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3-16 00:02: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造粒机,特别涉及一种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的应用已经遍及工农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工业上用于储存液体的塑料桶、生活上用于盛装食用油等调味品的塑料瓶、商店售卖的饮料瓶等等,全世界每天产生的废旧塑料制品无法进行估量,而且遮羞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处理这些塑料制品,而又不造成环境的污染,现行的一种方法是对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在我国废旧塑料资源化最普遍的方式是回收造粒。
3.塑料造粒机组通常包括挤出机和造粒装置,在对回收的塑料进行挤出造粒的过程中,一般将塑料废弃物分类、切成小块、清洗干净并晒干后,加入到挤出机中进行混炼、塑化,形成的塑料熔体自挤出机的模头挤出,再由造粒装置进行造粒,形成塑料颗粒。现有的塑料挤出造粒机组中的挤出机一般采用单螺杆挤出机,由于回收塑料小块重量较轻且比较松散,因而进料不够顺畅,同时固体输送段中存在摩擦拖拽,熔体输送段中存在黏性拖拽,固体物料的摩擦性能和熔融物料的黏性决定了输送特性,如果有些物料摩擦性能不良,如果不解决喂料问题,则较难将物料喂人单螺杆挤出机,因此螺杆输送难度较大,影响塑化效果,制得的塑料颗粒性能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挤出力大、挤出效果好的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
6.【2】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其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水平设置有圆筒体4,所述圆筒体4内成型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挤出机构,所述挤出机构包括与所述圆筒体4同轴设置的料筒5,所述料筒5外设有电加热器,所述料筒5内成型有挤出通道,所述挤出通道内转动地安装有两个挤出螺杆6,两所述挤出螺杆6上设有旋向相反且交错设置的螺旋输送部,所述螺旋输送部的侧壁贴合于所述挤出通道的内壁,所述料筒5的出料端安装有挤出模板42,所述挤出模板42上开设有挤出孔420,所述挤出孔420为多个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圆筒体4的顶部设有进料口41,所述挤出通道的进料端设有与所述进料口41连通的进料孔501;所述机架1上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挤出螺杆6转动的驱动机构,两所述挤出螺杆6的转向相反且转速相同。
8.进一步的,所述挤出螺杆6为锥形。
9.进一步的,所述挤出螺杆6的侧壁与所述挤出螺杆6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1度且小于等于3度。
10.进一步的,所述挤出螺杆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杆体61、第二杆体62、第三杆体63
和第四杆体64,所述第一杆体61上设有用于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62的侧壁设有第一螺旋输送部,所述第三杆体63的侧壁设有第二螺旋输送部,所述第四杆体64的侧壁设有第三螺旋输送部,所述第一螺旋输送部、所述第二螺旋输送部和所述第三螺旋输送部的旋向相同。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旋输送部、所述第三螺旋输送部及所述第二螺旋输送部的螺距依次增大。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旋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螺旋输送部之间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一缓冲区623;所述第二螺旋输送部与所述第三螺旋输送部之间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二缓冲区634。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区623和所述第二缓冲区634的长度为所述第一螺旋输送部的螺距的1/4-1/2。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为花键,所述花键上设有齿轮,两所述第一杆体上的所述齿轮结构相同且相互啮合。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旋输送部为两个且周向均布,所述第二螺旋输送部和所述第三螺旋输送部均为三个且周向均布。
16.【3】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采用双螺杆结构设计,物料传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高;螺旋输送部采用交错式啮合结构,紧密啮合异向旋转挤出机的螺杆能得到高度的正向位移输送特性,物料输送稳定、可靠,提高了挤出效果及质量;锥形式螺杆结构,剪切速率小、塑化混炼均匀、质量稳定且产量高;多段式螺旋设计,输送、熔融、混炼和排气效果好,挤出质量高;螺杆设置缓冲段,实现对物料的缓冲,提高物料挤出质量;可拆卸式挤出模板设计,能根据需求进行快速更换,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适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结构紧凑,输送稳定、可靠,挤出效率高且效果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的挤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的挤出机构的剖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的两挤出螺杆的装配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的挤出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25.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其包括机架1,在机架1上设有圆筒体4,该圆筒体4水平设置,在圆筒体4内成型有安装腔,在该安装腔内设有挤出机构,挤出机构包括料筒5,该料筒为圆筒形,且与圆筒体4同轴设置,料筒5的两端设有连接法兰51,用于实现与圆筒体4的固定连接,在料筒5外设有圆环形的电加热器,在圆筒体内壁设有隔热层,在圆筒体的侧壁设有检修孔,在该检修孔上铰接有门。在料筒5内成型有挤出
通道,挤出通道的两端敞口,在挤出通道内转动地安装有两个挤出螺杆6,两个挤出螺杆6上均设有螺旋输送部,两个挤出螺杆6上的螺旋输送部的旋向相反且交错设置,参阅图4-图5,且螺旋输送部的侧壁贴合于挤出通道的内壁;该挤出螺杆6为锥形,具体的,挤出螺杆6的侧壁(螺旋输送部外壁)与挤出螺杆6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1大于等于1度且小于等于3度,该结构由前向后的输送空间逐渐减小,提高物料压力,提高挤出效果;同时,两挤出螺杆(轴线)之间也存在夹角α2,该夹角α2与α1相同;本实施例中,挤出螺杆6包括从进料方向至出料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杆体61、第二杆体62、第三杆体63和第四杆体64,在第一杆体61上设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与驱动机构连接,具体的,该连接部为花键,在花键上设有齿轮,两第一杆体上的齿轮结构(齿数、模数)相同且相互啮合,以使两螺杆能产生相同的转速及相反的转向;在第二杆体62的侧壁设有第一螺旋输送部,第三杆体63的侧壁设有第二螺旋输送部,在第四杆体64的侧壁设有第三螺旋输送部,上述第一螺旋输送部、第二螺旋输送部和第三螺旋输送部均为螺旋形结构(类似螺纹),且旋向相同;挤出螺杆上的(第一、第二、第三)螺旋输送部与另一挤出螺杆上的(第一、第二、第三)螺旋输送部交错设置、且位于另一挤出螺杆上的(第一、第二、第三)螺旋输送部的螺槽内,即形成相互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输送部、第三螺旋输送部及第二螺旋输送部的螺距依次增大,第一螺旋输送部具有切料及输送功能,防止溢料,同时一部分作为熔融段;第二螺旋输送部用于熔融及混炼,此段通过热传递和摩擦剪切,使物料充分熔融和均化,使物料组分尺寸进一步细化与均匀,形成理想的结构,具分布性与分散性混合功能;第三螺选输送部用于输送和增压,建立一定压力,使模口处物料有一定的致密度,同时进一步混合,最终达到顺利挤出造粒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输送部为两个且周向均布,第二螺旋输送部和第三螺旋输送部均为三个且周向均布,同时,两个挤出螺杆上的第一螺旋输送部交错设置,(两个挤出螺杆上的)第二螺旋输送部交错设置,(两个挤出螺杆上的)第三螺旋输送部也交错设置,其切料、输送、熔融混炼和挤出效果好;在第一螺旋输送部与第二螺旋输送部之间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一缓冲区623;在第二螺旋输送部与第三螺旋输送部之间设有间隙并形成第二缓冲区634,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用于物料缓冲,形成无聊缓冲,提高熔融和挤压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区623和第二缓冲区634的长度为第一螺旋输送部的螺距的1/4-1/2,具有最佳的缓冲距离。
26.料筒5的出料端可拆卸地安装有挤出模板42,在挤出模板42上开设有挤出孔420,挤出孔420为多个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其能根据需求更换不同规格的挤出模板。
27.在圆筒体4的进料端的顶部设有进料口41,该进料口为上端大下端小的喇叭形,同时,在挤出通道的进料端设有与进料口41连通的进料孔501,用于进料。
28.在机架1上设有用于驱动挤出螺杆6转动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在机架1上的驱动电机2及设置在驱动电机2输出端的减速器3,减速器3的输出端与其中一挤出螺杆6连接,驱动该挤出螺杆转动,同时通过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驱动另一挤出螺杆,使两个挤出螺杆6的转向相反且转速相同。
29.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采用双螺杆结构设计,物料传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高;螺旋输送部采用交错式啮合结构,紧密啮合异向旋转挤出机的螺杆能得到高度的正向位移输送特性,物料输送稳定、可靠,提高了挤出效果及质量;锥形式螺杆结构,剪切速率小、塑化混炼均匀、质量稳定且产量高;多段式螺旋设计,输送、熔融、混炼和排气效果好,挤出质量高;螺杆设置缓冲段,实现对物料的缓冲,提高物料挤出质量;可拆卸式挤出模
板设计,能根据需求进行快速更换,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适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卧式塑料造粒挤出装置,结构紧凑,输送稳定、可靠,挤出效率高且效果好。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