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刹器的制作方法

2023-03-01 17:53: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刹器。


背景技术:

2.地刹器是安装在移动运输装置的底部用于刹车的装置,通过用脚踩住地刹器即可完成刹车动作,目前地刹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物流车、车间运输车或车间的中小型机械装置上。
3.现有的地刹器多数是由底板、调节装置和脚杯三个部分组成,底板与设备相连接,脚杯与地面相接触用于承载,再通过调节装置调节整个地刹器的高度,从而实现调节设备高度的作用。如中国专利cn207725376u公开的一种重型地刹器,该地刹器主要由刹车座连接板、刹车底盘、套管、导向柱、上弹性组件、下弹性组件和脚踏板组件等部件组成,用于解决传统地刹器磨损快、使用寿命短的问题,但该地刹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的噪音,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4.因此,亟需对现有的地刹器结构进行改进以提供一种地刹器,消除运输作业过程中由于地刹器使用带来的噪音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刹器,所述地刹器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使用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噪音,静音效果较好。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地刹器,包括:
8.脚杯;
9.套筒,所述套筒设置于脚杯的上端;
10.套管,所述套管套设于套筒外,所述套管开设有滑槽和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滑槽的上方;
11.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装设于套筒内;
12.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套管的上端;
13.铰接杆,所述铰接杆贯穿安装孔并与第一踏板连接;
14.第一踏板,所述第一踏板与铰接杆固定连接;
15.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套管和套筒并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与第二踏板连接;
16.第二踏板,所述第二踏板通过紧固件与第一踏板铰接,第二踏板(9)的上端面设置有减震垫;
17.和
18.复位件,所述复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铰接杆和连接杆。
19.进一步的,所述脚杯包括
20.底座;以及
21.支撑杆,支撑杆设置于底座上端,所述支撑杆与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杆设置有螺纹部。
22.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下端设置有胶垫。
23.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包括
24.直筒部;以及
25.连接部,连接部设置于直筒部下端,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支撑杆螺纹连接。
26.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和连接部抵接。
27.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和第二踏板之间设置有胶套,且所述胶套套设于连接杆上。
28.进一步的,所述胶套为尼龙套。
2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踏板靠近套管的一端设置有u型槽。
30.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与第二踏板为卡扣连接,且所述减震垫靠近套管的一端突伸出u型槽。
31.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为橡胶垫或硅胶垫。
3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刹器,所述地刹器安装于移动运输装置的底部,当踩下第一踏板时,所述第二踏板向上运动并于套管的侧壁接触,此时地刹器升高将移动运输装置的底部抬离地面完成刹车动作;反之,当踩下第二踏板时,在复位件及弹性件的共同作用下带动第一踏板、套管和底板复位,此时底刹器下降使移动运输装置回落至地面。所述地刹器的结构精简、组装容易,刹车和复位操作方便,运动稳定。并且通过减震垫的设置避免了第二踏板与套管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起到防撞缓冲和静音的效果。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3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为:1、脚杯;101、底座;102、支撑杆;103、胶垫;2、套筒;201、直筒部;202、连接部;203、安装槽;3、套管;301、滑槽;302、安装孔;4、弹性件;5、底板;6、铰接杆;7、第一踏板;8、连接杆;9、第二踏板;10、复位件;11、紧固件;12、减震垫;13、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9.实施例
40.如图1-4所示,一种地刹器,包括脚杯1;
41.套筒2,所述套筒2设置于脚杯1的上端;
42.套管3,所述套管3套设于套筒2外,所述套管3开设有滑槽301和安装孔302,所述安装孔302位于滑槽301的上方;
43.弹性件4,所述弹性件4装设于套筒2内;
44.底板5,所述底板5设置于套管3的上端;
45.铰接杆6,所述铰接杆6贯穿安装孔302并与第一踏板7连接;
46.第一踏板7,所述第一踏板7与铰接杆6固定连接;
47.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贯穿套管3和套筒2并与滑槽301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8与第二踏板9连接;
48.第二踏板9,所述第二踏板9通过紧固件11与第一踏板7铰接,第二踏板9的上端面设置有减震垫12;
49.和
50.复位件10,所述复位件1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铰接杆6和连接杆8。
51.具体地,所述底板5与外界移动运输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使所述地刹器稳定安装于移动运输装置的底部。所述套管3的上端与底板5铆接。所述复位件10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上端与铰接杆6连接,所述拉簧的下端与连接杆8连接。所述套筒2设置有安装槽203,所述连接杆8依次穿设于滑槽301和安装槽203,且连接杆8的两端均与第二踏板9连接。
52.本实施例中,所述铰接杆6、用于第一踏板7和第二踏板9铰接的紧固件11、以及连接杆8分别作为连杆运动的三个支点,在初始状态时三个支点由上之下的连线呈现为锐角状态,当踩下第一踏板7时,使紧固件11向靠近套管3的方向运动,铰接杆6带动套管3和底板5沿滑槽301向上滑动抬升,此时由锐角状态变大为钝角状态,并逐步趋于平角,该过程第二踏板9受力逐步向上运动,当第一踏板7继续向下,紧固件11继续向靠近套管3的方向运动,即平角变为反方向的钝角状态,此时,第二踏板9与套管3的侧壁接触,使第一踏板7无法继续运动,则所述地刹器完成刹车并锁紧,而安装该地刹器的移动运输设备由于地刹器被抬升至一定高度,轮子离开地面无法移动,实现刹车。当需要松开刹车时,踩下第二踏板9,在复位件10的拉力以及被压缩弹性件4的弹性释放作用下带动第一踏板7、套管3和底板5复位至初始位置,此时安装该地刹器的移动运输设备的轮子回到地面,可随时移动。其中,所述地刹器在打开状态下,通过在第二踏板9上设置减震垫12,使减震垫12与套管3接触,避免了第二踏板9与套管3之间的直接接触,起到防撞缓冲和静音的效果。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得到所述地刹器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使用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噪音,静音效果好。
53.进一步的,所述脚杯1包括底座101;以及支撑杆102,支撑杆102设置于底座101上端,所述支撑杆102与底座101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杆102设置螺纹部。具体地,所述支撑杆102为螺杆,所述底座101的中部设有螺杆穿设的螺孔。通过支撑杆102与底座101的可拆卸连接方便所述脚杯1的调节和拆装。
54.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01的下端设置有胶垫103。具体地,所述胶垫103的下端设置有若干环形加强筋,若干环形加强筋同圆心设置,且沿径向向外均匀分布。通过加强筋的设置能够增强胶垫103与地面的摩擦,并且能够防止底座101磨损。
55.进一步的,所述套筒2包括直筒部201;连接部202,连接部202设置于直筒部201下端,所述连接部202用于与支撑杆102螺纹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部202为六角螺母,所述直筒部201与六角螺母为焊接连接,所述六角螺母与支撑杆102螺纹连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便于调节套筒2与脚杯1之间的距离,使用方便。
56.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8和连接部202抵接。具体地,所述弹
性件4优选为压簧,所述压簧装设于套筒2内,所述压簧的下端抵接于套筒2的连接部202上端,所述压簧的上端抵接于连接杆8。所述弹性件4的设置起到缓冲作用。
57.进一步的,所述套管3和第二踏板9之间设置有胶套13,且所述胶套13套设于连接杆8上。
58.进一步的,所述胶套13为尼龙套。
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胶套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胶套13分别套设于连接杆8的两端。当所述地刹器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胶套13与套管3的滑槽301接触,避免第二踏板9和套管3之间的摩擦或碰撞,起到缓冲、耐磨和静音的效果。
6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踏板9靠近套管3的一端设置有u型槽。
61.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12与第二踏板9为卡扣连接,且所述减震垫12靠近套管3的一端突伸出u型槽。
62.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垫12为橡胶垫或硅胶垫。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踏板9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第二踏板9通过膨胀卡扣贯穿通孔并与减震垫12连接,所述减震垫12靠近套管3的一端突伸出u型槽。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使所述地刹器处于打开状态时,使减震垫12与套管3接触,避免了第二踏板9与套管3之间的直接接触,起到防撞缓冲和静音的效果。
64.本实用新型所述地刹器在组装时,首先将底板5和套管3涨型铆接成一个底板组件,将减震垫12通过膨胀卡扣固定在第二踏板9上,通过连接部202和支撑杆102的螺纹部螺纹连接使套筒2和脚杯1拧紧后,弹性件4放置到套管3内,将第一踏板7和第二踏板9通过连接杆8、铰接杆6固定在底板组件和套筒2上即完成整个地刹器的组装。使用时,首先根据移动运输装置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调节套筒2与脚杯1之间的高度,然后将所述地刹器固定安装到移动运输装置的底部即可。所述地刹器的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使用方便。
65.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