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线束的防护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3-04-05 22:53: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束的防护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2.固定支架可用于引导线束走向并且固定线束。在现有的线束布置中,为了防止线束扭曲晃动,通常通过固定件对线束进行固定,固定支架上设有用于安装固定件的固定孔。
3.固定支架包括主体和位于主体两侧的两个翻边,翻边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固定支架通常由钣金制成。在现有的车辆中,当线束弯曲并横跨于固定支架时,线束与翻边接触摩擦。在这种情况下,翻边容易对线束造成磨损,从而影响线束寿命。除此之外,一旦线束表面的防护层被磨破,线芯与钣金接触,极易产生漏电、短路等用电安全问题,从而造成电气功能的失效或者导致线束烧蚀引起火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的防护结构和车辆,其可解决现有车辆中的翻边容易磨损线束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束的防护结构,所述线束的防护结构包括:
6.固定支架,配置为固定所述线束;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主体和位于所述主体两侧的翻边;以及
7.防护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并且,配置为遮挡所述翻边。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包括遮挡部和分别位于所述遮挡部两侧的两个支撑部,所述两个支撑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翻边的外侧,以配合所述遮挡部将所述两个翻边遮挡。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支撑部设置于所述遮挡部靠近所述翻边的端面,并且,所述两个支撑部与所述遮挡部之间有夹角。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还包括防护部,所述防护部设置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遮挡部之间;
11.所述防护部包括远离所述翻边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弧形面。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单元和保护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固定连接于所述翻边;
13.所述保护单元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弯曲延伸;
14.所述保护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支撑单元,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靠近所述主体的中心线。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弯曲延伸;
16.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支撑单元连
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端相对于所述第四端靠近所述主体的中心线。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还包括缺口,所述缺口设置于所述遮挡部,并且,位于两个所述保护单元之间以及两个连接单元之间。
18.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车身和底护板,所述车辆还包括线束和上述防护结构;
19.所述固定支架,分别与所述底护板和所述车身连接;
20.所述线束,安装于所述防护件上。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防护件上。
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包括遮挡部和分别位于所述遮挡部两侧的两个支撑部,所述两个支撑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翻边的外侧,以配合所述遮挡部将所述两个翻边遮挡;
23.所述防护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固定件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设置于所述遮挡部和/或所述支撑部。
24.本技术实施例所达到的主要技术效果是:当线束弯曲并横跨固定支架时,防护件位于线束和翻边之间,从而避免了线束与翻边之间的接触。通过这种设计,防护件从底部对线束提供支撑的同时,还隔离了该线束与翻边,避免线束与翻边发生接触摩擦,从而对线束提供保护,避免翻边对线束造成磨损。
附图说明
25.图1为一实施例中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一实施例中防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一实施例中防护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一实施例中固定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防护结构;10、固定支架;11、主体;12、翻边;20、防护件;21、遮挡部;22、防护部;221、第一表面;23、支撑部;231、支撑单元;232、连接单元;2321、第三端;2322、第四端;233、保护单元;2331、第一端;2332、第二端;24、缺口;25、固定孔;26、定位孔;
31.2、线束;3、固定件;
32.1a、中心线;x、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3.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34.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
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5.底护板是设置于驱动电机下方,用来保护驱动电机的部件。底护板的作用如下:一是防止泥土包裹驱动电机,导致驱动电机散热不良。二是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防止轮胎碾压路面时扬起的飞石和砂砾对驱动电机造成撞击,从而防止驱动电机受到磨损。三是保持驱动电机舱清洁,防止路面积水、灰尘进入驱动电机舱。四是避免潮气、酸雨、盐分对驱动电机的侵蚀,防止驱动电机生锈和锈蚀。五是车辆作为高度依赖空气动力学的产物,为尽量减少高速行驶时气流对行驶稳定性、油耗和噪音的影响,整车开发时厂家会耗费巨资进行风洞测试,底护板在这个环节就贡献着一定的作用。底护板与其他底盘覆盖件结合构成相对平滑的表面,从而提高了底盘的平整度,进而减少紊流。通过设计底护板,可以延长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并且避免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因驱动电机损坏而导致车辆抛锚。
36.底护板通过固定支架安装于车身,固定支架分别与底护板和车身连接,以将底护板安装至车身。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车辆还包括多个连接板和固定支架,多个固定支架平行分布并与底护板贴合。固定支架上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螺纹孔,即固定支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底护板上。连接板的一端与固定支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多个连接板和固定支架的共同作用,可以将底护板与车身固定连接。
37.固定支架还可用于引导线束走向并且固定线束。在现有的线束布置中,为了防止线束扭曲晃动,通常通过固定件对线束进行固定,固定件可为胶带、卡扣等。固定支架上设有用于安装固定件的固定孔。在使用过程中,调整好线束的走向后,固定件穿过固定孔并将线束固定于固定支架上。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38.在一种设计中,固定支架包括主体和位于主体两侧的两个翻边,翻边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固定支架通常由钣金制成。当线束弯曲并横跨于固定支架时,线束与翻边接触摩擦。在这种情况下,翻边容易对线束造成磨损,从而影响线束寿命。除此之外,一旦线束表面的防护层被磨破,线芯与钣金接触,极易产生漏电、短路等用电安全问题,从而造成电气功能的失效或者导致线束烧蚀引起火灾。
3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对固定支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40.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2的防护结构1,其包括固定支架10和防护件20,防护件20设置于固定支架10并且配置为遮挡固定支架10的翻边12。当线束2弯曲并横跨固定支架10时,防护件位于线束2和翻边12之间,从而避免了线束2与翻边12之间
的接触。通过这种设计,防护件20从底部对线束2提供支撑的同时,还隔离了该线束2与翻边12,避免线束2与翻边12发生接触摩擦,从而对线束2提供保护,避免翻边12对线束2造成磨损。
41.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防护件20包括遮挡部21、两个防护部22和两个支撑部23,其中,两个支撑部23分别位于遮挡部21的两侧,防护部22设置于支撑部23和遮挡部21之间。
42.两个支撑部23设置于遮挡部21靠近翻边12的端面,并且,两个支撑部23与遮挡部21之间有夹角。同时,两个支撑部23分别固定于两个翻边12的外侧,以配合遮挡部21将两个翻边12遮挡。结合图3,两个支撑部23与遮挡部21之间分别呈90
°
夹角,两个支撑部23与遮挡部21配合形成“几”字形结构,从而进一步遮挡翻边12。一方面,这种设计将线束2与翻边12完全隔离,线束2无法从固定支架10的两侧与翻边12接触,从而防护件20对线束2进行更为全面的保护。另一方面,在不加大防护件20厚度的条件下,支撑部23对防护件20起到增加强度和刚性的作用,不仅可以避免防护件20变形,同时还可以给线束2提供更好的支撑。
4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限制支撑部23与遮挡部21之间的夹角大小,凡是通过支撑部23与遮挡部21之间的配合能对翻边12产生遮挡作用的,均为本技术可能的实施例。
44.如图3所示,支撑部23包括支撑单元231、连接单元232和保护单元233,连接单元232设置于支撑单元231和保护单元233之间。
45.其中,支撑单元231固定连接于翻边12。支撑单元231既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至翻边12,除此之外,也可通过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至翻边12,本技术不限制支撑单元231与翻边12之间的连接方式,凡是能将支撑单元231固定设置于翻边12的连接方式均为本技术可能的实施例。两个支撑单元231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件3的固定孔25。通过这种设计,一方面,实现防护件20与线束2的配合安装。另一方面,固定孔25设置于两个支撑单元231上,可以实现线束2绕防护件20的两侧走线。
46.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单元232沿主体11的长度方向x弯曲延伸。连接单元23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2321和第四端2322,第三端2321与支撑单元231连接,第四端2322相对于第三端2321靠近主体11的中心线1a。换言之,连接单元232向远离主体11中心线1a的方向隆起。通过这种设计,一方面,连接单元232设置为曲面结构,可以避免连接单元232产生尖角结构,进而避免线束2被尖角结构磨损的风险。另一方面,连接单元232由支撑单元231向外扩张延伸,可更好的适配保护单元233,从而使得保护单元233向内收缩延伸之后还能贴合固定支架10的翻边12。
47.保护单元233沿主体11的长度方向x弯曲延伸。保护单元2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331和第二端2332,第一端2331相对于第二端2332靠近支撑单元231,第一端2331与第四端2322连接,第二端2332相对于所述第一端2331靠近主体11的中心线1a。换言之,保护单元233向靠近主体11中心线1a的方向收缩于翻边12,从而避免保护单元233的第二端2332直接暴露在外。通过这种设计,可以避免保护单元233产生尖角结构,进而避免线束2被尖角结构磨损的风险。
48.如图1所示,当线束2横跨固定支架10时,遮挡部21承载线束2并且将线束2与翻边12隔开。遮挡部21设有用于安装固定件3的固定孔25。一方面,遮挡部21与支撑单元231上的固定孔25之间相互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线束2安装的稳固性。另一方面,在防护件20的不同面上设置固定孔25,可以使得线束2固定于防护件20的不同面上,以适应线束2的折弯要
求,并且使得线束2与防护件20更好的贴合。遮挡部21还设有定位孔26。当将两个支撑部23分别焊接固定于两个翻边12时,定位孔26与夹具定位销配合以对防护件20的自由度进行限制,达到有效固定防护件20的目的,从而保证防护件20装配制造的精确度。
49.如图2和图3所示,防护件20还包括缺口24,缺口24设置于遮挡部21,并且,位于两个保护单元233之间以及两个连接单元232之间。在防护件20的实际制造过程中,支撑单元231、连接单元232和保护单元233是一体成型。连接单元232相较于支撑单元231向着远离主体11中心线1a的方向弯曲,保护单元233相较于支撑单元231向着靠近主体11中心线1a的方向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护单元233和连接单元232依旧通过遮挡部21保持连接,工艺上很难实现保护单元233和连接单元232的弯曲。本技术设置缺口24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50.如图3所示,防护部22包括远离翻边12的第一表面221,第一表面221为弧形面。当线束2横跨固定支架10时,线束2与第一表面221接触。通过这种设计,将支撑部23和遮挡部21的连接关系设置为圆弧连接,可以避免支撑部23和遮挡部21的连接位置产生尖角结构,进而避免线束2被尖角结构磨损的风险。
5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