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输入双输出的增速器的制作方法

2023-03-19 19:55: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输入双输出的增速器。


背景技术:

2.风力发电站,是一种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再转变为电能的设备。利用风力发电,向蓄电池充电蓄存电能。它普遍适用于风能条件好,远离电网,或电网不正常的地区,供给照明、电视机、探照灯、放像、通讯设备和电动工具用电。碳中和逐渐成为社会共同意识,风力发电也愈发重要。
3.现有的一种垂直周风力发电,包括两组叶片,两组叶片分别连接两个转轴,一正一反旋转,两个转轴同时输入,经过增速器之后分别传递至两组电机,现有的增速器进行只增速,当两个叶片之间转速不一致时,两组电机的发电频率以及电压均不一致,无法直接入网,需要经过变压器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入网。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输入与双输出的转速一致的双输入双输出的增速器。
5.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输入双输出的增速器,包括:套筒,其内部中空;输入端,其包括第一输入部,第二输入部,所述第一输入部与一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输入部与另一组转轴连接;传递部,其具有中心轴,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输入部连接并同轴转动,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二输入部连接并同轴转动,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抵触连接;输出部,其包括第一输出部和第二输出部,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二输出部均与所述中心轴连接。
6.可选的,所述中心轴具有与所述第一传动件连接的输入外齿,所述第一传动件呈环状且内壁均具有第一输入内齿并于所述输入外齿啮合。
7.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与所述第一输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柱呈接阶梯状,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柱连接位置呈阶梯状并与所述第一安装柱相适配。
8.可选的,所述第二传动件包括连接台与第一传递环,所述连接台与第二输出部连接,所述连接台朝向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一侧具有第一同步部,所述第一传动件朝向所述连接台的一侧具有第二同步部,所述第一同步部与所述第二同步部抵触连接且线速度一致。
9.可选的,所述第一同步部为第一同步齿,所述第二同步部为第二同步齿,所述第一同步齿与第二同步齿相互啮合。
10.可选的,所述第一传递环连接有第二传递环,所述第二传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输出部固定连击的第三传递环,所述第二传递环具有传递外齿,所述第三传递环具有传递内齿,所述第二传递环与所述第三传递环相互啮合。
11.可选的,所述第二传递环朝向所述中心轴的一侧具有第三同步部,所述中心轴朝向所述第二传递环的位置具有第四同步部,所述第三同步部与所述第四同步部抵触连接且线速度一致。
12.可选的,所述第三同步部为第三同步齿,所述第四同步部为第四同步齿,所述第三同步齿与第四同步齿相互啮合。
13.可选的,所述第二输入部包括预装输入台以及与叶片连接的盖合输入台,所述预装输入台与所述套筒之间装有轴承。
14.可选的,所述第二输出部包括预装输出台以及与电机连接的盖合输出台,所述预装输出台与所述套筒之间装有轴承。
15.1.在使用该本发明创造的增速器的时候,两组叶片转动带动两组转轴转动,带动第一输入部与第二输入部转动,由于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抵触连接,从而使得两组传动件的转速一致,两组传动件之间相互限制;2.在本发明创造的是增速器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由在转速不一致时,转速快的传动件会对转速慢的传动件有一个带动力,从而减少动力的浪费。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入双输出的增速器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输入双输出的增速器的传递部的结构示意图。
17.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9.请参阅图1以及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双输入双输出的增速器,包括套筒1、输入端2、传递部3以及输出端4。
20.套筒1呈类圆柱体且内部中空,前述的输入端2、传递部3以及输出端4均位于套筒1内部。套筒1外侧具有一安装环11,安装环11上开有两个通孔,套筒1通过螺栓安装于风力发电站上。
21.输入端2包括第一输入部21以及第二输入部22,第一输入部21与一组转轴连接,第二输入部22与另一组转轴连接。
22.传递部3具有中心轴31,第一传动件32与第二传动件33,第一传动件32第一输入部21连接并同轴转动,第一传动件32与中心轴31连接,第二传动件33与第二输入部22连接并同轴转动,第一传动件32与第二传动件33抵触连接。
23.输出端4包括第一输出部41和第二输出部24,第一输出部41与与中心轴31连接,第二输出部24与所述第二传动件33连接。
24.在使用该本发明创造的增速器的时候,两组叶片转动带动两组转轴转动,带动第一输入部21与第二输入部22转动,由于第一传动件32与第二传动件33抵触连接,从而使得
两组传动件的转速一致,两组传动件之间相互限制。
25.具体但非限定的,第一输入部21为阶梯状的凸台体,沿轴线方向开有通孔,该通孔与一组转轴连击。第二输入部22也为为阶梯状的凸台体,其位于第一输入部21外部,第一输入部21与第二输入部22之间安装有轴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入部21与第二输入部22均使用平键和键槽与转轴连接。第二输入部22包括预装输入台221以及与叶片连接的盖合输入台222,预装输入台221与套筒1之间装有轴承。
26.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先将预装输入台221进行安装,通过将轴承将预装输入台221卡嵌于套筒1内壁上,然后再将盖合输入台222与预装输入台221固结,轴承嵌合于预装输入台221与盖合输入台222之间。
27.中心轴31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第一输入部21连接,具有与第一传动件32连接的输入外齿,第一传动件32呈环状且内壁均具有第一输入内齿并于输入外齿啮合,通过啮合连接,工作可靠,传动比稳定,结构紧凑,使用寿命较长,进而减少维修次数。
28.第一传动件32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柱321,第一安装柱321与第一输入端2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柱321一端与第一传动件32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输入部21且具有限位帽322。第一安装柱321可设置为多组均匀阵列分布于第一传动件32上。举例说明,具体加工过程中可用螺柱焊接于第一传动件32上形成第一安装柱321,然后限位帽322则选为螺帽将第一安装柱321与第一输入部21锁紧,第一安装柱321也可直接与第一传动件32一体成型,成型后再开螺纹,若不开螺纹,则可将限位帽322与第一传动件32焊接或粘接。
29.第二传动件33呈阶梯状,其包括连接台331与第一传递环332,连接台331与第二输出部24连接,连接台331朝向第一传动件32的一侧具有第一同步部335,第一传动件32朝向连接台331的一侧具有第二同步部323,第一同步部335与第二同步部323抵触连接且线速度一致。具体但非限定的,第一同步部335为第一同步齿,第二同步部323为第二同步齿,第一同步齿与第二同步齿相互啮合。
30.在整个动力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同步齿与第二同步齿相互啮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件32与第二传动件33的转速保持一致,两组传动件之间相互限制,在转速不一致时,转速快的传动件会对转速慢的传动件有一个带动力,从而减少动力的浪费。
31.第二传动件33还包括第二传递环333以及第三传递环334,沿图2所示视角,第二传递环333固定连接于第一传递环332下端,还包括与第二输出部24固定连击的第三传递环334,第二传递环333具有传递外齿,第三传递环334具有传递内齿,第二传递环333与第三传递环334相互啮合。具体的,第一传递环332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柱,第二安装柱与第二传递环333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柱一端与第一传递环332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传递环333且具有限位帽322。第二安装柱可设置为多组均匀阵列分布于第一传递环332上。此处类似于第一安装柱321,可选为焊接螺柱也可一体成型。
32.在本发明创造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环333朝向中心轴31的一侧具有第三同步部336,中心轴31朝向第二传递环333的位置具有第四同步部337,第三同步部336与第四同步部337抵触连接且线速度一致。具体但非限定的,第三同步部336为第三同步齿,第四同步部337为第四同步齿,第三同步齿与第四同步齿相互啮合。
33.通过第三同步齿与第四同步齿之间相互啮合,从而使得第二传递环333与中心轴31的转速一致,第一输出部41与中心轴31连接,第二输出部24通过第三传递环334与第二传
递环333连接,从而第一输出部41与第二输出部24转速一致。
34.具体但非限定的,第一输出部41为阶梯状的凸台体,沿轴线方向开有通孔,该通孔与一组转轴连击。第二输出部24也为为阶梯状的凸台体,其位于第一输出部41外部,第一输出部41与第二输出部24之间安装有轴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部41与第二输出部24均使用平键和键槽与转轴连接。第二输出部24包括预装输出台421以及与叶片连接的盖合输出台422,预装输出台421与套筒1之间装有轴承。
35.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先将预装输出台421进行安装,通过将轴承将预装输出台421卡嵌于套筒1内壁上,然后再将盖合输出台422与预装输出台222固结,轴承嵌合于预装输出台与盖合输出台之间。
3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