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阳端子零件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3-02-19 08:42: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阳端子零件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作为金属板材被折弯加工而形成的阳端子零件,已知日本特开平11-224701号公报记载的阳端子零件。该阳端子零件在前端具有与对方侧端子连接的突片。在突片的上表面中,构成阳端子零件的金属板材的端缘接触。金属板材的端缘彼此接触的部分从突片的前端部延伸到后端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2470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在如上所述在突片的前端部分具有金属板材的端缘彼此接触的结构的阳端子零件应用于具有密封垫的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下述理由,有可能产生连接器的防水性降低的问题。
5.密封垫具有供阳端子零件插通的插通孔。密封垫装配于具有腔的连接器壳体,在腔中收纳阳端子零件。在密封垫装配于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阳端子零件在密封垫的插通孔内插通。
6.在密封垫的插通孔内形成有向内方突出的内唇。通过内唇与电线的外周面紧贴,从而电线和连接器壳体被液密地密封。
7.当阳端子零件在插通孔内插通时,有时突片的前端部分与内唇接触。于是,若在突片的前端部分存在金属板材的端缘彼此接触的部分,则有可能内唇被形成于金属板材的端缘的尖锐的边缘部分损伤。由此,担心连接器的防水性降低。
8.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涉及能抑制密封垫被突片部损伤的阳端子零件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9.本公开是一种阳端子零件,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基壁和从所述基壁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呈板状的突片部,所述突片部具有:第1壁部,从所述基壁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2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连结壁部,将所述第1壁部及所述第2壁部的左右两侧缘中的一方侧缘彼此连结;以及抵接壁部,从所述第1壁部的左右两侧缘中的另一方侧缘朝向所述第2壁部延伸,并且与所述第2壁部抵接,在所述第1壁部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所述第2壁部的第1顶端部,在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所述第1壁部的第2顶端部,所述第1顶端部的前端部的第1抵接部和所述第2顶端部的前端部的第2抵接部抵接,所述第1抵接部及所述第2抵接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壁部的外表面和所
述第2壁部的外表面的间隔的中央位置靠所述第2壁部侧。发明效果
10.根据本公开,能抑制密封垫损伤。
附图说明
11.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图2中的i-i线剖视图。图2是示出连接器的后视图。图3是示出阳端子零件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阳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阳端子零件的仰视图。图6是图4中的vi-vi线剖视图。图7是示出突片部的前端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8是示出弯曲加工前的金属板材的平面图(展开图)。图9是示出突片部进入密封垫的插通孔内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0是示出突片部与密封垫的内唇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1是示出阳端子零件的突片部和内唇的插通孔的开口缘部的位置关系的阳端子零件的主视图。图12是示出突片部的前端部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0013]
(1)本公开是一种阳端子零件,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基壁和从所述基壁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呈板状的突片部,所述突片部具有:第1壁部,从所述基壁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2壁部,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连结壁部,将所述第1壁部及所述第2壁部的左右两侧缘中的一方侧缘彼此连结;以及抵接壁部,从所述第1壁部的左右两侧缘中的另一方侧缘朝向所述第2壁部延伸,并且与所述第2壁部抵接,在所述第1壁部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所述第2壁部的第1顶端部,在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所述第1壁部的第2顶端部,所述第1顶端部的前端部的第1抵接部和所述第2顶端部的前端部的第2抵接部抵接,所述第1抵接部及所述第2抵接部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第1壁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2壁部的外表面的间隔的中央位置靠所述第2壁部侧。
[0014]
当阳端子零件在设置有内部具有内唇的插通孔的密封垫的插通孔插通时,则阳端子零件的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与密封垫的内唇接触。由此,能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15]
(2)优选的是,所述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1壁部的外表面形成的第1角度大于所述第2顶端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2壁部的外表面形成的第2角度。
[0016]
因为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与密封垫的内唇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17]
(3)优选的是,所述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1壁部的外表面形成的第1角度为
203.6
°
以上212.7
°
以下,所述第2顶端部的外表面和所述第2壁部的外表面形成的第2角度为190.6
°
以上197.9
°
以下。
[0018]
通过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和第1壁部的外表面形成的第1角度为203.6
°
以上,从而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和密封垫接触的可能性升高,所以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19]
通过第2顶端部的外表面和第2壁部的外表面形成的第2角度为190.6
°
以上,从而第2顶端部的外表面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第1壁部倾斜,所以突片部容易进入密封垫的插通孔内。另外,通过第2顶端部的外表面倾斜地形成,从而能减小突片部与对方端子的弹性接触片接触时的插入阻力。
[0020]
(4)优选的是,使所述第1壁部的外表面向前方延长的假想平面与所述第1顶端部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相对于所述第1壁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2壁部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隔的百分率为35%以上52%以下。
[0021]
因为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与密封垫的内唇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22]
(5)优选的是,所述第1顶端部的从所述第1壁部的前端部向前方的突出长度尺寸大于所述第2顶端部的从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向前方的突出长度尺寸。
[0023]
因为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与密封垫的内唇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24]
(6)优选的是,所述第1顶端部的从所述第1壁部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相对于所述第2顶端部的从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的百分率为101.8%以上138.2%以下。
[0025]
通过第1顶端部的从第1壁部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相对于第2顶端部的从第2壁部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的百分率为101.8%以上,从而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和密封垫接触的可能性升高,所以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26]
通过第1顶端部的从第1壁部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相对于第2顶端部的从第2壁部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的百分率为138.2%以下,从而第2顶端部的外表面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第1壁部倾斜,所以突片部容易进入密封垫的插通孔内。另外,通过第2顶端部的外表面倾斜地形成,从而能减小突片部与对方端子的弹性接触片接触时的插入阻力。
[0027]
(7)优选的是,所述第1顶端部的前端部比所述第2顶端部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
[0028]
因为成为突片部中第1顶端部的前端部位于最前侧的结构,所以第1顶端部的外表面与密封垫的内唇容易接触。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29]
(8)优选的是,所述第1抵接部和所述第2抵接部抵接的区域随着朝向前方而向所述第2壁部侧倾斜。
[0030]
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的上表面与密封垫的内唇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的内唇损伤。
[0031]
(9)优选的是,所述第2壁部中的与所述抵接壁部的抵接区域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第
2壁部中的其他区域呈台阶状凹陷的凹部。
[0032]
因为能增大抵接壁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所以能抑制抵接壁部由于回弹而离开第2壁部。
[0033]
(10)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上述(1)至(9)的任一项记载的阳端子零件;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所述阳端子零件的腔;密封垫,设置有与所述腔对应的插通孔,装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保持体,从所述密封垫向所述连接器壳体装配的装配方向的后方保持装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密封垫,所述保持体在与所述插通孔对应的位置具有接纳孔,所述接纳孔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阳端子零件插通于所述接纳孔,通过所述阳端子零件的所述第1壁部的外表面与所述接纳孔的内周面滑接,从而所述阳端子零件的所述突片部被所述密封垫的所述插通孔引导。
[0034]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下面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35]
《实施方式1》结合图1至图12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连接器壳体11、阳端子零件12、密封垫13以及保持体14。在以下说明中,将用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作为上方,将用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作为前方,将用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作为左方进行说明。上述的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此外,本公开的内容不被上述的方向限定。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0036]
[连接器10]连接器壳体11通过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1的前端部以在前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罩部15,罩部15用于供对方的阴连接器(未图示)嵌合。在罩部15的内侧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塔部17,塔部17形成有收纳阳端子零件12的腔16。
[0037]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腔16分为上下两层,并且在各层中在左右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个)腔16。在腔16内形成有从腔16的内壁向内方突出的矛状部18。矛状部18形成为能弹性变形。矛状部18通过从后方卡止于后述的阳端子零件12,从而将阳端子零件12以防脱状态保持在腔16内。在图1及图2中,示出在一个腔16内收纳有阳端子零件12的结构,对其他的腔16省略阳端子零件12。
[0038]
在塔部17的前端部嵌合前止动体19。前止动体19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在前止动体19与塔部17嵌合的状态下,前止动体19的卡止部20配置于矛状部18挠曲变形的挠曲空间内。由此,可抑制矛状部18弹性变形。其结果是,阳端子零件12被矛状部18和前止动体19双重卡止于连接器壳体11。
[0039]
在连接器壳体11的后端部以向后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收纳凹部21,在收纳凹部21收纳密封垫13。
[0040]
密封垫13为橡胶制,形成比收纳凹部21的内部形状稍大的形状。在密封垫13以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插通孔22。在密封垫13收纳于收纳凹部21的状态下,密封垫13的插通孔22与连接器壳体11的腔16对应。在插通孔22的内周,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
形成有2条内唇24,内唇24与后述的电线23的外周液密地紧贴。
[0041]
在密封垫13的外周,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2条外唇25,外唇25与收纳凹部21的内壁面液密地紧贴。
[0042]
在连接器壳体11的后端部、且在比密封垫13的收纳区域靠后方的位置组装保持体14。保持体14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在保持体14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1的状态下,保持体14从后方抵接于密封垫13。由此,密封垫13以防脱状态保持于连接器壳体11。在保持体14、且在与密封垫13的插通孔2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接纳孔26。
[0043]
[阳端子零件12]阳端子零件12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如图1所示,阳端子零件12与电线23的前端部连接(参照图1)。在阳端子零件12的后端部连接有电线23。电线23具有金属制的芯线28和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29,绝缘包覆部29将芯线28的外周包围。
[0044]
如图3所示,阳端子零件12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基壁27。在基壁27的后端部,在前后排列地设置有:线筒部30,与电线23的芯线28压接;和绝缘筒部31,与将电线23的芯线28包围的绝缘包覆部29压接。线筒部30设置于绝缘筒部31的前方。
[0045]
在基壁27的前半部分、且线筒部30的前方形成有呈方筒状的筒形主体部32。筒形主体部32在基壁27的左右两侧缘形成有与基壁27的壁面正交地向下方延伸的侧壁33。从一方侧壁33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另一方侧壁33延伸的覆盖壁34。基壁27从绝缘筒部31的后端部延伸形成到筒形主体部32的前端部。
[0046]
在基壁27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稳定部35。稳定部35从侧方观看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山形。通过稳定部35能抑制如下:在阳端子零件12向保持体14的接纳孔26内插入时,阳端子零件12在上下方向以相反的姿势插入。
[0047]
如图1所示,在阳端子零件12收纳于腔16内的状态下,通过矛状部18的前端部从后方卡止于筒形主体部32的后端部,从而阳端子零件12以防脱状态保持在腔16内。
[0048]
如图3所示,在筒形主体部32的前方,从基壁27的前端部向前方细长地延伸形成有呈板状的突片部36。在上下方向,突片部36的高度尺寸设定得比筒形主体部32的高度尺寸小。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在左右方向,突片部36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筒形主体部32的宽度尺寸小。基壁27的上表面60(外表面的一例)和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外表面的一例)齐平地形成。
[0049]
如图6所示,突片部36具有:第1壁部37,从基壁27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2壁部38,与第1壁部37对置;连结壁部39,将第1壁部37的左侧缘和第2壁部38的左侧缘彼此连结;以及抵接壁部40,从第1壁部37的右侧缘朝向第2壁部38延伸,与第2壁部38抵接。
[0050]
如图6所示,在第2壁部38中、与抵接壁部40的下端部抵接的区域形成有凹部41,凹部41相对于第2壁部38中的其他区域呈台阶状凹陷。抵接壁部40的顶端部与凹部41的内壁面抵接。
[0051]
如图7所示,在第1壁部37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向接近第2壁部38的方向弯折的第1顶端部42。第1顶端部42从上方观看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呈顶端越来越细形状的三角形。
[0052]
在第2壁部38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向接近第1壁部37的方向弯折的第2
顶端部43。第2顶端部43从下方观看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呈顶端越来越细形状的三角形。
[0053]
第1顶端部42的前端部形成为第1前端部46,第2顶端部43的前端部形成为第2前端部47。靠近第1前端部46的部分和靠近第2前端部47的部分抵接。第1顶端部42中与第2顶端部43抵接的部分形成为第1抵接部44,第2顶端部43中与第1顶端部42抵接的部分形成为第2抵接部45。第1抵接部44和第2抵接部45抵接的区域随着朝向前方而从第1壁部37朝向第2壁部38倾斜。
[0054]
第1抵接部44及第2抵接部45的前端部形成为第3前端部48。第3前端部48向比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外表面的一例)的间隔l的中央位置c靠第2壁部38侧偏移。
[0055]
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外表面的一例)和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外表面的一例)形成的第1角度α设定成大于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外表面的一例)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外表面的一例)形成的第2角度β。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和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形成的第1角度α优选设定成203.6
°
以上212.7
°
以下。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形成的第2角度β优选设定成190.6
°
以上197.9
°
以下。
[0056]
使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向前方延长的假想平面p和第1前端部46的间隔m相对于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的间隔l的百分率优选为35%以上52%以下。
[0057]
第1前端部46比第2前端部47向前方突出。
[0058]
[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不限于以下说明。
[0059]
通过金属板材49被冲压加工,从而金属板材49形成为图8所示的展开形状。接着,通过加工成展开形状的金属板材49被弯曲加工,从而阳端子零件12形成为规定形状。而且,通过被施加冲压加工,从而第1顶端部42和第2顶端部43形成为规定形状。
[0060]
密封垫13从后方插入于连接器壳体11的收纳凹部21内。接着,在连接器壳体11的后端部从后方装配保持体14。由此,密封垫13以防脱状态保持于连接器壳体11。另外,通过密封垫13的外唇25与收纳凹部21的内壁紧贴,从而密封垫13和连接器壳体11被液密地密封。
[0061]
在被剥皮加工的电线23的前端部装配阳端子零件12。详细地,线筒部30与电线23的芯线28压接,绝缘筒部31与电线23的绝缘包覆部29压接。
[0062]
阳端子零件12以突片部36位于前侧并且稳定部35位于上侧的方式配置于连接器壳体11的后方。阳端子零件12以使突片部36朝前的方式从后方插入到保持体14的接纳孔26内。
[0063]
如图9所示,通过接纳孔26的内壁和阳端子零件12的稳定部35及筒形主体部32的外表面滑接,从而阳端子零件12以规定的姿势保持在接纳孔26内。阳端子零件12在接纳孔26内能在公差容许的范围内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
[0064]
当阳端子零件12被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则突片部36的前端部进入密封垫13的插通孔22内。
[0065]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片部36的第1顶端部42及第2顶端部43从上
下方向观看形成向左右方向呈顶端越来越细形状的三角形。由此,突片部36的第1顶端部42及第2顶端部43的左右两侧缘不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左右两侧缘接触。
[0066]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突片部36的第2顶端部43从第2壁部38向斜前上方弯折,所以突片部36的第2顶端部43不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下缘接触。
[0067]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前端部48比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的间隔l的中央位置c靠第2壁部38侧。由此,第3前端部48在上下方向上向比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的间隔l的中央位置c靠第2壁部38侧偏移。其结果是,在阳端子零件12插入到接纳孔26的内部的状态下,突片部36中第1顶端部42及第2顶端部43不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上缘接触,或者突片部36中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上缘接触。
[0068]
在突片部36中第1顶端部42及第2顶端部43不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上缘接触的情况下,突片部36中第1顶端部42及第2顶端部43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整个周缘不接触。因此,通过内唇24与突片部36的第1顶端部42及第2顶端部43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内唇24损伤。
[0069]
如图10所示,在突片部36中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上缘接触的情况下,因为在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不存在构成阳端子零件12的金属板材49的端缘抵接的部分,所以可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通过与构成阳端子零件12的金属板材49的端缘接触而损伤。另外,因为第1前端部46不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上缘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第1前端部46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的上缘接触而损伤。
[0070]
通过阳端子零件12被进一步向前方推压,从而阳端子零件12进入连接器壳体11的腔16内。通过矛状部18从后方弹性地卡止于阳端子零件12的筒形主体部32的后端部,从而阳端子零件12以防脱状态保持在腔16内。
[0071]
通过密封垫13的内唇24与电线23的绝缘包覆部29的外周紧贴,从而电线23和密封垫13被液密地密封。
[0072]
在塔部17的前端部从前方装配前止动体19。前止动体19的卡止部20进入矛状部18的挠曲空间内。由此,阳端子零件12被前止动体19双重卡止。通过以上,连接器10完成(参照图1)。
[0073]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阳端子零件12具备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基壁27、和从基壁27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呈板状的突片部36,突片部36具有:第1壁部37,从基壁27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2壁部38,与第1壁部37对置;连结壁部39,将第1壁部37及第2壁部38的左右两侧缘中的一方侧缘彼此连结;以及抵接壁部40,从第1壁部37的左右两侧缘中的另一方侧缘朝向第2壁部38延伸,并且与第2壁部38抵接,在第1壁部37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第2壁部38的第1顶端部42,在第2壁部38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接近第1壁部37的第2顶端部43,第1顶端部42的前端部的第1抵接部44和第2顶端部43的前端部的第2抵接部45抵接,第3前端部48比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的间隔l的中央位置c靠第2壁部38侧。
[007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上述的阳端子零件12;连接器壳体11,具有收纳阳端子零件12的腔16;密封垫13,设置有与腔16对应的插通孔2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1;
以及保持体14,从后方保持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1的密封垫13,保持体14在与插通孔22对应的位置具有接纳孔26,接纳孔26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被插通阳端子零件12,通过阳端子零件12的第1壁部37的外表面与接纳孔26的内周面滑接,从而阳端子零件12的突片部36被密封垫13的插通孔22引导。
[007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前端部48比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的间隔l的中央位置c靠第2壁部38侧。由此,第1抵接部44和第2抵接部45的前端部在上下方向向比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的间隔l的中央位置c靠第2壁部38侧偏移。
[0076]
图11示出在保持体14的接纳孔26内阳端子零件12位于最上侧的情况下的、内唇24的开口缘部50和第1顶端部42及第2顶端部43的相对位置。第1前端部46及第2前端部47位于被内唇24的开口缘部50包围的空间内。由此,可抑制内唇24与第1前端部46及第2前端部47接触,所以能抑制内唇24被突片部36损伤。
[0077]
根据本实施方式,突片部36具有:第1壁部37,从基壁27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2壁部38,与第1壁部37对置;连结壁部39,将第1壁部37及第2壁部38的左侧缘彼此连结;以及抵接壁部40,从第1壁部37的右侧缘朝向第2壁部38延伸,并且与第2壁部38抵接。由此,构成阳端子零件12的金属板材49的端缘彼此接触的部分位于抵接壁部40和第2壁部38抵接的部分。其结果是,构成阳端子零件12的金属板材49的端缘彼此接触的部分不位于有内唇24接触的可能性的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其结果是,构成阳端子零件12的金属板材49的端缘和内唇24不接触,所以能抑制内唇24损伤。
[0078]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和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形成的第1角度α大于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形成的第2角度β。
[0079]
如图12所示,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36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42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43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42的外表面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损伤。
[0080]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和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形成的第1角度α为203.6
°
以上212.7
°
以下,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形成的第2角度β为190.6
°
以上197.9
°
以下。
[0081]
通过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和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形成的第1角度α为203.6
°
以上,从而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和密封垫13接触的可能性升高,所以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损伤。
[0082]
通过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形成的第2角度β为190.6以上,从而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第1壁部37倾斜,所以突片部36容易进入密封垫13的插通孔22内。另外,通过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倾斜地形成,从而能够减小突片部36与对方端子(未图示)的弹性接触片(未图示)接触时的插入阻力。
[0083]
使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向前方延长的假想平面p和第1顶端部42的第1前端部46的间隔m相对于第1壁部37的上表面61和第2壁部38的下表面63的间隔l的百分率为35%以上52%以下。
[0084]
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36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42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43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42的外表面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接触的可能性
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损伤。
[0085]
第1顶端部42的从第1壁部37的前端部向前方的突出长度尺寸s大于第2顶端部43的从第2壁部38的前端部向前方的突出长度尺寸t。
[0086]
因为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36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42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43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损伤。
[0087]
第1顶端部42的从第1壁部37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s相对于第2顶端部43的从第2壁部38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t的百分率为101.8%以上138.2%以下。
[0088]
通过第1顶端部42的从第1壁部37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s相对于第2顶端部43的从第2壁部38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t的百分率为101.8%以上,从而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和密封垫13接触的可能性升高,所以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损伤。
[0089]
通过第1顶端部42的从第1壁部37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s相对于第2顶端部43的从第2壁部38的前端部算起的突出长度尺寸t的百分率为138.2%以下,从而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第1壁部37倾斜,所以突片部36容易进入密封垫13的插通孔22内。另外,通过第2顶端部43的下表面64倾斜地形成,从而能够减小突片部36与对方端子的弹性接触片接触时的插入阻力。
[0090]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前端部46比第2前端部47向前方突出。
[0091]
因为成为突片部36中第1前端部46位于最前侧的结构,所以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损伤。
[0092]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抵接部44和第2抵接部45抵接的区域随着朝向前方而向第2壁部38侧倾斜。
[0093]
因为在从前方观看突片部36的情况下,第1顶端部42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大于第2顶端部43的从前方的投影面积,所以第1顶端部42的上表面62与密封垫13的内唇24接触的可能性升高。由此,能进一步抑制密封垫13的内唇24损伤。
[0094]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壁部38中的与抵接壁部40的抵接区域形成为相对于第2壁部38中的其他区域呈台阶状凹陷的凹部41。
[0095]
因为能增大抵接壁部4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所以能抑制抵接壁部40由于回弹而离开第2壁部38。
[0096]
《其他实施方式》(1)形成于密封垫13的插通孔22的个数、收纳于连接器10的阳端子零件12的个数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0097]
(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结构:第1壁部37的左侧缘和第2壁部38的左侧缘通过连结壁部39连结,在第1壁部37的右侧缘形成抵接壁部4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第1壁部37的右侧缘和第2壁部38的右侧缘通过连结壁部39连结,在第1壁部37的左侧缘形成抵接壁部40。
[0098]
(3)第2壁部38的凹部41也可以省略。
[0099]
(4)形成于密封垫13的插通孔的内唇24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形成于密封垫13的外唇25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0100]
10:连接器11:连接器壳体12:阳端子零件13:密封垫14:保持体15:罩部16:腔17:塔部18:矛状部19:前止动体20:卡止部21:收纳凹部22:插通孔23:电线24:内唇25:外唇26:接纳孔27:基壁28:芯线29:绝缘包覆部30:线筒部31:绝缘筒部32:筒形主体部33:侧壁34:覆盖壁35:稳定部36:突片部37:第1壁部38:第2壁部39:连结壁部40:抵接壁部41:凹部42:第1顶端部43:第2顶端部44:第1抵接部45:第2抵接部46:第1前端部47:第2前端部
48:第3前端部49:金属板材50:开口缘部60:基壁的上表面61:第1壁部的上表面62:第1顶端部的上表面63:第2壁部的下表面64:第2顶端部的下表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