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桑蚕养殖架的制作方法

2023-03-19 02:10: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桑蚕养殖架,涉及桑蚕养殖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桑蚕养殖的工业化程度提升,应用在桑蚕饲养、结茧等环节使用的装置和用具类型较多,并且这些装置或用具的设计都基本以提高桑蚕养殖的效率为主要目的。
3.公开号为cn114653656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工厂化养蚕用养殖框,包括框体,框体的侧面设有透气槽,其特征在于:框体内对称分布有搁板卡座,搁板卡座包括固定托块和l形卡块,l形卡块设于固定托块上,固定托块设于框体的底板上,l形卡块的内侧设有弹性拱条;固定托块的底部设有延伸部,延伸部穿出框体的底板,框体的底板上设有透气孔。
4.该养殖框有以下缺点:该养殖框只有其侧面的透气槽能够通气,使得养殖框的空气流通效果一般。另外,该养殖框的侧面设置有加强筋,用以提高结构强度以避免堆叠多层后容易受压变形,然而设置的加强筋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透气槽流通空气的性能,从而使得空气流通效果变得更差。
5.公开号为cn114073243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养殖用便于码垛的搁板,包括板体。板体设有网板。通过在板体上设置网板,网板形成有饲养孔,便于蚕虫通过饲养孔从该搁板下方爬升到该搁板,从而实现蚕虫的自我转移,在此过程中完成蚕虫饲养环境的更换,且方便了蚕虫转移到下一龄的饲养框中,解决蚕虫转移的问题。
6.该搁板存在以下缺点:首先,搁板在叠层后,两个隔板之间需要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供给桑蚕活动空间,间隙过小不利于桑蚕自由活动而且还可能存在压伤桑蚕的情况,然而隔板的间隙过大则会提高桑蚕向上爬升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低龄阶段的幼蚕,使其无法爬上到上一层搁板,从而影响到桑蚕的进食和成长。
7.公开号为cn210157875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便于出茧的簇具,包括框架和安装板,还包括簇笼,安装板上设置有簇笼穿槽,簇笼固定安装在簇笼穿槽上,簇笼的底部设置有顶出装置;框架、安装板和簇笼为本装置簇具的主体,为熟蚕结茧提供空间,并且对产生的蚕茧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8.该簇具存在以下缺陷:每个簇笼只能允许单个桑蚕进行结茧的空间,使得桑蚕在爬升到簇笼内存在着竞争机制,这对桑蚕结茧的效率造成很大影响。另外,一般情况下在桑蚕结茧前会在其私聊中添加例如蜕皮激素等催化其结茧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移动并爬升到边缘位置簇笼的桑蚕还可能发生提前提前结茧的现象,对后续蚕茧的收集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桑蚕养殖架,提高流通空气的性能并且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
10.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11.一种桑蚕养殖架,包括多层堆叠的养殖框,养殖框包括底板、四个共同形成矩形合围的围栏板;所述围栏板的顶边具有向外弯折形成的承载板;所述底板的底面在边缘处设有多个将相邻层养殖框间隔开并形成透气窗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底部具有支撑在下一层养殖框的承载板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面上具有凸起形成并且卡嵌在下一层养殖框的围栏板内壁上的第一定位卡角。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栏板倾斜设置,并且由其底边至顶边向外倾斜;所述第一定位卡角用于和围栏板内壁卡嵌的面倾斜设置,并且基本贴合在围栏板的内壁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栏板上设有多个内外贯通的透气槽。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栏板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围栏横向加强筋、多个相互间隔并且和围栏横向加强筋相互交叉的围栏竖向加强筋;所述围栏竖向加强筋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支撑板、底板位于围栏板之外的部分。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栏板外壁的中部设置有多个围栏斜向加强筋,所述围栏斜向加强筋和所述围栏横向加强筋、围栏竖向加强筋相互交叉。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座的顶面贴合在所述底板的底面,并且支撑座的顶面延伸有贴合在底板底面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贯穿安装板并且插设固定在底板底面上的可拆卸紧固件。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底面上具有凸起形成的第二定位卡角,所述安装板的顶面具有凹槽,第二定位卡角插设在凹槽内;所述支撑座拆卸后,第二定位卡角用于卡嵌在下一层养殖框的围栏板内壁上。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相互交叉的底板加强筋,底板加强筋的两端和第二定位卡角相连。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底面至少在其四角处设有所述支撑座。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1.通过在养殖框底部设置支撑座,使得相邻养殖框形成透气窗来提高空气流通性,而围栏板上的透气槽作为辅助透气的手段;在不影响整体透气效果的前提下,在围栏板上设置各类加强筋使得养殖框、养殖载具的结构强度较佳。
附图说明
22.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23.图1为桑蚕养殖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24.图2为由多层养殖框堆叠形成的桑蚕养殖架的示意图;
25.图3为养殖框的结构示意图一;
26.图4为养殖框的结构示意图二;
27.图5为养殖框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28.图6为养殖板的俯视示意图;
29.图7为养殖板放置饲养膏料后的示意图;
30.图8为结茧盘的俯视示意图;
31.图9为结茧盘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诱导柱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35.参照图1,一种桑蚕养殖装置,包括:养殖框1、养殖板2、结茧盘3。所述养殖框1是养殖板2以及结茧盘3承载的用具,所述养殖板2是用来给桑蚕进行喂料的,使用时会使用到多个,一般情况下会使用到3-5个,并且是堆叠在养殖框1内的,可以全部堆叠在养殖框1内,也可以将使用完的养殖板2从养殖框1内抽出,只在养殖框1内保留2层。所述结茧盘3是用于桑蚕进行结茧的,其放置在养殖框1内的最上方,即位于多层堆叠的养殖板2的上方。
36.一个养殖框1即进行一笼桑蚕养殖,在实际养殖桑蚕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是将多个养殖框1叠层进行多笼的桑蚕养殖,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工业化桑蚕养殖模式。
37.参照图2-图5,多层堆叠的所述养殖框1构成了桑蚕的养殖架,所述养殖框1包括底板11、四个共同形成矩形合围的围栏板12,所述围栏板12的宽度限定了所述养殖框1内的装载空间,即在养殖框1内能堆叠的养殖板2的层数。所述围栏板12的顶边具有有向外弯折形成的承载板13,在俯视视角下,所述承载板13呈矩形的边条结构。所述底板11的底面在边缘处设置有多个支撑座14,多层养殖框1堆叠构成养殖架的情况下,所述支撑座14将相邻两层养殖框1之间间隔开,并形成了供养殖框1内桑蚕换气的透气窗1-a,所述透气窗1-a为全开放式并且周向通透的窗口,能够取得极好的透气效果。
38.所述支撑座14的底部具有支撑板141,所述支撑板141用以支撑在下一层养殖框1的承载板13上。由于设置所述支撑座14的缘故,相邻两层养殖框1的实际接触部分较少,因此,在围栏板12顶端弯折形成的承载板13实际增加了围栏板12顶端的宽度,从而增加了接触面积,以获得更为稳定的支撑效果。所述支撑板141的底面上具有凸起形成的第一定位卡角142,所述第一定位卡角142卡嵌在下一层养殖框1的围栏板12内壁上,起到层与层之间的定位作用,避免养殖架出现偏斜的情况发生。
39.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底板11在底面的四角处设置所述支撑座14,视养殖框1的具体规格尺寸,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在底板11的边缘其他位置增设支撑座14。
40.所述围栏板12倾斜设置,并且由其底边至顶边向外倾斜,使得所述围栏板12的内围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定位卡角142用于和围栏板12内壁卡嵌的面倾斜设置,并且基本贴合在围栏板12的内壁上。在将当前层的养殖框1叠在下一层养殖框1的过程中,首先第一定位卡角142会落入下一层养殖框1围栏板12顶部所围成的范围内,并且第一定位卡角142不会和围栏板12接触,以免当前层养殖框1在水平方向上有所倾斜时卡主,同样也避免堆叠时第一定位卡角142和围栏板12始终保持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当前层的养殖框1完全
叠在下一层养殖框1时,第一定位卡角142才贴合围栏板12的内壁上,从而将当前层养殖框1的位置完全锁死。
41.所述围栏板12上设有多个内外贯通的透气槽1-b,所述桑蚕养殖架以相邻两层养殖框1之间的透气窗1-a作为主要的透气通道,每一层养殖框1围栏板12上的透气槽1-b作为辅助的透气通道,形成了比较完善并且效果极佳的透气换气机制。
42.当桑蚕养殖架的层数较高时,位于中下层的养殖框1的负载较重,并且由于所述支撑座14将相邻层的养殖框1间隔开,使得围栏板12特别容易出现受压弯曲的情况发生。因此所述围栏板12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围栏横向加强筋121、多个相互间隔并且和围栏横向加强筋121相互交叉的围栏竖向加强筋122,所述围栏竖向加强筋122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支撑板141、底板11位于围栏板12之外的部分,使得围栏板12的结构强度得到增强,使其具备更佳的负载性能,以免发生弯曲的情况。
43.所述围栏板12的中部是最易弯曲变形的部分,因此该部分的结构强度需要额外增强。所述围栏板12外壁的中部设置有多个围栏斜向加强筋123,所述围栏斜向加强筋123和所述围栏横向加强筋121、围栏竖向加强筋122相互交叉。显然,设置所述围栏斜向加强筋123会造成围栏板12中部的透气槽1-b部分被堵塞,但是由于透气窗1-a是作为主要的透气通道,因此围栏板12中部透气槽1-b的透气性能略微受到削弱也不足以影响到整体的透气性能。
44.另外,如果桑蚕养殖架的层数较少、养殖框1内饲养的桑蚕数量较少时,桑蚕养殖架对于透气的性能较好相对较低,此时所述养殖框1的底部可以不设置支撑座14。所述支撑座14的顶面贴合在所述底板11的底面,并且支撑座14的顶面延伸有贴合在底板11底面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贯穿安装板并且插设固定在底板11底面上的可拆卸紧固件,使得所述支撑座14和养殖框1可拆卸连接,便于灵活选择使用。
45.所述底板11的底面上具有凸起形成的第二定位卡角111,所述安装板的顶面具有凹槽,第二定位卡角111插设在凹槽内,所述支撑座14拆卸后,第二定位卡角111用于卡嵌在下一层养殖框1的围栏板12内壁上,即所述养殖框1不使用支撑座14的情况下使用时,第二定位卡角111依然可以和围栏板12卡嵌用以定位养殖框1。
46.进一步地,所述底板11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相互交叉的底板加强筋112,底板加强筋112的两端和第二定位卡角111相连,所述第二定位卡角111不仅能够作为用于和围栏板12卡嵌定位,还能和底板加强筋112组成增强所述底板11强度的结构。
47.参照图6、图7,养殖板2构成了桑蚕饲养用具,所述养殖板2具有至少一个镂空区域21,所述镂空区域21设有柔性材质制得的覆盖层22,所述覆盖层22铺设有孔洞22r,供桑蚕爬升,所述覆盖层22用于放置饲养膏料,并且放置饲养膏料的部位受重向下塌陷形成喂料区域22a。所述养殖板2是多层堆叠放置在养殖框1内来饲养桑蚕的,所述养殖框1的底板11上设有多个其边缘处并且呈竖立状的定位件11a,所述养殖板2的边缘设有多个避让定位件11a的缺口2a,定位件11a和缺口的设置用来定位养殖板2在养殖框1内的位置。
48.饲养桑蚕时,首先将第一块养殖板2放置在养殖框1内的底板11上,在第一块养殖板2的覆盖层22上放置若干道饲养膏料,然后将1龄桑蚕投放在第一块养殖板2的覆盖层22上食料,当桑蚕将第一块养殖板2上进食以及排泄后,第一块养殖板2的环境即不适宜于继续饲养了,需要将第二块养殖板2叠在第一块养殖板2上,所述养殖板2具有一定的厚度,而
所述覆盖层22为较薄的一层,两个覆盖层22之间的间隙距离基本和养殖板2的厚度相同,形成了供桑蚕活动的空间。桑蚕在的覆盖层22上的分布相对均匀,由于覆盖层22为柔性材质制得,基于其材质的弹性以及张紧程度,具有受众向下塌陷的特点,同时由于桑蚕在覆盖层22上的均匀分布,使得第一块养殖板2的覆盖层22向下塌陷的程度适中且均匀。然后在第二个养殖板2的覆盖层22上放置若干道饲养膏料,覆盖层22在放置了饲养膏料的部位受重向下塌陷形成喂料区域22a,即喂料区域22a向下塌陷的程度较大,而其余部分向下塌陷的程度较小,此时喂料区域22a对应的两个覆盖层22之间的间隙距离相对较小,而其余部分对应的两个覆盖层22之间的间隙距离相对较大。由于桑蚕有向上爬升的特性,并且在饲养膏料的诱导下,桑蚕会趋向于在喂料区域22a对应的位置爬升到第二块养殖板2的覆盖层22上进食。
49.本实施案例通过设置覆盖层22,首先能够提供桑蚕活动的空间,以避免压伤桑蚕,其次覆盖层22由柔性材质制得并且具有受重向下塌陷的特性,使得放置饲养膏料后缩小了喂料区域22a对应的间隙距离,有利于桑蚕向上爬升。
50.在本实施案例中,所述覆盖层22设为织网,织网的网孔形成供桑蚕爬升的所述孔洞22r,使得覆盖层22具有更加轻盈、厚度更薄的特点,同时结构韧性较佳,孔洞22r不易出现撕裂的情况发生。更为具体地,所述织网的网孔设为六边形网孔,六边形网孔的结构更为稳定,不易拉扯损坏,提供桑蚕更为稳定的爬升通道。所述织网由尼龙材质制得,尼龙材质的延展性和柔软性较高,使用过后不易变形,较为耐用。
51.进一步地,所述覆盖层22的边缘部分固定在所述养殖板2的顶面,其余部分将所述镂空区域21遮盖,即覆盖层22的实际面积略大于镂空区域21,更为具体地,所述覆盖层22的边缘是通过热塑压合在养殖板2的顶面的,即使得养殖板2的顶面在固定覆盖层22后依然为平面结构,不会对养殖板2的多层堆叠产生不利影响。
52.任意相邻两层养殖板2相对的面上分别设有插嵌配合的插入件23和插槽24,插入件23和插槽24均设置在养殖板2的边缘位置,通过两者的插嵌配合,以避免相邻两层养殖板2出现偏移错位的情况。
53.参照图8-图10,所述结茧盘3的底部边缘支撑在定位件11a的顶部,所述结茧盘3上具有均匀分布并且上下贯通的结茧格31,所述结茧格31的边缘设有多个竖立的结茧柱32。利用桑蚕向上爬升的特性,使得桑蚕由最后一个块养殖板2向结茧盘3爬行,由结茧格31爬至结茧盘3上,在结茧柱32上进行吐丝,使其定位在结茧格31内进行结茧。
54.对于桑蚕最后一次的喂食来说,通常会添加促进桑蚕结茧的成分,例如蜕皮激素等,即在最后一隔放置板的覆盖层22上放置含有蜕皮激素的饲养膏料,这会使得桑蚕尽快地进行结茧。然而,桑蚕主要集中在覆盖层22放置饲养膏料的区域以及即附近,而结茧盘3的覆盖范围远大于桑蚕所处的区域,因此桑蚕爬升到结茧盘3并且每个桑蚕占据单独的结茧格31即桑蚕覆盖满整个结茧盘3的速度就会较慢,由于最后一次的饲养膏料里含有蜕皮激素,会导致部分移动至养殖板2边缘位置的桑蚕还没有向上爬升就会提前在养殖板2上进行结茧。
55.基于此,位于或靠近结茧盘3侧边的结茧格31,其边缘设有竖立的诱导柱33,诱导柱33内嵌有吸水材质制得并且经桑叶水浸泡的芯体34,所述诱导柱33上设有多个连通芯体34的透气孔33a,用于散发引诱桑蚕的气味,即所述诱导柱33会使得结茧盘3的边缘位置散
发引诱桑蚕的气味,使得养殖框1内放置结茧盘3后,就会引诱桑蚕由原来较为集中的区域快速向四周扩散开,在爬升到结茧盘3之前就使得桑蚕在养殖板2上的分布接近结茧盘3的覆盖范围。一方面,所述诱导柱33所引发的诱导机制,能使得桑蚕迅速向四周扩散,避免在爬升到结茧盘3之前提前结茧;另一方面,由于每个结茧格31只能容下一个桑蚕进行结茧,因此也能够降低桑蚕的爬升竞争,避免有些桑蚕爬升到已经被占据的结茧格31后再寻找其他空置的结茧格31,从而导致的拥堵现象。
56.进一步地,所述诱导柱33设置在位于结茧盘3边缘的结茧格31的边缘上,并且每间隔两到三个结茧格31设置一个诱导柱33,诱导柱33的设置位置和数量只要满足诱导桑蚕向四周移动扩散即可,无需设置太多。
57.所述诱导柱33内具有内嵌通道33b,内嵌通道33b在诱导柱33的顶部形成开口,所述透气孔33a连通所述内嵌通道33b,并且在诱导柱33的侧面形成开口,所述芯体34设为柱状结构,并且插设在内嵌通道33b内。具体使用时,可以先将芯体34在桑叶水中进行浸泡,待其充分浸润后,再将芯体34由内嵌通道33b塞入诱导柱33内,并且芯体34和诱导柱33可分离也便于更换芯体34。
58.所述诱导柱33的顶端设有滑动插设在内嵌通道33b的挤压杆35,所述挤压杆35可沿内嵌通道33b滑动,用以挤压所述芯体34,通过向下按压挤压杆35,挤压杆35会将芯体34榨出部分桑叶水,使得诱导柱33散发的气味更加浓郁,在桑蚕扩散速度不足时可以采用该操作方式。
59.另外,所述挤压杆35上设有止抵结构351,止抵结构351可与所述诱导柱33的顶部相抵,用以限定挤压杆35向下滑动的距离,以免向下按压挤压杆35的力度过重,导致芯体34损坏。
60.进一步地,所述诱导柱33包括底端设置在结茧格31边缘上的基柱331、可拆卸连接在基柱331顶端的连接柱332,所述芯体34设置在连接柱332上。直接在结茧盘3上塞入芯体34较为不便,所述诱导柱33设置成可拆卸的结构,将芯体34塞入连接柱332,并在使用时再将连接柱332和基柱331连接即可。更为具体地,所述基柱331的顶端具有插槽3a,所述连接柱332的底端具有与插槽3a卡接配合的插块3b,卡接的可拆卸方式操作相对较为方便。
61.对于所述结茧盘3,所述结茧盘3包括呈矩形合围的边框3-1、铺设在边框中并且呈交叉布置的筋条3-2,所述筋条3-2形成结茧格31的边缘,在确保结茧盘3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能够使得结茧盘3更为轻盈,减轻养殖框1的承载。
62.一种桑蚕养殖方法,该方法使用了本实施案例的桑蚕养殖装置,其步骤包括:
63.s1:将第一个养殖板2放置在养殖框1的底板11上,并且使得第一个养殖板2边缘的缺口对准底板11上的定位件11a。
64.s2:在第一个养殖板2的覆盖层22上涂抹养殖膏料,将1龄桑蚕投放在覆盖层22上食料。
65.s3:将第二个养殖板2叠在第一个养殖板2上,并且使得第二个养殖板2边缘的缺口对准底板11上的定位件11a。
66.s4:在第二个养殖板2的覆盖层22上涂抹养殖膏料,使得位于第一个养殖板2上的桑蚕通过第二个养殖板2上的孔洞22r爬升到第二个养殖板2的覆盖层22上食料。
67.s5:撤去第一个养殖板2,将第三个养殖板2叠在第二个养殖板2上,重复s3-s4,直
至桑蚕成长为5龄桑蚕,并且在最后一个养殖板2覆盖层22上涂抹的养殖膏料添加促进桑蚕结茧的成分。
68.s6:准备结茧盘3,使得诱导柱33内芯体34经桑叶水浸泡。
69.s7:将结茧盘3的底部边缘支撑在定位件11a的顶部,使得诱导柱33诱导5龄桑蚕扩散分布,爬升并布满结茧盘3内的结茧格31进行吐丝结茧。
7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案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案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案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