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25 22:24: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背光模组中为了提高光利用率,导光板和反射片都是正对放置的,并且导光板一般是通过背板的支撑以及位于背板的一侧的垫片抵接进行相对固定,以防止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发生错位;但是,导光板由于在长时间工作中会发生热胀冷缩,导光板的尺寸会发生变化,此时垫片并不能够继续对导光板进行限位,在背光模组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使导光板发生位移,使得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出现明显的错位,从而发生错位漏光的现象,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3.如何改善由于导光板热胀冷缩,导致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移,引起的错位漏光,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改善由于导光板热胀冷缩,导致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移,引起的错位漏光问题。
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和导光板,所述反射片夹设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四个侧板,四个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的边缘;相邻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拐角处设置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缓冲结构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缓冲结构部分落入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缓冲结构包括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间隔设置,所述导光板相邻两个侧面的拐角位于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之间,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分别与所述导光板相邻的两个侧面抵接;其中,所述第一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另一端朝远离相邻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拐角处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缓冲件的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另一端朝远离相邻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拐角处的方向延伸。
6.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对称设置,当所述导光板达到最大膨胀量时,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远离相邻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拐角处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侧板抵接。
7.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均为弧型结构,且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远离相邻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拐角处的一端分别朝所述侧板的方向延伸。
8.可选的,所述侧板对应所述第一缓冲件的抵接处设置有第一抵顶槽,所述侧板对应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抵接处设置有第二抵顶槽,所述第一抵顶槽与所述第一缓冲件抵接的侧壁上,以及所述第二抵顶槽与所述第二缓冲件抵接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倒角结构,所述倒角结构为圆倒角。
9.可选的,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均包括弹片,所述弹片包括连接部和抵顶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抵顶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抵顶部
的另一端朝背离相邻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拐角处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抵顶部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平行。
10.可选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抵顶部之间的夹角角度范围在130
°
至140
°
之间。
11.可选的,所述连接部的一端通过铆柱与所述侧板固定连接。
12.可选的,所述侧板对应所述第一缓冲件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一缓冲件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缓冲件的所述连接部分别插入所述插槽内,且与所述插槽过盈配合。
13.可选的,所述缓冲结构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缓冲结构设置在所述侧板的对角上。
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的一侧。
15.本技术通过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在侧板拐角处的位置抵接到导光板相邻的两个侧面形成夹持,当导光板受热发生膨胀时,导光板会对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造成挤压,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受到挤压以后会产生弹性形变,形变带来的弹性恢复力会从垂直于导光板相邻的两个侧面所在的方向上对导光板进行挤压,从而形成对导光板的夹持限位,当导光板温度降低出现冷缩时,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会始终抵接在导光板相邻的两个侧面上,通过弹性恢复力持续作用在导光板相邻的两个侧面,从两个不同且垂直的方向同时对导光板形成夹持限位,使导光板的整体位置始终正对于反射片,避免导光板在热胀冷缩发生尺寸变化以后,从某一个方向出现位移与反射片之间发生错位,有效的改善了由于导光板热胀冷缩,导致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移,引起的错位漏光问题。
附图说明
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示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18.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20.图4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21.图5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23.图7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
24.图8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5.其中,10、显示装置;100、背光模组;200、显示面板;110、背板;111、底板;112、容纳槽;113、侧板;114、第一抵顶槽;115、第二抵顶槽;116、倒角结构;117、插槽;120、反射片;130、导光板;140、缓冲结构;141、第一缓冲件;142、第二缓冲件;150、弹片;151、连接部;152、抵顶部;160、铆柱。
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28.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垂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1.图1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20和导光板130,反射片120夹设于背板110与导光板130之间,背板110包括底板111和四个侧板113,四个侧板113连接于底板111的边缘;相邻两个侧板113之间的拐角处设置有缓冲结构140,缓冲结构140为弹性材料制成,底板111对应缓冲结构140设置有容纳槽112,缓冲结构140部分落入容纳槽112内;缓冲结构140包括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间隔设置,导光板130相邻两个侧面的拐角位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之间,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分别与导光板130相邻的两个侧面抵接;其中,第一缓冲件141的一端与侧板113连接,另一端朝远离相邻两个侧板113之间的拐角处的方向延伸,第二缓冲件142的一端与侧板113连接,另一端朝远离相邻两个侧板113之间的拐角处的方向延伸。
32.本技术通过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在侧板113拐角处的位置抵接到导光板130相邻的两个侧面形成夹持,当导光板130受热发生膨胀时,导光板130会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造成挤压,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受到挤压以后会产生弹性形变,形变带来的弹性恢复力会从垂直于导光板130相邻的两个侧面所在的方向上对导光板130进行挤压,从而形成对导光板130的夹持限位;当导光板130温度降低出现冷缩时,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会跟随导光板130的收缩始终抵接在导光板130相邻的两个侧面上,通过弹性恢复力持续作用在导光板130相邻的两个侧面,从两个不同且垂直的方向同时对导光板130形成夹持限位,使导光板130的整体位置始终正对于反射片120,避免导光板130在热胀冷缩发生尺寸变化以后,从某一个方向出现位移与反射片120之间发生错位,
有效的改善了由于导光板130热胀冷缩,导致导光板130与反射片120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移,引起的错位漏光问题。
33.此外,本技术对应缓冲结构140的位置设置了容纳槽112,使得底板111在缓冲结构140处形成了下沉,在将缓冲结构140安装到容纳槽112内时,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部分落入到容纳槽112内,反射片120侧边的位置对应到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露出容纳槽112的部分,使得导光板130在发生热胀冷缩引起尺寸变化时,反射片120与导光板130之间也发生松动,反射片120直接被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阻挡,而不会滑动插入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与底板111之间的缝隙内造成与导光板130之间明显的位置偏移,避免出现由于反射片120滑动导致的导光板130与反射片120之间相对位置出现明显的错位形成漏光。
34.同时,反射片120发生位移时会受到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来自两个不同、且互相垂直的方向的阻挡,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可以对反射片120整体形成稳定的限位,使得反射片120不会朝某一个方向出现明显的位置偏差,能够始终保证反射片120与导光板130的位置处于正对;有效的改善了由于导光板130热胀冷缩,导致反射片120与导光板130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移,引起的错位漏光问题。
35.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对称设置,当导光板130达到最大膨胀量时,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远离相邻两个侧板113之间拐角处的一端分别与侧板113抵接。
36.当导光板130受热发生膨胀时,会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造成挤压,而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受到挤压以后会发生形变弯曲,当导光板130完全膨胀到最大膨胀量以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远离侧板113拐角处的一端会抵接到侧板113上,侧板113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形成支撑,并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提供一个支撑力来抵消导光板130形变量产生的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挤压力,使得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以及导光板130之间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固定,避免导光板130在发生膨胀时,产生明显松动,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100的结构稳定性。
37.进一步的,为了在导光板130到达最大膨胀量时,使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能够更容易、更稳定的分别支撑在侧板113上,本实施例还针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具体如下:
38.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均为弧型结构,且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远离相邻两个侧板113之间拐角处的一端分别朝侧板113的方向延伸。
39.本技术采用弧型设计的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一端与在相邻两个侧板113之间的拐角处与侧板113连接,整个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朝背离导光板130的方向进行弯曲,弯曲的部分与导光板130的侧面进行抵接,另一端延伸方向朝向侧板113。
40.当导光板130受热发生膨胀时,会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造成挤压,而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受到挤压以后会发生形变弯曲,在导光板130完全膨胀到最大膨胀量以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远离侧板113拐角处的一端会“站在”侧板113上,使得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以及导光板130之间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固
定,避免导光板130在发生膨胀时,产生明显的松动,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100的结构稳定性。
41.图3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侧板113对应第一缓冲件141的抵接处设置有第一抵顶槽114,侧板113对应第二缓冲件142的抵接处设置有第二抵顶槽115,第一抵顶槽114与第一缓冲件141抵接的侧壁上,以及第二抵顶槽115与第二缓冲件142抵接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倒角结构116,倒角结构116为圆倒角。
42.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侧板113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抵接处分别设置了第一抵顶槽114和第二抵顶槽115,当导光板130受热发生膨胀时,会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造成挤压,而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受到挤压以后会发生形变弯曲,当导光板130完全膨胀以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远离侧板113拐角处的一端会抵接到侧板113上并分别卡入第一抵顶槽114和第二抵顶槽115内,通过第一抵顶槽114和第二抵顶槽115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之间的卡接,使得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在侧板113上形成稳定的支撑和限位,避免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在侧板113上产生滑动导致与导光板130之间不能形成稳定的接触,使得导光板130发生松动,有效的改善由于导光板130与反射片120之间相对滑动产生错位导致的光损失问题,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结构稳定性。
43.而当发光元件停止工作时导光板130降温冷缩,随着导光板130的膨胀量逐步减小,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也会逐渐恢复,其中,第一缓冲件141抵接在第一抵顶槽114的一端会沿着第一抵顶槽114远离侧板113拐角的侧壁进行滑动,第二缓冲件142抵接在第二抵顶槽115的一端会沿着第二抵顶槽115远离侧板113拐角的侧壁进行滑动。
44.为了使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能够在导光板130降温冷缩时更容易恢复到原状态,本实施例在第一抵顶槽114和第二抵顶槽115远离侧板113拐角处的侧壁上设置有倒角结构116,且倒角结构116为圆倒角,使得在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与导光板130之间的作用力逐步减小时,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抵顶端可以沿着圆倒角的位置进行滑动以使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容易滑出第一抵顶槽114和第二抵顶槽115,而不会被一直卡在第一抵顶槽114和第二抵顶槽115内,这样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更容易恢复到原状态,并在导光板130冷缩时,依然保持对导光板130的相对固定,提升背光模组100的结构稳定性。
45.图4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背板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图4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均包括弹片150,弹片150包括连接部151和抵顶部152,连接部151的一端与侧板113连接,另一端与抵顶部152的一端连接,抵顶部152的另一端朝背离相邻两个侧板113之间的拐角处的方向延伸,且抵顶部152与导光板130的侧面平行。
46.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针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结构进行了改进,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均包括连接部151和抵顶部152两个部分,并由连接部151和抵顶部152组成折线型结构,通过连接部151与侧板113进行连接,将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固定在侧板113上,避免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
142脱落,利用抵顶部152与导光板130的侧面形成抵接,来限位导光板130,避免导光板130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并且,连接部151可以形成对抵顶部152的支撑,抵顶部152与导光板130的侧面平行,能够使抵顶部152较好的与导光板130的侧面进行贴合,当导光板130进行膨胀对抵顶部152造成挤压时,抵顶部152的受力均匀,可以使得导光板130在膨胀的过程中受力稳定,不容易发生位置偏移以及破裂的情况。
47.进一步的,连接部151与抵顶部152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范围在130
°
至140
°
之间,举例说明,当连接部151与抵顶部15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35
°
时,这样可以使得导光板130在发生膨胀对抵顶部152造成挤压时,抵顶部152有足够角度倾斜来形成弹性弯曲,可以通过抵顶部152的移动来释放导光板130形变量产生的压力,避免导光板130发生形变,同时还能持续的对导光板130形成限位。
4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可以为弹片150,也可以为橡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本技术不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作具体限制,仅以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为弹片150作举例说明。
49.此外,连接部151的一端通过铆柱160与侧板113固定连接,可以增强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与侧板113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反复使用中,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发生脱落,进一步保证了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对导光板130的持续限位以及固定效果。
50.图6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如图6所示,图6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4的改进,侧板113对应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插槽117,第一缓冲件141的连接部15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连接部151分别插入插槽117内,且与插槽117过盈配合。
51.本实施例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侧板113设置有插槽117,将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的连接部151均插入插槽117中形成过盈配合以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可以稳定的固定在插槽117内,不容易发生脱落的同时,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52.由于背光模组100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导光板130热胀冷缩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导光板130反复对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造成挤压,就容易使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产生疲劳,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将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固定在侧板113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进行更换时,可以直接针对需要更换的第一缓冲件141或第一缓冲件141进行单独更换,不需要将整个背板110都进行更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安装拆卸的效率,节约成本。
53.图7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五实施例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图7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1的改进,缓冲结构140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缓冲结构140设置在侧板113的对角上。
54.需要说明的是,对角为四个侧板113依次围成的四个拐角中,处于对角线上的两个拐角。
55.为了进一步防止导光板130与反射片120之间互相出现相对位置偏移,保证导光板130能够正对于反射片120,本实施例中,分别将两个缓冲结构140设置在侧板113的对角位置上,使得整个导光板130在其对角线的方向上,被两个缓冲结构140同时进行限位,当导光板130由于热胀冷缩发生尺寸变化时,无论导光板130还是反射片120从四个侧板113中任意
一个侧板113的方向进行滑动,都会被缓冲结构140进行限位,并且通过缓冲结构140释放导光板130的形变量,并始终保持对导光板130的夹持限位,可以有效的避免导光板130和反射片120互相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移产生的错位漏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56.图8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0,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100,背光模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入光面的一侧。
57.由于显示面板200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1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入光面的一侧为显示面板200提供发光元件,以保证显示面板200的正常显示;背光模组100中的导光板130在发光元件开始工作时,会受热发生膨胀,当发光元件停止工作时,导光板130会降温发生冷缩,这就会导致导光板130的尺寸变化而发生松动,继而在显示装置10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由于搬运或磕碰等因素,使背光模组100受到外力的作用,更容易导致背光模组100中导光板130和反射片120之间产生相对滑动,此时,导光板130与反射片120的位置不是正对设置的,使得发光元件发出的部分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反射片120,形成光损失,降低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影响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品质。
58.为此,本技术针对显示装置10中的背光模组100进行了改进,具体的,本技术通过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在侧板113拐角处的位置抵接到导光板130相邻的两个侧面形成夹持,在导光板130热胀冷缩发生尺寸变化时,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可以通过弹性形变释放导光板130的形变量,并且从两个不同且垂直的方向同时对导光板130形成夹持限位,使导光板130的整体位置始终正对于反射片120,避免导光板130在热胀冷缩发生尺寸变化以后,从某一个方向出现位移与反射片120之间发生错位;同时通过容纳槽112与第一缓冲件141和第二缓冲件142之间的配合,使得反射片120也不会与导光板130之间发生明显的错位,有效的改善了由于导光板130热胀冷缩,导致导光板130与反射片120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偏移,引起的错位漏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利用率,提升了显示装置10的品质。
5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6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