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加米注水的智能电饭煲的制作方法

2023-02-27 00:18: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炊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自动加米注水的智能电饭煲。


背景技术:

2.传统的诸如电饭煲的烹饪器具具有内胆,在烹饪前使用者将待烹饪的食材放入内胆后进行烹饪。也有一些烹饪器具具有预约功能,但是仍需要提前将烹饪的食材加入到内胆中,食材在锅中静置时间长了容易变质。用户在实际使用预约功能时常常会发现,通常预约的时间越长,锅内的食物出现变质的机率越大。例如,如果用户早上上班之前预约好米饭,晚上回来吃,就会发现米饭通常会变干、发黄,尤其是夏天更会产生异味,且米在水浸泡时间较长,影响饭的口感,因此,现有的烹饪器具无法实现在长时间预约的情况下仍旧保持米饭的清新。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款能够自动加米的烹饪器具,这种烹饪器具通常在进行预约功能时,米和水可以分开。在使用时,使用者先将水放在水箱中,把与之匹配的米放在胶囊盒中,到预约时间时,米与水会自动落入内胆混合。但是这种烹饪器具还存在不足:内胆与胶囊盒之间的气密性不佳,在煮饭时水分流失较多,且米中一部分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影响米饭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4.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的烹饪器具的内胆与胶囊盒之间的气密性不佳,在煮饭时水分流失较多,且米中一部分营养成分也随之流失,影响米饭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加米注水的智能电饭煲。
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7.一种自动加米注水的智能电饭煲,包括用于存放大米的胶囊盒、用于刺破所述胶囊盒的穿刺组件、位于所述穿刺组件下方并用于盛接大米的烹饪组件,还包括用于向烹饪组件的内胆自动注水的加水组件;所述烹饪组件的内胆上方设有接料斗,所述接料斗的出料口设有转动门;所述转动门用于在所述穿刺组件向上刺破所述胶囊盒时打开所述出料口、并在所述穿刺组件复位时关闭所述出料口。
8.上述的一种自动加米注水的智能电饭煲,所述穿刺组件包括同步电机、传动组件和刀片,所述同步电机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刀片传动连接。
9.进一步,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齿轮箱、从动齿轮和转盘,所述齿轮箱的输入轴与所述同步电机连接,所述齿轮箱中设置有若干齿轮,若干所述齿轮其中一个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所述转盘的外侧设置有轮齿,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转盘啮合,所述刀片固定安装在所述转盘内侧,所述转盘的底部设置有凸骨条,所述转盘的下方设置有容置所述凸骨条的凹槽。
10.进一步,所述从动齿轮、所述转盘和所述刀片均设置有一对,两个所述从动齿轮之
间设置有一对用于二者之间传动的传动齿轮。
11.进一步,所述从动齿轮包括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之间通过一对传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齿轮箱其中一个齿轮啮合,所述转盘包括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位于所述第二转盘上方,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分别和所述第一转盘和所述第二转盘啮合,所述刀片包括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所述第一刀片和所述第二刀片重叠且在径向上错开,所述第一刀片和所述第二刀片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转盘和所述第二转盘内侧,所述凸骨条设置在所述第二转盘的底部。
12.进一步,所述转动门与所述齿轮箱之间设置有间歇运动机构,所述转动门通过间歇运动机构与所述齿轮箱传动连接。
13.进一步,所述间歇运动机构为槽轮机构,所述槽轮机构包括主动拨轮和从动槽轮,所述主动拨轮设置在所述齿轮箱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槽轮与所述转动门固定连接。
14.进一步,所述间歇运动机构为不完全齿轮机构,所述不完全齿轮机构包括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为不完全齿轮,所述从动轮为完全齿轮,所述主动轮设置在所述齿轮箱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轮与所述转动门固定连接。
15.进一步,所述主动拨轮一侧边缘设置有凸起,所述穿刺组件还包括微动开关,所述凸起能够与所述微动开关的动作簧片接触。
16.进一步,所述转动门同高度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用于限制所述转动门转动范围。
17.进一步,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卡口,所述转动门上设置有卡块。
18.上述的一种自动加米注水的智能电饭煲,所述加水组件包括水箱、水泵和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与所述内胆连通,所述水泵连接至所述水箱,并通过所述注水口将水注入所述内胆内。
1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穿刺机构中设置转动门,通过控制转动门转动可以启闭接料斗下方的出料口,加米时,转动门转动到其它位置,接料斗下方的出料口打开,使得米进入到内胆中,加米后,转动门转动到出料口的下方,关闭出料口,实现在煮饭过程中水蒸气和营养成分不易外泄,保证米饭的口感和营养成分。
2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水组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喜好设置加水量,使得烹饪出的食物符合食用者饮食习惯。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穿刺组件处的结构爆炸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烹饪组件处的结构爆炸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穿刺组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穿刺组件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顶壳处的结构示意图。
29.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0.1、烹饪组件;
31.101、内胆;102、发热盘;103、隔热筐;104、外壳;
32.2、穿刺组件;
33.201、转动门;
34.2011、卡块;
35.202、同步电机;
36.203、传动组件;
37.2031、齿轮箱;2032、第一从动齿轮;2033、第一转盘;2034、第二从动齿轮;
38.2035、第二转盘;2036、凸骨条;2037、传动齿轮;2038、输出齿轮;
39.204、第一刀片;205、第二刀片;
40.206、上顶壳;
41.2061、接料斗;
42.207、下顶壳;
43.2071、第一挡板;2072、第二挡板;2073、注水口;2074、卡口;
44.208、顶盖;209、控制面板;210、上壳;
45.211、下壳;
46.2111、凹槽;
47.212、槽轮机构;
48.2121、主动拨轮;2122、圆柱销;2123、从动槽轮;2124、径向槽;2125、凸起;
49.213、微动开关;
50.3、加水组件;
51.301、水箱;302、水泵;303、阀门;
52.4、胶囊盒;
53.5、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55.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或“设置”或“连接”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的含义是二或二以
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或一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加米注水的智能电饭煲,包括烹饪组件1、穿刺组件2和加水组件3,穿刺组件2能够容纳并刺破胶囊盒4,穿刺组件2和烹饪组件1之间设置有转动门201,转动门201用于密封烹饪组件1。
57.如图1至图7所示,穿刺组件2包括同步电机202、传动组件203和刀片,穿刺组件2安装在上顶壳206和下顶壳207内,上顶壳206顶部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顶盖208,顶盖208用于防尘,上顶壳206远离顶盖208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209,控制面板209包括显示屏和多个控制按键,用户可以通过控制按键设置烹饪进程,也可以通过红外、蓝牙、wifi等控制控制面板209,从而实现远程控制烹饪进程,同步电机202通过传动组件203与刀片传动连接,传动组件203包括齿轮箱2031,齿轮箱2031中设置有齿轮组,齿轮箱2031作为减速器,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且齿轮组中的一个齿轮的轮齿在齿轮箱2031外侧,此轮齿外露的齿轮称作输出齿轮2038,同步电机202与输入轴连接,传动组件203还包括从动齿轮和转盘,转盘外侧设置有轮齿,从动齿轮分别与输出齿轮2038和转盘啮合,刀片固定安装在转盘的内侧,从动齿轮和转盘安装在上壳210和下壳211之中,上壳210和下壳211设置在胶囊盒4和上顶壳206之间。
58.工作时,打开顶盖208,将胶囊盒4倒扣在上顶壳206上,通过控制面板209控制电饭煲的运行,控制面板209驱动同步电机202,同步电机202驱动齿轮箱2031中的齿轮转动,此时输出齿轮2038转动,通过从动齿轮传动使得转盘转动,转盘转动带动刀片转动,由于转盘的底部错位设置有两根凸骨条2036,下壳211对应位置设置有两个凹槽2111,初始状态下,凸骨条2036位于凹槽2111中,刀片未与胶囊盒4的封口膜接触,在转盘转动的过程中,凸骨条2036通过凹槽2111斜面上升,使得转盘上升,此时刀片与封口膜接触并刺破,转盘继续转动,刀片沿着胶囊盒4边划开封口膜,此时胶囊盒4中的米落出,上顶壳206在下壳211的底部设置有接料斗2061,米落入到接料斗2061中,接着从接料斗2061进入到烹饪组件1中进行烹煮,再驱动同步电机202反转,使得转盘复位,使得电饭煲能够自动加米。
59.在一个优选实例中,如图4所示,从动齿轮、转盘和刀片均设置有一对,第一从动齿轮2032和第二从动齿轮2034之间通过一对传动齿轮2037传动连接,使得第一从动齿轮2032和第二从动齿轮2034转动方向相反,第二从动齿轮2034与输出齿轮2038啮合,第一转盘2033位于第二转盘2035上方,凸骨条2036设置在第二转盘2035的下方,第一刀片204和第二刀片205重叠且在径向上错开,使得各自可以独立运动,不产生运动干涉。
60.工作时,同步电机202通过齿轮箱2031驱动第二从动齿轮2034转动,第二从动齿轮2034带动第二转盘2035和第二刀片205正向转动,另外,第二从动齿轮2034通过两个传动齿轮2037传动使得第一从动齿轮2032转动,第一从动齿轮2032带动第一转盘2033和第一刀片204反向转动,重叠的两个刀片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动切开封口膜,切割速度更快。
61.如图4、图5、图7所示,齿轮箱2031的下方设置有槽轮机构212,槽轮机构212包括主动拨轮2121和从动槽轮2123,齿轮箱2031的输出轴连接主动拨轮2121,主动拨轮2121的下方设置有圆柱销2122,圆柱销2122位于从动槽轮2123的径向槽2124中,从动槽轮2123一侧固定连接有转动门201,转动门201与接料斗2061的下方出口相抵。
62.工作时,同步电机202正向转动时,驱动第一刀片204和第二刀片205将封口膜划开,且驱动主动拨轮2121转动,主动拨轮2121通过圆柱销2122拨动从动槽轮2123转动,初始
状态下转动门201与接料斗2061的下方出口相抵,转动门201随着从动槽轮2123的转动,使得接料斗2061下方出口打开,使得米能够从接料斗2061落入到烹饪组件1中,齿轮箱2031下方还设置有微动开关213,主动拨轮2121一侧设置有凸起2125,当第一刀片204和第二刀片205完成切割时,此时,接料斗2061下方出口完全打开,凸起2125与微动开关213上的动作簧片接触并触发微动开关213,使得同步电机202反向转动,使得第一刀片204、第二刀片205和转动门201复位,转动门201将接料斗2061下方出口挡住,使得在煮饭时,水蒸气和米中的营养成分不易外泄,保证煮饭的质量。
63.在一个优选实例中,如图7所示,下顶壳207上设置有第一挡板2071和第二挡板2072,第一挡板2071位于接料口下方一侧,第二挡板2072设置在转动门201另一极限位置,在加米时,同步电机202正转,转动门201与第二挡板2072接触被限位,此时卡块2011与卡口2074卡合,对转动门201进一步限位,接料斗2061下方出口完全打开,此时,圆柱销2122从径向槽2124中脱离,从动槽轮2123不随主动拨轮2121转动,第一刀片204和第二刀片205继续加大封口膜的缺口,使得胶囊盒4中的米能够全部落出,加米完成后,同步电机202反转,卡块2011与卡口2074分离,当转动门201与第一挡板2071接触时,被第一挡板2071挡住,此时,圆柱销2122再次进入到径向槽2124中,使得主动拨轮2121拨动从动槽轮2123反向转动,使得转动门201反向转动,接着转动门201与第一挡板2071接触,此时圆柱销2122从径向槽2124中脱离,从动槽轮2123停止转动,同步电机202继续驱动第一转盘2033和第二转盘2035转动复位,当凸骨条2036与凹槽2111重合时,关闭同步电机202。
64.如图2和图3所示,烹饪组件1包括内胆101,内胆101的上方设置有注水口2073,注水口2073设置在下顶壳207上,内胆101的下方设置有发热盘102,发热盘102的外侧设置有隔热筐103,隔热筐103外侧设置有外壳104,外壳104底部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上设置有加水组件3,加水组件3包括水箱301和水泵302,水泵302上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与水箱301连通,且进水管一端设置有阀门303,阀门303设置在水箱301底部,出水管与注水口2073连通。
65.工作时,米从接料斗2061进入到内胆101中,加米完成后,启动水泵302,进水管中产生负压,阀门303打开,水箱301中的水被吸入到进水管,水从进水管进入出水管,从出水管从注水口2073进入到内胆101中,加水完成后,关闭水泵302,启动发热盘102加热内胆101,开始煮饭,隔热筐103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煮饭效率。
6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