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3-09 15:21: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由于汽车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大厂家都在想尽办法降低开发成本、材料成本,同时还要求汽车达成优秀的驾驶操控、舒适性。由于新能源的冲击,各车型都在寻求新能源或者混动的动力形式,然而燃油车仍有一定市场。目前就需要一套能兼容燃油、混动动力系统的前悬架系统,同时还要满足较高的承载能力、较好的驾乘表现以及平台拓展性。目前的技术普遍存在成本高、重量高或者舒适性差、安全性较差等这样那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包括:
5.前副车架总成,所述前副车架总成设置有预留的发动机悬置安装孔和混动悬置安装点,用于兼容燃油车型及混合动力车型;
6.前转向节总成,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中部与轮毂单元连接;
7.前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分别与车身、前转向节总成以及前副车架总成连接;
8.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所述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分别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滑柱总成连接,所述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包括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和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其中,所述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用于燃油车型,所述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用于混合动力车型,所述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和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布置走向一致,所述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或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的杆径与整车侧倾需求相匹配;
9.前滑柱总成,所述前滑柱总成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前副车架总成包括:
11.防撞梁;
12.支撑框架,所述防撞梁与所述支撑框架连接;
13.元宝梁副车架,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元宝梁副车架连接,所述发动机悬置安装孔和混动悬置安装点设置于所述元宝梁副车架上。
14.进一步地,还包括:
15.压装圆形悬置,所述压装圆形悬置与所述发动机悬置安装孔连接,所述压装圆形悬置通过连接杆与发动机连接;
16.混动连杆,所述混动连杆一端与所述混动悬置安装点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连接;
17.用于燃油车型时,所述压装圆形悬置通过连接杆与发动机连接;用于混合动力车型时,所述压装圆形悬置通过连接杆与发动机连接,并且所述混动连杆一端与所述混动悬置安装点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梁包括支撑板和两个吸能盒;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和横梁;所述支撑板与两个所述吸能盒连接,两个所述吸能盒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分别与所述元宝梁副车架连接。
19.进一步地,所述轮毂单元包括轮毂轴承,所述前转向节总成设置有轮毂轴承安装孔和四个球面螺栓孔,所述轮毂轴承设置于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内,并通过四个所述球面螺栓孔与所述轮毂轴承进行固定,所述前转向节总成与所述轮毂轴承中间夹设挡尘盘;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的轴线下方设置有下圆柱槽,所述前转向节总成通过所述下圆柱槽与前下控制臂总成连接,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的轴线上方设置有上圆柱槽,所述前转向节总成通过所述上圆柱槽与前滑柱总成连接。
20.进一步地,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包括:
21.控制臂本体,所述控制臂本体为a字形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具有第一边壁、第二边壁和第三边壁,所述第一边壁、第二边壁和第三边壁之间两两相接,所述第一边壁、第二边壁和第三边壁向所述控制臂本体内部由厚变薄;
22.球头销,所述球头销设置于所述第一边壁和第三边壁相接处,所述球头销与所述下圆柱槽连接;
23.前衬套总成,所述前衬套总成包括前橡胶衬套,所述前橡胶衬套压装于所述第一边壁和第二边壁相接处;
24.后衬套总成,所述后衬套总成包括双头螺柱、后衬套和后衬套支架,所述第二边壁和第三边壁相接处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双头螺柱一端螺纹与所述螺纹孔螺接,所述后衬套套设在所述双头螺柱上,所述后衬套通过双头螺柱另一端螺接的螺母固定在所述控制臂本体上,所述后衬套支架套设在所述后衬套上,所述后衬套与所述后衬套支架通过过盈配合进行装配,所述后衬套支架设置有车身安装孔和副车架安装孔,所述后衬套支架通过所述车身安装孔与车身连接,通过所述副车架安装孔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连接。
25.进一步地,所述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通过改变所述第一边壁的长度来改变车辆轮距,从而实现匹配不同车辆宽度的需求。
26.进一步地,前滑柱总成包括:
27.前减振器总成,所述前减振器总成包括活塞杆、活塞、减振器外筒和连接杆支架,所述活塞杆与活塞相应设置,所述活塞杆与活塞连接,所述减震器外筒具有滑腔,所述活塞可在滑腔内移动,所述活塞杆可在所述前减振器总成上端做伸缩运动,所述连接杆支架设置于所述前减振器外筒的外壁上,所述前减振器总成下端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的所述上圆柱槽通过过盈夹紧配合;
28.弹簧下软垫,所述弹簧下软垫设置于所述前减振器总成上端;
29.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通过所述弹簧下软垫与所述前减振器总成装配,所述弹簧下端带升程;
30.轴向推力轴承,所述轴向推力轴承下方与所述弹簧的上端贴合,所述弹簧上端无升程;
31.防尘罩,所述防尘罩上端与所述轴向推力轴承卡接,下侧与所述前减振器总成卡接;
32.前上悬置,所述轴向推力轴承与所述前上悬置通过定位销进行轴向定位,所述轴向推力轴承上端与上悬置面贴合,轴向过盈配合,所述活塞杆与上悬置通过螺栓固定;
33.缓冲块,缓冲块内侧与活塞杆过盈配合,外侧与上悬置过盈配合。
34.进一步地,所述前减振器总成具有油封,所述油封与所述减振器外筒连接,用于所述滑腔的密封;所述轴向推力轴承与所述弹簧的上端贴合而形成的接触平面与所述前上悬置设置有夹角,使所述弹簧为整车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撑力以中和所述活塞、油封处的侧向力。
35.进一步地,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包括:
36.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包含稳定杆、两个稳定杆衬套、稳定杆盖板,两个所述稳定杆衬套套设在所述稳定杆上,并与所述稳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衬套过盈压装于所述稳定杆盖板内,所述稳定杆盖板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连接;
37.稳定杆连接杆,所述稳定杆连接杆为上下双球头结构,上端设置有上侧球头,下端设置有下侧球头,所述上侧球头与减振器上连接杆支架连接,下侧球头与稳定杆总成连接。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能够适应mpv车型的燃油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共平台的需求,同时能够向上向下兼容拓展,开发后续其他车型;前悬架系统零部件采用轻量化材料,保证高承载时重量轻;前悬架可以通过采用不同长度的前下控制臂来改变前悬架轮距,实现多车型的平台化开发;前悬架副车架采用三段式结构,提高了整车碰撞安全性。
附图说明
39.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结构连接示意图;
40.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副车架总成结构连接示意图;
41.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元宝梁副车架结构示意图;
42.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下控制臂总成结构连接示意图;
43.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下控制臂总成结构爆炸示意图;
44.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转向节总成结构示意图;
45.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前滑柱总成结构连接示意图;
46.图中:100、前副车架总成;200、前转向节总成;300、前下控制臂总成;400、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500、前滑柱总成;110、防撞梁;120、支撑框架;130、元宝梁副车架;140、压装圆形悬置;150、混动连杆;210、轮毂轴承安装孔;220、球面螺栓孔;230、下圆柱槽;240、上圆柱槽;310、控制臂本体;320、球头销;330、前衬套总成;340、后衬套总成;410、稳定杆总成;420、稳定杆连接杆;510、前减振器总成;520、弹簧下软垫;530、弹簧;540、轴向推力轴承;550、防尘罩;560、前上悬置;570、缓冲块;111、支撑板;112、吸能盒;121、左纵梁;122、右纵梁;123、横梁;131、发动机悬置安装孔;132、混动悬置安装点;141、悬置连接杆;311、第一边壁;312、第二边壁;313、第三边壁;331、前橡胶衬套;341、双头螺柱;342、后衬套;343、后衬
套支架;411、稳定杆;412、稳定杆衬套;413、稳定杆盖板;421、上侧球头;422、下侧球头;511、活塞杆;512、减振器外筒;513、连接杆支架;3431、车身安装孔;3432、副车架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0.本发明所描述的悬架形式为麦弗逊式悬架系统,为更好地说明本专利的特点,本发明对混动、燃油两种驱动系统与悬架系统的关系也进行具体说明。
51.请参阅说明书附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包括:
52.前副车架总成100,所述前副车架总成100设置有预留的发动机悬置安装孔131和混动悬置安装点132,用于兼容燃油车型及混合动力车型;
53.前转向节总成200,所述前转向节总成200的中部与轮毂单元连接;
54.具体地,前转向节总成200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前下控制臂总成300与前滑柱总成500,为车轮、轴承及制动卡钳提供安装位置;其作用是为前下控制臂总成300、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400、转向系统提供连接位置。
55.前下控制臂总成300,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300分别与车身、前转向节总成200以及前副车架总成100连接;
56.具体地,前下控制臂总成300主要作用是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为其他零件提供安装点,传递地面作用与车轮的力。
57.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400,所述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400分别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100和所述前滑柱总成500连接,所述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400包括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和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其中,所述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用于燃油车型,所述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用于混合动力车型,所述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和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布置走向一致,所述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或混动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的杆径与整车侧倾需求相匹配;
58.具体地,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400由燃油车型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混动车型稳定
杆带连接杆总成构成,为了最大可能性减少制造、装配成本,燃油与混动稳定杆系统布置走向一致,根据整车侧倾需求进行不同杆径匹配。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400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稳定杆自身的扭转刚度来抑制车身的侧倾运动。
59.前滑柱总成500,所述前滑柱总成500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200连接。
60.上述实施例中,前悬架系统可以分为燃油车型前悬架系统和混合动力车型前悬架系统,两套系统的结构组成零件均为一种,同时与车身安装的结构也是一致,硬点布置也是相同。为了适应不同形式的动力总成,本发明在副车架的结构上做了特殊处理:通过在副车架结构上增加一套混合动力系统的悬置安装位置,可以实现副车架结构混动车型与燃油车型的无缝连接。通过以上措施,本专利的前悬架系统可以实现燃油与混动车型共平台开发。具体地,同时副车架上布置了转向器、稳定杆的安装位置,同时副车架下表面布置了底护板的安装孔。
61.本发明所描述的前悬架系统中前副车架、前滑柱、前转向节为多个项目可通用件,同时使用不同长度的前下控制臂总成可以实现车辆轮距的变化。在前副车架上设计了可提供多个安装角度的转向器安装点,可以使转向器在完全借用硬件的情况下实现不同的安装角度,从而适用于不同的人机布置需求。本悬架系统可以用于混合动力suv车型的开发需求,同时也适用于轿车开发需求。通过该措施,不仅能实现同一个车型混动与燃油车的开发需求,而且可以向上、向下兼容扩展,实现不同大小、不同形式车辆的开发,真正实现通用化。平台化拓展。
62.可选地,所述前副车架总成100包括:
63.防撞梁110;
64.支撑框架120,所述防撞梁110与所述支撑框架120连接;
65.元宝梁副车架130,所述支撑框架120与所述元宝梁副车架130连接,所述发动机悬置安装孔131和混动悬置安装点132设置于所述元宝梁副车架130上。
66.具体地,元宝梁副车架为实心铸造铝合金材质,结构紧凑,元宝梁上还布置了高度传感器,通过利用元宝梁上一处安装平面及机加孔实现了高度传感器的定位与安装,布置十分巧妙,在寸土寸金的机舱空间内用最少的空间实现合理牢固的安装。
67.上述实施例中,前副车架总成上的前防撞梁、前横梁、左右纵梁均是可以单独拆卸并更换的,在出现碰撞严重损坏后,可以更换局部一部分零部件,避免更换大总成造成资源浪费。综上前副车架总成的结构及布置特点,使本悬架系统具备良好的碰撞安全性、维修方便性与维修低成本效果。
68.可选地,还包括:
69.压装圆形悬置140,所述压装圆形悬置140与所述发动机悬置安装孔131连接,所述压装圆形悬置140通过悬置连接杆141与发动机连接;
70.混动连杆150,所述混动连杆150一端与所述混动悬置安装点132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连接;
71.用于燃油车型时,所述压装圆形悬置140通过悬置连接杆141与发动机连接;用于混合动力车型时,所述压装圆形悬置140通过悬置连接杆141与发动机连接,并且所述混动连杆150一端与所述混动悬置安装点132连接,另一端与变速箱连接。
72.可选地,所述防撞梁110包括支撑板111和两个吸能盒112;所述支撑框架120包括
左纵梁121、右纵梁122和横梁123;所述支撑板111与两个所述吸能盒112连接,两个所述吸能盒112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21和右纵梁122连接,所述横梁1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21和右纵梁122连接,所述左纵梁121和右纵梁122分别与所述元宝梁副车架130连接。
73.优选地,左纵梁121包括左连接块1211和左梁体1212;所述左连接块1211和左梁体1212通过焊接连接;右纵梁122包括右连接块1221和右梁体1222,所述右连接块1221和右梁体1222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两个所述吸能盒112分别与左连接块1211和右连接块12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横梁123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左连接块1211和右连接块1221连接。
74.具体地,前副车架总成100由防撞梁110、吸能盒112、左连接块1211、右连接块1221、左梁体1212、右梁体1222、横梁123和元宝梁副车架130组成,其中防撞梁110、吸能盒112、支撑板111为铝型材,通过焊接组成防撞梁;左连接块1211和右连接块1221为铸件,分别与铝型材三维折弯的左梁体1212和右梁体1222构成左右纵梁;横梁123为挤压型材,折弯后构成前横梁;元宝梁副车架130为铸造铝合金材料,其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前下控制臂安装前后点、稳定杆安装点、转向机安装点。前下控制臂前安装点为双耳片结构133,双耳片结构133包括前耳片1331和后耳片1332,前耳片1331设置有纵梁连接座13311与纵梁连接,后耳片1332设置有车身安装座13321与车身固定连接。其余安装点为机加螺纹结构。
75.上述实施例中,前副车架总成最前端的结构是防撞梁,此防撞梁的结构是通过螺栓与左右纵梁连接。防撞梁是使用三种不同的铝合金挤压材料构成,通过机器人焊接在一起。防撞梁前部结构是一个圆弧状、截面为“日”字形结构的支撑板,在其后面是方形的吸能荷,最后是支撑平板。吸能盒上加工出了起伏的凹坑,以精准控制其吸能能量。吸能盒与左右纵梁均在碰撞时可以变形吸能,提高整车在碰撞时吸收的能量,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性。副车架防撞梁与整车防撞梁一道,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提供足够的碰撞面积,从而更好地保护被撞物体,避免其出现严重伤害。前副车架总成的中间结构是采用铝型材折弯与铸铝支架焊接而成的左右纵梁,此结构给前副车架总成提供了多个安装点,从而提高了副车架的整体强度;左右纵梁与元宝梁副车架通过螺栓连接;在左右纵梁之间还布置有一根副车架横梁,连接左右纵梁,其可以提高车身的横向刚度,在小偏置碰撞时可以提高支撑强度,减少变形;同时副车架横梁上也为整车冷却水泵、进气管路等提供了安装支点,一举多得。
76.可选地,所述轮毂单元包括轮毂轴承,所述前转向节总成200设置有轮毂轴承安装孔210和四个球面螺栓孔220,所述轮毂轴承设置于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210内,并通过四个所述球面螺栓孔220与所述轮毂轴承进行固定,所述前转向节总成200与所述轮毂轴承中间夹设挡尘盘;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210的轴线下方设置有下圆柱槽230,所述前转向节总成200通过所述下圆柱槽230与前下控制臂总成300连接,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210的轴线上方设置有上圆柱槽240,所述前转向节总成200通过所述上圆柱槽240与前滑柱总成500连接。
77.上述实施例中,前转向节总成材料为铸造铝合金,主体结构为羊角,中间位置通过四个球面螺栓孔与轴承进行安装,转向节与轴承中间夹着挡尘盘,避免转向节突出过多安装结构以减轻重量;车轮轴线下方是通过一个圆柱槽与控制臂球头销进行装配,车轮轴线上方同样通过此类方式与减振器外筒进行装配。车轮轴线后侧通过一个转向节臂压装钢衬套250与转向器外拉杆球头销配合;转向节在车辆前方布置有两个卡钳安装耳片260与卡钳装配。
78.可选地,所述前下控制臂总成300包括:
79.控制臂本体310,所述控制臂本体310为a字形结构;所述控制臂本体310具有第一边壁311、第二边壁312和第三边壁313,所述第一边壁311、第二边壁312和第三边壁313之间两两相接,所述第一边壁311、第二边壁312和第三边壁313向所述控制臂本体310内部由厚变薄;
80.球头销320,所述球头销320设置于所述第一边壁311和第三边壁312相接处,所述球头销320与所述下圆柱槽230连接;
81.前衬套总成330,所述前衬套总成330包括前橡胶衬套331,所述前橡胶衬套331压装于所述第一边壁311和第二边壁312相接处;
82.后衬套总成340,所述后衬套总成340包括双头螺柱341、后衬套342和后衬套支架343,所述第二边壁312和第三边壁313相接处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双头螺柱341一端螺纹与所述螺纹孔螺接,所述后衬套342套设在所述双头螺柱341上,所述后衬套342通过双头螺柱341另一端螺接的螺母固定在所述控制臂本体310上,所述后衬套支架343套设在所述后衬套342上,所述后衬套342与所述后衬套支架343通过过盈配合进行装配,所述后衬套支架343设置有车身安装孔3431和副车架安装孔3432,所述后衬套支架通过所述车身安装孔3431与车身连接,通过所述副车架安装孔3432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100连接。
83.上述实施例中,控制臂本体材料采用航空级铝合金锻造材料一体成型,从车下方观察为直角三角形结构,其中长边布置在车轮后侧以承受前后方向的力,同时前下控制臂总成、前滑柱与转向节总成联合车身在垂向形成三角形结构,以承受车轮上下方向及侧向力;同时控制臂本体结构自身存在特有设计:在受力平面上下通过特殊设计,精准控制控制臂本体在受纵向力时的变形方向,使控制臂本体材料向上弯曲从而使球头销在受大冲击载荷控制臂弯曲后还能将其强壮位置迎接受力,从而实现车辆在高速坠坑等用户误操作情况下保护控制臂球头总成结构完整性,使车辆能够具备行驶能力而不至于断轴。前下控制臂总成的布置及结构设计提供了车辆优异的动力学性能,同时巧妙的结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整车安全性,还能够减少前悬架系统零件数量、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控制成本。
84.可选地,所述兼容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的前悬架系统通过改变所述第一边壁311的长度来改变车辆轮距,从而实现匹配不同车辆宽度的需求。
85.上述实施例中,本悬架系统可以匹配不同长度前下控制臂总成以适应不同的车辆宽度需求,实现平台化开发。
86.可选地,前滑柱总成500包括:
87.前减振器总成510,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0包括活塞杆511、活塞、减振器外筒512和连接杆支架513,所述活塞杆511与活塞连接,所述减震器外筒513具有滑腔,所述活塞可在滑腔内移动,所述活塞杆511可在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0上端做伸缩运动,所述连接杆支架513设置于所述前减振器外筒512的外壁上,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0下端与所述前转向节总成200的所述上圆柱槽240通过过盈夹紧配合;
88.具体地,前减振器总成是消耗车轮跳动能量的主要部件,防止车身跳动加剧同时在转弯、侧倾等情况下给车辆足够的支撑,防止引起乘员不适。
89.弹簧下软垫520,所述弹簧下软垫520设置于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0上端;
90.弹簧530,所述弹簧530的下端通过所述弹簧下软垫520与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0装配,所述弹簧530下端带升程;
91.具体地,弹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车身,在车身跳动时储存释放能量。
92.轴向推力轴承540,所述轴向推力轴承540下方与所述弹簧530的上端贴合,所述弹簧530上端无升程;
93.防尘罩550,所述防尘罩550上端与所述轴向推力轴承540卡接,下侧与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0卡接;
94.具体地,前滑柱总成配备了上下卡接的防尘罩,上端与轴向推力轴承卡接,下侧与减振器总成上盖卡接,保证了在悬架上下跳动时防尘罩都能够遮蔽减振器活塞杆及上悬置,保持防尘罩内部清洁无异物,提高了滑柱系统的使用寿命。
95.前上悬置560,所述轴向推力轴承540与所述前上悬置560通过定位销进行轴向定位,所述轴向推力轴承540上端与前上悬置560面贴合,轴向过盈配合,所述活塞杆511与前上悬置560通过螺栓固定;
96.缓冲块570,缓冲块内侧与活塞杆过盈配合,外侧与上悬置过盈配合。
97.具体地,缓冲块的作用为车辆在受到大载荷冲击情况下缓冲车辆,同时依靠自身变形极限来限制车轮跳动量,避免出现异常撞击。
98.上述实施例中,前滑柱总成500为弹簧减振器一体设计,本发明所述前滑柱总成500的另一大区别是在轴向推力轴承、前上悬置及防尘罩上设定了定位点,从而实现装配位置的准确性;本专利所述滑柱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提供优良的减振性能,同时有良好的使用寿命,整车舒适性表现优秀。
99.可选地,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0具有油封,所述油封与所述减振器外筒512连接,用于所述滑腔的密封;所述轴向推力轴承540与所述弹簧530的上端贴合而形成的接触平面与所述前上悬置560设置有夹角,使所述弹簧530为整车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撑力以中和所述活塞、油封处的侧向力。
100.上述实施例中,本滑柱系统采用的是倾斜布置的轴向推力轴承,即轴承与弹簧接触平面与上悬置接触平面存在一定的夹角,此时弹簧可以为整车提供一定的侧向支撑力以中和减振器活塞、油封处的侧向力,从而提高悬架系统的寿命。
101.可选地,稳定杆带连接杆总成400包括:
102.稳定杆总成410,所述稳定杆总成410包含稳定杆411、两个稳定杆衬套412、稳定杆盖板413,两个所述稳定杆衬套412套设在所述稳定杆411上,并与所述稳定杆411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衬套412过盈压装于所述稳定杆盖板413内,所述稳定杆盖板413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100连接;
103.具体地,其中两个稳定杆衬套y向对称布置,通过粘接与稳定杆固定。
104.稳定杆连接杆420,所述稳定杆连接杆420为上下双球头结构,上端设置有上侧球头421,下端设置有下侧球头422,所述上侧球头421与所述连接杆支架513连接,下侧球头422与稳定杆总成410连接。
10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