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3-03-28 22:49: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关于安装于电路基板,将电路基板的表面的导电部和对象侧连接导体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以往以来,作为安装于基板的连接器,如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基板安装型连接器为众所皆知。专利文献1的基板安装型连接器中,表面安装用的脚从略矩形的嵌合面的四个角垂下,在嵌合面形成开口。又,专利文献1的基板安装型连接器,从嵌合面的外侧,接触片朝内侧且下方延伸而形成对置的接触部,并且在,开口的内缘形成有向下倾斜的导引部。又,专利文献1的基板安装型连接器,在被插入的垂片(tab)端子稍微位置偏移的情况,通过此导引部进行导引,在垂片端子的位置偏移大的情况,通过抵接于嵌合面,阻止接触片变形。[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39906号公报
[0004]
但,在专利文献1具有下述课题,亦即,在垂片端子与接触部接触的状态下,于接触片的弹性变形方向大幅地位置偏移的情况,负载会经由接触面施加于从嵌合面的四个角垂下的脚,因此,产生将脚的前端的连接部与连接电路的焊锡剥离,造成连接部与连接电路变得无法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在与对象侧连接导体连接时或连接后,即使有对象侧连接导体的位置偏移产生的情况,也能维持电气性稳定的连接。
[0006]
本发明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通过将所述电路基板的表面的导电部和对象侧连接导体连接的金属板而形成为一体,其特征在于,具有:顶面部,其具备能供所述对象侧连接导体插通的窗孔部;一对固定部,其固定及连接于所述导电部;一对浮动部,其将所述顶面部与所述一对固定部分别连接;以及连接部,其与插通所述窗孔部的所述对象侧连接导体连接,所述一对浮动部分别具备:垂下部,其从所述顶面部的端部分成双叉并朝下方延伸设置;一对对置部,其与所述双叉的所述垂下部分别对置;以及翻折部,其将所述垂下部的下端与所述对置部的下端连接,所述一对固定部从所述对置部的上端朝外侧弯折,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垂下部的所述双叉之间,从所述顶面部的所述端部朝下方延伸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下端位于较所述一对固定部靠下方的位置。
[0007]
当在插通窗孔部的对象侧连接导体与连接部连接,并且对象侧连接导体和连接部连接时或连接后,对象侧连接导体对连接器产生位置偏移时,通过浮动部,吸收来自于对象侧连接导体的负载。
[0008]
若依据本发明,在与对象侧连接导体连接时或连接后,即使有对象侧连接导体的位置偏移产生的情况,也能维持电气性稳定的连接。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正面图。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底面图。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侧面图。图6是图3的a-a线剖面图。图7是显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显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的正面图。图9是显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并与插头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显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并与未产生位置偏移的插头连接的状态的图3的a-a放大剖面图。图11是显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并与未产生位置偏移的插头连接的状态的图3的b-b放大剖面图。图12是显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并与产生位置偏移的插头连接的状态的图3的b-b放大剖面图。图13是显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4是显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正面图。图15是显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6是显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正面图。图17是显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8是显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侧面图。(符号说明)1:连接器2:顶面部2a:端部2b:端部3:固定部4:浮动部5:连接部5a:下端6:连接部6a:下端7:引导部14:浮动部24:浮动部34:浮动部21:窗孔部
21a:缘部41:垂下部42:对置部43:翻折部80:连接器90:连接器100:电路基板100a:表面100b:背面101:插通孔141:垂下部142:对置部143:翻折部150:电路基板200:插头201:连接部241:垂下部242:对置部243:翻折部244:突出部341:垂下部342:对置部343:翻折部344:外侧对置部345:中央对置部346:内侧对置部347:上方翻折部348:下方翻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以下,适宜地参照图面,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之连接器。图中,x轴、y轴及z轴是形成为3轴正交坐标系,将y轴的正方向设为前方向、y轴的负方向设为后方向、x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z轴的正方向设为上方向、z轴的负方向设为下方向进行说明。
[0011]
(第1实施形态)《连接器的结构》以下,适宜地参照图1至图8,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的结构。
[0012]
连接器1是通过将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及折弯加工,形成为一体,并且将表面进行镀覆处理,并具有:顶面部2、固定部3、浮动部4、连接部5、连接部6及引导部7。
[0013]
顶面部2具备可供作为对象侧连接导体的插头200(在图1至图8中省略记载)在上下方向可插通的贯通孔亦即窗孔部21。
[0014]
固定部3是设有一对,从浮动部4的后述的对置部42的上端朝外侧弯折而形成。固定部3通过焊接等,固定及连接于电路基板100的未图标的电路图案的导电部。
[0015]
浮动部4是在顶面部2的左右位置设置一对,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并且可进行弹性变形。浮动部4在如图2所示的正面视角,形成为v字形状。具体而言,浮动部4具备垂下部41、对置部42及翻折部43。
[0016]
垂下部41,从前述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分别分成双叉并朝下方延伸设置。垂下部41中,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
[0017]
对置部42是为一对,从固定部3的内侧的端部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与双叉的垂下部41对置。一对对置部42通过固定部3连结。对置部42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朝从垂下部41远离的方向延伸设置。对置部42中,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
[0018]
翻折部43将垂下部41的下端与对置部42的下端连接。
[0019]
连接部5是在垂下部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朝下方延伸设置。如图5所示,连接部5形成为上方侧较下方侧宽广,并且形成为舌状。连接部5的剖面形状,如图6所示,呈ㄑ字状。连接部5的下端5a位于较固定部3更下方,并且如图5所示,位于连接部6的双叉之间。
[0020]
连接部6是在垂下部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b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在下端6a连结。连接部6的剖面形状,如图6所示,呈倒ㄑ字状。连接部6的下端6a位于较固定部3更下方。连接部6的下端6a是如图5所示,在未与插头200连接的状态,位于较连接部5的下端5a更下方。
[0021]
连接部5与连接部6以互相邻接并且未互相抵接的方式进行设置,在未与插头200连接的状态,在如图2所示的正面视角上,相互地重叠着。
[0022]
引导部7为设置一对,从窗孔部21的对置的缘部21a朝互相分离的方向延伸设置。引导部7的上端是如图2所示,与顶面部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0023]
《连接器朝电路基板的安装方法》以下,适宜地参照图9至图12,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朝电路基板100的安装方法。
[0024]
电路基板100具有多个插通孔101,并且在表面100a的插通孔101的周围具有未图标的电路图案的导电部。
[0025]
连接器1是对电路基板100的插通孔101,从上方插入,插通插通孔101直到固定部3抵接到电路基板100的表面100a的未图标的电路图案的导电部为止。又,连接器1通过以焊接等将固定部3连接及固定于电路基板100的表面100a的电路图案的导电部,以安装于电路基板100。连接器1是在已经安装于电路基板100的如图7及图8所示的状态,连接部5的下端5a及连接部6的下端6a位于较电路基板100的背面101b更下方。
[0026]
连接器1是通过前述方法,插通于各插通孔101而安装于电路基板100。藉此,在电路基板100,安装多个连接器1。
[0027]
安装于电路基板100的连接器1的数量,在此,显示以6个为例。再者,在电路基板,
不限于6个,可安装1个或6个以外的多个连接器1。
[0028]
《连接器的动作》以下,亦参照图9至图12,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连接器1的动作。
[0029]
预先准备安装有多个插头200的电路基板150、和安装有与插头200相同数量的多个连接器1的电路基板100。
[0030]
首先,将安装于电路基板150的插头200的连接部201从上方插入至安装于电路基板100的连接器1的窗孔部21。
[0031]
此时,在连接部201对连接器1于前后方向大幅地位置偏移的情况,通过连接部201抵接于顶面部2而以顶面部2限制朝下方的移动,能够防止连接器1的塑性变形。又,在连接部201对连接器1于左右方向位置偏移的情况,连接部201抵接于引导部7而以引导部7引导朝窗孔部21的插入。通过将引导部7延伸设置于从窗孔部21的缘部21a互相分离的方向,即使为在左右方向上从窗孔部21脱落的连接部201之位置偏移大的情况,也能将连接部201导引至窗孔部21。
[0032]
连接部201通过插通窗孔部21而向下方移动,抵接于连接部5及连接部6。
[0033]
又,连接部5及连接部6通过连接部201进一步朝下方移动,向互相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连接部201在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如图10及如图11所示,在窗孔部21的略中央与连接部5及连接部6连接。
[0034]
此时,通过使连接部5的下端5a及连接部6的下端6a位于较一对固定部3更下方,可使连接部5及连接部6不会与电路基板100干涉而能弹性变形。又,通过使连接部5及连接部6在未与连接部201连接的状态,正面视角时呈互相重叠,可提高连接部201与连接部5及连接部6的接触压,能够将连接部201与连接部5及连接部6确实地连接。且,通过将垂下部41及对置部42形成双叉并且在双叉之间设置连接部5及连接部6,使得当连接部5及连接部6弹性变形时,不会与垂下部41及对置部42干涉,并且可使连接部201不会与垂下部41及对置部42干涉。
[0035]
又,在连接部201因振动等使得在连接部5及连接部6的弹性变形方向,于左右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负载从连接部201经由连接部5或连接部6施加到浮动部4。
[0036]
例如,如图12所示,在产生连接部201朝连接部5侧偏离的位置偏移的情况,较大的负载经由连接部5施加至一对浮动部4中的如图12的右侧的浮动部4。此时,在右侧的浮动部4,垂下部41朝如图12中的右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伴随此动作,对置部42也经由翻折部43而朝右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的负载。
[0037]
又,在产生连接部201朝连接部6侧偏离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也会有较大的负载经由连接部5施加至一对浮动部4中的如图12的左侧的浮动部4。此时,在左侧的浮动部4,垂下部41朝如图12中的左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伴随此动作,对置部42也经由翻折部43而朝左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的负载。
[0038]
此时,通过将垂下部41及对置部4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能够使从连接部201施加的负载集中于浮动部4而尽可能不会施加到固定部3。
[0039]
藉此,可大幅地减低从连接部201施加到连接器1的负载直接施加至固定部3,因此,可防止将固定部3与电路基板100的导电部连接的焊锡剥离等,能够维持连接部201与电
路基板100的导电部之稳定的电性连接。
[0040]
又,在左右方向,从窗孔部21脱离这样的连接部201之位置偏移较大的情况,在连接部201被引导部7导引而插通窗孔部21的情况,可通过浮动部4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到连接部5或连接部6的较大的负载。
[0041]
又,通过设置浮动部4,能够将引导部7延伸设置于从窗孔部21的缘部21a互相分离的方向,即使在连接部201在左右方向上产生较大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也能将连接部201与连接器1连接。
[0042]
又,通过将浮动部4形成为在正面视角呈v字形状,能以浮动部4全体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到连接部5或连接部6的负载。
[0043]
如此,若依据本实施形态,具备固定及连接于电路基板100的导电部的一对固定部3、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的一对浮动部4、以及与插通窗孔部21的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的连接部5及连接部6,一对浮动部4分别具备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各自分成双叉而朝下方延伸设置的垂下部41、与双叉的垂下部41各别对置的一对对置部42、及将垂下部41的下端与对置部42的下端连接的翻折部43,一对固定部3是从对置部42的上端朝外侧弯折,连接部5及连接部6是在垂下部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朝下方延伸设置,藉此,在与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时或连接后,即使产生连接部201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也能维持稳定的电性连接。
[0044]
又,若依据本实施形态,通过将连接部5与连接部6设成不会互相抵接,使得当将连接器1进行镀覆处理时,可在连接部5及连接部6的表面确实地形成镀覆层。
[0045]
(第2实施形态)《连接器的结构》以下,适宜地参照图13及图14,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连接器80的结构。
[0046]
再者,在图13及图14中,关于与图1至图6相同结构的部分赋予相同图号并省略其说明。
[0047]
连接器80是通过将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及折弯加工,形成为一体,并且将表面进行镀覆处理,并具有:顶面部2、固定部3、连接部5、连接部6、引导部7及浮动部14。
[0048]
固定部3是设有一对,从浮动部14的后述的对置部142的上端朝外侧弯折而形成。
[0049]
浮动部14是在顶面部2的左右位置设置一对,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并且可进行弹性变形。浮动部14在如图14所示的正面视角,形成为u字形状。具体而言,浮动部14具备垂下部141、对置部142及翻折部143。
[0050]
垂下部141,从前述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分别分成双叉并朝下方延伸设置。垂下部141中,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
[0051]
对置部142是为一对,从固定部3的内侧的端部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与双叉的垂下部141对置。一对对置部142通过固定部3连结。对置部142是以与垂下部141平行的方式进行延伸设置。对置部142中,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
[0052]
翻折部143将垂下部141的下端与对置部142的下端连接。
[0053]
连接部5是在垂下部1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朝下方延伸设置。
[0054]
连接部6是在垂下部1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b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在下端6a连结。
[0055]
再者,本实施形态之连接器80的朝电路基板100的安装方法及动作是与连接器1的朝电路基板100的安装方法为相同方法及相同动作,在此省略说明。
[0056]
如此,若依据本实施形态,具备固定及连接于电路基板100的导电部的一对固定部3、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的一对浮动部14、以及与插通窗孔部21的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的连接部5及连接部6,一对浮动部14分别具备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的各自分成双叉而朝下方延伸设置的垂下部141、与双叉的垂下部141各别对置的一对对置部142、及将垂下部141的下端与对置部142的下端连接的翻折部143,一对固定部3是从对置部142的上端朝外侧弯折,连接部5及连接部6是在垂下部1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朝下方延伸设置,藉此,在与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时或连接后,即使产生连接部201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也能维持稳定的电性连接。
[0057]
(第3实施形态)《连接器的结构》以下,适宜地参照图15及图16,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连接器90的结构。
[0058]
再者,在图15及图16中,关于与图1至图6相同结构的部分赋予相同图号并省略其说明。
[0059]
连接器90是通过将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及折弯加工,形成为一体,并且将表面进行镀覆处理,并具有:顶面部2、固定部3、连接部5、连接部6、引导部7及浮动部24。
[0060]
固定部3是设有一对,从浮动部24的后述的突出部244的外侧的下端朝外侧弯折而形成。
[0061]
浮动部24是在顶面部2的左右位置设置一对,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并且可进行弹性变形。浮动部24在如图16所示的正面视角,形成为u字形状。具体而言,浮动部24具备垂下部241、对置部242及翻折部243。
[0062]
垂下部241,从前述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分别分成双叉并朝下方延伸设置。垂下部241中,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
[0063]
对置部242是为一对,从固定部3的内侧的端部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与双叉的垂下部241对置。一对对置部242通过固定部3连结。对置部242是以与垂下部241平行的方式进行延伸设置。对置部242中,宽度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对置部242具备从固定部3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44。突出部244在正面视角上呈倒u字形状。
[0064]
翻折部243将垂下部241的下端与对置部242的下端连接。
[0065]
连接部5是在垂下部2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朝下方延伸设置。
[0066]
连接部6是在垂下部2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b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在下端6a连结。
[0067]
再者,本实施形态之连接器90的朝电路基板100的安装方法是与连接器1的朝电路基板100的安装方法为相同方法,在此省略说明。
[0068]
《连接器的动作》以下,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连接器90动作。
[0069]
在连接部201因振动等使得在连接部5及连接部6的弹性变形方向,于左右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负载从连接部201经由连接部5或连接部6施加到浮动部24。
[0070]
例如,在产生连接部201朝连接部5侧偏离的位置偏移的情况,较大的负载经由连接部5施加至一对浮动部24中的如图16的右侧的浮动部24。此时,在右侧的浮动部24,垂下部241朝如图16中的右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伴随此动作,对置部242也经由翻折部243而朝右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的负载。又,通过在对置部242设置突出部244,能够在浮动部24获得充分的长度的弹簧跨度,因此,通过浮动部24可吸收较大的负载。
[0071]
又,在产生连接部201朝连接部6侧偏离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也会有较大的负载经由连接部5施加至一对浮动部24中的如图16的左侧的浮动部24。此时,在左侧的浮动部24,垂下部241朝如图16中的左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伴随此动作,对置部242也经由翻折部243而朝左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的负载。又,通过在对置部242设置突出部244,能够在浮动部24获得充分的长度的弹簧跨度,因此,通过浮动部24可吸收较大的负载。
[0072]
再者,连接器90的前述以外的动作是与连接器1的动作为相同动作,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0073]
如此,若依据本实施形态,具备固定及连接于电路基板100的导电部的一对固定部3、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的一对浮动部24、以及与插通窗孔部21的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的连接部5及连接部6,一对浮动部24分别具备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的各自分成双叉而朝下方延伸设置的垂下部241、与双叉的垂下部241各别对置的一对对置部242、及将垂下部241的下端与对置部242的下端连接的翻折部243,一对固定部3是从对置部242的上端朝外侧弯折,连接部5及连接部6是在垂下部2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朝下方延伸设置,藉此,在与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时或连接后,即使产生连接部201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也能维持稳定的电性连接。
[0074]
又,在本实施形态,将浮动部24形成为在正面视角呈u字形状,但不限于此,亦可将浮动部形成为在正面视角呈v字形状。
[0075]
(第4实施形态)《连接器的结构》以下,适宜地参照图17及图18,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连接器95的结构。
[0076]
再者,在图17及图18中,关于与图1至图6相同结构的部分赋予相同图号并省略其说明。
[0077]
连接器95是通过将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及折弯加工,形成为一体,并且将表面进行镀覆处理,并具有:顶面部2、固定部3、连接部5、连接部6、引导部7及浮动部34。
[0078]
固定部3是设有一对,从浮动部34的后述的内侧对置部346的上端朝外侧弯折而形成。
[0079]
浮动部34是在顶面部2的左右位置设置一对,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并且可进行弹性变形。浮动部34在正面视角,形成为v字形状。具体而言,浮动部34具备垂下部341、对置部342及翻折部343。
[0080]
垂下部341,从前述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分别分成双叉并朝下方延伸设置。
垂下部341中,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
[0081]
对置部342是为一对,从固定部3的内侧的端部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与双叉的垂下部341对置。一对对置部342通过固定部3连结。对置部342中,宽度方向的长度较固定部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短。
[0082]
具体而言,对置部342具备:外侧对置部344、中央对置部345、内侧对置部346、上方翻折部347、及下方翻折部348。
[0083]
外侧对置部344从翻折部343朝上方延伸设置。
[0084]
中央对置部345配置于外侧对置部344与内侧对置部346之间。
[0085]
内侧对置部346设在中央对置部345内侧,上端连接于固定部3。
[0086]
上方翻折部347将外侧对置部344的上端与中央对置部345的上端连接。
[0087]
下方翻折部348将中央对置部345的下端与内侧对置部346的下端连接。
[0088]
对置部342具有通过外侧对置部344、中央对置部345及上方翻折部347,沿着前后方向折弯成发夹状的形状。对置部342具有通过中央对置部345、内侧对置部346及下方翻折部348,沿着前后方向折弯成发夹状的形状。对置部342具有通过外侧对置部344、中央对置部345、内侧对置部346、上方翻折部347及下方翻折部348,沿着前后方向蛇行的形状。
[0089]
翻折部343将垂下部341的下端与外侧对置部344的下端连接。
[0090]
连接部5是在垂下部3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朝下方延伸设置。
[0091]
连接部6是在垂下部3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b分成双叉且朝下方延伸设置,并且在下端6a连结。
[0092]
再者,本实施形态之连接器95的朝电路基板100的安装方法是与连接器1的朝电路基板100的安装方法为相同方法,在此省略说明。
[0093]
《连接器的动作》以下,详细地说明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连接器95的动作。
[0094]
在连接部201因振动等使得在连接部5及连接部6的弹性变形方向,于左右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的情况,负载从连接部201经由连接部5或连接部6施加到浮动部34。
[0095]
例如,在产生连接部201朝连接部5侧偏离的位置偏移的情况,较大的负载经由连接部5施加至一对浮动部34中的如图18的正前侧的浮动部34。此时,在正前侧的浮动部34,垂下部341朝如图18中的正前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伴随此动作,对置部342也经由翻折部343而朝如图18的正前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的负载。又,通过将对置部342形成为以外侧对置部344、中央对置部345、内侧对置部346、上方翻折部347及下方翻折部348沿着前后方向蛇行的形状,使得在浮动部34可获得充分长度的弹簧跨度,因此,通过浮动部34可吸收较大的负载。
[0096]
又,在产生连接部201朝连接部6侧偏离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也会有较大的负载经由连接部5施加至一对浮动部34中的如图18的左侧的浮动部34。此时,在深部侧的浮动部34,垂下部341朝如图18中的深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伴随此动作,对置部342也经由翻折部343而朝如图18的深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吸收从连接部201施加的负载。又,通过将对置部342形成为以外侧对置部344、中央对置部345、内侧对置部346、上方翻折部347及下方翻折部348沿着前后方向蛇行的形状,使得在浮动部34可获得充分长度的弹簧跨度,因此,通过浮动部34可吸收较大的负载。
[0097]
再者,连接器95的前述以外的动作是与连接器1的动作为相同动作,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0098]
如此,若依据本实施形态,具有固定及连接于电路基板100的导电部的一对固定部3、分别将顶面部2与一对固定部3连接的一对浮动部34、及与插通窗孔部21的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的连接部5及连接部6,一对浮动部34分别具备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分成双叉并朝下方延伸设置的垂下部341、各别与双叉的垂下部341对置的一对对置部342、及将垂下部341的下端与对置部342的外侧对置部344的下端连接的翻折部243,一对固定部3是从对置部342的内侧对置部346的上端朝外侧弯折,连接部5及连接部6是通过在垂下部341的双叉之间从顶面部2的端部2a及端部2b朝下方延伸设置,使得在与插头200的连接部201连接时或连接后,即使产生连接部201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亦可维持稳定的电性连接。
[0099]
再者,在本实施形态,将浮动部34的对置部342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蛇行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亦可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蛇行的形状。
[0100]
又,在本实施形态,将浮动部34的对置部342形成为弯折成发夹状并蛇行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亦可形成为弯折成m字状等的任意形状并蛇行的形状。
[0101]
本发明的构件的种类、配置、数量等不限于前述实施形态,在不超出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将其构成要件适当地置换成可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构件等予以适宜变更。[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102]
本发明的连接器,可理想适用于安装在电路基板并将电路基板的表面的导电部与对象侧连接导体连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