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充气泵的制作方法

2023-02-26 21:51: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充气泵。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充气泵的市场在不断扩大。充气泵品类繁多,大多数充气泵的体积较大,充气管长度较长。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将充气管可拆卸地连接在外壳上,在不使用充气泵是,将充气管拆下并单独放置,使得充气管容易丢失、被异物等损伤甚至是老化破裂,造成充气泵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充气管的收纳不可靠造成充气泵可靠性下降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将充气管收纳在外壳内以保证充气管结构可靠的充气泵。
4.一种充气泵,包括:
5.外壳,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配合结构;
6.充气管,所述充气管具有连接于所述外壳上且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工作状态和连接于所述外壳上且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的收纳状态;
7.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配合结构,当所述充气管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连接配合;当所述充气管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与另一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连接配合。
8.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均设置于所述充气管的第一端处,且所述充气管在所述工作状态或在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充气管的第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外壳上。
9.沿所述充气管的中部至所述充气管的第一端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并列设置。
10.所述充气管上还设置有止挡块,所述止挡块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上,且当所述充气管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或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止挡块与所述外壳抵接。
11.所述止挡块上设置有旋拧纹路。
12.所述止挡块与所述外壳的抵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结构。
13.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设置于所述连通口处,且当所述充气管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或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充气管均连接于所述连通口处。
14.所述充气泵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套筒的一端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所述连通口,且当所述充气管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充气管位于所述套筒内。
15.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充气管上设置有两段外螺纹,所述内螺纹构成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每段所述外螺纹构成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
16.所述充气泵还包括气缸,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套筒与所述气缸连通。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气泵,将充气管收纳在外壳内部,充分利用充气泵的内部空间,有效的减少充气泵的体积,实现充气泵小巧便携的目的,而且利用第一连接配合结构与两个第二连接配合结构进行分别配合,能够保证充气管在工作状态和收纳状态均与外壳可靠连接,避免充气管丢失的问题,有效的保证充气管及充气泵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管处于工作状态的剖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管处于收纳状态的剖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的爆炸图;
24.图中:
25.1、外壳;11、第一连接配合结构;2、充气管;21、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2、止挡块;3、套筒;4、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如图1至图6所示的充气泵,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充气管2,所述充气管2具有连接于所述外壳1上且位于所述外壳1的外部的工作状态和连接于所述外壳1上且位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的收纳状态;所述充气管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当所述充气管2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与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连接配合;当所述充气管2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与另一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连接配合。将充气管2收纳在外壳1内部,充分利用充气泵的内部空间,有效的减少充气泵的体积,实现充气泵小巧便携的目的,而且利用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与两个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进行分别配合,能够保证充气管2在工作状态和收纳状态均与外壳1可靠连接,避免充气管2丢失的问题,有效的保证充气管2及充气泵的可靠性。如图1所示,充气管处于收纳状态,图2中充气管处于工作状态。
28.当需要使用充气泵时,将充气管2由外壳1内取出,然后使充气管2在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和对应的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进行配合,而将充气管2固定在外壳1上,此时充气管2处于工作状态。而不需要使用充气泵时,将充气管2由外壳1上取下后放入至外壳1的内部,然后使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进行连接配合,将充气管2固定在外壳1的内部,此时充气管2处于收纳状态。
29.其中,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均设置于所述充气管2的第一端处,且所述充气管2在所述工作状态或在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充气管2的第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外壳1上。使得充气管2在工作状态时可以尽可能的增加位于外壳1外部的长度,而在收纳状态时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暴露在外壳1外部的长度,从而在保证充气管2可靠工作及保证充气管2的收
纳可靠。
30.沿所述充气管2的中部至所述充气管2的第一端的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并列设置。也即在充气管2的第一端处分别加工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并在使用时根据需要选择使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与对应的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进行连接。
31.具体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包括收纳配合部和工作配合部,且工作配合部位于收纳配合部和所述充气管2的第一端面之间,当充气管2处于收纳状态时,工作配合部和充气管2的第一端面均位于外壳1的外部,而当充气管2处于工作状态时,收纳配合部位于外壳1的外部。
3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套筒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充气管2上设置有两段外螺纹,所述内螺纹构成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每段所述外螺纹构成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在使用时,根据充气管2的状态选择对应的外螺纹与内螺纹进行螺纹配合,实现充气管2与外壳1的连接。
33.所述充气管2上还设置有止挡块22,所述止挡块2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上,且当所述充气管2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或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止挡块22与所述外壳1抵接。利用止挡块22在限制充气管2的位置,从而保证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和第二连接配合结构21进行连接时充气管2可以达到设定位置。
34.为了方便对充气管2进行转动,所述止挡块22上设置有旋拧纹路。使用者可以握持住旋拧纹路即可转动充气管2,实现充气管2与外壳1的连接。优选的,旋拧纹路为止挡块22的侧壁上形成的凹槽和凸起。
35.所述止挡块22与所述外壳1的抵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结构。利用密封结构增加充气管2与外壳1之间的连接密封程度,从而避免充气泵存在泄漏的问题,提高充气泵的可靠性。具体的,密封结构可以为环绕在充气管2上的密封圈。
36.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接配合结构11设置于所述连通口处,且当所述充气管2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或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充气管2均连接于所述连通口处。利用连通口将外壳1内部产生的气体进行排出,当充气管2处于工作状态时,连通口可以将气体送入至充气管2内。
3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充气泵还包括套筒3,所述套筒3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且所述套筒3的一端在所述外壳1上形成所述连通口,且当所述充气管2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所述充气管2位于所述套筒3内。套筒3可以保证气体在外壳1内部流动,此时套筒3构成充气泵的部分气体输出通道,同时套筒3也能够为充气管2提供收纳的空间,保证充气管2可以可靠地收纳于外壳1内。
38.所述充气泵还包括气缸4,所述气缸4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且所述套筒3与所述气缸4连通,气缸4内产生的压力气体可以通过套筒3送至充气管2内,从而实现充气泵的充气过程。
3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