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3-28 07:11: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流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抛光工艺、cnc工艺生产中,为保证生产产品的品质,常需要对研磨液、冷却液的浓度、密度和浊度等数据进行监控、测量和调节。在现有的管控办法中大多采用人工定期取样检查,此方法增加了人工干预,无法实现工艺闭环,且人工检测周期不定,常引起产品品质波动;因为研磨液与冷却液常为多相,使用一般的检测装置,常存在检测液面波动、流体沉降、装置清理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具有流体液面稳定、防冲击、防底部粘连、可自动润洗的优点,更适用于工艺的闭环要求,提高流体检测的准确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包括盖体与流通本体,该盖体设于该流通本体的上方,其中,该流通本体包括设于该流通本体一侧的进液口、内设有防冲隔板与限高板的主流道、次流道和设于该溢出腔的底部的出液口,该防冲隔板与该流通本体构成和进液口相通的缓冲腔,该限高板与该防冲隔板构成检测腔,该限高板与该主流道构成溢出腔,该缓冲腔底部与该检测腔相通,该检测腔的顶部与该溢出腔相通,该检测腔底部设有检测装置;该次流道的一端设于该缓冲腔的底部,另一端连接该溢出腔。
6.在本技术中,设置防冲隔板隔离出缓冲腔,进入流通本体的混合液先在缓冲腔与检测腔内积累,防止流体流速过大造成液面波动,然后沉积物伴随部分流体进入次流道,流经溢出腔从出液口排出,混合液分通道流通防止沉积物在装置底部粘连,利于装置清洗,增加装置使用寿命。设置限高板实现液面的稳定和流速缓释,同时增加流体停留时间,实现实时流体检测或循环静态检测。
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主流道底部存在高度差距,该缓冲腔与该检测腔的底部离地高度高于该溢出腔的底部离地高度。缓冲腔与检测腔的高度高于溢出腔的高度,使次流道倾斜,存在高度差使沉积物更容易通过次流道。
8.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流通本体的内壁设有防冲组件,该防冲组件包括设于该进液口的一侧的防冲板与围绕该防冲板设置的防冲围板。防冲板设置在进液口,将混合的运动方向由水平转变成竖直,对流速过快的混合液进行初步减速作用,防冲围板对改变运动方向的混合液进行二次减速,在入口处减小混合液速度,实现液面稳定和流速缓释。
9.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流通本体还包括设于该流通本体的内壁的清洗管道,该清洗管道的入水口设于该进液口的上方,该清洗管道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出水口。清洗管道设置在缓冲腔、检测腔和溢出腔的上方,清洗管道设置在流通本体内壁的最顶端,且在侧壁设置出水口,连接清水便可以对流通本体进行润洗,便于检测结构的清洁。
1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次流道包括一侧设有次流道软管的开度阀门。开度阀门用于控制次流道内流量的大小,关闭阀门,可以对次流道软管进行拆卸清洗或更换,防止次流道内沉积物堆积。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次流道的入口低于该缓冲腔的底部,该缓冲腔与该检测腔的底部为朝该次流道的入口倾斜的面,入口低和斜面设置便于沉积物往次流道运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出液口低于该溢出腔的底部,该溢出腔的底部为朝该出液口倾斜的面,出液口低和斜面设置便于沉积物和流体往出液口运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检测腔底部设有用于固定检测装置的装置固定平台。装置固定平使使检测装置距离检测腔底部有一定距离,防止因为沉积物进入检测装置引起的检测装置故障。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体上设有观察孔。观察孔便于人工观察仪器内部运作情况。
15.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流通本体外设有若干个固定件。固定件用于固定检测结构在工艺流水线上。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7.1.通过设置主流道和次流道,使沉积物与流体分道流通,解决流体检测中底部粘附的顽疾,使检测设备能够适应闭环工艺的环境。
18.2.通过设置防冲组件、防冲隔板和限高板,降低流体流速,防止流体冲击设备,维持检测液面稳定,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19.3.通过设置清洗管道和倾斜的底面,实现检测台可自然清洗和润洗的功能。
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21.无疑的,本技术的此类目的与其他目的在下文以多种附图与绘图来描述的较佳实施例细节说明后将变为更加显见。
22.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个或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24.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个或数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类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的分开结构侧视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中的清洗管道底部局部结构图;
29.图4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的防冲组件结构示意图。
30.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31.1.盖体;
32.11.观察孔;
33.2.流通本体;
34.21.进液口;
35.22.主流道;
36.221.防冲隔板、222.限高板、223.缓冲腔、224.检测腔、225.溢出腔、226.检测装置;
37.227.装置固定平台;
38.23.次流道;
39.231.开度阀门;232.次流道软管;
40.24.出液口;
41.25.防冲组件;
42.251.防冲板、252.防冲围板;
43.26.清洗管道;
44.261.出水口;
45.27.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渡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
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0.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的分开结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5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包括盖体1与流通本体2。该盖体1上设有观察孔11,观察孔11设于检测装置226的上方,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等任意一种,观察孔11上可覆盖玻璃或任意可开启的面板,该流通本体2外设有若干个固定件27,固定件27优选为“l”型固定件,该盖体1设于该流通本体2的上方,该盖体1与该流通本体2可活动连接。
52.该流通本体2包括进液口21、主流道22、次流道23和出液口24。其中,
53.进液口21设于该流通本体2一侧,进液口21优选设于该流通本体2的一侧的上方,防止沉积物堆积堵塞进液口21;
54.主流道22内设有防冲隔板221与限高板222,该防冲隔板221与该流通本体2构成和进液口21相通的缓冲腔223,该限高板222与该防冲隔板221构成检测腔224,该限高板222与该主流道22构成溢出腔225,该缓冲腔223底部与该检测腔224相通,该检测腔224的顶部与该溢出腔225相通,两个隔板将主流道22隔出3个空间,流体在主流道22内以“s”形方向流动,其中缓冲腔223与检测腔224的底部相通,检测腔224与溢出腔225通过顶部相通,能够减小检测腔224内液面波动,且检测位置固定,减少检测的干扰因素,该检测腔224底部设有检测装置226,该检测装置226可以根据检测内容的不同进行更换,优选为传感器,检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密度、浊度、粘度、流动性等。
55.该次流道23包括一侧设有次流道软管232的开度阀门231。次流道软管232优选为橡胶材质,其设于开度阀门231上靠近出液口24的一侧,便于检修和清淤,次流道23的一端设于该缓冲腔223的底部,该次流道23的另一端连接该溢出腔225,整个管道从主流道22内部延伸至主流道22外部,最终又回到主流道22内,形成外部循环管道。
56.出液口24设于该溢出腔225的底部,该出液口24低于该溢出腔225的底部,该溢出腔225的底部为朝该出液口24倾斜的面,出液口24为溢出腔225内最低点,便于混合液体检测后能自动从出液口24流出。
5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该主流道22底部存在高度差距,该缓冲腔223与该检测腔224的底部离地高度高于该溢出腔225的底部离地高度,该主流道22的底部优选为阶梯型。
58.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的防冲组件25结构示意图。
5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该流通本体2的内壁设有防冲组件25,该防冲组件25包括防冲板251与防冲围板252,该防冲板251设于该进液口21的一侧,该防冲围板252围绕该防冲板251设置,该防冲板251距离进液口21有一段距离,当混合液从进液口21进来时,由防冲板251进行阻拦,将混合液流动方向由水平转换成竖直,流速变小,改变方向后的混合液再经过防冲围板252进行方向的二次改变,流速进一步变小。
60.参照图3,图3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结构中的清洗管道26底部局部结构图;
6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该流通本体2还包括清洗管道26,该清洗管道26设于该流通本体2的内壁,该清洗管道26的入水口设于该进液口21的上方,该清洗管道26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出水口261。清洗管道26沿该流通本体2上方结构布置,出水口261朝下且口径小,当水充满管道时,在水压的作用下会产生若干个强力水流,对装置的内部进行冲洗。
6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该次流道23的入口低于该缓冲腔223的底部,该缓冲腔223与该检测腔224的底部为朝该次流道23的入口倾斜的面,次流道23的入口为缓冲腔223内最低点,便于沉积物沉积下来后能自动进入次流道23。
6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该检测腔224底部设有装置固定平台227,该装置固定平台227用于固定检测装置226。装置固定平台227与检测腔224底部有一段距离,防止沉积物过多进入检测装置226影响检测。
64.将流体检测结构固定在需要测试的环节上,混合液经过进液口21在防冲组件25的初步减速下进入流通本体2,在缓冲腔223内进行分离,大部分流体通过主流道22,少部分流体伴随着沉积物进入次流道23,在主流道22上,流体从底部通道进入检测腔224并积累液面升高,当到达限高板222的高度时从限高板222溢出,并且与次流道23流出的混合液在溢出腔226内汇合,统一从出液口24排出,保持检测腔224内液面高度稳定。当结构内沉积物过多时,可在清洗管道26内通入清水,水便从主流道22上方冲刷而下,对结构内进行润洗。
65.需说明,在上文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