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沥青路面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3-04-05 08:14: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沥青路面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路面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沥青路面结构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高等公路一般由三层组成,分为表面层、中间层和底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辆载荷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的结构层。
3.沥青混合料一般由石质粗骨料、沥青胶结料、机制砂细料、矿粉以和参与空隙组成的一种空间网络结构的多项分散体,本身存在许多孔隙,雨水会通过路面的空隙、裂缝等处下渗至结构层内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下渗至路基结构层内部积水仅仅靠蒸发作用很难及时排出,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的大量积滞水是导致路面加速损坏的主要原因,使得沥青道路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沥青道路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及其施工工艺。
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沥青路面,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沥青面层、透水层、稳定层以及路基层,所述稳定层为拱形,所述透水层与稳定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布,所述路基层上且位于稳定层的两侧均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上与防水布相对处开设有进水口,所述集水管上连接设置有排水管,还包括设置在路面上的抽水机构,路面上间隔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抽水机构设置在安装槽内并与集水管相连接,所述抽水机构用于将集水管中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
7.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沿沥青面层以及透水层渗透至防水布上,由于防水布铺设在拱形的稳定层上,雨水在防水布上沿稳定层的弧度向路面的两侧流动,渗水汇集在集水管内,再通过抽水机构将集水管中的水排出,避免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积蓄大量积滞水,从而达到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效果;排水管可以与路边的绿化带相连接,用于对绿化带进行浇灌,同时排水管还能与路边的蓄水池、水渠等相连接,从而对渗水进行重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8.可选的,所述透水层从下至上包括粗砂层、细砂层以及透水混凝土层。
9.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透水层由多层透水的材料组成,在保证透水层的结构稳定性与承载性能的同时,使得渗水能够顺利通过透水层。
10.可选的,所述沥青面层为多空隙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11.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多空隙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使得雨水能够通过沥青面层向下渗透。
12.可选的,所述抽水机构包括水泵以及驱动组件,所述水泵与集水管连通,所述水泵
的输出端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水泵运行。
13.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驱动水泵运行,水泵将集水管中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达到便于排出集水管中的水的效果。
14.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动杆、传动轴以及传动件,路面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槽处设置有凸出于路面的橡胶块,所述主动杆的上端嵌设在橡胶块内、下端竖直向下延伸,所述主动杆上套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固定连接在安装槽的两侧壁之间,所述传动轴转动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水泵相连接,所述传动件与主动杆、传动轴均相连接,所述传动件用于将主动杆的移动转化为传动轴的转动。
15.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在路面上安装槽处安装有橡胶块,汽车行驶过橡胶块时挤压橡胶块变形,从而带动橡胶块内部的主动杆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通过传动件将主动杆的位移传递传动轴并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转动的传动轴驱动水泵运行,从而达到便于驱动水泵运行的作用;同时水泵无需外接动力源,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16.可选的,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壁之间固定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内竖直滑动设置有从动杆,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壁之间还水平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转动安装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均沿连杆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滑孔,所述连杆上靠近主动杆一端的滑孔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主动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上靠近从动杆一端的滑孔内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从动杆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传动件设置在从动件的下方并与传动轴相连接,所述从动杆与转轴之间的距离大于主动杆与转轴之间的距离。
17.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主动杆的下端与滑动设置在连杆上的第一滑块相连接,从动杆的上端与滑动设置在连杆上的第二滑块相连接,从而便于将主动杆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传递至从动杆上,通过调节转轴与主动杆、转轴与从动杆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从动杆与主动杆之间的传动比,从而根据主动杆的位移量调节从动杆的位移量。从动杆与转轴之间的距离大于主动杆与转轴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将主动杆的位移进行放大的效果。
18.可选的,所述传动件包括多个啮合齿以及直齿轮,所述直齿轮同轴线固定设置在传动轴上,多个所述啮合齿与直齿轮相啮合,所述从动杆上设置有多个安装筒,所述啮合齿水平滑动设置在安装筒内,所述安装筒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安装筒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啮合齿固定连接,多个所述啮合齿的下表面呈弧面设置。
19.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行驶中的车辆行驶至橡胶块处时,主动杆向下移动,从而驱动从动杆向上移动,此时啮合齿的上端与直齿轮相抵触并驱动直齿轮转动,进而驱动传动轴转动;当主动杆在橡胶块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时,从动杆向下移动,此时啮合齿的下端弧面与直齿轮相接触,从动杆移动时,啮合齿的弧面沿直齿轮移动,啮合齿移动至安装筒内,弹簧受力压缩,从而使得主动杆受力向下移动时驱动传动轴转动,而主动杆向上移动复位时传动轴不会进行反转,达到便于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的效果。
20.可选的,所述主动杆上设置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安装槽的内壁相连接,所述拉簧使得主动杆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
21.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拉簧使得主动杆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便于主动杆向上移动复位。
22.可选的,所述主动杆、从动杆以及传动件在安装槽内设置有多个,所述传动轴上与
多根从动杆相正对处均同轴线设置有所述直齿轮。
23.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槽内安装有多根主动杆、从动杆以及传动件,从而当车辆在路面的不同位置进行行驶时,均能通过安装杆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而主动杆复位时不会驱动传动轴转动的设计使得多根主动杆能够独立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
24.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对路基处地基进行清表施工,并对路基进行加固,再对路基层进行分层填筑并压实;s2:对路基稳定层进行填筑压实,并将稳定层的顶部加工为拱形;s3:将集水管安装在稳定层两侧的路基层上,将防水布铺设在稳定层上,并使得防水布的两侧通过进水口延伸至集水管内;s4:在防水布上填筑透水层并压实;s5:在透水层顶部进行沥青铺设、压实施工;s6:在路面上间隔预留有安装槽,待上述s1-s5步骤完成后,将抽水机构设置在安装槽内并与集水管相连接。
25.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在拱形的稳定层上铺设有防水布,使得雨水通过沥青面层、透水层渗透至防水布上后沿防水布的弧度汇集至集水管中,再通过抽水机构将集水管中的水排出,避免雨水蓄积在沥青路面内。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雨水沿沥青面层以及透水层渗透至防水布上,由于防水布铺设在拱形的稳定层上,雨水在防水布上沿稳定层的弧度向路面的两侧流动,渗水汇集在集水管内,再通过抽水机构将集水管中的水排出,避免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积蓄大量积滞水,从而达到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效果;2.排水管可以与路边的绿化带相连接,用于对绿化带进行浇灌,同时排水管还能与路边的蓄水池、水渠等相连接,从而对渗水进行重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3.行驶中的车辆行驶至橡胶块处时,主动杆向下移动,从而驱动从动杆向上移动,此时啮合齿的上端与直齿轮相抵触并驱动直齿轮转动,进而驱动传动轴转动;当主动杆在橡胶块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时,从动杆向下移动,此时啮合齿的下端弧面与直齿轮相接触,从动杆移动时,啮合齿的弧面沿直齿轮移动,啮合齿移动至安装筒内,弹簧受力压缩,从而使得主动杆受力向下移动时驱动传动轴转动,而主动杆向上移动复位时传动轴不会进行反转,达到便于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的效果;4.在安装槽内安装有多根主动杆、从动杆以及传动件,从而当车辆在路面的不同位置进行行驶时,均能通过安装杆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而主动杆复位时不会驱动传动轴转动的设计使得多根主动杆能够独立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
附图说明
27.图1是用于展示本技术实施例中路面结构的主视图。
28.图2是用于展示本技术实施例中路面结构的侧视图。
29.图3是用于展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抽水机构结构的剖视图。
30.图4是用于展示本技术实施例中传动件结构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1、沥青面层;12、透水层;121、粗砂层;122、细砂层;123、透水混凝土层;13、稳定层;14、路基层;15、安装槽;2、防水布;3、集水管;31、进水口;32、排水管;4、水泵;51、主动
杆;511、限位套;52、传动轴;53、传动件;531、啮合齿;532、直齿轮;533、安装筒;534、弹簧;54、从动杆;541、套管;55、转轴;56、连杆;561、滑孔;57、第一滑块;58、第二滑块;6、橡胶块;7、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沥青路面,参照图1和图2,一种沥青路面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沥青面层11、透水层12、稳定层13以及路基层14,沥青面层11的原料为多孔隙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沥青面层11包括沥青透层、沥青粘层以及沥青封层,多层沥青结构依次铺设施工。透水层12从下至上依次包括粗砂层121、细砂层122以及透水混凝土层123。路面表层的积水能够透过沥青面层11与透水层12向下渗透。稳定层13上表面加工为拱形,稳定层13位于路面中心处高、稳定层13位于路面的两侧低,透水层12的下表面与稳定层13的表面弧度相匹配。在稳定层13上铺设有防水布2,防水布2被压紧贴合在稳定层13与透水层12之间;在路基层14上且位于稳定层13的两侧均安装有集水管3,集水管3的长度方向沿道路的长度方向延伸,在集水管3上部朝向放水布处开设有进水口31,防水布2的两侧延伸至路面之外,防水布2位于路面外的一端通过进水口31延伸至集水管3中。在路面上间隔开设有安装槽15,在路面上且位于安装槽15内安装有抽水机构,在集水管3上连通安装有排水管32,抽水机构与集水管3、排水管32均相连接,抽水机构将集水管3中的水通过排水管32抽出。
34.排水管32与路面两侧的绿化带相连接,用于对绿化带进行浇灌;排水管32也可以与路面两侧的蓄水池、水渠等用水设施相连接,从而实现对渗水的重复利用,节约水资源。在集水管3的上方回填有土方,从而对集水管3进行填埋,起到对集水管3进行保护的效果。
35.雨水沿沥青面层11以及透水层12渗透,由于防水布2铺设在拱形的稳定层13上,雨水渗透至防水布2上时沿稳定层13的弧度向路面的两侧流动,渗水汇集在集水管3内,抽水机构将集水管3中的水通过排水管32排出,避免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积蓄大量积滞水而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透水层12由多层透水的材料组成,在保证透水层12的结构稳定性与承载性能的同时,使得渗水能够顺利通过透水层12。安装槽15的设计不仅为抽水机构提供了安装空间,同时起到施工缝的作用,用于容纳道路热胀冷缩引起的长度变形。
36.参照图2,抽水机构包括水泵4以及驱动组件,水泵4安装在集水管3底部且位于安装槽15内,水泵4的输入端与集水管3的底部相连通、水泵4的输出端与排水管32相连通,驱动组件与水泵4相连接并用于驱动水泵4运行。
37.参照图2和图3,安装槽15的两侧壁上均浇筑混凝土层,避免多层路面结构在端面处发生剥落,同时便于驱动组件进行安装。驱动组件包括主动杆51、传动轴52以及传动件53,在路面上且位于安装槽15处设置有凸出于路面的橡胶块6,橡胶块6对安装槽15的开口进行封堵。橡胶块6位于路面外侧的部分为拱形,使得车辆行驶过橡胶块6时能够顺利经过,同时车辆的重量使得橡胶块6朝向安装槽15内挤压变形。主动杆51为圆柱杆体,主动杆51的上端嵌设在橡胶块6内、下端竖直向下延伸,为了增强主动杆51与橡胶块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主动杆51的顶部安装有圆柱凸台。在主动杆51上套设有限位套511,限位套511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在安装槽15的两侧壁之间,传动轴52沿安装槽15的长度方向转动安装在安装槽15的底部,传动轴52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水泵4的动力输入端相连接。传动件53与主动
杆51、传动轴52均相连接,传动件53用于将主动杆51的运动传递至传动轴52,并用于将主动杆51的移动转化为传动轴52的转动。
38.路面上的汽车行驶至安装槽15位置时,汽车使得橡胶块6产生形变,且橡胶块6的一部分向安装槽15内移动,从而驱动主动杆51进行移动,由于主动杆51套设在限位套511内,主动杆51只能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传动件53将主动杆51的移动转化为传动轴52的转动,进而转动的传动轴52驱动水泵4运行,通过水泵4将集水管3中的水通过排水管32抽出。
39.参照图2和图3,安装槽15的两侧壁之间通过安装杆固定安装有套管541,在套管541内竖直滑动安装有从动杆54,从动杆54为矩形杆体;在安装槽15的两侧壁之间还水平固定安装有转轴55,在转轴55上转动安装有连杆56,连杆56为矩形杆体,在连杆56的两端均沿连杆56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滑孔561;在连杆56上靠近主动杆51一端的滑孔561内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57,主动杆51的下端加工为u形,主动杆51套设在连杆56上,且第一滑块57与主动杆51的下端转动连接;连杆56上靠近从动杆54一端的滑孔561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滑块58,从动杆54的上端加工为u形,从动杆54的上端套设在连杆56外,且第二滑块58与从动杆54的上端转动连接。传动件53安装在从动件的下方并与传动轴52相连接,从动杆54与转轴55之间的距离大于主动杆51与转轴55之间的距离。
40.主动杆51向下移动时,第一滑块57沿滑孔561进行移动,同时连杆56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滑块58沿滑孔561进行移动并驱动从动杆54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由于从动杆54与转轴55之间的距离大于主动杆51与转轴55之间的距离,因此连杆56靠近从动杆54一端的位移大于连杆56靠近主动杆51一端的位移,使得从动杆54的位移大于主动杆51的位于,达到对主动杆51的位移进行放大的效果。由于主动杆51上端嵌设在橡胶块6内,而橡胶块6突出于路面的高度有限,使得主动杆51的位移量较小,通过对主动杆51的位移进行放大,便于对主动杆51的位移进行利用。
41.参照图3和图4,传动件53包括多个啮合齿531以及直齿轮532,直齿轮532同轴线固定安装在传动轴52上,多个啮合齿531等间距安装在从动杆54朝向传动轴52的一侧,且多个啮合齿531与直齿轮532相啮合,在从动杆54朝向传动轴52的一侧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安装筒533,安装筒533为背离从动杆54侧开口设置的中空矩形体,啮合齿531水平滑动安装在安装筒533内。在安装筒533内还设置有弹簧534,弹簧534的一端与安装筒533内壁固定连接、弹簧534的另一端与啮合齿531位于安装筒533内的一端固定连接,多个啮合齿531的下表面均呈弧面设置。
42.主动杆51在汽车作用下向下移动时,从动杆54竖直向上移动,此时啮合齿531与直齿轮532相啮合并驱动直齿轮532转动,进而驱动传动轴52进行转动;而当主动杆51在橡胶块6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时,从动杆54竖直向下移动,此时啮合齿531下部的弧面与直齿轮532的轮齿相抵触,随着从动杆54向下移动,啮合齿531的弧面滑过直齿轮532的轮齿,啮合齿531移动至安装筒533内,弹簧534受力压缩,待啮合齿531脱离直齿轮532后,啮合齿531在弹簧534的作用下复位。从而使得主动杆51向下移动时,从动杆54驱动传动轴52进行转动;而当主动杆51向上移动时,从动杆54无法驱动传动轴52转动,进而使得传动轴52只能单向转动,使得水泵4不会频繁正反转而影响抽水工作的正常进行。
43.参照图2和图3,在主动杆5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拉簧7,两根拉簧7的末端分别与安装槽15的两侧壁相连接,拉簧7使得主动杆51始终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拉簧7驱动主动
杆51向上移动,主动杆51在汽车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后,拉簧7便于驱动主动杆51向上移动复位,加快了主动杆51的复位过程,便于主动杆51进行下一次移动。
44.图3中仅对其中一组从动杆54、从动杆54以及传动件53进行了展示,在实际施工中,主动杆51、从动杆54以及传动件53在安装槽15内沿安装槽15的长度方向安装有多组,在传动轴52上与多根从动杆54相正对处均同轴线固定安装有直齿轮532。
45.在安装槽15内安装有多组主动杆51、从动杆54以及传动件53,当路面上的不同位置有车辆经过时,车辆能够驱动相应位置的主动杆51进行移动,从而车辆从路面不同位置经过时均能驱动传动轴52进行转动。
46.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主动杆51向下移动时,从动杆54驱动传动轴52进行转动;而当主动杆51向上移动时,从动杆54无法驱动传动轴52转动。当安装槽15的一处有车辆经过时,此处的从动杆54驱动传动轴52转动,传动轴52上的多个直齿轮532同步转动,但此时传动轴52上其他部位的直齿轮532与相对应的啮合齿531的下方弧面接触,只能驱动啮合齿531移动至安装筒533内而无法驱动从动杆54移动。而当路面上安装槽15处的不同位置先后有车辆经过,即多根主动杆51移动方向不同时,原理如上,传动轴52仍然能够单向转动。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沥青路面的实施原理为:雨水沿沥青面层11以及透水层12渗透至防水布2上,由于防水布2铺设在拱形的稳定层13上,雨水在防水布2上沿稳定层13的弧度向路面的两侧流动,渗水汇集在集水管3内,再通过抽水机构将集水管3中的水排出,避免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积蓄大量积滞水,从而达到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效果。
48.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在路基施工之前,先对路基处地基进行清表施工,并对软地基处的路基进行加固处理,再对路基层14进行分层填筑,并通过压路机对路基层14进行压实;s2:对包括工业废土稳定土、稳定粒料的路基稳定层13进行分层填筑压实,并将稳定层13的顶部压实为拱形;s3:将集水管3安装在道路两侧的路基层14上,将排水管32连通设置在集水管3上,并使得排水管32与道路边的绿化带相连接,或者与水渠、储水池等设施相连通;s4:将防水布2铺设在稳定层13上,防水布2的两侧延伸至道路宽度之外,并使得防水布2的两侧通过进水口31延伸至集水管3内;s5:在防水布2上从下至上依次填筑粗砂层121与细砂层122,并以此压实,在细砂层122上铺设透水混凝土层123;s6:在透水层12顶部铺设沥青面层11,包括沥青透层、沥青粘层以及沥青封层,并通过压实设备将沥青面层11压实;s7:在道路上均间隔预留有安装槽15,待上述s1-s6步骤施工完成后,将抽水机构安装在安装槽15内并与集水管3相连接。
49.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