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辅助患者的助起装置

2023-03-09 16:54: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用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患者的助起装置。


背景技术:

2.神经内科主要是针对神经方面,如:脑血管疾病、癫痫、神经麻痹、神经痛等疾病的诊治;患者除了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之外,还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然而,偏瘫患者在锻炼时,其下肢站起以及走路均很困难,患者偏瘫的一侧支撑不够,容易拖在地上,操作难度较大;针对上述情况,现通常使用助力框架对患者进行支撑,其类似于拐杖,患者的手扶在助力框架上,框架支撑,使患者借力站起进行锻炼,然而,其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安全,患者有向后摔倒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辅助患者的助起装置,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支撑,减少患者出现摔倒的现象,使患者在锻炼的过程中,更加稳固、更加安全,操作简单且提高锻炼效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底座和升降台,底座和升降台均为“u”形结构设置;底座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升降台活动插设于底座内;
5.它还包含:
6.上背部支撑组件,所述的上背部支撑组件设置于升降台内部;
7.腰部加固组件,所述的腰部加固组件设置于升降台内,且其设置于上背部支撑组件的下侧;
8.患者的手臂支撑在升降台上,随着升降台的逐渐上升而起立,达到站起的目的,其后,通过上背部支撑组件对患者的背部上侧进行支撑,腰部加固组件对患者的腰部进行夹持,使患者在借助底座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固。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上背部支撑组件包含:
10.支撑块,所述的支撑块为两个,分别左右相对设置于升降台的前后两侧的内部;且支撑块的右侧开设有转动槽;
11.转动架,所述的转动架为两个,且转动架为“t”形结构设置,转动架中的垂直端分别插设于对应的转动槽内;
12.稳固栏杆,所述的稳固栏杆为两个,分别与对应的转动架中的水平端相连接;
13.转动组件,所述的转动组件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转动架的上侧;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转动组件带动转动架进行转动,使稳固栏杆进行转动,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支撑。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转动组件包含:
16.隔框,所述的隔框固定于支撑块的右侧上方;
17.转动轴,所述的转动轴穿设于转动架中的垂直端内,且转动轴的底端通过轴承旋
接设置于转动槽的槽底面上,转动轴的上端通过轴承旋接穿过转动槽上侧的支撑块后,设置于隔框内;
18.转动伞齿轮,所述的转动伞齿轮套设并固定于转动轴的上端;
19.主动伞齿轮,所述的主动伞齿轮啮合设置于转动伞齿轮的外侧;
20.转动马达,所述的转动马达固定于隔框一侧的内壁上,且转动马达的输出轴与主动伞齿轮内的轴相连接;转动马达与底座内的蓄电池相连接;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转动马达转动使主动伞齿轮转动,啮合带动转动伞齿轮转动,使转动轴带动转动架进行转动,改变转动架的转动角度。
2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升降台的前后两侧的内壁上均开设有移动导槽,且移动导槽贯通升降台的左侧壁设置,支撑块分别滑动设置于对应的移动导槽内;升降台的左侧固定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与底座内的蓄电池相连接,电动推杆的左侧推动端固定有移动架,移动架为“u”形结构设置,移动架中的前后两侧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移动导槽内,并与对应的支撑块相连;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电动推杆使移动架进行移动,继而改变稳固栏杆的位置,使其与患者更加贴合设置。
2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腰部加固组件包含:
25.加固架,所述的加固架设置于升降台内;
26.电动伸缩杆,所述的电动伸缩杆固定于加固架的左侧,电动伸缩杆的推动端穿过加固架的左侧壁后,设置于加固架内;电动伸缩杆与底座内的蓄电池相连接;
27.条形块,所述的条形块设置于加固架内,且其与电动伸缩杆的推动端相连接;
28.滑动框,所述的滑动框为两个,相对称滑动套设于条形块的前后两侧;
29.上连接件,所述的上连接件为两个,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滑动框的上侧;且上连接件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加固架上;
30.下连接件,所述的下连接件为两个,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滑动框的下侧;
31.夹持件,所述的夹持件为两个,相对称设置于加固架右侧的开口端内,且下连接件的右端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夹持件的下侧;
3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电动伸缩杆推动,使条形块进行左右移动,条形块移动时,其前后两侧的滑动框通过上连接件铰接进行驱动,滑动框移动时又通过下侧的下连接件驱动夹持件进行移动,使两个夹持件相对夹持操作。
3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夹持件包含:
34.导向件,所述的导向件为“l”形结构设置,导向件中的一号块穿设于加固架内开设的导槽内,导向件中的二号块设置于加固架右侧的开口端内,且下连接件的右端铰接设置于二号块的下侧;
35.夹紧件,所述的夹紧件固定于二号块的右侧;
3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夹紧件与导向件相连接的一侧倾斜设置,使前后两个夹紧件相配合将患者的腰部进行夹持。
3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加固架的左侧设置有调节组件,该调节组件包含:
38.固定架,所述的固定架为“u”形结构设置,固定架固定于升降台的左侧内壁上;
39.驱动马达,所述的驱动马达固定于固定架的上侧水平端上,驱动马达与底座内的蓄电池相连接;
40.连接块,所述的连接块固定于加固架的底部左侧;且连接件的左侧与固定架中的垂直端内壁抵触设置;
41.驱动丝杆,所述的驱动丝杆设置于固定架内,驱动丝杆的上端与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相连,驱动丝杆的底端通过轴承旋接设置于固定架的下侧水平端内,且驱动丝杆通过螺纹旋转穿设于连接块内;
4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驱动马达带动驱动丝杆转动,使连接块进行高度上的移动,带动加固架进行调节高度,继而使夹持件的高度进行调节,使不同高度的患者均能够使用。
4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升降台中的前后两侧水平端上均设置有搁置件,搁置件为弧形结构设置;且搁置件上设置有捆带,捆带的一侧与搁置件相连接,捆带的另一侧通过魔术贴与搁置件相连接;
4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搁置件方便患者的胳膊进行放置,且捆带加固了胳膊放置时的稳固性。
4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46.1、两个稳固栏杆相对转动且能够进行调节,对患者的背部进行夹持支撑;
47.2、两个夹持件相对调节,对患者的腰部进行限位支撑;
48.3、搁置件与捆带的配合,方便患者的胳膊进行放置,提高实际使用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4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0.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是本发明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52.图3是本发明中升降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53.图4是本发明中上背部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5是本发明中腰部加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6是本发明中固定架和加固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56.图7是本发明中加固架和夹持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57.附图标记说明:
58.底座1、升降台2、移动导槽2-1、万向轮3、上背部支撑组件4、支撑块4-1、转动槽4-1-1、转动架4-2、稳固栏杆4-3、转动组件4-4、隔框4-4-1、转动轴4-4-2、转动伞齿轮4-4-3、主动伞齿轮4-4-4、转动马达4-4-5、腰部加固组件5、加固架5-1、电动伸缩杆5-2、条形块5-3、滑动框5-4、上连接件5-5、下连接件5-6、夹持件5-7、导向件5-7-1、一号块5-7-2、二号块5-7-3、夹紧件5-7-4、电动推杆6、移动架7、调节组件8、固定架8-1、驱动马达8-2、连接块8-3、驱动丝杆8-4、搁置件9、捆带10。
具体实施方式
5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60.实施例1:
61.请参阅图1-图7,本实施例包含底座1和升降台2,底座1和升降台2均为“u”形结构设置;底座1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3,升降台2活动插设于底座1内;
62.它还包含:
63.上背部支撑组件4,所述的上背部支撑组件4设置于升降台2内部;
64.腰部加固组件5,所述的腰部加固组件5设置于升降台2内,且其设置于上背部支撑组件4的下侧;
65.升降台2中的前后两侧水平端上均设置有搁置件9,搁置件9为弧形结构设置;且搁置件9上设置有捆带10,捆带10的一侧与搁置件9相连接,捆带10的另一侧通过魔术贴与搁置件9相连接;
66.采用上述设计方案,患者的手臂支撑在搁置件9上,并通过捆带10进行捆绑操作,随着升降台2的逐渐上升而起立,达到站起的目的,其后,通过上背部支撑组件4对患者的背部上侧进行支撑,腰部加固组件5对患者的腰部进行夹持,使患者在借助底座1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固。
67.实施例2:
68.请参阅图1-图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上背部支撑组件4包含:
69.支撑块4-1,所述的支撑块4-1为两个,分别左右相对设置于升降台2的前后两侧的内部;且支撑块4-1的右侧开设有转动槽4-1-1;
70.转动架4-2,所述的转动架4-2为两个,且转动架4-2为“t”形结构设置,转动架4-2中的垂直端分别插设于对应的转动槽4-1-1内;
71.稳固栏杆4-3,所述的稳固栏杆4-3为两个,分别与对应的转动架4-2中的水平端相连接;
72.转动组件4-4,所述的转动组件4-4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转动架4-2的上侧;
73.采用上述设计方案,转动组件4-4带动转动架4-2进行转动,使稳固栏杆4-3进行转动,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支撑。
74.实施例3:
75.请参阅图1-图4,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的转动组件4-4包含:
76.隔框4-4-1,所述的隔框4-4-1固定于支撑块4-1的右侧上方;
77.转动轴4-4-2,所述的转动轴4-4-2穿设于转动架4-2中的垂直端内,且转动轴4-4-2的底端通过轴承旋接设置于转动槽4-1-1的槽底面上,转动轴4-4-2的上端通过轴承旋接穿过转动槽4-1-1上侧的支撑块4-1后,设置于隔框4-4-1内;
78.转动伞齿轮4-4-3,所述的转动伞齿轮4-4-3套设并固定于转动轴4-4-2的上端;
79.主动伞齿轮4-4-4,所述的主动伞齿轮4-4-4啮合设置于转动伞齿轮4-4-3的外侧;
80.转动马达4-4-5,所述的转动马达4-4-5固定于隔框4-4-1一侧的内壁上,且转动马达4-4-5的输出轴与主动伞齿轮4-4-4内的轴相连接;转动马达4-4-5与底座1内的蓄电池相连接;转动马达4-4-5的具体使用型号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安装并使用的;
81.采用上述设计方案,转动马达4-4-5转动使主动伞齿轮4-4-4转动,啮合带动转动
伞齿轮4-4-3转动,使转动轴4-4-2带动转动架4-2进行转动,改变转动架4-2的转动角度。
82.实施例4:
83.请参阅图1-图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的升降台2的前后两侧的内壁上均开设有移动导槽2-1,且移动导槽2-1贯通升降台2的左侧壁设置,支撑块4-1分别滑动设置于对应的移动导槽2-1内;升降台2的左侧固定有电动推杆6,电动推杆6与底座1内的蓄电池相连接,电动推杆6的具体使用型号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安装并使用的;电动推杆6的左侧推动端固定有移动架7,移动架7为“u”形结构设置,移动架7中的前后两侧分别穿设于对应的移动导槽2-1内,并与对应的支撑块4-1相连;
84.采用上述设计方案,电动推杆6使移动架7进行移动,继而改变稳固栏杆4-3的位置,使其与患者更加贴合设置。
85.实施例5:
86.请参阅图1-图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腰部加固组件5包含:
87.加固架5-1,所述的加固架5-1设置于升降台2内;
88.电动伸缩杆5-2,所述的电动伸缩杆5-2固定于加固架5-1的左侧,电动伸缩杆5-2的推动端穿过加固架5-1的左侧壁后,设置于加固架5-1内;电动伸缩杆5-2与底座1内的蓄电池相连接;电动伸缩杆5-2的具体使用型号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安装并使用的;
89.条形块5-3,所述的条形块5-3设置于加固架5-1内,且其与电动伸缩杆5-2的推动端相连接;
90.滑动框5-4,所述的滑动框5-4为两个,相对称滑动套设于条形块5-3的前后两侧;
91.上连接件5-5,所述的上连接件5-5为两个,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滑动框5-4的上侧;且上连接件5-5的另一端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加固架5-1上;
92.下连接件5-6,所述的下连接件5-6为两个,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滑动框5-4的下侧;
93.夹持件5-7,所述的夹持件5-7为两个,相对称设置于加固架5-1右侧的开口端内,且下连接件5-6的右端通过铰接轴铰接设置于夹持件5-7的下侧;所述的夹持件5-7包含:
94.导向件5-7-1,所述的导向件5-7-1为“l”形结构设置,导向件5-7-1中的一号块5-7-2穿设于加固架5-1内开设的导槽内,导向件5-7-1中的二号块5-7-3设置于加固架5-1右侧的开口端内,且下连接件5-6的右端铰接设置于二号块5-7-3的下侧;
95.夹紧件5-7-4,所述的夹紧件5-7-4固定于二号块5-7-3的右侧;
96.采用上述设计方案,电动伸缩杆5-2推动,使条形块5-3进行左右移动,条形块5-3移动时,其前后两侧的滑动框5-4通过上连接件5-5铰接进行驱动,滑动框5-4移动时又通过下侧的下连接件5-6驱动夹持件5-7进行移动,使两个夹持件5-7相对夹持操作,夹紧件5-7-4与导向件5-7-1相连接的一侧倾斜设置,使前后两个夹紧件5-7-4相配合将患者的腰部进行夹持。
97.实施例6:
98.请参阅图1-图7,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述的加固架5-1的左侧设置有调节组件8,该调节组件8包含:
99.固定架8-1,所述的固定架8-1为“u”形结构设置,固定架8-1固定于升降台2的左侧
内壁上;
100.驱动马达8-2,所述的驱动马达8-2固定于固定架8-1的上侧水平端上,驱动马达8-2与底座1内的蓄电池相连接;驱动马达8-2的具体使用型号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安装并使用的;
101.连接块8-3,所述的连接块8-3固定于加固架5-1的底部左侧;且连接件的左侧与固定架8-1中的垂直端内壁抵触设置;
102.驱动丝杆8-4,所述的驱动丝杆8-4设置于固定架8-1内,驱动丝杆8-4的上端与驱动马达8-2的输出轴相连,驱动丝杆8-4的底端通过轴承旋接设置于固定架8-1的下侧水平端内,且驱动丝杆8-4通过螺纹旋转穿设于连接块8-3内;
103.采用上述设计方案,驱动马达8-2带动驱动丝杆8-4转动,使连接块8-3进行高度上的移动,带动加固架5-1进行调节高度,继而使夹持件5-7的高度进行调节,使不同高度的患者均能够使用。
104.在使用本发明时,该装置通过底座1底部设置的万向轮3移动至患者的轮椅处或者是病床边,且需要将升降台2的敞口端面对患者;患者的手臂支撑在搁置件9上,并通过捆带10进行捆绑操作,患者随着升降台2的逐渐上升而起立,达到站起的目的,其后,通过上背部支撑组件4对患者的背部上侧进行支撑,腰部加固组件5对患者的腰部进行夹持,使患者在借助底座1移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更加稳固,达到安全的目的;
105.上述过程中,在使用之前,需要先将稳固栏杆4-3转动,调节其角度,以及将前后两个夹持件5-7向外调节,方便患者置于升降台2内,待患者站起之后,再调节两个稳固栏杆4-3的角度,直至稳固栏杆4-3与患者的背部相接触位置;
106.转动马达4-4-5转动使主动伞齿轮4-4-4转动,啮合带动转动伞齿轮4-4-3转动,使转动轴4-4-2带动转动架4-2进行转动,改变转动架4-2的转动角度,继而使稳固栏杆4-3进行转动;根据患者的舒适需求,还可以通过电动推杆6使移动架7进行移动,使稳固栏杆4-3整体进行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继而改变稳固栏杆4-3的位置,使其与患者更加贴合设置;
107.根据患者的身高不同,使用之前需要先驱动马达8-2带动驱动丝杆8-4转动,使连接块8-3进行高度上的移动,带动加固架5-1进行调节高度,继而使夹持件5-7的高度进行调节,待患者站立之后,再使电动伸缩杆5-2推动,使条形块5-3进行左右移动,条形块5-3移动时,其前后两侧的滑动框5-4通过上连接件5-5铰接进行驱动,滑动框5-4移动时又通过下侧的下连接件5-6驱动夹持件5-7进行移动,使两个夹持件5-7相对移动将患者的腰部进行夹持。
108.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
109.1、两个稳固栏杆4-3相对转动且能够进行调节,对患者的背部进行夹持支撑;
110.2、两个夹持件5-7相对调节,对患者的腰部进行限位支撑;
111.3、搁置件9与捆带10的配合,方便患者的胳膊进行放置,提高实际使用时的舒适度。
112.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