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4-06 15:39: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2.加热不燃烧装置,也叫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是一种通过低温(一般为200~400℃)加热草本制品形成可抽吸气溶胶的电子设备,相关技术中,一般的草本制品主要由过滤嘴以及与过滤嘴相连接的草本物质组成,整体呈圆柱状,使用时将草本制品直接插入到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加热腔中,过滤嘴裸露在外,然后启动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加热器进行预热,当达到预定温度后,主机提示可以使用,此时用户即可进行抽吸。
3.然而,现有的加热不燃烧装置在对草本制品进行预热的过程中,加热腔是处于开放状态的,即,加热不燃烧装置中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都是处于打开状态的,当温度升高时,热空气会沿着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热量损失,使得预热时间延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加热不燃烧装置预热时间长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该加热不燃烧装置包括:
6.外壳体,所述外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开口;
7.加热仓,用于加热待加热物质,所述加热仓具有可容纳所述待加热物质的筒体,所述筒体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套设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上开设有与所述筒体相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卡槽;以及
8.封盖组件,所述封盖组件包括密封盖、能够开闭所述开口的外盖体以及能够沿所述外盖体的轴向往返移动的推压筒,其中:
9.所述外盖体套设于所述推压筒上并与所述外壳体的所述一端活动连接,且所述外盖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可供外界空气进入所述外盖体内的进气孔;
10.所述密封盖活动连接于所述外盖体的底部,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外盖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且所述密封盖靠近所述加热仓的一侧凸设有与所述环形卡槽相适配的倒扣部,所述密封盖上靠近其自身外周缘的位置,间隔穿设有多个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的通气孔,且所述倒扣部相比各所述通气孔更靠近所述密封盖的轴心;
11.所述推压筒具有用于容纳过滤嘴并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容纳腔,且所述推压筒的底部与所述密封盖的顶部以具有可变间距而相对设置,从而实现在所述可变间距内,所述推压筒沿所述外盖体的轴向相对于所述密封盖做往返移动时,所述密封盖下移密封所述加热仓或者所述密封盖因所述加热仓的内部压力增大而弹起并解除对所述加热仓的密封。
12.进一步地,当所述外盖体关闭所述开口且所述推压筒往靠近所述加热仓的方向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时,所述可变间距为零且所述倒扣部与所述环形卡槽相扣合,从而密封
所述加热仓;当所述外盖体关闭所述开口、所述密封盖密封所述加热仓且所述推压筒往远离所述加热仓的方向从所述第一预定位置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可变间距等于在所述外盖体的轴向上所述第一预定位置与所述第二预定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当所述外盖体关闭所述开口、所述推压筒处于所述第二预定位置且所述加热仓的内部压力大于所述密封盖对所述加热仓的密封作用力时,所述倒扣部脱离所述环形卡槽且所述筒体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通气孔相连通,从而解除对所述加热仓的密封。
13.进一步地,所述倒扣部上开设有多个沿所述倒扣部的周向间隔布置的通气槽,其中,当所述倒扣部与所述环形卡槽相扣合时,所述通气槽与所述通气孔相隔绝且与所述通孔相连通;当所述倒扣部脱离所述环形卡槽时,所述通气槽与所述通气孔、所述通孔相连通。
14.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盖朝向所述推压筒的一侧表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凸台,所述凸台对应所述推压筒的底部设置;其中,当所述推压筒的底部端面与所述凸台相接触时,所述通气孔与所述容纳腔之间保持连通。
15.进一步地,所述推压筒的底部具有对应所述容纳腔设置的底部端面,所述底部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出气孔;所述凸台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凸台之间存在通气间隔;其中,当所述推压筒的底部端面与所述凸台相接触时,所述通气孔通过所述通气间隔与所述出气孔相连通。
16.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为阶梯孔,所述阶梯孔包括第一孔道以及能够容纳所述过滤嘴的第二孔道,且所述第二孔道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径。
17.进一步地,所述外盖体与所述推压筒滑动配合,所述封盖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和中空的压盖,所述外盖体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压盖的一端滑动配合,所述推压筒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与所述压盖的一端紧密配合,且所述弹性件沿所述外盖体的轴向夹设于所述压盖与所述外盖体之间。
18.进一步地,所述压盖沿其轴线具有依次连通且内径逐渐变小的第一孔部、第二孔部和第三孔部,所述外盖体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筒部和第二筒部,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筒部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二筒部的内部,所述第一筒部的外径和内径均小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外径和内径,其中,所述第三孔部与所述过滤嘴相适配,所述第一筒部远离所述第二筒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孔部滑动配合,所述推压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孔部紧密配合,所述进气孔开设于所述第二筒部上,所述密封盖设置于所述第二筒部的底部,所述弹性件夹设于所述第一孔部的顶壁与所述第一筒部的端面之间,所述推压筒底部的外周侧壁上凸设有轴肩部,所述轴肩部与所述第一筒部的底部端面相对设置,其中,当所述推压筒移动至所述第二预定位置时,所述轴肩部与所述第一筒部的底部端面相抵接。
19.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内安装有底板和第一伸缩件,所述底板与所述筒体相适配,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开口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一伸缩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筒体的底部内壁相连接,所述底板可沿所述筒体的轴向上下移动。
20.进一步地,所述外盖体铰接于所述外壳体的所述一端,所述外壳体的所述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锁扣件,所述外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锁扣件相适配的第二锁扣件,所述第一锁扣件包括弹性元件、固定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上的第一基座以及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上的按板,所述弹性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按板远离所述外盖
体的一端之间,所述按板靠近所述外盖体的另一端具有第一锁扣部;所述第二锁扣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外盖体的外侧壁上的第二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上的第二锁扣部,其中,当所述外盖体关闭所述开口时,所述第一锁扣部与所述第二锁扣部相卡扣。
21.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不燃烧装置还包括可沿所述外壳体的长度方向伸缩移动的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二伸缩件安装于所述加热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其中,当所述外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出并与所述外盖体的底部端面相分离,当所述外盖体盖合于所述开口时,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盖体的底部端面相抵触并因受到所述外盖体的压力而缩回所述开口内。
22.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仓包括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筒体包括金属筒、绝缘筒、隔热筒和保温筒,所述绝缘筒套设于所述金属筒上,所述隔热筒套设于所述绝缘筒上,所述保温筒套设于所述隔热筒上,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绕设于所述绝缘筒上且位于所述隔热筒与所述绝缘筒之间。
23.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仓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为发热丝、发热网、发热片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筒体包括导热筒、隔热筒和保温筒,所述隔热筒套设于所述导热筒上,所述保温筒套设于所述隔热筒上,所述加热元件绕设于所述导热筒上且位于所述隔热筒与所述导热筒之间。
24.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仓包括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所述筒体包括筒状的导电陶瓷体,所述正极导线与所述导电陶瓷体的一端侧壁电连接,所述负极导线与所述导电陶瓷体的另一端侧壁电连接,且在所述导电陶瓷体的轴截面上,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导电陶瓷体相连接的一端,与所述负极导线和所述导电陶瓷体相连接的一端呈对角设置。
25.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不燃烧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电路板和电池,所述控制开关设置于所述外壳体的外侧壁上,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所述电池均安装于所述外壳体内,且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加热仓、所述控制开关、所述电池电连接。
2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不燃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仓上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不燃烧装置适用于过滤嘴与待加热物质相分离的草本制品,在启动加热不燃烧装置进行加热工作之前,可先分别将过滤嘴插设于推压筒的容纳腔中以及将待加热物质放置于加热仓的筒体中,然后合上外盖体,使得密封盖与位于筒体顶部的密封套相对应,接着可手动下移推压筒,直至密封盖的倒扣部被推压筒压入密封套的通孔内并与环形卡槽相扣合,使得筒体与密封盖的通气孔相隔绝,从而实现密封盖对加热仓的密封,使得筒体中的待加热物质可处于一个与外界空气相隔绝的加热环境;当通过推压筒将密封盖推压至能够密封加热仓的位置后,可手动上移推压筒进行复位,使得推压筒与密封盖相分离,为后续密封盖解除对加热仓的密封而向上“弹起”时提供可移动的空间;当推压筒完成复位后,可控制加热仓对筒体中的待加热物质进行加热,由于加热仓处于被密封盖所密封的状态,因此随着加热的进行,加热仓的内部温度和内部压力会同步逐渐升高,当加热仓的内部压力大于密封盖对加热仓的密封作用力时,这也意味着此时筒体中的待加热物质已被加热至预定温度,此时密封盖会被加热仓的内部压力所“弹起”,使得倒扣部脱离环形卡槽而形成能够供气流通过的缝隙,进而使得筒体能够通过密封套的通孔
重新与密封盖的通气孔相连通,也即解除了密封盖对加热仓的密封作用,从而使得后续用户可咬住过滤嘴正常进行抽吸动作。
29.由此可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对待加热物质进行加热时,收容有待加热物质的加热仓的筒体被密封盖所封闭,待加热物质处于一个与外界空气相隔绝的加热环境,随着加热的进行,筒体内的压强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使得待加热物质可处于一个封闭且高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加热环境中,由于在封闭的加热环境中,筒体内的热空气不易向外扩散流失,且在高压的加热环境中,温度更容易升高,从而能够快速地将待加热物质加热到所需的温度,有效缩短了用户吸食“第一口”气溶胶所需等待的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加热不燃烧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的半剖面图;
33.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打开外盖体并装取待加热物质时加热不燃烧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35.图5为将图4中的外盖体关上后加热不燃烧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36.图6为将图5中的推压筒由第二预定位置下移至第一预定位置后加热不燃烧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37.图7为将图6中的推压筒由第一预定位置上移至第二预定位置后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加热状态示意图;
38.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密封盖解除对加热仓的密封时加热不燃烧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9.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封盖组件的剖视图;
40.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封盖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41.图11为图9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4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封盖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43.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阻式加热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44.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感应式加热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45.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电陶瓷式加热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46.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号说明:
48.1-外壳体,11-开口,12-铰链;
49.2-加热仓,21-加热元件,211-电磁感应线圈,212-发热网,22-筒体,220-腔体,221-金属筒,222-绝缘筒,223-隔热筒,224-保温筒,225-导热筒,226-导电陶瓷体,227-正
极导线,228-负极导线,23-密封套,231-通孔,2311-环形卡槽;
50.3-封盖组件,31-外盖体,311-进气孔,312-气流通道,313-第一筒部,314-第二筒部,32-密封盖,321-倒扣部,3211-通气槽,322-通气孔,323-凸台,324-通气间隔,33-推压筒,331-容纳腔,3311-第一孔道,3312-第二孔道,332-出气孔,333-轴肩部,34-弹性件,35-压盖,351-第一孔部,352-第二孔部,353-第三孔部;
51.41-底板,42-第一伸缩件;
52.5-第二伸缩件,51-支撑部,52-弹性部;
53.61-第一锁扣件,611-弹性元件,612-第一基座,613-按板,6131-第一锁扣部,62-第二锁扣件,621-第二基座,622-第二锁扣部;
54.71-控制开关,72-控制电路板,73-电池;
55.81-待加热物质,82-过滤嘴;
56.91-第一预定位置,92-第二预定位置。
57.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9.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60.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61.参照图1-8以及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该加热不燃烧装置包括外壳体1、封盖组件3以及用于加热待加热物质81的加热仓2,外壳体1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开口11,图示性地,外壳体1的上端具有开口11,加热仓2具有可容纳待加热物质81的筒体22,筒体22靠近开口11的一端(即筒体22的顶部)套设有密封套23,密封套23上开设有与筒体22相连通的通孔231,通孔231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卡槽2311。具体地,筒体22内具有可容纳待加热物质81的腔体220,筒体22内的腔体220与密封套23的通孔231相连通;
62.封盖组件3包括密封盖32、外盖体31以及能够沿外盖体31的轴向往返移动的推压筒33,其中:
63.外盖体31,套设于推压筒33上并与外壳体1具有开口11的一端活动连接,能够打开
或关闭外壳体1的开口11,且外盖体3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可供外界空气进入外盖体31内的进气孔311;
64.密封盖32,活动连接于外盖体31的底部,密封盖32与外盖体31之间形成有与进气孔311相连通的气流通道312,且密封盖32靠近加热仓2的一侧凸设有与环形卡槽2311相适配的倒扣部321,密封盖32上靠近其自身外周缘的位置,间隔穿设有多个与气流通道312相连通的通气孔322,且倒扣部321相比各个通气孔322更靠近密封盖32的轴心;
65.推压筒33,具有用于容纳过滤嘴82并与气流通道312相连通的容纳腔331,且推压筒33的底部与密封盖32的顶部以具有可变间距而相对设置,以实现在该可变间距内,推压筒33沿外盖体31的轴向相对于密封盖32做往返移动时,密封盖32下移密封加热仓2或者密封盖32因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增大而弹起并解除对加热仓2的密封。
66.具体而言,如图4-6以及图16所示,当外盖体31关闭外壳体1的开口11(图16)且推压筒33往靠近加热仓2的方向由初始的第二预定位置92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91时,推压筒33的底部与密封盖32的顶部之间的上述可变间距为零,也即此时推压筒33的底部与密封盖32的顶部相接触,且倒扣部321与环形卡槽2311相扣合,使得筒体22与密封盖32的通气孔322相隔绝,此时密封盖32密封加热仓2。
67.如图6-7以及图16所示,当外盖体31关闭开口11、密封盖32密封加热仓2且推压筒33往远离加热仓2的方向从第一预定位置91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92时,推压筒33的底部与密封盖32的顶部之间的上述可变间距等于在外盖体31的轴向上第一预定位置91与第二预定位置92之间的垂直距离。
68.如图6-8以及图16所示,当外盖体31关闭外壳体1的开口11、推压筒33的底部处于第二预定位置92且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大于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时,倒扣部321脱离环形卡槽2311,使得筒体22能够通过密封套23的通孔231与通气孔322相连通,从而解除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
69.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是指当密封盖32封闭密封套23的通孔231时,使得加热仓2的内部(具体为筒体22的腔体220)能够保持密封状态的作用力。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主要由密封盖32的重力、倒扣部321与环形卡槽2311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密封盖32与外盖体31之间的摩擦力组成,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为p,密封盖32的重力为g,倒扣部321与环形卡槽2311之间的摩擦力为f1,密封盖32与外盖体31之间的摩擦力为f2,则在对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的过程中,当p>g f1 f2时,密封盖32会被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所“弹起”,从而使得筒体22能够重新与外界进行连通。
70.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外盖体31可通过铰接、螺纹连接等方式活动连接于外壳体1的上端,图示性地,如图2-4所示,外盖体31的外侧壁通过铰链12与外壳体1的上端相铰接。推压筒33与外盖体31之间可通过螺纹配合、滑动配合(例如过渡配合)等方式进行连接,使得推压筒33能够沿着外盖体31的轴向上下移动。
71.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不燃烧装置能够适用于过滤嘴82与待加热物质81相分离的草本制品,其使用原理如下:
72.首先,请参照图4,外盖体31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外壳体1的开口11处于开放状态,在启动加热不燃烧装置进行加热工作之前,可先将过滤嘴82插设于推压筒33的容纳腔331
中,并将待加热物质81放置于加热仓2的腔体220中,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在将外盖体31盖合后,再将过滤嘴82插入推压筒33的容纳腔331中。由图4可以看出,此时放置有待加热物质81的筒体22处于敞开状态。
73.接着,请参照图5,盖上外盖体31,使得密封盖32与位于加热仓2顶部的密封套23相对应,此时推压筒33的底部在加热不燃烧装置的轴向上处于初始的第二预定位置92,密封盖32上的通气孔322与筒体22之间处于连通状态,放置于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的顶部与密封盖32相接触,当然待加热物质81也可以不与密封盖32相接触,视待加热物质81的放入量而定,而且密封盖32的顶部与外盖体31的底部内壁之间形成有分别与进气孔311、通气孔322以及容纳腔331保持连通的空间,该空间即为气流通道312。
74.紧接着,请参照图5-6,当盖上外盖体31后,可通过手动的方式驱使推压筒33向下移动,在推压筒33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推压筒33的底部会与密封盖32的顶部相接触并推动密封盖32往靠近加热仓2的方向移动,直至密封盖32的倒扣部321与密封套23的环形卡槽2311相扣合,从而将加热仓2的顶部封闭,实现对筒体22的密封,此时密封盖32上的通气孔322与筒体22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而使得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可处于一个与外界空气相隔绝的加热环境,此时推压筒33的底部在加热不燃烧装置的轴向上处于第一预定位置91(参照图6),其中,根据图5-6中上下方向的标示可知,在加热不燃烧装置的轴向上,该第一预定位置91的高度低于第二预定位置92的高度。
75.再接着,请参照图6-7,当加热仓2的筒体22被密封盖32所密封之后,可驱使推压筒33往远离加热仓2的方向移动即向上移动,直至推压筒33完成复位,其中,在推压筒33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推压筒33的底部会与密封盖32的顶部相分离,当推压筒33完成复位时,推压筒33的底部在加热不燃烧装置的轴向上重新回到初始的第二预定位置92(参照图7),此时推压筒33的底部与密封盖32的顶部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从而能够在后续当密封盖32解除对加热仓2的密封时,为密封盖32提供可移动的空间。
76.然后,请参照图7-8,当推压筒33完成复位后,可以开始控制加热仓2对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由于加热仓2的筒体22处于被密封盖32所密封的状态,因此随着加热的进行,加热仓2内部的空气会受热膨胀而使得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或者说是内部压强)增大,呈现出加热仓2的内部温度和内部压力会同步逐渐升高的态势,即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会随着加热仓2的内部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大于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时,这也意味着此时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已被加热至预定温度,此时密封盖32会被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所“弹开”,使得倒扣部321脱离环形卡槽2311而形成能够供气流通过的缝隙,进而使得筒体22能够依次通过密封套23的通孔231、密封盖32的通气孔322重新与气流通道312相连通,也即解除了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此时用户可咬住过滤嘴82进行抽吸动作。
77.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上述预定温度可以是指使得待加热物质81能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产生气溶胶的雾化温度,也可以是指将待加热物质81预热至不会产生气溶胶的雾化临界温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例如,假设使得待加热物质81能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产生气溶胶的雾化温度为320℃,则雾化临界温度可以是150℃、180℃、200℃、250℃、300℃、310℃等等,为方便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后面的内容描述均以预定温度为雾化临界温度为例进行说明,即,以在封闭的加热环境中对待加热物质81进行预热
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上述预定温度是指待加热物质81的雾化临界温度,则当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大于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时,这也意味着此时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已预热完成,此时密封盖32会被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所“弹开”而解除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使得筒体22能够依次通过通孔231、通气孔322与气流通道312相连通。于是此时用户可咬住过滤嘴82进行抽吸动作,当用户进行抽吸时,加热不燃烧装置可以控制加热仓2将筒体22内的待加热物质81加热至能够产生气溶胶的雾化温度,与此同时外界空气可从外盖体31上的进气孔311进入到外盖体31内并在筒体22与容纳腔331之间的连通路径上形成气流,在气流的带动下,待加热物质81被加热后所产生的气溶胶先后经过通孔231、通气孔322、气流通道312而流出至容纳有过滤嘴82的容纳腔331中,气溶胶经过过滤嘴82的过滤后被用户所吸食。
7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不燃烧装置适用于过滤嘴82与待加热物质81相分离的草本制品。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对作为待加热物质81的草本物质进行加热时,收容有待加热物质81的加热仓2的筒体22可被密封盖32所密封,待加热物质81可处于一个与外界空气相隔绝的加热环境,随着加热的进行,筒体22内的压强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使得待加热物质81可处于一个封闭且高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加热环境中。由于在封闭的加热环境中,筒体22内的热空气不易向外扩散流失,且在高压的加热环境中,温度更容易升高,从而能够快速地将草本物质加热至预定温度。而当待加热物质81被加热至预定温度时,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会大于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使得密封盖32会被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所“弹开”,进而解除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于是筒体22通过通孔231和通气孔322重新与气流通道312相连通,使得此时用户可咬住过滤嘴82进行抽吸动作。这样的结构设置,在加热雾化过程中为待加热物质81提供密闭高压的加热环境,从而能够快速地将待加热物质81加热至所需的温度,有效缩短了用户吸食“第一口”气溶胶所需等待的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79.进一步地,请参照图8-1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倒扣部321上开设有多个沿倒扣部32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通气槽3211。其中,当倒扣部321与环形卡槽2311相扣合时,通气槽3211与通气孔322相隔绝且与通孔231相连通;当倒扣部321脱离环形卡槽2311时,通气槽3211与通气孔322、通孔231相连通。
80.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在倒扣部321的外周侧壁上增设多个通气槽3211,如此,当倒扣部321因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大于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而脱离环形卡槽2311时,筒体22不仅可通过倒扣部321脱离环形卡槽2311时所形成的缝隙与通气孔322相连通,而且还可通过各个通气槽3211与通气孔322相连通,从而增加了通气孔322与筒体22之间的连通路径,使得后续用户在进行抽吸动作时,在容纳腔331与筒体22之间的流通路径上,气体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流动,从而有利于降低用户进行抽吸时的吸阻,使得用户能够更加轻松地吸食到待加热物质81被雾化后所产生的气溶胶。
81.进一步地,请参照图5-9以及图11-1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密封盖32朝向推压筒33的一侧表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凸台323,凸台323对应推压筒33的底部设置;其中,当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与凸台323相接触时,通气孔322与容纳腔331之间保持连通。
82.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密封盖32被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所“弹起”后,密封盖32的顶
部端面可能会与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相贴合而封堵通气孔322与容纳腔331之间的连通路径,同时考虑到后续用户进行抽吸动作时,用户的抽吸力过大亦可能会导致密封盖32的顶部端面与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相贴合而封堵通气孔322与容纳腔331之间的连通路径,基于此,本实施例通过在密封盖32的顶部端面增设对应推压筒33底部设置的凸台323,使得密封盖32的顶部端面与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之间始终能够保持间距,进而使得通气孔322与容纳腔331之间始终能够保持连通状态,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因密封盖32的顶部端面与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相贴合而封堵通气孔322与容纳腔331之间的连通路径而导致用户难以正常吸食到气溶胶的风险。
83.进一步地,请参照图5-9以及图11-1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推压筒33的底部具有对应容纳腔331设置的底部端面(图中未标示),该底部端面开设有至少一个与容纳腔331相连通的出气孔332;凸台323设置有多个,各个凸台323之间存在通气间隔324,图示性地,各个凸台323沿密封盖32的周向间隔布置;其中,当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与凸台323相接触时,通气孔322通过通气间隔324与出气孔332相连通。如此,通过在密封盖32的顶部端面设置与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相对应的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台323,不仅使得通气孔322与容纳腔331之间始终能够通过通气间隔324和出气孔332保持连通状态,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因密封盖32的顶部端面与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相贴合而封堵通气孔322与容纳腔331之间的连通路径而导致用户难以正常吸食到气溶胶的风险,而且在推压筒33下移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凸台323均可与推压筒33的底部端面相接触,因此能够增大密封盖32的受力面积,使得推压筒33在下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平稳、可靠地推动密封盖32到达能够密封加热仓2的位置。
84.进一步地,请参照图8-9,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容纳腔331为阶梯孔,该阶梯孔包括第一孔道3311以及能够容纳过滤嘴82的第二孔道3312,且第二孔道3312的孔径大于第一孔道3311的孔径。如此,通过将容纳腔331设置为“上宽下窄”阶梯孔,第一孔道3311可作为便于气溶胶流出的气道,而第二孔道3312的底壁可作为限位台阶,避免过滤嘴82插入过低而堵塞出气孔332,从而使得后续用户进行抽吸动作时,气溶胶能跟随气流更加顺利进入到过滤嘴82中而被用户吸食。
85.进一步地,请参照图5-1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外盖体31与推压筒33滑动配合(例如过渡配合或者间隙配合),封盖组件3还包括弹性件34和中空的压盖35,外盖体31的上端与压盖35的下端滑动配合(例如过渡配合或者间隙配合),推压筒33的上端与压盖35的下端紧密配合(例如过渡配合或者过盈配合),且弹性件34沿外盖体31的轴向夹设于压盖35与外盖体31之间,图示性地,如图9和图11所示,压盖35沿其轴线具有依次连通且内径逐渐变小的第一孔部351、第二孔部352和第三孔部353,外盖体31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筒部313和第二筒部314,第一筒部313与第二筒部314同轴设置,且第一筒部313的外径和内径均小于第二筒部314的外径和内径,其中,第三孔部353与过滤嘴82相适配,第一筒部313的上端与第一孔部351滑动配合,推压筒33的上端与第二孔部352紧密配合,第一筒部313套设于推压筒33上并与推压筒33滑动配合,进气孔311开设于第二筒部314上,密封盖32设置于第二筒部314的底部,弹性件34夹设于第一孔部351的顶壁与第一筒部313的端面之间。
86.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当需要将密封盖32下压至能够密封加热仓2的
位置时,用手下压压盖35,推压筒33会连同压盖35一起向下移动,进而使得推压筒33推动密封盖32向下移动,直至密封盖32到达能够密封加热仓2的位置为止,其中,在下压压盖35的过程中,弹性件34会被逐渐压缩;当用户感知到无法再推压压盖35进行下移时,说明密封盖32已到达能够密封加热仓2的位置,此时用户可撤去施加于压盖35上的作用力,进而在弹性件34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推压筒33会连同压盖35一起向上移动,直至推压筒33的底部返回至第二预定位置92,完成复位。如此,当推压筒33与外盖体31之间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来使得推压筒33能够沿着外盖体31的轴向上下移动时,本实施例通过增设包含弹性件34和压盖35的复位组件用以实现推压筒33下移后的自动复位,可避免在推压筒33下移后需要手动上拉推压筒33进行复位的麻烦,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弹性件34可以是弹簧、弹片、橡筋等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元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87.进一步地,请参照图7、图9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筒部313的下端延伸至第二筒部314的内部,推压筒33底部的外周侧壁上凸设有轴肩部333,该轴肩部333与第一筒部313的下端端面相对设置,其中,当推压筒33的底部处于第二预定位置92时,该轴肩部333与第一筒部313的下端端面相抵接。如此设置,在利用包含弹性件34和压盖35的复位组件来实现推压筒33下移后的自动复位的过程中,当推压筒33的底部返回至第二预定位置92时,第一筒部313的下端端面可抵接于轴肩部333上而实现对推压筒33的限位,从而可避免弹性件34的弹性回复力过大而导致压盖35连同推压筒33一起被弹性件34“弹出”而从外盖体31上脱离。
88.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8,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筒体22内安装有底板41和第一伸缩件42,也即筒体22的腔体220内安装有底板41和第一伸缩件42,底板41与筒体22的腔体220相适配,第一伸缩件42的一端与底板41背向开口11的一侧相连接,第一伸缩件42的另一端与筒体22的底部内壁相连接,底板41可沿筒体22的轴向上下移动,从而使得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可朝上或朝下移动。其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伸缩件42可以是弹簧、弹片、橡筋等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元件,也可以是具有伸缩功能的升降杆,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89.为方便理解和说明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下面以第一伸缩件42为弹簧为例进行说明:
90.首先参照图3,当筒体22中未放置有待加热物质时,第一伸缩件42处于未被压缩的初始状态(假设底板41的重力忽略不计)。
91.接着参照图4,当将待加热物质81装入筒体22的腔体220内且外盖体31处于打开状态时,此时待加热物质81的上端从加热仓2的顶端露出一小段距离(此处为了方便说明,假设待加热物质81的放入量达到了使得其上端会从加热仓2的顶端露出一小段距离的水平,该一小段距离一般为2~3毫米),密封盖32的顶部与推压筒33的底部相接触且密封盖32的倒扣部321处于脱离密封套23的环形卡槽2311的状态。
92.再接着参照图4-5,当关闭外盖体31后,密封盖32会向下挤压待加热物质81而使得底板41下移、第一伸缩件42被压缩,此时密封盖32的倒扣部321仍处于脱离密封套23的环形卡槽2311的状态。
93.紧接着参照图5-6,为了对加热仓2进行密封,以使得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可
处于一个与外界空气相隔绝的加热环境,于是可通过手动的方式推动推压筒33向下移动,直至推压筒33的底部到达第一预定位置91,此时密封盖32的倒扣部321被压入密封套23的通孔231中并与环形卡槽2311相卡扣。在此过程中,待加热物质81的上端会继续受到的密封盖32的挤压而使得底板41进一步下移、第一伸缩件42进一步被压缩。
94.随后参照图6-7,为了使得后续密封盖32解除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而往远离加热仓2的方向移动时提供可移动的空间,可通过手动的方式驱使推压筒33向上移动,直至推压筒33的底部返回至初始的第二预定位置92。在此状态下,可启动加热不燃烧装置进行加热工作,以将待加热物质81加热至预定温度。
95.然后参照图7-8,当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被加热至预定温度时,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会大于密封盖32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力,使得密封盖32会被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所“弹起”,进而解除对加热仓2的密封作用,使得筒体22能够通过密封套23的通孔231与密封盖32的通气孔322相连通,从而使得后续用户能够咬住过滤嘴82正常进行抽吸动作。在此过程中,由于密封盖32会被加热仓2的内部压力所“弹起”,因此会减弱对待加热物质81上端的挤压作用,进而在第一伸缩件4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底板41会上移一段距离而恢复至密封盖32下移前的状态,而待加热物质81也会随着底板41一同上移一段距离而恢复至密封盖32下移前的状态。
96.最后参考图8和图4,当用户使用完毕并打开外盖体31后,密封盖32完全解除对待加热物质81的挤压,在第一伸缩件4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底板41上移,筒体22内的残留物也随着底板41的上移而从加热仓2的顶部露出一定的距离,从而能够方便用户取出筒体2222内的残留物,该残留物即为使用后的草本物质。其中,残留物从筒体22中伸出的距离可通过控制第一伸缩件42的伸缩距离来进行控制,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一般为2~3毫米。
97.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8以及图1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加热不燃烧装置还包括可沿外壳体1的长度方向伸缩移动的第二伸缩件5,第二伸缩件5安装于加热仓2与外壳体1之间。其中,如图4所示,当外盖体3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伸缩件5的一端从外壳体1的开口11伸出并与外盖体31的底部端面相分离;而当外盖体31盖合于外壳体1的开口11时,请参照图4和图5,第二伸缩件5的一端与外盖体31的底部端面相抵触并因受到外盖体31的压力而缩回外壳体1的开口11内。如此,当外盖体31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于外壳体1的一端时,通过在外壳体1内增设第二伸缩件5用以对打开后的外盖体31进行支撑,使得外盖体31能够处于半打开状态而不会因为自身重力等因素而自然合上,这样有利于在用户完成气溶胶的抽吸并打开外盖体31后,加热仓2能够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从而使得加热仓2能够更加快速地进行散热,这样有利于降低用户在取出筒体22内的残留物时被加热仓2的余热所烫伤的风险。
9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第二伸缩件5可以是弹簧、弹片、橡筋等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元件,也可以是具有伸缩功能的升降杆,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9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结构形式的第二伸缩件5来实现在外盖体31被打开后外盖体31能够处于半打开状态:具体地,请参照图4-8,第二伸缩件5包括支撑部51以及与支撑部51的一端相连接的弹性部52,其中,支撑部51可呈片状,弹性部52可呈网格状。当外盖体31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第二伸缩件5的一端从开口11伸出并与外盖体31的底
部相分离;当外盖体31处于半打开状态时,支撑部51远离弹性部52的一端与外盖体31的底部相抵触而实现对外盖体31的支撑;当外盖体31盖合于开口11时,支撑部51远离弹性部52的一端与外盖体31的底部相抵触并因受到外盖体31的底部的压力而缩回开口11内。
100.本实施例的第二伸缩件5的工作原理如下:
101.请参照图4-5,当用户施力将外盖体31盖合于外壳体1的开口11时,外盖体31的下端挤压支撑部51的上端,弹性部52受压收缩而使得支撑部51的上端缩回外壳体1的开口11内并与外盖体31的下端相抵触。接着请参照图4和图5,当用户打开外盖体31后,支撑部51受压解除,在弹性部52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支撑部51的上端从外壳体1的开口11伸出,此时若向关闭外壳体1的开口11的方向翻转外盖体31,则支撑部51能够对外盖体31形成支撑,使得外盖体31无法自然合上而处于半打开的状态。
102.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二伸缩件5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组装成型的组装式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其中,当第二伸缩件5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第二伸缩件5可采用弹性材料一体成型,例如可采用尼龙、聚酯、聚丙烯等弹性塑料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同时为提高弹性部52的弹性性能,可将弹性部52设计为波浪状、网格状等形状;而当第二伸缩件5为组装成型的组装式结构时,可将弹性部52的上端与支撑部51的下端进行抵接,弹性部52可以是弹簧、弹片、橡筋等具有良好弹性性能的器件。
103.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4,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外盖体31铰接于外壳体1的上端,外壳体1的上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锁扣件61,外盖体31上设置有与第一锁扣件61相适配的第二锁扣件62,其中,当外盖体31关闭外壳体1的开口11时,第一锁扣件61与第二锁扣件62相互卡扣在一起。如此设置,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方便用户打开或关闭外壳体1的开口11,具体地,当需要关闭外壳体1的开口11时,向下翻转外盖体31并将第一锁扣件61与第二锁扣件62进行扣合即可锁定外盖体31,使得外盖体31能够可靠地将外壳体1的开口11进行关闭;而当需要打开外壳体1的开口11时,将第一锁扣件61与第二锁扣件62进行分离并向上翻转外盖体31即可。
104.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如下结构形式的第一锁扣件61和第二锁扣件62来实现对外盖体31的锁定和解锁。具体地,请参照图2-3,第一锁扣件61包括弹性元件611、固定于外壳体1的外侧壁上的第一基座612以及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基座612上的按板613,弹性元件611安装于按板613远离外盖体31的一端以及第一基座612之间,按板613靠近外盖体31的另一端具有第一锁扣部6131。第二锁扣件62包括固定于外盖体31的外侧壁上的第二基座621以及设置于第二基座621上的第二锁扣部622,其中,当外盖体31关闭开口11时,第一锁扣部6131与第二锁扣部622相卡扣。如此设置,如图3所示,当合上外盖体31后,第一锁扣部6131能够直接扣压在第二锁扣部622上而实现对外盖体31的锁定;而当需要打开外盖体31时,如图3-4所示,用手按压按板613远离外盖体31的一端即可将第一锁扣部6131“撬起”,使得第一锁扣部6131从第二锁扣部622上脱离而实现对外盖体31的解锁,此时向上翻转外盖体31,即可使得外壳体1的开口11处于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状态。
105.进一步地,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加热仓2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基于焦耳定律的电阻式加热仓2,也可以是基于感应加热原理的感应式加热仓2,还可以是基于导电陶瓷的导电陶瓷式加热仓2,对此本实施例不作具体的限制。其中,当加热仓2的结构形式为电
阻式加热仓2或者是感应式加热仓2时,加热仓2还包括加热元件21,加热元件21可以环设于筒体22上。如此,可利用加热元件21产生的热量或者利用加热元件21与筒体22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热量来对筒体22内的待加热物质81也即草本物质进行加热。
106.可选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结构形式的电阻式加热仓2来对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具体地,请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上述加热元件21可以是发热丝、发热网、发热片中的其中一种。图示性地,参见图3-8,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21为发热网212。参见图3-8以及图13,筒体22包括导热筒225、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导热筒225具有能够容纳待加热物质81的腔体220(参照图3),隔热筒223套设于导热筒225上,保温筒224套设于隔热筒223上,加热元件21绕设于导热筒225上且位于隔热筒223与导热筒225之间。如此,当加热元件21通电发热后,加热元件21产生的热量经过导热筒225的传导后到达待加热物质81,从而实现对位于导热筒225内的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同时由于导热筒225的外部依次套设于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因此可减少加热仓2工作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提升加热仓2的加热效果,使得导热筒225内的待加热物质81能够更快地被加热至预定温度,而且保温筒224和隔热筒223的设置,还可在用户手握外壳体1进行抽吸的过程中,避免加热元件21和导热筒225的余热因过多地传递至外壳体1上而给用户带来“烫手”的不良体验。
107.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筒225由导热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陶瓷、金属等导热材料,其中,陶瓷材料可以是导电陶瓷也可以是绝缘陶瓷,金属材料可以是铜、铝、钛、合金(例如不锈钢)等。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导热筒225的材料为金属等导电导热材料时,为避免加热元件21发生短路问题,加热元件21与导热筒225之间相互绝缘,例如可以通过对加热元件21进行微弧氧化绝缘处理,使得加热元件21与导热筒225之间相互绝缘,又例如可以在导热筒225与加热元件21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涂覆绝缘漆,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实现加热元件21与导热筒225之间的相绝缘,只要能保证加热元件21能够正常通电发热而不会发生短路问题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108.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均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气凝胶、发泡棉、陶瓷纤维等保温隔热材料,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109.可选地,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结构形式的感应式加热仓2来对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具体地,请参照图3、图7和图14,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上述加热元件21包括电磁感应线圈211,筒体22包括金属筒221、绝缘筒222、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金属筒221具有能够容纳待加热物质81的腔体220(参照图3),绝缘筒222套设于金属筒221上,隔热筒223套设于绝缘筒222上,保温筒224套设于隔热筒223上,电磁感应线圈211绕设于绝缘筒222上且位于隔热筒223与绝缘筒222之间。如此,当电磁感应线圈211接通交流电源后,电磁感应线圈211会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使得位于交变磁场中的金属筒221产生涡流而升温,从而实现对金属筒221中的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其中,绝缘筒222的设置可实现电磁感应线圈211与金属筒221之间的绝缘,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而保温筒224和隔热筒223的设置,不仅可减少加热仓2工作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提升加热仓2的加热效果,使得金属筒221内的待加热物质81能够更快地被加热至预定温度,而且还可在用户手握外壳体1进行抽吸的过程中,避免金属筒221的余热因过多地传递至外壳
体1上而给用户带来“烫手”的不良体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金属筒221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铜、铝、钛、合金(例如不锈钢)等;绝缘筒222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绝缘陶瓷、耐高温的绝缘塑料(例如聚四氟乙烯)等;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均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气凝胶、发泡棉、陶瓷纤维等。
110.可选地,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如下结构形式的导电陶瓷式加热仓2来对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具体地,请参照图3、图7和图15,在本实用新型又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上述加热仓2还包括正极导线227和负极导线228,筒体22包括筒状的导电陶瓷体226,该导电陶瓷体226具有能够容纳待加热物质81的腔体220(参照图3),正极导线227与导电陶瓷体226的一端侧壁电连接,负极导线228与导电陶瓷体226的另一端侧壁电连接,且在导电陶瓷体226的轴截面上,正极导线227和导电陶瓷体226相连接的一端,与负极导线228和导电陶瓷体226相连接的一端呈对角设置,例如,假设导电陶瓷体226的轴截面为矩形,将正极导线227和导电陶瓷体226相连接的一端简称为正极连接端,将负极导线228和导电陶瓷体226相连接的一端简称为负极连接端,则正极连接端与负极连接端之间的连线可近似看作为该矩形的对角线。
111.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导电陶瓷式加热仓2,当正极导线227和负极导线228接通电源后,电流能够充分地流经整个导电陶瓷体226的外周,使得导电陶瓷体226的外周能够直接通电发热,从而实现对导电陶瓷体226中的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筒体22还可包括保温筒224和隔热筒223,其中,隔热筒223套设于导电陶瓷体226的外部,保温筒224套设于隔热筒223的外部,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均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气凝胶、发泡棉、陶瓷纤维等,如此,通过在导电陶瓷体226的外部增设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不仅可减少加热仓2工作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提升加热仓2的加热效果,使得导电陶瓷体226内的待加热物质81能够更快地被加热至能够产生气溶胶的温度,而且还可在用户手握外壳体1进行抽吸的过程中,避免导电陶瓷体226的余热因过多地传递至外壳体1上而给用户带来“烫手”的不良体验。
11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8以及图13-15所示,在一些包含有隔热筒223、保温筒224以及第二伸缩件5的实施例中,为提高第二伸缩件5的安装便利性,如图3所示,可将第二伸缩件5安装于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之间,具体地,可将第二伸缩件5间隙配合于导热筒225与保温筒224之间的缝隙中,使得第二伸缩件5能够沿外壳体1的长度方向顺利进行伸缩。此外,如图2-8以及图13-15所示,在一些包含有隔热筒223和保温筒224的应用场景中,为使得密封套23能够更好地对应密封盖32进行设置,在具体实施时,如图3-8所示,可将密封套23套设于隔热筒223的顶部外缘。
113.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加热不燃烧装置还包括控制开关71、控制电路板72和电池73,控制开关71设置于外壳体1的外侧壁上,控制电路板72和电池73均安装于外壳体1内,且控制电路板72分别与加热仓2、控制开关71、电池73电连接。其中,控制电路板72可用于控制加热仓2的工作,从而实现加热不燃烧装置的智能化。具体地,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通过操作控制开关71来启动加热不燃烧装置进行工作,例如,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当需要对筒体22内的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时,可开启控制开关71,此时控制电路板72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控制电池73为加热仓2进
行供电,使得加热仓2通电发热而对筒体22中的待加热物质81进行加热,直至将待加热物质81加热至预定温度。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当待加热物质81被加热至预定温度时,控制电路板72还可控制设置于外壳体1表面或内部的提示装置发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及时进行吸食动作,其中,该提示装置可以是扬声器、显示屏、指示灯中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开关71的结构形式可以是按钮式开关、也可以是触屏式开关,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图示性地,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控制开关71为按钮式开关。
114.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3以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加热不燃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加热仓2上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温度传感器与控制电路板72电连接。如此,通过在加热仓2上增设温度传感器,能够在加热待加热物质81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地对加热仓2的工作温度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当待加热物质81被加热至预定温度时,控制加热仓2停止工作。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板72亦可通过监控加热仓2的电阻值变化来实现,例如,请参照图2、图3、图7以及图13-14,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加热仓2包括加热元件21时,控制电路板72可通过监控加热元件21的电阻值变化来判断出筒体22内的待加热物质81是否已被加热至预定温度,又例如,请参照图2、图3、图7以及图1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加热仓2包括导电陶瓷体226时,控制电路板72可通过监控导电陶瓷体226的电阻值变化来判断出筒体22内的待加热物质81是否已被加热至预定温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温度监控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电路板72通过监控加热仓2的电阻值变化来实现温度监控的方式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11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11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