通过上部密封件22来向管体10的腔室ch注入所采集的血液,这是理所当然的。
157.接着,在以形成角度的方式进行离心分离的离心分离机的斗安装收容有血液的血
液分离管,并以每分钟2000rpm~4000rpm的速度使离心分离机进行旋转,从而对血液进行离心分离。
158.在此情况下,通过在血液分离管设置防振板60来防止离心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晃动。
159.而且,根据离心分离过程中的比重差,血液成分中的比重大的红细胞下沉到腔室ch的下侧的下部腔室13、13'侧,相对轻的单核细胞或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聚集到腔室ch的中心或中间腔室12侧,血浆将聚集到上部腔室11、11'侧。
160.而且,在使血液离心分离的过程中,血液将在管体10的腔室ch产生漩涡。
161.即,将在管体10的腔室11中产生血液的涡流现象,在此情况下,血细胞也会一起快速移动,血液会在流动的过程中与形成于管体10的内侧面的微细凹凸壁31产生碰撞,从而受到压力。这种血液的碰撞会在每分钟旋转几千次的过程中产生。
162.而且,通过形成于管体10的内侧面的碰撞隔板32,以管体10的中心为基准,位于外侧的血液和相对位于管体10内侧的血液将被均匀地混合,最终会向收容于管体10的血液的血细胞均匀地施加物理压力。
163.最终,若血液的离心分离结束,则因比重差而使得比重大的红细胞聚集到下部腔室13来形成红细胞层,包含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白细胞层层叠在红细胞层上,血浆层层叠在白细胞层来形成于上部腔室11区域。因此,血液将被分离成红细胞层、白细胞层以及血浆层。
164.而且,可通过上部密封件22向管体10的血浆层扎入注射器来抽取血浆或可通过上部密封件22向管体10的白细胞层扎入注射器来抽取白细胞层和血浆。
165.根据需要,如图5至图9所示,可通过使下部密封件41或下部塞40升降来使得白细胞层聚集到直径小的区域,从而实现更便捷的抽取。
166.并且,能够以活性柱33或活性杆30'的形态在腔室ch的下部形成细胞活化部,在以形成角度的方式进行的离心分离过程中,活性柱33和活性杆30'可搅动管体10的下部侧血液,使得存在于体积大的红细胞之间的比重小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轻松上升到血液分离管的中间层,从而将提高血液分离效率。
167.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实施多种替换变形及变更,因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例及附图。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