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谐振变换器、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电源适配器与流程

2023-02-19 08:22: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谐振变换器、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2.随着适配器快充技术的发展,适配器也朝着高功率密度高速发展,因此提升适配器的功率密度成为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由于适配器的功率密度提升会增大损耗,并且单位体积内的自然散热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减小适配器的损耗,以在功率密度提升的同时仍能满足散热的要求。通过实现适配器中功率管的零电压导通(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可降低功率管的损耗(即适配器的损耗),因此如何确定功率管实现零电压导通尤为重要。
3.本技术的发明人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适配器(如电源适配器)中通常包括变压器和功率管,现有技术在适配器的变压器中设置有辅助绕组,通过辅助绕组检测功率管两端的电压,并在功率管两端的电压小于电压阈值时确定功率管未实现零电压导通。反之,在功率管两端的电压大于上述电压阈值时可确定功率管已实现零电压导通。然而,现有技术的零电压导通确定需要在电源适配器的变压器中增加额外的辅助绕组,会导致电源适配器的尺寸变大,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低,适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谐振变换器、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电源适配器,可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减小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和尺寸,提升了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该谐振变换器中包括直流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容、变压器、电阻特性模块、电容特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这里的电阻特性模块包括具有电阻特性的器件,电容特性模块包括具有电容特性的器件。其中,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串联后与直流电源并联,电容与变压器串联后与第二开关并联,电阻特性模块和电容特性模块串联后与第一开关并联,其中直流电源的负极可接地。上述控制模块可连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电阻特性模块,可用于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这里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进一步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也可以称为零电压开通)。其中,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可包括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或者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由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可以指示第一开关的两端电压的电压斜率,因此可将其作为判断依据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这里的零电压导通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关在导通过程中其两端电压为0时所处的状态。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
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降低其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另外,无需在变压器中设置辅助绕组,从而减小了谐振变换器的尺寸,同时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二开关关断的预设延迟时长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并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这里的预设延迟时长和第一电压阈值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所配置的参数。在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可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从而减小了第一开关的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同时提升了变换效率,适用性更强。
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谐振变换器还包括计时模块,计时模块可连接控制模块。可选的,该计时模块还可以集成在控制模块内,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制。上述控制模块可用于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停止计时以得到持续时长。其中,上述第二电压阈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这里的第二电压阈值和第三电压阈值均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中所配置的参数。在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可将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电压值作为依据来控制计时模块计时,从而得到持续时长。
8.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可用于在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在持续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预设时长阈值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中所配置的参数。可选的,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之后,计时模块可将持续时长清零,以便于在下一周期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可将计时模块计时得到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无需在变压器中设置辅助绕组,从而减小了谐振变换器的尺寸,同时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9.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谐振变换器还包括计时模块,计时模块连接控制模块。可选的,该计时模块还可以集成在控制模块内,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制。上述控制模块可用于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检测到计时模块所计时的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计时模块可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停止计时。在计时模块停止计时之前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的情况下,该控制模块可在计时模块停止计时时得到持续时长,并在该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在持续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可在检测到计时模块所计时的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无需在变压器中设置辅助绕组,从而减小了谐振变换器的尺寸,同时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
强。
10.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检测到第一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其中,上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为第二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与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差值,周期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这里的预设导通时长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中所配置的参数。在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可调整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使第一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
11.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检测到第一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未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其中,上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为第二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和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累加值,该周期可以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在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可调整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使第一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
12.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电阻特性模块包括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可以简称为igb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可以简称为mosfet)、氮化镓管和/或其它呈电阻特性的器件。由于这些呈电阻特性的器件体积很小,因此可在减小谐振变换器的尺寸的同时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13.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电容特性模块包括电容、二极管、mosfet、氮化镓(gan)管、碳化硅(sic)管和/或其它呈电容特性的器件。由于这些呈电容特性的器件体积很小,因此可在减小谐振变换器的尺寸的同时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该谐振变换器中包括直流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容、变压器、电阻特性模块、电容特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其中,第一开关的第一极可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一极,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可连接变压器的一端,变压器的另一端可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二极,电容和第二开关串联后与变压器并联,电阻特性模块和电容特性模块串联后与第一开关并联,该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这里的直流电源的负极可以为直流电源的第一极或者第二极。上述控制模块可连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电阻特性模块,可用于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降低其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另外,无需在变压器中设置辅助绕组,从而减小了谐振变换器的尺寸,同时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1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第二方面所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以下不再赘述。
16.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该谐振变换器中包括直流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容、变压器、电阻特性模块、电容特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其中,第一开关的第一极可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一极,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可连接变压器的一端,变压器的另一端可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二极,第二开关的第一极与电容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容的另一端可通过变压器中的辅助绕组连接第二开关的第二极,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这里的直流电源的负极可以为直流电源的第一极或者第二极。上述控制模块可连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电阻特性模块,可用于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控制模块还用于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降低其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另外,可减小谐振变换器的尺寸,并且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1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第三方面所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以下不再赘述。
18.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谐振变换器,该谐振变换器中包括直流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容、变压器、电阻特性模块、电容特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其中,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串联后与直流电源并联,电容与变压器串联后与第二开关并联,电阻特性模块和电容特性模块串联后与第一开关并联,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控制模块连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电阻特性模块。在该方法中,控制模块可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减小第一开关的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并且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19.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的预设延迟时长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并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
20.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谐振变换器还包括计时模块,计时模块可连接控制模块。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停止计时以得到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其中,第二电压阈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在得到持续时长之后,上述控制模块可在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在持续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
21.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谐振变换器还包括计时模块,计时模块可连接控制模块。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检测到
计时模块所计时的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上述计时模块可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停止计时。
22.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可在检测到第一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其中,上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为第二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与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差值,该周期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
23.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种,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可在检测到第一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未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其中,上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为第二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和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累加值,该周期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
24.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谐振变换器,该谐振变换器中包括直流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容、变压器、电阻特性模块、电容特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其中,第一开关的第一极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一极,第一开关的第二极连接变压器的一端,变压器的另一端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二极,电容和第二开关串联后与变压器并联,电阻特性模块和电容特性模块串联后与第一开关并联,该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直流电源的负极可以为直流电源的第一极或者第二极,控制模块可连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电阻特性模块。在该方法中,控制模块可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减小第一开关的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并且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2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四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第五方面所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以下不再赘述。
26.第六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谐振变换器,该谐振变换器包括直流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容、变压器、电阻特性模块、电容特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其中,第一开关的第一极可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一极,第一开关的第二极可连接变压器的一端,变压器的另一端可连接直流电源的第二极,第二开关的第一极与电容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容的另一端通过变压器中的辅助绕组连接第二开关的第二极,该直流电源的负极接地,直流电源的负极可以为直流电源的第一极或者第二极,控制模块可连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电阻特性模块。在该方法中,控制模块可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减小第一开关的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并且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
用性强。
2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四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第六方面所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以下不再赘述。
28.可选的,上述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也可适用于准谐振反激(quasi resonant flyback)电路拓扑,在该方法中,控制模块可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减小第一开关的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并且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29.第七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该电源适配器包括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直流(direct current,dc)变换模块以及与该ac/dc变换模块连接的如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种提供的谐振变换器。其中,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可连接电网,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可连接负载(如电子设备)。上述ac/dc变换模块可用于基于电网提供的交流电压向谐振变换器输出第一直流电压。这时,该谐振变换器可用于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以对负载供电。在本技术中,可减小电源适配器的尺寸,同时提高了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供电效率以及散热能力,适用性强。
30.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降低其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另外,无需在变压器中设置辅助绕组,从而减小了谐振变换器的尺寸,同时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38.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开关的两端电压和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一波形示意图;
39.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开关的两端电压和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另一波形示意图;
40.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41.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的一流程示意图;
42.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可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以及可穿戴设备等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的电源适配器,以将220v家庭用电转化成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适用的电压和电流,可应用于电子设备领域、激光领域(如激光器的电源适配器)以及其它领域。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适用于电源适配器,该电源适配器可适配于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的供电应用场景,这里的电子设备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以及可穿戴设备。下面将以电子设备供电场景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44.请一并参见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在电子设备供电场景下,如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中包括ac/dc变换模块以及与ac/dc变换模块连接的谐振变换器,其中,ac/dc变换模块的输入端可连接电网(如交流电网),ac/dc变换模块的输出端可连接谐振变换器的输入端,谐振变换器的输出端可连接负载(如电子设备)。在需要对电子设备供电时,ac/dc变换模块可将电网提供的交流电压(如220v交流电)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并向谐振变换器输出第一直流电压。这时,谐振变换器可将该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并基于该第二直流电压对电子设备供电。可选的,上述电源适配器还可以包括滤波模块(图中未示出),且滤波模块分别与ac/dc变换模块和谐振变换器连接,该滤波模块可滤除谐振变换器中的噪声。在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中,由于谐振变换器的损耗过大会导致电源适配器无法有效散热,因此降低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尤为重要。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的开关在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降低谐振变换器的损耗,进而降低了电源适配器的损耗,从而提高了电源适配器的散热能力和供电效率,适用性强。
45.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中包括直流电源、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电容、变压器、电阻特性模块、电容特性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其中,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串联后与直流电源并联,电容与变压器串联后与第二开关并联,电阻特性模块和电容特性模块串联后与第一开关并联,其中直流电源的负极可接地。上述控制模块可连接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电阻特性模块,可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这里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进一步地,控制模块还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可快速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从而可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保障谐振变换器的低损耗,在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大第二开关的导通时长)以保障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谐振变换器的结构简单,稳定性高,适用性强。下面将结合图2至图9对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及其工作原理进行示例说明。
46.参见图2,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一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谐振变换器1中包括直流电源10、第一开关s1(也可以称为主开关管)、第二开关s2(也可以称为辅助开关管)、电容c1、变压器t1、电阻特性模块20、电容特性模块30以及控制模块40。其中,第一开关s1与第二开关s2可串联后与直流电源10并联,电容c1与变压器t1可串联后与第二开关s2并联,电阻特性模块20和电容特性模块30可串联后与第一开关s1并联,其中直流电源10的负极可接地。其中,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可以是采用硅半导体材料(silicon,si),或者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碳化硅(silicon carbide,sic),或者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n),或者金刚石(diamond),或者氧化锌(zinc oxide,zno),或者其它材料制成
的mosfet、igbt或者二极管,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这里的电阻特性模块20中包括具有电阻特性的器件,具有电阻特性的器件可包括但不限于电阻、二极管、三极管、igbt、mosfet和/或氮化镓管。这里的电容特性模块30中包括具有电容特性的器件,具有电容特性的器件可包括但不限于电容、二极管、mosfet、氮化镓管和/或碳化硅管。上述电阻特性模块20和电容特性模块30可以组成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可用于检测第一开关s1的两端电压,可以得到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用于指示第一开关s1的两端电压的电压斜率(即rc斜率),因此可将其作为判断依据以确定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47.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谐振变换器1的电路拓扑可以为非对称半桥反激(asymmetrical half bridge flyback,可以简称为ahb flyback)电路拓扑和非对称半桥正激(asymmetric half bridge forward,可以简称为ahb forward)电路拓扑。请一并参见图3,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在上述谐振变换器1的电路拓扑为非对称半桥反激电路拓扑的情况下,如图3中的3a所示,上述图2所示的电阻特性模块20中可包括电阻r0,电容特性模块30中可包括电容c0,变压器t1中包括漏磁电感lr、励磁电感lm、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之间的匝数比可以为n:1,n为正整数。其中,由于变压器t1中初级侧所产生的磁力线不能都通过副边绕组,因此可将变压器t1中产生漏磁的电感称为漏磁电感lr(leakage inductance)。励磁电感lm(magnetic inductance)是变压器t1的初级侧电感,在其上的电流不会传导到次级,其作用是对变压器t1的铁芯产生励磁作用,使铁芯内的铁磁分子可以用来导磁。为方便描述,下面将以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为mosfet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不再赘述。上述第一开关s1的源极连接直流电源10的负极和电容c0的一端,第一开关s1的漏极连接第二开关s2的源极、励磁电感lm的一端、电阻r0的一端以及原边绕组的异名端,第二开关s2的漏极连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和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可通过漏磁电感lr连接励磁电感lm的另一端和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电阻r0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0的另一端,其中直流电源10的负极接地,副边绕组的同名端接地。其中,直流电源10提供的直流电压可以表示为vin(即谐振变换器1的输入电压),电阻r0和电容c0可以组成检测电路以检测第一开关s1的两端电压(可以表示为vdssw)。可选的,如图2所示的谐振变换器1还包括电容c3和整流模块50,电容c3与直流电源10并联,整流模块50中包括开关s3和电容c2,开关s3与电容c2串联后与副边绕组并联,且电容c2的两端可作为整流模块50的输出端并连接负载rl(如上述图2中的电子设备)以基于输出电压vo对负载rl供电。
48.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谐振变换器1的电路拓扑为非对称半桥正激电路拓扑的情况下,如图3中的3b所示,上述图2所示的电阻特性模块20中包括电阻r0,电容特性模块30中可包括电容c0,变压器t1中包括漏磁电感lr、励磁电感lm、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其中,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之间的匝数比可以为n:1,n为正整数。为方便描述,下面将以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为mosfet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不再赘述。第一开关s1的漏极连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第一开关s1的源极连接第二开关s2的漏极和电容c1的一端,第二开关s2的源极连接直流电源10的负极、励磁电感lm的一端和原边绕组的异名端,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漏磁电感lr连接励磁电感lm的另一端和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电阻r0和电容c0可串联后与第一开关s1并联,其中直流电源10的负极接地,副边绕组的异名端接地。其中,直流电源10提供的直流电压可以表示为vin(即谐振变换器1的输入电压)。可选的,如图2所示的谐振变
换器1还包括电容c3和整流模块50,电容c3与直流电源10并联,整流模块50中包括开关s3和电容c2,开关s3与电容c2串联后与副边绕组并联,且电容c2的两端可作为整流模块50的输出端并连接负载rl(如上述图2中的电子设备)以基于输出电压vo对负载rl供电。
49.进一步地,请参见图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谐振变换器2包括直流电源10、第一开关s1(也可以称为主开关管)、第二开关s2(也可以称为辅助开关管)、电容c1、变压器t1、电阻特性模块20、电容特性模块30以及控制模块40。其中,第一开关s1的第一极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第一开关s1的第二极可连接变压器t1的一端,变压器t1的另一端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电容c1和第二开关s2串联后与变压器t1并联,电阻特性模块20和电容特性模块30串联后与第一开关s1并联,该直流电源10的负极接地,这里的直流电源10的负极可以为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或者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这里的电阻特性模块20中包括具有电阻特性的器件,具有电阻特性的器件可包括但不限于电阻、二极管、三极管、igbt、mosfet和/或氮化镓管。这里的电容特性模块30中包括具有电容特性的器件,具有电容特性的器件可包括但不限于电容、二极管、mosfet、氮化镓(gan)管和/或碳化硅(sic)管。在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负极时,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为正极,且此时谐振变换器2的电路拓扑为有源钳位反激(active clamp flyback,可以简称为acf反激)电路拓扑;在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正极时,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为负极,且此时谐振变换器2的电路拓扑为有源钳位正激(active clamp forward,可以简称为acf正激)电路拓扑。
50.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谐振变换器2的电路拓扑为有源钳位反激电路拓扑的情况下,请参见图5,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上述图4所示的电阻特性模块20中包括电阻r0,电容特性模块30中可包括电容c0,变压器t1中包括漏磁电感lr、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之间的匝数比可以为n:1,n为正整数。为方便描述,下面将以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为mosfet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不再赘述。这时第一开关s1的第一极为源极,且第一开关s1的第二极为漏极;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负极,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为正极。上述第一开关s1的源极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负极,第一开关s1的漏极可连接原边绕组的异名端(即变压器t1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s2的源极,第二开关s2的漏极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和漏磁电感lr的一端(即变压器t1的另一端),漏磁电感lr的另一端连接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电容c1和第二开关s2串联后与变压器t1并联,电阻r0和电容c0串联后与第一开关s1并联,该直流电源10的负极接地,副边绕组的同名端接地。可选的,如图5所示,上述图4所示的谐振变换器2中还可包括电容c3和整流模块50,电容c3与直流电源10并联,整流模块50中包括开关s3和电容c2,开关s3与电容c2串联后与副边绕组并联,且电容c2的两端可作为整流模块50的输出端并连接负载rl(如上述图2中的电子设备)以基于输出电压vo对负载rl供电。
51.可选的,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谐振变换器2的电路拓扑为有源钳位正激电路拓扑的情况下,第一开关s1的第一极为漏极,且第一开关s1的第二极为源极;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正极,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为负极。其中,第一开关s1的漏极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第一开关s1的源极可连接变压器t1的一端,变压器t1的另一端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负极,电容c1和第二开关s2可串联后与变压器t1并联,电阻特性模块20和电容特性模块30可串联后与第一开关s1并联,且该直流电源10的负极接地。这里的变压器t1的内部
结构可以参见上述图3中3b所示的变压器t1的内部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52.进一步地,请参见图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谐振变换器3中包括直流电源10、第一开关s1(也可以称为主开关管)、第二开关s2(也可以称为辅助开关管)、电容c1、变压器t1、电阻特性模块20、电容特性模块30以及控制模块40。其中,第一开关s1的第一极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第一开关s1的第二极可连接变压器t1的一端,变压器t1的另一端可连接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第二开关s2的第一极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可通过变压器t1中的辅助绕组连接第二开关s2的第二极,直流电源10的负极接地。这里的直流电源10的负极可以为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或者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制。这里的电阻特性模块20中包括具有电阻特性的器件,具有电阻特性的器件可包括但不限于电阻、二极管、三极管、igbt、mosfet和/或氮化镓管。这里的电容特性模块30中包括具有电容特性的器件,具有电容特性的器件可包括但不限于电容、二极管、mosfet、氮化镓(gan)管和/或碳化硅(sic)管。其中,在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正极时,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为负极;在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负极时,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为正极。
53.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谐振变换器3的电路拓扑可以为azvs电路拓扑,请一并参见图7,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上述图6所示的电阻特性模块20中包括电阻r0,电容特性模块30中可包括电容c0,变压器t1中包括漏磁电感lr、励磁电感lm、原边绕组、副边绕组以及辅助绕组,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之间的匝数比可以为n:1,n为正整数。为方便描述,下面将以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为mosfet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不再赘述。这时第一开关s1的第一极为源极,且第一开关s1的第二极为漏极;第二开关s2的第一极为源极,且第二开关s2的第二极为漏极;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负极,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为正极。上述第一开关s1的源极连接直流电源10的负极,第一开关s1的漏极连接原边绕组的异名端(即变压器t1的一端),励磁电感lm与原边绕组并联,漏磁电感lr的一端可作为变压器t1的另一端以连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漏磁电感lr的另一端连接原边绕组的同名端,电阻r0和电容c0串联后与第一开关s1并联,第二开关s2的源极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容c1的另一端可通过辅助绕组连接第二开关s2的漏极,其中直流电源10的负极接地,副边绕组的同名端接地。可选的,如图6所示的谐振变换器3还包括电阻r1、电容c4、二极管d1以及整流模块50,其中,原边绕组通过二极管d1连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和电容c4的另一端并联后连接直流电源10的正极,整流模块50中包括开关s3和电容c2,开关s3与电容c2串联后与副边绕组并联,且电容c2的两端可作为整流模块50的输出端并连接负载rl(如上述图2中的电子设备)以基于输出电压vo对负载rl供电。
54.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40(如上述图2至图7中的控制模块40)可连接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以及电阻特性模块20,例如,如上述图5所示,控制模块40可连接第一开关s1的栅极和第二开关s2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该控制模块40可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导通或者关断,这里的s1和第二开关s2互补导通。这里的驱动信号可以为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可以简称为pwm信号。进一步地,控制模块40还可以在第二开关s2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30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
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由于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可用于指示第一开关s1的两端电压的电压斜率(即rc斜率),因此可将其作为判断依据以确定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55.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8,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开关的两端电压和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一波形示意图。如图8所示,由第一开关s1的驱动信号和第二开关s2的驱动信号可以得到: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互补导通(即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为互补开关),在第一开关s1导通时第二开关s2关断,或者在在第一开关s1关断时第二开关s2导通。对于作为互补开关的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而言,为了防止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同时导通,需要在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之间加入死区时间,如t
d1
或者t
d2
,其中,t
d1
可以为从第一开关s1关断时刻到第二开关s2导通时刻之间的死区时间,t
d2
可以为从第二开关s2关断时刻到第一开关s1导通时刻之间的死区时间。上述控制模块40可基于如图8所示的第一开关s1的驱动信号和第二开关s2的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上述控制模块40可以在第二开关s2关断的预设延迟时长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其中预设延迟时长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所配置的参数。这时,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可以表示为vdec)对应的电压波形可以如图8所示,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vdec可用于指示第一开关s1的两端电压(可以表示为vdssw)对时间t求导后得到的电压斜率(即vdec

dvdssw/dt),因此基于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vdec可确定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时间t_detect1和时间t_detect1可以表示不同周期内检测零电压导通的时长,该周期为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这时,上述控制模块40可以在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s1实现零电压导通。这里的第一电压阈值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所配置的参数,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电压阈值可以为电压阈值v1或者电压阈值v2,且电压阈值v1大于电压阈值v2。可选的,上述控制模块40还可以在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s1未实现零电压导通。
56.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9,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开关的两端电压和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另一波形示意图。如图9所示,由第一开关s1的驱动信号和第二开关s2的驱动信号可以得到: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互补导通(即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为互补开关),在第一开关s1导通时第二开关s2关断,或者在在第一开关s1关断时第二开关s2导通。对于作为互补开关的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而言,为了防止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同时导通,需要在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之间加入死区时间,如t
d1
或者t
d2
,其中,t
d1
可以为从第一开关s1关断时刻到第二开关s2导通时刻之间的死区时间,t
d2
可以为从第二开关s2关断时刻到第一开关s1导通时刻之间的死区时间。上述控制模块40可基于如图9所示的第一开关s1的驱动信号和第二开关s2的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导通或者关断。进一步地,上述控制模块40可以在第二开关s2关断后开始检测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这时,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可以表示为vdec)对应的电压波形可以如图9所示,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vdec可用于指示第一开关s1的两端电压(可以表示为vdssw)对时间t求导后得到的电压斜率(即vdec

dvdssw/dt),因此基于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vdec可确定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时间t_detect1和时间t_detect1可以表示不同周期内检测零电压导通的时长,该周期为第一开关s1和第
二开关s2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
57.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谐振变换器1、谐振变换器2或者谐振变换器3中还包括计时模块(如计时器),且该计时模块可连接控制模块40。可选的,该计时模块还可以集成在控制模块40内,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制。在检测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的过程中,上述控制模块40可在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停止计时,以得到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如图9所示的持续时长t
hold
)。其中,上述第二电压阈值(如图9所示的电压阈值v3)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如图9所示的电压阈值v4),这里的第二电压阈值和第三电压阈值均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中所配置的参数。在得到持续时长之后,控制模块40在该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s1已实现零电压导通,并控制计时模块将持续时长清零,以便于在下一周期检测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预设时长阈值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中所配置的参数。反之,上述控制模块40在该持续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s1已实现零电压导通,并控制计时模块将持续时长清零,以便于在下一周期检测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58.可选的,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40可在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检测到计时模块所计时的电阻特性模块20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s1已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计时模块可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停止计时。在计时模块停止计时之前第一开关s1未实现零电压导通的情况下,上述控制模块40可在计时模块停止计时时得到持续时长,并在该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s1已实现零电压导通,并控制计时模块将持续时长清零,以便于在下一周期检测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反之,上述控制模块40在该持续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s1未实现零电压导通,并控制计时模块将持续时长清零,以便于在下一周期检测第一开关s1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59.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40可在检测到第一开关s1在第i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s2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如减小第二开关s2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使第一开关s1在第i 1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i可以为正整数,这时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可以为第二开关s2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与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差值,该周期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这里的预设导通时长可以为用户设置的参数,或者谐振变换器中所配置的参数。可选的,上述控制模块40还可在检测到第一开关s1在第i个周期内未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s2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如增加第二开关s2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以使第一开关s1在第i 1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i为正整数,这时调整后的导通时长为第二开关s2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和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累加值,该周期可以为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在调整第二开关s2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之后,上述控制模块40可实时检测第一开关s1在第i 1个周期内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从而提高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更强。
60.参见图10,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图2至图7所提供的谐振变换器(如上述谐振变换器1、谐振变换器2或者谐振变换器3)中的控制模块(如上述控制模块40),可选的,该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也可适用于准谐振反激电路拓扑,如图10所示,该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s101-步骤s102:
61.步骤s101,基于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
62.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控制模块可生成用于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的驱动信号,并基于该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其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这里的驱动信号可以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即pwm信号)。例如,驱动信号可以为(10),其中1用于指示第一开关导通,0用于指示第二开关关断。
63.步骤s102,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以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64.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的一流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的预设延迟时长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并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这时,控制模块还可以调整第二开关在下个周期的导通时长,并继续检测第一开关在下一周期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小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调整第二开关在下个周期的导通时长,并继续检测第一开关在下一周期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65.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谐振变换器还包括计时模块,计时模块可连接控制模块,可选的,该计时模块也可以集成在控制模块内,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作限制。请参见图12,图12是本技术提供的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的另一流程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停止计时以得到持续时长。其中,第二电压阈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在得到持续时长之后,上述控制模块可在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调整第二开关在下个周期的导通时长,并继续检测第一开关在下一周期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控制模块可在持续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控制计时模块将持续时长清零,调整第二开关在下个周期的导通时长,并继续检测第一开关在下一周期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66.可选的,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谐振变换器还包括计时模块,计时模块可连接控制模块。上述控制模块可在第二开关关断后检测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并在检测到计时模块所计时的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大于第二电压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其中,计时模块可在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等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停止计时。在计时模块停止计时之前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的情况下,该控制模块可在计时模块停止计时时得到持续时长,并在该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
一开关已实现零电压导通,或者在持续时长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时长阈值时确定第一开关未实现零电压导通。进一步地,控制模块还可以控制计时模块将持续时长清零,以便于在下一周期检测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
67.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模块可在检测到第一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如减小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其中,i可以为正整数,这里的调整后的导通时长为第二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与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差值,该周期可以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可选的,上述控制模块可在检测到第一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未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对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导通时长(如增加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其中,i为正整数,这里的调整后的导通时长为第二开关在第i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和预设导通时长之间的累加值,该周期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互补导通的开关周期。在调整第二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长之后,上述控制模块可实时检测第一开关在第i 1个周期内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从而提高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更强。
68.具体实现中,本技术提供的谐振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中的控制模块所执行的更多操作可参见图2至图9所示的谐振变换器及其工作原理中的控制模块所执行的实现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69.在本技术中,可基于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和/或电阻特性模块的两端电压的持续时长确定第一开关是否实现零电压导通,在第一开关实现零电压导通时可降低其损耗,进而降低了谐振变换器的损耗;另外,无需在变压器中设置辅助绕组,从而减小了谐振变换器的尺寸,同时提升了谐振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性强。
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